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程碑式重大進展!我國鉛鉍零功率反應堆首次實現臨界

2020-11-29 中國軍網

目前全世界400多座核電站的主力堆型叫熱堆,在熱堆中,鈾-235好比煤,鈾-238好比「廢料」煤矸石。遺憾的是,自然界中鈾-235的蘊藏量僅佔0.66%,其餘絕大部分是鈾-238,佔99.2%。

與熱堆的核燃料利用方式不同,快堆中常用的核燃料是鈽-239,鈽-239發生裂變時放出來的快中子會被裝在反應區周圍的鈾-238吸收,又變成鈽-239,從而使堆中核燃料變多,反應開始循環持續下去,鈾資源的利用率可提高到60%—70%。這意味著相對較貧的鈾礦有了開採的價值。

快堆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核廢料越燒越少。熱堆反應後的剩餘物的放射性仍然很強,而這些核廢料在快堆反應中經過回收再利用以後,可降低放射性物質的衰變期,從而大大減少核廢物處置量,因此快堆被公認為第四代核電技術。

根據冷卻劑的類型,快堆一般又可分為氣冷快堆、鈉冷快堆和鉛/鉛鉍冷卻快堆。

目前快堆中,之前大家比較了解的是鈉冷快堆,中國工程院院士徐銤為之已經努力了半個多世紀。

今天,我們要認識的是另外一種快堆——鉛鉍冷卻快堆。

鉛鉍快堆與鈉冷快堆同屬於液態金屬冷卻快堆,不同的是,前者採用鉛鉍共晶合金作為冷卻劑。

記者12日從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12日獲悉,我國首座鉛鉍零功率反應堆——啟明星Ⅲ號在該院實現首次臨界,並正式啟動我國鉛鉍快堆堆芯核特性物理實驗。

啟明星III號鉛鉍零功率反應堆控制室

這被認為是我國在鉛鉍堆堆芯關鍵技術上取得裡程碑式重大進展。

瞄準鉛鉍堆工程化重點難點問題

鉛鉍反應堆及零功率實驗項目總負責人楊紅義告訴記者,零功率裝置是運行功率極低(最高不超過100瓦)的反應堆,以此獲取的零功率實驗數據如同「標尺」一般,能夠對關鍵核數據、堆芯物理設計方法、反應堆測量技術等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進行「標定」。任何一種新型核能系統的研發過程,首先都通過研製相應的零功率裝置,開展實驗積累原始數據,全面掌握堆芯核參數和堆芯物理特性,並以此為基礎完善熱工、力學、屏蔽等反應堆其他方面的設計。

目前不少機構在從事鉛鉍快堆研究,但此次臨界的啟明星III號零功率反應堆,是我國目前唯一堆芯帶核的用於鉛鉍反應堆研究試驗的裝置。

啟明星III號鉛鉍零功率反應堆

專家解釋,該裝置的設計和建設並不容易,不僅僅要能使反應堆安全受控的臨界,更重要的是要有精確的測量方法對它的物理過程進行準確測量,以獲取用於鉛鉍快堆工程化的寶貴的第一手數據。

啟明星III號瞄準鉛鉍快堆工程化重點難點問題,在大尺寸鉛鉍合金冷卻劑材料中準確構建了核燃料和鉛鉍合金冷卻劑材料交互方式,更加準確地模擬鉛鉍反應堆的堆芯物理特性;配備了基於不同原理的多套非能動安全停堆系統,固有安全性強;實現了集成化控制、運行和數據採集,運行與操作更便利,配備了多套實驗測量系統,能夠獲取豐富精確的實驗數據。

有望形成可移動核電源

成功實現臨界後,啟明星III號的任務並沒有結束。它將開展一系列實驗工作,取得的堆芯核參數實驗數據,可直接用於中核集團各型號鉛鉍反應堆工程化設計基礎核數據的宏觀檢驗、堆芯設計與安全分析方法的全面驗證,以及反應堆運行技術的創新研發。

相比傳統的反應堆,鉛鉍合金熔點低、沸點高,既能極大地降低設計和工程的難度,又具有更高的固有安全性和抵禦嚴重事故的能力,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長的運行壽期。在應用方面,既可以設計為百萬千瓦級的大型電廠,也可設計為兆瓦級小型模塊化核電源,其中小型核電源可用於深海空間站、海上石油開採平臺、南海區域的海島開發、偏遠地區的能源供給以及大數據中心等。

「它能有多小呢,公路上跑的汽車就能運載它,是真正的可移動核電源。」專家說。

在臨界儀式上,中核集團副總經理曹述棟提到,要以2025年完成小型鉛鉍堆示範堆建設為階段目標,儘快實現小型鉛鉍堆工程技術突破,形成型號譜系化開發能力和批量化生產應用能力。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來自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劉秋麗

