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芯」技術獲重要突破—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據新華社合肥4月6日電 (記者蔡敏)記者6日從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了解到:該所先進核能研究團隊在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堆芯核心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研發出新型燃料組件及包殼材料,解決了鉛基堆堆芯高份額燃料、高密度冷卻劑、耐高溫耐腐蝕結構材料等關鍵技術難題。這一成果打破了國外相關技術壟斷,實現了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心技術自主掌握。

鉛基堆被「第四代核能系統國際論壇(GIF)」組織評定為有望首個實現工業示範和商業應用的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得益於鉛基材料優良的中子物理和熱物理特性以及穩定的化學性質,鉛基堆在產能安全性和經濟性方面具有突出優勢,還具有良好的核廢料「焚燒」處理能力和核燃料增殖能力,是一種能夠實現多種應用和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核能系統。西方多個國家目前正積極推動鉛基堆工程化應用,計劃在本世紀20年代實現商業示範。

燃料組件及包殼是鉛基堆堆芯的核心構件,其結構設計和所用材料受到堆內複雜的服役環境的挑戰。

由中國核學會理事長李冠興院士、上海大學周邦新院士等行業內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近日對中科院核安全所自主研發的「中國鉛基堆原型燃料組件及包殼材料」進行了成果鑑定。專家組一致認為:中國鉛基堆原型燃料組件及包殼材料實現了自主化研發,填補了國內空白,其中新型包殼材料的耐高溫和耐腐蝕性能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對促進我國液態金屬冷卻反應堆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據介紹,鉛基堆已被選作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未來先進核裂變能—ADS嬗變系統」和國家「十二五」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的反應堆系統。(原標題:我國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芯」技術獲得重要突破)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新華社】我國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芯」技術獲得重要突破
    【新華社】我國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芯」技術獲得重要突破 2016-04-07 新華社 蔡敏 :該所先進核能研究團隊在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堆芯核心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研發出新型燃料組件及包殼材料,解決了鉛基堆堆芯高份額燃料、高密度冷卻劑、耐高溫耐腐蝕結構材料等關鍵技術難題。
  • 我國掌握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心技術
    記者4月9日從位於合肥科學島上的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獲悉,該所先進核能研究團隊在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堆芯核心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研發出新型燃料組件及包殼材料,解決了鉛基堆堆芯高份額燃料、高密度冷卻劑、耐高溫耐腐蝕結構材料等關鍵技術難題。這一成果打破了國外相關技術壟斷,標誌著我國已成功掌握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心技術。
  • 世界最大核聚變反應堆進入組裝,堪稱「小太陽」比核裂變電站先進
    據雅虎新聞網7月29日消息,位於法國南部卡達拉舍的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縮寫:ITER)目前已經進入組裝階段,標誌著由歐盟、印度、日本、我國、俄羅斯、韓國和美國等七國斥巨資投入研發的項目,即將進入衝刺期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受控核裂變技術的發展已使裂變能的應用實現了商用化,如核(裂變)電站。裂變需要的鈾等重金屬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常規裂變反應堆會產生放射性較強的核廢料,這些因素限制了裂變能的發展。聚變能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的能量。目前開展的受控核聚變研究正是致力於實現聚變能的和平利用。其實,人類已經實現了氘氚核聚變--氫彈爆炸,但那是不可控制的瞬間能量釋放,人類更需要受控核聚變。
  • 我國鉛鉍零功率反應堆首次實現臨界
    熱堆反應後的剩餘物的放射性仍然很強,而這些核廢料在快堆反應中經過回收再利用以後,可降低放射性物質的衰變期,從而大大減少核廢物處置量,因此快堆被公認為第四代核電技術。根據冷卻劑的類型,快堆一般又可分為氣冷快堆、鈉冷快堆和鉛/鉛鉍冷卻快堆。目前快堆中,之前大家比較了解的是鈉冷快堆,中國工程院院士徐銤為之已經努力了半個多世紀。
  • 福島核洩漏未平 法國核電站爆炸 反應堆安全性到底怎麼樣
    多年前,法國弗拉芒維爾核電站發生爆炸,法國官方稱,沒有核洩漏風險,已經排除人為破壞的可能。據英國《獨立報》報導,有5人在爆炸中受傷,多是吸入爆炸煙塵所致。 聯繫日本將100噸核廢水排入大海。為何法國核電站發生爆炸,卻沒有像日本福島核電站那樣產生核洩漏的風險呢?
  • 【中國科學報】我國鉛基快中子反應堆研發獲重大突破
