中國首座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建成—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

科學網訊(記者 李瑜)日前,記者從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核安全所」)獲悉,該單位在鉛冷快堆冷卻劑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成了中國首座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

核安全所在高溫液態重金屬領域已有十餘年的研發經驗。研究團隊克服了結構材料選型、高溫不透明流體測量、氧濃度測控等系列技術難題,建成的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運行溫度可超600℃,具備開展鉛冷快堆結構材料腐蝕、冷卻劑熱工安全特性及反應堆關鍵設備驗證的能力,可為鉛冷快堆設計與研發提供工程經驗。

鉛冷快堆在安全性和經濟性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被「第四代核能系統國際論壇(GIF)」組織評定為有望首個實現工業示範和商業應用的第四代反應堆,冷卻劑技術是鉛冷快堆的核心技術。該迴路的建成對加快鉛冷快堆工程化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可進一步增強我國在先進核能領域的競爭力。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國家磁約束聚變專項和國家重大基金專項等項目的支持下,核安全所長期致力於鉛基堆(包含鉛鋰冷卻聚變堆、鉛鉍冷卻ADS次臨界堆、鉛冷臨界快中子堆等)設計與關鍵技術研究工作,前期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液態鉛鉍和鉛鋰合金綜合實驗平臺,此次純鉛實驗迴路的建成將進一步促進完善鉛基堆研發技術體系,為中國鉛基反應堆的設計、關鍵技術研發與專用設備研製等奠定了堅實基礎。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核安全所建成中國首座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獲悉,該單位在鉛冷快堆冷卻劑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成了中國首座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  核安全所在高溫液態重金屬領域已有十餘年的研發經驗。研究團隊克服了結構材料選型、高溫不透明流體測量、氧濃度測控等系列技術難題,建成的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運行溫度可超600℃,具備開展鉛冷快堆結構材料腐蝕、冷卻劑熱工安全特性及反應堆關鍵設備驗證的能力,可為鉛冷快堆設計與研發提供工程經驗。
  • 我國首座鉛鉍零功率反應堆——啟明星Ⅲ號 首次實現臨界
    來源:中核集團2019年10月9日上午11:05分,隨著控制棒緩緩升起,我國首座鉛鉍合金零功率反應堆——啟明星Ⅲ號,在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實現首次臨界,並正式啟動我國鉛鉍堆芯核特性物理實驗,這標誌著我國在鉛鉍快堆領域的研發跨出實質性一步
  • 汽車都能載動的核電源,我國首座鉛鉍零功率反應堆實現臨界
    據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網站10月11日消息,2019年10月9日上午11:05分,隨著控制棒緩緩升起,我國首座鉛鉍合金零功率反應堆——啟明星Ⅲ號,在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實現首次臨界,並正式啟動我國鉛鉍堆芯核特性物理實驗,這標誌著我國在鉛鉍快堆領域的研發跨出實質性一步,進入工程化階段。同時也意味著我國在鉛鉍快堆研發領域已躋身國際前列。
  • 【中國科學報】我國鉛基快中子反應堆研發獲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先進核能研究團隊(以下簡稱FDS團隊)牽頭的「麒麟一號」中國鉛基快中子反應堆研發工作近期取得重大突破。該團隊設計研發的世界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鉛基堆冷卻劑技術綜合實驗迴路」和「鉛基堆冷卻劑氧測控技術」日前通過成果鑑定。
  • 中國鉛鉍零功率反應堆首次臨界,車載核能未來可期
    2005年7月,在原子能院建立了我國首座快熱耦合ADS次臨界反應堆——啟明星I號,2016年12月,在原子能院啟明星II號雙堆芯零功率裝置實現臨界,以啟明星I號和II號為基礎,針對鉛鉍堆技術研發目標,歷時近兩年建成了啟明星III號,並於2019年10月9日實現臨界。
  • 我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建成—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8月8日電 (記者操秀英)我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新奧「玄龍-50」8日在河北廊坊建成,並實現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正式啟動物理實驗。
  • 植物愛吃太陽能電池的鉛—新聞—科學網
    近日,一項研究顯示,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鉛汙染相比,來自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鉛進入部分植物體內的效率是前者的10倍。 雜化滷化物鈣鈦礦可以製備出高效的太陽能電池。雖然有計算顯示,鈣鈦礦薄膜中鉛的重量比小於0.1%——低於許多國家設定的安全限值,但這些鉛的環境影響尚不明確。
  • 中國安裝全球首座高溫氣冷反應堆 安全性第一