相關焦點

  • 我國首座鉛鉍零功率反應堆——啟明星Ⅲ號 首次實現臨界
    來源:中核集團2019年10月9日上午11:05分,隨著控制棒緩緩升起,我國首座鉛鉍合金零功率反應堆——啟明星Ⅲ號,在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實現首次臨界,並正式啟動我國鉛鉍堆芯核特性物理實驗,這標誌著我國在鉛鉍快堆領域的研發跨出實質性一步
  • 汽車都能載動的核電源,我國首座鉛鉍零功率反應堆實現臨界
    據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網站10月11日消息,2019年10月9日上午11:05分,隨著控制棒緩緩升起,我國首座鉛鉍合金零功率反應堆——啟明星Ⅲ號,在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實現首次臨界,並正式啟動我國鉛鉍堆芯核特性物理實驗,這標誌著我國在鉛鉍快堆領域的研發跨出實質性一步,進入工程化階段。同時也意味著我國在鉛鉍快堆研發領域已躋身國際前列。
  • 中國鉛鉍零功率反應堆首次臨界,車載核能未來可期
    作為第四代核能系統論壇將鉛鉍反應堆列為六種優選堆型之一鉛鉍快堆正逐漸接近工程應用水平。啟明星系列零功率裝置,是中核集團為開發先進反應堆工程技術而自主設計和建造的國內唯一的重要反應堆物理實驗平臺。2005年7月,在原子能院建立了我國首座快熱耦合ADS次臨界反應堆——啟明星I號,2016年12月,在原子能院啟明星II號雙堆芯零功率裝置實現臨界,以啟明星I號和II號為基礎,針對鉛鉍堆技術研發目標,歷時近兩年建成了啟明星III號,並於2019年10月9日實現臨界。
  • 首座鉛鉍零功率反應堆,成功實現臨界,中國再次躋身世界前列
    首座鉛鉍零功率反應堆,成功實現首次臨界,讓中國再次躋身世界前列!中核集團反應堆工程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核集團為開發先進反應堆工程技術,經過數年攻堅成功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出了擁有自主產權的國內唯一重要反應堆物理實驗平臺—啟明星系列零功率裝置。
  • 裡程碑式重大進展!中國核反應堆再獲突破,核動力電源車即將實現
    導讀:裡程碑式重大進展!中國核反應堆再獲突破,核動力電源車即將實現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軍事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非常火的鉛鉍合金反應堆是怎麼回事?
    10月9日上午,誰誰家的首座鉛鉍合金零功率反應堆,啟明3號實現首次臨界而全球鉍金屬儲量最大的國家就是誰誰家,其中2個大礦被認為已經佔據了全球儲量的一半左右。因此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鉍金屬的熔點只有138攝氏度,稍微比開水熱點的溫度就能讓其變成液體。正是這種特徵,可以讓其作為反應堆中置換熱量的液體金屬介質。鉍金屬當金屬液體介質一般不單獨使用,而是和錫、鉛、鋁等組成合金使用。鉛鉍合金就是用的最多的。鉛鉍合金,屬於低溫合金、低熔點合金,或者說是易熔合金。
  • 【中國科學報】我國鉛基快中子反應堆研發獲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先進核能研究團隊(以下簡稱FDS團隊)牽頭的「麒麟一號」中國鉛基快中子反應堆研發工作近期取得重大突破。該團隊設計研發的世界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鉛基堆冷卻劑技術綜合實驗迴路」和「鉛基堆冷卻劑氧測控技術」日前通過成果鑑定。
  • 中國首座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建成—新聞—科學網
    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 科學網訊(記者 李瑜)日前,記者從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核安全所」)獲悉,該單位在鉛冷快堆冷卻劑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成了中國首座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研究團隊克服了結構材料選型、高溫不透明流體測量、氧濃度測控等系列技術難題,建成的純鉛冷卻劑實驗迴路運行溫度可超600℃,具備開展鉛冷快堆結構材料腐蝕、冷卻劑熱工安全特性及反應堆關鍵設備驗證的能力,可為鉛冷快堆設計與研發提供工程經驗。
  • 日本傾倒123萬噸核廢水,我國攻克核廢料處理裝置,技術如何?
    其實早在2016年我國「啟明星II號」就首次實現了臨界處理,同時這也是我國首座鉛基重金屬冷卻快中子反應堆零功率裝置首次實現臨界,這也讓我國新一代核反應堆零功率處理裝置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啟明星II號「啟明星II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加速器加速高能粒子,與重核發生散裂反應後產生中子,中子作為中子源驅動次臨界反應堆
  • 我國首座鈉冷快中子反應堆首次實現滿功率運行
