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臺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裝置在中科大正式運行

2020-11-22 人民網安徽站

人民網合肥11月3日電(胡磊)經過兩個多月的系統調試,今天上午,國內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KTX)「科大一環」正式運行放電。

KTX是中國完全自行設計、自主研製集成的國際先進反場箍縮裝置。項目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基礎等離子體物理重點實驗室承擔,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及合肥科燁電物理設備製造有限公司通力合作建設,屬科技部「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支持的大型裝置建設項目。

自8月1日正式竣工以來,該裝置一直處在有序的調試階段,目前,KTX每兩分鐘即可獲得一次放電,最大等離子體電流達180千安,初步實現了裝置的常態化運行。

反場箍縮是有別於託卡馬克、仿星器位形的另一類環形磁約束聚變裝置,其主要特點是約束等離子體的磁場是由等離子體內部電流所產生,具有純歐姆加熱達到聚變點火條件、高質量功率密度等優勢,是未來磁約束反應堆位形的候選方案。

據介紹,KTX裝置大半徑1.4米,小半徑0.4米,磁場可達7千高斯,等離子體電流可達1兆安培,電子溫度可達6百萬度,放電時間可達100毫秒。整個裝置主機總體直徑8米,通高6米,總重量超過70噸。

值得一提的是,該裝置採用真空室雙C開合可進性設計,解決了當前反場箍縮裝置可進性差、真空室維護更新難、費用高的缺陷,為裝置的先進鋰壁運行提供了必備的實驗條件。同時,突破了以往平衡場窄環條件的制約,實現了既高效驅動等離子體電流又自適應維持等離子體平衡的優化設計,有效提升了歐姆加熱效率。

