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磁約束核聚變

2020-11-22 陽光高考

日前,中國科技大學宣布,我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KTX)各系統的部件研製建造工作全面完成,進入裝置的最後整體安裝調試階段。從核裂變到核聚變,科學家們始終在尋找最清潔的能源。

早在1942年12月2日,美國物理學家E·費米在芝加哥大學校園內一個球場上建成了世界第一個核反應堆。由此,人類開創了釋放核能的新時代。1954年蘇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和平運用的核電站——奧布林斯克核電站,開創了民用核電的先聲。六十年後的今天,核裂變發電以其穩定高效、不產生溫室氣體等優勢備受世人青睞。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2011年1月公布的數據,全球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共442個,核電發電量約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6%。

現今普遍建造和使用的核反應堆都是基於重核裂變的原理。重核裂變是用亞原子的粒子撞擊重原子(主要是鈾或鈽原子)靶核,引起撞擊後的靶核分裂成一些碎片,其中包括兩三個中子。這些中子又會撞上其他的重原子,使之繼續分裂並釋放更多的中子。如果有足夠多的重原子在一個足夠小的空間中,那麼這個過程就會滾雪球一般呈鏈式發生。以鈾235為例,經過40個回合的鈾原子分裂,所釋放的能量可以把一個白熾燈泡點亮大約1秒鐘;80個回合(這僅是鏈式反應開始後的瞬間)所釋放的能量將超過1萬噸TNT炸藥爆炸時的能量。

然而科學家們並不滿足。他們一直在考慮,能不能實現可控核聚變,讓我們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一般情況下,帶正電的原子核是相互排斥的。倘若原子足夠熱,原子核運動的速度足夠快,那麼即便原子核之間的庫侖力也無法阻止它們的撞擊。撞擊之後所形成的新原子要比撞擊之前兩個原子質量之和小,撞擊過程中失蹤的那部分質量將可轉化為能量。太陽內氫、碳、氮等原子正是處於高溫等離子體狀態下,通過氫-氫循環和碳-氮循環進行聚變反應產生巨大能量。

所謂高溫等離子體,是指在高溫狀態下,原子被剝奪的外層電子及帶正電離子組成的離子化氣體狀物質,被視為是除去固、液、氣外物質存在的第四態。雖然掌握了核聚變的發生原理,但要人為地在地球上實現持續不斷的穩定核聚變反應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除要把原子加熱到太陽般甚至更高的溫度形成高溫等離子體之外,地球上也沒有如太陽的巨大引力,讓等離子體聚合在一起形成微妙的平衡臨界點上持續進行聚變。

倘若把高溫等離子比作普羅米修斯盜取的「天火」,人類若想操控運用「天火」,就必須把它裝在一個容器裡,且維持不斷燃燒。這個道理正如同太陽用引力約束等離子體維持核聚變反應一般。然而,核聚變等離子體溫度如此之高,任何實物容器都無法承受。科學家們知道帶電粒子在磁場下的運動規律,發明了「環形磁籠」。「環形磁籠」就是利用圍成一圈的線圈通電所產生的強大環形磁場,將高溫等離子體裝起來。這就是所謂磁約束核聚變。在這種約束條件下,通過實現等離子體的點火和自持燃燒,以聚變產生的能量來維持聚變反應,才能保證整個核聚變以受控的、持續的方式開展。

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的原理也是如此。據介紹,反場箍縮是有別於託卡馬克、仿星器位形的另一類環形磁約束聚變裝置,是先進磁約束聚變位形探索研究的重要平臺。反場箍縮最重要的特點是約束等離子體的磁場是由等離子體內部電流所產生,具有純歐姆加熱達到聚變點火條件、高質量功率密度等優勢,是未來磁約束反應堆位形的候選方案。正在建設的KTX裝置大半徑1.4米,小半徑0.4米,磁場可達7千高斯,等離子體電流可達1兆安培,電子溫度可達600萬度,放電時間可達100毫秒。磁體系統由24個縱場線圈、26個歐姆場線圈、12個平衡場線圈以及136個反饋控制線圈組成,最大線圈直徑達7米。KTX裝置主機總體直徑8米,通高6米,總重量超過70噸。