    原標題:全球首座核電高溫氣冷堆主裝備吊裝 被譽為最安全的核電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四代核電商用示範電站正在山東榮成逐漸成型。據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下稱中國核建)官網消息,3月20日,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統安全特徵的2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山東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反應堆壓力容器成功吊裝就位。此次吊裝完成的反應堆壓力容器作為核島一迴路核心設備,高27.5米、淨重594噸,是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重量最重的反應堆壓力容器,同時也是高溫堆氣冷核電站單體重量最大的設備。
  • 中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建成
    我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建成科技日報北京8月8日電 (記者操秀英)我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新奧「玄龍-50」8日在河北廊坊建成,並實現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正式啟動物理實驗。
  • 中國實現液態鋰高溫運行1000小時,或成核聚變冷卻劑材料
    中國實現液態鋰高溫運行1000小時,或成核聚變冷卻劑材料 記者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項目團隊研製的液態金屬鋰實驗迴路,在國內首次實現1500K(相當於1227攝氏度
  • 首座鉛鉍零功率反應堆,成功實現臨界,中國再次躋身世界前列
    首座鉛鉍零功率反應堆,成功實現首次臨界,讓中國再次躋身世界前列!中核集團反應堆工程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核集團為開發先進反應堆工程技術,經過數年攻堅成功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出了擁有自主產權的國內唯一重要反應堆物理實驗平臺—啟明星系列零功率裝置。
  • 中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在廊坊建成啟用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據河北日報8月9日消息,8月8日,由新奧集團自主設計建造的中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新奧「玄龍-50」在廊坊建成,並實現了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正式啟動物理實驗。該裝置是託卡馬克聚變和仿星器聚變裝置之後的另一種磁約束高溫等離子體實驗裝置。
  • 我國鉛鉍零功率反應堆首次實現臨界
    根據冷卻劑的類型,快堆一般又可分為氣冷快堆、鈉冷快堆和鉛/鉛鉍冷卻快堆。目前快堆中,之前大家比較了解的是鈉冷快堆,中國工程院院士徐銤為之已經努力了半個多世紀。記者12日從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12日獲悉,我國首座鉛鉍零功率反應堆——啟明星Ⅲ號在該院實現首次臨界,並正式啟動我國鉛鉍快堆堆芯核特性物理實驗。
  • 我國核聚變系統冷卻劑技術獲新突破 高溫運行性能國際領先
    據人民日報10月15日報導,記者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項目團隊研製的液態金屬鋰實驗迴路,在國內首次實現1500K(相當於1227攝氏度)超高溫穩定運行1000小時,標誌著我國先進核能系統液態金屬冷卻劑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
  • 我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建成
    科技日報北京8月8日電 (記者操秀英)我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新奧「玄龍-50」8日在河北廊坊建成,並實現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正式啟動物理實驗。該裝置是託卡馬克聚變和仿星器聚變裝置之後的另一種磁約束高溫等離子體實驗裝置。
  • 非常火的鉛鉍合金反應堆是怎麼回事?
    10月9日上午,誰誰家的首座鉛鉍合金零功率反應堆,啟明3號實現首次臨界,並正式啟動鉛鉍堆芯核特性物理實驗,標誌著鉛鉍快堆領域進入工程化階段,在鉛鉍快堆研發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 世界首個釷基熔鹽實驗堆計劃2020年底在中國建成
    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的核心設備——自然循環迴路。目前,世界首個兩兆瓦液態燃料釷基熔鹽實驗堆已在推進中,計劃於2020年底建成,下一步還將繼續建設100兆瓦示範堆。這標誌著中國正引領全球熔鹽堆研發。溫度超過預定值,核反應立即終止長期以來,核電站主要採用的是以鈾-235為核燃料的壓水堆核電裝置。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述關於中微子實驗相關新聞的科普傳播基礎上,科學網於2012年10月24日匯集並編輯整理了中微子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網上大批優秀的中微子科普博文,隆重推出專題《聚焦中微子》。
  • 零維非鉛鈣鈦礦單晶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劉生忠研究員團隊與陝西師範大學劉渝城博士、徐卓博士、楊周博士等合作,基於近年在高質量大尺寸鈣鈦礦單晶生長的技術積累和完備的科研平臺,成功設計、集成了大尺寸零微結構非鉛(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0.04.01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我國核能系統冷卻劑關鍵技術獲新突破
    新華社合肥10月16日電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近日該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項目團隊研製的液態金屬鋰實驗迴路,在國內首次實現1500K(約等於1227攝氏度)超高溫穩定運行1000小時,標誌著我國先進核能系統液態金屬冷卻劑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