據該項目工程總指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劉萬東介紹:「KTX裝置設計的各項指標均達國際同類裝置先進水平,它的建成,將為國內外從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的科研人員提供一個全新的大型實驗平臺,對中國磁約束聚變領域高端人才培養,發展磁約束聚變能科學技術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建成我國首臺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裝置
    每兩分鐘即可獲得一次放電,最大等離子體電流可達180千安……11月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消息,我國首臺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裝置——「科大一環」正式建成運行。
  • 中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裝置實現常態運行
    原標題:中國大型實驗裝置「科大一環」實現常態運行中國大型實驗裝置「科大一環」實現常態運行 獲國際同行「點讚」中新網合肥11月4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從中科大採訪獲悉,中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科大一環」,初步實現裝置常態化運行。
  • 中國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在合肥開始總裝
    而在託卡馬克基礎上研製的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英文:Torus Experiment)則是這一領域的最新成果,美國在1999年投入使用的「國家球形環實驗」裝置是世界首個此類裝置。今天,據中國科大新聞網報導,我國的KTX(中文簡稱「科大一環」)裝置已經進入最後整體安裝調試階段。這一成果也許仍未改變「可控核聚變距離現在還有25年」的現狀,但這意味著中國在這一領域與世界領先國家的差距又有縮小。
  • ITER計劃專項"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位形研究"項目啟動會在我校召開
    ITER計劃專項"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位形研究"項目啟動會在我校召開 11月13日,ITER計劃專項2011年度國內研究項目"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位形研究"
  • 新能源:磁約束核聚變
    日前,中國科技大學宣布,我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KTX)各系統的部件研製建造工作全面完成,進入裝置的最後整體安裝調試階段。從核裂變到核聚變,科學家們始終在尋找最清潔的能源。早在1942年12月2日,美國物理學家E·費米在芝加哥大學校園內一個球場上建成了世界第一個核反應堆。由此,人類開創了釋放核能的新時代。
  • 中國大型可控核聚變裝置完工 中美競爭激烈
    原標題:中國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在合肥開始總裝可控核聚變是當代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領域,由於其對技術要求的極端苛刻,到目前為止仍處於前期預研階段,而且學術界有「核聚變距離成功永遠有25年」的說法。
  • 人造小太陽之磁約束核聚變 | 中國工程院院刊
    在磁約束聚變領域,託卡馬克研究目前處於領先地位。我國正式參加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的建設和研究,同時正在自主設計、研發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 註: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
  • 最前沿科技:我國第16個可控核聚變裝置
    目前世界各國投入研究力量最大的是磁約束核聚變,而這其中託卡馬克裝置則被認為是最有希望在未來取得突破的一種可控核聚變發電裝置結構。而在託卡馬克基礎上研製的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英文:Torus Experiment)則是這一領域的最新成果,美國在1999年投入使用的「國家球形環實驗」裝置是世界首個此類裝置。近日,據觀察者網引述中國科大新聞網報導,我國的KTX(中文簡稱「科大一環」)裝置已經進入最後整體安裝調試階段。
  • 可控核聚變還需多久?深度解讀:我國的「人造太陽」之路
    HL-1M裝置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同時建成並運行了世界上超導裝置中第二大的HT-7 裝置,在圍繞長脈衝和穩態等離子體物理實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經獲得400 s、1000 萬度等離子體。HT-7總共運行了17年,累計完成了10萬次放電,2013年5月,HT-7正式被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環保部批准退役,成為我國首個獲批退役的大科學工程裝置。
  • 推薦|可控核聚變還需多久?深度解讀我國的「人造太陽」之路
    HT-7總共運行了17年,累計完成了10萬次放電,2013年5月,HT-7正式被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環保部批准退役,成為我國首個獲批退役的大科學工程裝置。 KTX反場箍縮裝置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承擔ITER 計劃專項國內研究最重要的高校之一,承擔了「託卡馬克等離子體基本理論與數值模擬研究」、「託卡馬克等離子體診斷技術研究」、「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位形研究」、「聚變堆燃燒等離子體診斷關鍵技術研究」等項目。
  • 秦宏教授等提出磁約束等離子體演化新理論
    同時,磁約束等離子體是人類在地球上實現取之不竭的聚變能源的主要方法,如在東方超環(EAST)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中,聚變燃料就處在磁化等離子體的狀態。通過天體觀測和聚變等離子體實驗,科學家們發現磁化等離子體的演化會趨向一種被稱為沃傑-泰勒態 (Woltjer-Taylor State)的特殊馳豫態。
  • NCST球形託卡馬克裝置正式投入運行
    自主設計製造,填補省內空白1月13日,記者從南昌大學黨委宣傳部獲悉,由南昌大學江西省聚變能與信息控制重點實驗室研發的,我國首個可實現壓縮融合啟動等離子體電流的球形託卡馬克裝置(NCST) 12日正式投入運行並實現首次成功放電,填補江西省在磁約束聚變基礎實驗研究領域的空白。
  • 雷射約束和磁約束是可控核聚變的兩種方式
    氫彈就是核聚變產生的,是通過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促成的氫彈爆炸,也就是沒有原子彈就沒有氫彈。巨變反應的條件非常苛刻,溫度達到1500萬攝氏度,還要有巨大的壓力才能產生聚變反應。由於地球上無法創造出如此制高的壓力,所以只能用更高的溫度來彌補,溫度達到上億度壓力不夠也能形成聚變反應。
  • 走近「顛覆性技術」: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
    羅德隆說,目前主流可控核聚變方式主要有磁約束核聚變、雷射約束(慣性約束)核聚變、超聲波核聚變。其中,磁約束是利用強磁場約束帶電粒子,構造反應腔,建成聚變反應堆,將聚變材料加熱至數億攝氏度高溫,實現聚變反應。「目前,磁約束核聚變在實驗室條件下已接近於成功,成為國際上主流的研究方向。」  磁約束的概念由蘇聯科學家在50年代初提出,並於1954年建成了第一個磁約束裝置。
  • 中國核聚變發展獲重大突破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該設備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 託卡馬克」是世界最大、最複雜的磁約束核聚變裝置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聖保羅-萊迪朗斯的ITER組織總部,深入到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建設工地現場,目睹和感受這個堪與國際空間站、人類基因組計劃等工程相媲美的國際大科學工程的宏偉與複雜。   ITER組織建設的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是一個學名叫「託卡馬克」的裝置。
  •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問鼎人類終極能源 中國人在奔跑
    此時,位於大廳中央的巨型屏幕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頻繁閃爍……由該院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特別是1965年核西物院成立後,先後發展了脈衝磁鏡、角向箍縮裝置、仿星器、超導磁鏡、反場箍縮裝置和託卡馬克等多種類型的磁約束聚變研究裝置。其中,最為典型的是1984年在四川樂山建成的中國環流器一號(HL-1)。這是我國核聚變研究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標誌著我國可控核聚變研究從原理探索進入規模化實驗研究新階段。從此,中國核聚變研究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特別的,聚變產生的廢料為氦氣,是清潔和安全的。因此,聚變能是一種無限的、清潔的、安全的新能源。這就是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不遺餘力競相研究、開發聚變能的根本原因。 受控熱核聚變能的研究主要有兩種--慣性約束核聚變和磁約束核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