國際上,集合了中、美、俄、日、韓、印度、歐盟等多國科技力量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正在研究建造中。當今世界正處在通向受控核聚變能源應用的路上。不久的將來,原型示範堆將實現運行。到那時候,人們將以更易得的燃料,獲得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王尋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相關焦點

  • 雷射約束和磁約束是可控核聚變的兩種方式
    氫彈就是核聚變產生的,是通過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促成的氫彈爆炸,也就是沒有原子彈就沒有氫彈。巨變反應的條件非常苛刻,溫度達到1500萬攝氏度,還要有巨大的壓力才能產生聚變反應。由於地球上無法創造出如此制高的壓力,所以只能用更高的溫度來彌補,溫度達到上億度壓力不夠也能形成聚變反應。
  • 什麼是磁約束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才能商業化可控核聚變發電?
    無論是磁約束還是慣性約束核聚變,都是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重要方向,兩者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控制氚氘等輕元素聚合成重元素的一種方式,但兩者的原理與過程卻大相逕庭,不妨來圍觀一下!但在地球上,如此的高溫或者高壓都難以實現,當然與超高壓相比似乎高溫還簡單一些,所以現在的可控核聚變都是往這個方向上靠攏!儘管磁約束與慣性在實現方式上各不相同,但基本不外乎就是滿足這兩個條件!
  • 人造小太陽之磁約束核聚變 | 中國工程院院刊
    在磁約束聚變領域,託卡馬克研究目前處於領先地位。我國正式參加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的建設和研究,同時正在自主設計、研發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 註: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
  • 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
    2019年3月22日和23日,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牽頭承擔的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項目「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alpha粒子過程對等離子體約束性能影響的理論模擬研究
  • 託卡馬克」是世界最大、最複雜的磁約束核聚變裝置
    如今,在法國南部海港城市馬賽以北約80公裡處的聖保羅-萊迪朗斯小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ITER)組織的數千名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工程師和管理人員正在埋頭「築夢」。數十年後,一個「人造太陽」可能在當地流水潺潺的迪朗斯河邊升起。
  • 合肥工業大學再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課題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9年度立項項目,由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牽頭、合肥工業大學、中南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和大連理工大學聯合申報的「面向CFETR偏濾器材料和模塊的高熱負荷等性能的規範化測試與評價」獲批立項,國撥經費
  • 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指南項目啟動會陸續召開
    2019年3月1日,科技部核聚變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指南項目」專項啟動會。根據安排,專項啟動會之後,各項目牽頭承擔單位陸續組織召開項目啟動會。
  • 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究專項2019年獲國撥經費2.7億
    11月18日,科技部網站發布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9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按照分步實施、重點突出原則,2019年擬優先支持11個方向,國撥總經費2.7億元。2019年,本專項將以聚變堆未來科學研究為目標,加快國內聚變發展,重點開展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大規模理論與數值模擬、CFETR(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關鍵技術預研及聚變堆材料研發等工作,繼續推動我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 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9年度申報指南項目答辯評審...
    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9年度申報指南項目答辯評審專家名單公告 單以銀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10 張肇西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 中國科大建成我國首臺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裝置