    鑑定專家組認為,兩項成果的實驗能力和運行參數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突破了氧測量與控制等多項關鍵技術,打破了國際壟斷,實現了核心技術自主化,對促進我國第四代核能鉛基反應堆的工程化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和發展先進核能的重要方案和途徑,鉛基反應堆已被第四代核能系統國際論壇組織評定為「有望首個實現工業示範和商業應用的第四代反應堆」。
  • 專訪|清華核能專家王革華:"核"有何懼?
    我們比較熟悉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應用是核電,核電是一種清潔能源,它的發展對保護環境有重要意義。實際上核能的利用主要是利用它產生的熱能,既然如此,核能就可以應用在各種需要熱的方面,比如核供暖。目前我國大部分供暖還是燒煤取熱,煤就是一種熱源。因此,理論上來說,未來能使用煤提供熱的地方,都可以使用核反應發熱。
  • 美國第四代核電技術再度上演「起大早趕晚集」 兩條腿走路奮起追趕...
    為了冷卻出事的福島反應堆,日本要不斷向其注入海水,最初幾年每天產生核廢水400-500噸,即便去年開始降到170噸左右,到今年9月累積的總量也達到了123萬噸。事發之初,東電曾直接將第1批1.15萬噸核廢水排入太平洋,結果在事故第1個月,整個太平洋就都監測到放射性物質,第2個月還擴散到了更大的海洋區域。如果現在這超過100萬噸全排進太平洋,後果不堪設想。
  • 第四代核電技術預計兩年後在中國投建 鈾-238核廢料都能再利用
    第四代核電技術預計兩年後在中國投建 鈾-238核廢料都能再利用 目前的主要商業核電站,大多使用的是輕水堆,以鈾-235為燃料,以水作慢化劑和冷卻劑
  • 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終於開建
    不幸的是,實用的核聚變技術仍然只是夢想和遙不可及的幻象。經過35年的艱苦準備和無數次拖延,科學家們終於通過在聖保羅萊迪朗斯(Saint-Paul-les-Durance)啟動了世界上最大的聚變反應堆大規模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的為期五年的組裝階段。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蔡敏/新華網 2016-11-03 08:12 來源:澎湃新聞
  • 我國率先突破國際核聚變研究核心技術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首獲...
    我國率先突破國際核聚變研究核心技術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首獲國際認證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聚變核能是一種全新的能源形式  中國智慧讓新材料承受「太陽」高溫  我國從2006年開始正式參與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的項目,在其中我國擔負了10%的任務,而此次通過認證的反應堆核心材料,可以說是難度最高的技術突破之一,在整個項目中,中國的科技投入和中國科研人員的智慧,為項目的推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 地內小太陽的釋能產熱機制:科學家發現的天然鈾核裂變反應堆!
    在尋找這個答案期間,我在上海圖書館查閱資料時,正巧在《世界科學》1980年第9期上看到了一篇G.A.Cowan所寫的文章,題為《自然界的核反應堆》: 1970年,在加彭共和國的奧克洛(oklo)鈾礦中,法國科學家發現了一個長期休眠的天然核裂變反應堆。研究表明:18億年以前,在富鈾礦床增生期間,它經歷了一個持久的核裂變反應。
  • 中核接手國外核廢料為何不靠譜_發現者第78期_網易探索
    中核接手外國核廢料旨在「做大做強」,技術設備由國家買單   2011年1月3日「中國核能技術獲重大突破,鈾利用率提升60倍」的官方消息,高調宣傳了中國在核廢料處理技術上的突破。
  • 核聚變與核裂變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嗎?
    人類利用核能是從核裂變開始的,從費米在芝加哥大學建立人類第一個核反應堆開始,到後來美國轟炸日本的兩顆原子彈,再到現在的核電站,這些都是核裂變的產物。核裂變的原理其實並不複雜,其實就是用中子去轟擊裂變材料的重原子核,這些重原子核被轟擊後會分裂為二到三個輕原子核,同時還會釋放出二到三個中子,這些中子又會轟擊其他的重原子核,這樣一來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釋放了巨大的能量,這種過程被稱為鏈式反應
  • 為什麼造得了氫彈,卻造不出核聚變反應堆,技術難關有哪些?
    當裂變核彈被研發出來的時候,它們的效率並不是很高。不久,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與之相反的過程:核聚變。利用這一過程的武器被稱為核聚變炸彈、熱核炸彈或氫彈,核聚變炸彈具有比裂變炸彈更高的千噸當量和更高的效率。1952年,世界上第一顆氫彈研製成功了。隨後,科學家一直致力於把核聚變應用於民用領域——核聚變反應堆。
  • 首座核聚變反應堆即將亮相,2025年運營
    我們現在需要的未來能源不僅需要性價比非常高而且還要是清潔能源不能影響大自然的環境,那麼這樣高要求的未來資源只有核聚變反應堆才能夠滿足,而我們世界上擁有的基本上都是核裂變反應堆,雖然這個反應堆較與之前的不可再生能源相比有著很多的好處
  • 印度核裂變快堆技術成為焦點,比俄羅斯方案更先進,領先中國20年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前沿科技#系列徵文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在科技領域,印度向來以中國作為最重要的「榜樣」和競爭對手,似乎凡事都要與我們爭個高低。這項技術正是核裂變快中子增殖堆(快堆)。在過去近30年裡,印度核物理學家不僅率先在核裂變快中子增殖堆領域投入研發力量,更有所成就。如今全球目光都聚焦在印度南部地區即將建成的快堆上,這將成為一個新的裡程碑式成就。原子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從安全角度來看,快中子增殖堆比傳統的壓水堆(PWR)更加安全,且成本更低,是代替今天核電原理的重要方案之一。
  • 核聚變發電有望了?我國核聚變裝置已能放電,電流已達250萬安培
    提起「人造太陽」,我們都會想到可控核聚變,想到託卡馬克裝置,這種熱核聚變反應堆被認為是解決人類未來電能等能量需求的絕佳方式,因為它可控熱核聚變可以穩定的產生極高的能量,而且清潔無汙染,是最理想的電能等能量的來源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