    12月18日17時,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我國第一座鈉冷快中子反應堆——中國實驗快堆(CEFR)首次實現滿功率穩定運行72小時,其主要工藝參數和安全性能指標達到設計要求,標誌這一重大科學實驗設施設計性能得到驗證。
  • 我國掌握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心技術
    記者4月9日從位於合肥科學島上的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獲悉,該所先進核能研究團隊在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堆芯核心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研發出新型燃料組件及包殼材料,解決了鉛基堆堆芯高份額燃料、高密度冷卻劑、耐高溫耐腐蝕結構材料等關鍵技術難題。這一成果打破了國外相關技術壟斷,標誌著我國已成功掌握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心技術。
  • 核電站將更安全 俄稱可用鉛和鉍代替放射性鈾
    中新網2月8日電 日前,全俄羅斯原子機械製造科研所副所長伊戈爾·奧斯特列佐夫宣布,他們發現以鉛和鉍為主體的混合物在一定的條件下能發生核裂變,混合物可作為新的核能源。有關專家指出,用鉛和鉍為原料的核電站將更加安全。  據科技日報報導,俄羅斯研究人員是用回旋加速器加速的高能質子流轟擊低熔的鉛和鉍的混合物時獲得新發現的。
  • 西安交大團隊成功高精度預測「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的臨界硼濃度
    10月21日15時09分,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廠5號機組首次達到臨界,向建成投產邁出了重要一步。福清核電廠業主公司和NECP團隊分別採用Bamboo-C和NECP-X軟體,背靠背地建立了「華龍一號」精細的堆芯計算模型,提前預測了「華龍一號」首次臨界的堆芯關鍵安全物理量——臨界硼濃度。經與「華龍一號」首次臨界狀態的實測值對比,Bamboo-C和NECP-X軟體對臨界硼濃度的計算值與實測值之間的誤差僅為1ppm和9ppm,預測精度高於國際同類計算軟體。
  • 我國環形核燃料組件研發獲重大進展
    本報訊日前,由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牽頭承擔的「壓水堆環形燃料組件研製」項目臨界熱流密度(CHF)試驗正式啟動並成功獲得首批數據,標誌著環形燃料組件研發取得重要進展,為後續系統開展試驗以及評價、開發適用於環形燃料的臨界熱流密度關係式等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本次試驗採用5×5環形燃料全長小組件,在國內外均屬首次開展。
  • 科學家將鉍元素用於太陽能電池 擺脫鉛基電池毒性
    科學家將鉍元素用於太陽能電池 擺脫鉛基電池毒性   英美跨國團隊已經用理論和實驗方法,成功將周期表中的「綠色元素」鉍應用在低成本太陽能電池上,光轉化效率達目前市場最高水平
  • 俄羅斯核電現狀及主流反應堆技術分析
    目前無進展,不做介紹)   AES2006是以1170MWe 的VVER-1200 為基礎的三代堆型。主要有兩種設計來源,一個來源是聖彼得堡原子能設計院的V-491 反應堆,另一個來源是莫斯科原子能設計院的V-392M 反應堆。V-491與V-392M 反應堆的熱功率均為3500MWt( 其中300MWt 用於地方供熱)。
  • 高臨界溫度下的改性多層鉍超導體
    東京大學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新的層狀超導材料,其導電層由鉍、銀、錫、硫和硒組成。導電層具有四個不同的子層;通過引入更多的元素,它們能夠達到無與倫比的可定製性和較高的「臨界溫度」,從而觀察到超導電性,這是超導體研究的一個關鍵目標。它們的設計策略可用於設計新的和改進的超導材料。超導體曾經是學術上的好奇心,現在正處於真正的技術創新的前沿。超導磁體出現在每天的核磁共振機、醫療用粒子加速器中,更不用說目前正在建造的連接東京和名古屋的新的中新幹線磁懸浮列車了。
  • 【新華社】我國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芯」技術獲得重要突破
    這一成果打破了國外相關技術壟斷,實現了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心技術自主掌握。  鉛基堆被「第四代核能系統國際論壇(GIF)」組織評定為有望首個實現工業示範和商業應用的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  由中國核學會理事長李冠興院士、上海大學周邦新院士等行業內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近日對中科院核安全所自主研發的「中國鉛基堆原型燃料組件及包殼材料」進行了成果鑑定。專家組一致認為:中國鉛基堆原型燃料組件及包殼材料實現了自主化研發,填補了國內空白,其中新型包殼材料的耐高溫和耐腐蝕性能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對促進我國液態金屬冷卻反應堆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