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發電有望了?我國核聚變裝置已能放電,電流已達250萬安培

2021-01-15 騰訊網

提起「人造太陽」,我們都會想到可控核聚變,想到託卡馬克裝置,這種熱核聚變反應堆被認為是解決人類未來電能等能量需求的絕佳方式,因為它可控熱核聚變可以穩定的產生極高的能量,而且清潔無汙染,是最理想的電能等能量的來源渠道。

正因為如此,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都在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並且一起組織了這方面的一個國際合作項目——國際託卡馬克裝置,我國也參與其中,它是世界上在建的最大、最複雜的磁約束核聚變裝置,用來檢驗核聚變發電的可行性和效率值。

除了這個國際合作項目之外,我國也在建造自己的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合肥市和成都市都有這方面的試驗裝置。據央視新聞等媒體報導,今年12月4日14時02分,位於成都市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專家認為這意味著我國已經掌握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為今後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積累了豐富經驗。

據介紹,「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可以製造出大量的等離子體,其溫度可達1.5億℃,電流能力提高也到2.5兆安培以上,也就是250萬安培,這是相當大的電流,我們平時家庭用電的電流只是15安培左右。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由中國核工業集團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和建造,並聯合國內多家研製單位,在裝置結構設計、特殊材料研製、關鍵部件研發和總裝集成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為後續我國在這方面的發展培養了技術、製造和經驗基礎。

其實此前中核集團已經先後發展了多種類型的磁約束聚變研究裝置,建成了中國環流器一號、新一號和二號A裝置等,取得了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而二號M裝置則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被認為是我國吸取ITER的極佳平臺,它的建成和成功運行,以及在運行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必將幫助我國在可控核聚變發電領域開發事業中實現跨越式發展。

近日不少媒體報導了英國的可控核聚變裝置——「能源生產球形託卡馬克」(STEP)已啟動,在接下來的5年中將投入2.22億英鎊用於設計開發,到2032年10開始建設,計劃於2040年開始運營,當下正展開核聚變反應堆選址活動,從其時間規劃上來看,英國要到20年後的2040年才可能出現核聚變發電站,目前來看還是八字沒一撇的事,而我國的可控核聚變裝置已經開始放電試驗,相信我國在可控核聚變發電站建設上會走在英國等國家的前面。

參考資料:

《中國青年報》12月4日文章《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

《科學網》12月4日文章《英國正向建設全球首座核聚變電站邁進》

相關焦點

  • 人造太陽 新一代「四川造」核聚變裝置在川放電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郝飛攝關於核聚變神秘的HL-2M裝置●立項時間:2009年11月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核西物院負責建造,批覆總投資近4億元●參數最高:先進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重大意義: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
  • 最前沿科技:我國第16個可控核聚變裝置
    可控核聚變是當代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領域,由於其對技術要求的極端苛刻,到目前為止仍處於前期預研階段,而且學術界有「核聚變距離成功永遠有25年」的說法。目前世界各國投入研究力量最大的是磁約束核聚變,而這其中託卡馬克裝置則被認為是最有希望在未來取得突破的一種可控核聚變發電裝置結構。
  • 磁場約束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
    2006年9月28日,中國耗時8年、耗資2億元人民幣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而成的新一代熱核聚變裝置EAST首次成功完成放電實驗,獲得電流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EAST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成並真正運行的全超導非圓截面核聚變實驗裝置。早在1933年,即發現核裂變現象五年前,人類就發現了核聚變。雖然核裂變比核聚變發現得晚,但是很快就實現了核裂變爆炸。
  • 英國要造全球首座核聚變發電站,已展開全國選址,卻或被我國甩開
    太陽發光發熱依靠的是核聚變釋放的能量,科學家們製造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也能以核聚變的方式釋放能量,因此也常被叫做「人造太陽」。比如我國的合肥與成都都各有用於核聚變試驗的環流器,這樣的裝置可以創造上億攝氏度的高溫,比太陽內部的溫度(1500萬攝氏度)還高好幾倍。
  • 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受控核裂變技術的發展已使裂變能的應用實現了商用化,如核(裂變)電站。裂變需要的鈾等重金屬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常規裂變反應堆會產生放射性較強的核廢料,這些因素限制了裂變能的發展。聚變能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的能量。目前開展的受控核聚變研究正是致力於實現聚變能的和平利用。其實,人類已經實現了氘氚核聚變--氫彈爆炸,但那是不可控制的瞬間能量釋放,人類更需要受控核聚變。
  • 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 貢獻「中國核聚變」智慧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將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放電溫度可達太陽芯部溫度近10倍核聚變並不神秘,只要將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無限接近,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就能釋放出巨大能量。
  • 中國核聚變最新進展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核集團獲悉,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核集團獲悉,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大型可控核聚變裝置完工 中美競爭激烈
    目前世界各國投入研究力量最大的是磁約束核聚變,而這其中託卡馬克裝置則被認為是最有希望在未來取得突破的一種可控核聚變發電裝置結構。而在託卡馬克基礎上研製的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英文:Torus Experiment)則是這一領域的最新成果,美國在1999年投入使用的「國家球形環實驗」裝置是世界首個此類裝置。
  • 核聚變技術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 「人造太陽」再突破,我國自主可控核聚變裝置迎來首次放電,探索終極能源
    今日重要性:✨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各項技術,為核聚變堆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分析認為,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因此,核聚變裝置被人們形象地稱作「人造太陽」。
  • 新能源:磁約束核聚變
    日前,中國科技大學宣布,我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KTX)各系統的部件研製建造工作全面完成,進入裝置的最後整體安裝調試階段。從核裂變到核聚變,科學家們始終在尋找最清潔的能源。早在1942年12月2日,美國物理學家E·費米在芝加哥大學校園內一個球場上建成了世界第一個核反應堆。由此,人類開創了釋放核能的新時代。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核集團供圖【精品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我國核聚變研發獲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核聚變堆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與常規超導託卡馬克不同的是,它的縱場線圈採用鈮鈦(NbTi)超導體繞制而成,電阻為零,即使通過很大的電流線圈也不會發熱。一般來說,建造HT-7這樣的裝置正常投資要數十億元,而這次僅僅花費了約2億元,就建成了當時非常先進的大型超導脈衝核聚變研究裝置,讓我國步入了世界核聚變研究的先進水平。
  • 我國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獲重大突破
    1月28日凌晨零點26分,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成功實現了電子溫度超過5千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等離子體放電,這是國際託卡馬克實驗裝置上電子溫度達到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 我國跨入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創新前沿)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
  • 以「人造太陽」成功放電,解讀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何如此重要
    12月4日,成都西南角,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放電,標誌著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而目前,世界上關於可控核聚變研究最著名的當屬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該計劃自2006年聯合籤署,涉及35個國家通力合作,預計將在2025年實現第一次等離子放電。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劉永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當天的放電儀式上,人們沸騰了。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張克儉說,今天,我國自主研製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運行,這是我國核聚變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