    每兩分鐘即可獲得一次放電,最大等離子體電流可達180千安……11月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消息,我國首臺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裝置——「科大一環」正式建成運行。
  • 磁場約束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
    託卡馬克,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性容器。它的名字Tokamak 來源於環形、真空室、磁、線圈。最初是由位於蘇聯莫斯科的庫爾恰託夫研究所的阿齊莫維齊等人在20世紀50年代發明的。託卡馬克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的真空室,外面纏繞著線圈。在通電的時候託卡馬克的內部會產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的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相比其他方式的受控核聚變,託卡馬克擁有不少優勢。
  • 核衰變、核裂變、核聚變區別(大眾科普)
    核聚變,即輕原子核(例如氘和氚)結合成較重原子核(例如氦)時放出巨大能量。因為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而核聚變是發生在原子核層面上的,所以核聚變不屬於化學變化。 熱核反應,或原子核的聚變反應,是當前很有前途的新能源。
  • 中國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在合肥開始總裝
    可控核聚變是當代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領域,由於其對技術要求的極端苛刻,到目前為止仍處於前期預研階段,而且學術界有「核聚變距離成功永遠有25年」的說法。目前世界各國投入研究力量最大的是磁約束核聚變,而這其中託卡馬克裝置則被認為是最有希望在未來取得突破的一種可控核聚變發電裝置結構。
  • 一分鐘了解,核聚變情況,體驗下新能源新動力
    (用心創造出更加精彩的科技資訊)一分鐘了解,核聚變情況,體驗下新能源新動力核聚變於東澳歐力峰現於並以東澳澳洲國立大學成矣等離子體核聚變究司核聚變又名核融合、融合反應、聚變反應或熱核反應,核之原質小者由,所謂氘,在必而下(亦如超暑與超壓)惟在極者超溫和極壓之下便對核外電子脫原核之縛,便使兩原之核能相引而觸,有原核相合之也,生新之品益重者原核(如氨),中雖苦大,然以中子不帶電
  • 國內首臺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裝置在中科大正式運行
    人民網合肥11月3日電(胡磊)經過兩個多月的系統調試,今天上午,國內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KTX)「科大一環」正式運行放電。 KTX是中國完全自行設計、自主研製集成的國際先進反場箍縮裝置。
  • 核聚變是不是人類在地球上唯一能讓我們離開星系的能源?
    在前幾篇文章我們說到過核聚變是獲得原子能的一種方法,通過輕核聚合而引起原子核結合能變化。核聚變所需的燃料是氘,在地球上的儲量是用之不竭的。重要的是,核聚變沒有放射性,所以相對目前原子能利用的核裂變,更加安全和潔淨。核聚變是未來能源利用的有效方案。在這裡就不作詳細解答了!
  • 中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裝置實現常態運行
    原標題:中國大型實驗裝置「科大一環」實現常態運行中國大型實驗裝置「科大一環」實現常態運行 獲國際同行「點讚」中新網合肥11月4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從中科大採訪獲悉,中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科大一環」,初步實現裝置常態化運行。
  • 世界各國核聚變成就,中國處於什麼階段,未來我們會用上核聚變嗎
    當溫度達到數億攝氏度時,原子核之間會克服互相排斥的斥力而發生熱核聚變反應。釋放大量的能量。核聚變的應用方式目前主要有2種1.慣性約束核聚變:用雷射照射含有微量氘氚元素的直徑數毫米小球,使球溫度升高至數億度,內部的氣體變成高溫等離子態。在反衝作用力下元素被壓縮到極高密度後產生熱核聚變,如此連續照射可持續產生大量的聚變能。2.
  • 羅平受邀參加磁約束聚變安徽實驗室發展戰略研討會
    原標題:羅平受邀參加磁約束聚變安徽省實驗室發展戰略研討會12月2日上午,安徽省科技廳廳長羅平參加磁約束聚變安徽省實驗室發展戰略研討會暨CRAFT/EAST科技委員會會議並在開幕式上致辭會議聽取了磁約束聚變省實驗室等大科學裝置平臺建設等工作報告,參會專家圍繞實驗室及大科學裝置的發展定位、發展規劃及發展目標提出了意見建議。羅平指出,組建安徽省實驗室是省委省政府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在創新基地建設上作出的戰略部署。
  • 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裝置
    託卡馬克又稱環磁機,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磁約束聚變的環性容器。達到穩定的等離子體均衡需要圍繞環面移動的螺旋形狀的磁力線。這個等離子體電流與外面的線圈電流一起,產生一定的螺旋型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約束住,並使其與外界儘可能地絕熱。這樣,等離子體才能被感應、中性束、離子迴旋共振、電子迴旋共振、低雜波等方式加熱到上億度的高溫,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