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小太陽之磁約束核聚變 | 中國工程院院刊

2020-11-24 騰訊網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可控核聚變能源是未來理想的清潔能源。在磁約束聚變領域,託卡馬克研究目前處於領先地位。我國正式參加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的建設和研究,同時正在自主設計、研發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

註: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讀者們可下載訊飛有聲APP,聽公眾號,查找「風雲之聲」,即可在線收聽~

可控核聚變能源是未來理想的清潔能源。在磁約束聚變領域,託卡馬克研究目前處於領先地位。我國正式參加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的建設和研究,同時正在自主設計、研發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

磁約束聚變

磁約束聚變是利用特殊形態的磁場把氘、氚等輕原子核和自由電子組成的處於熱核反應狀態的超高溫等離子體約束在有限的體積內,使等離子體受控制地發生大量的原子核聚變反應,釋放出能量。

磁約束聚變通過低密度長時間燃燒的方式實現氘、氚等離子體的自持燃燒,並將這種燃燒維持下去。

世界上的磁約束聚變裝置主要有託卡馬克、仿星器、磁鏡三種類型,其中託卡馬克最容易接近聚變條件而且發展最快。

ITER裝置

目前,國際磁約束聚變界的主要研究內容是與ITER裝置相關的各類物理與技術問題。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裝置設計總聚變功率達到5×105kW,是一個電站規模的實驗反應堆。

ITER的作用和任務是利用具有電站規模的實驗堆證明氘、氚等離子體的受控點火和持續燃燒,驗證聚變反應堆系統的工程可行性,綜合測試聚變發電所需的高熱流和核部件,實現穩態運行,從而為建造聚變能示範電站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和必要的技術基礎。

ITER計劃的科學目標具體包括:

集成驗證先進託卡馬克運行模式;

驗證「穩態燃燒等離子體」物理過程;

聚變阿爾法粒子物理;

燃燒等離子體控制;

新參數範圍內的約束定標關係;

加料和排灰技術。

ITER裝置運行第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建設一個氘、氚燃燒能產生5×105kW 聚變功率、聚變增益係數Q=10、脈衝維持大於400 s 的託卡馬克聚變堆。在ITER 裝置中將產生與未來商用聚變反應堆相近的氘、氚燃燒等離子體,供科學家和工程師研究其性質和控制方法,這是實現聚變能必經的關鍵一步。

ITER 裝置運行的第二階段將探索實現穩態高約束的高性能燃燒等離子體,聚變增益係數Q=5、脈衝維持大於3 000 s。這種穩態高性能的「先進燃燒等離子體」是建造託卡馬克型商用聚變堆所必需的。

ITER 計劃在後期還將探索實現高增益的燃燒等離子體。ITER 計劃科學目標的實現將為商用聚變堆的建造奠定可靠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基礎。

此外,ITER 計劃的工程技術目標是通過創造和維持氘、氚燃燒等離子體,檢驗和實現各種聚變技術的集成,並進一步研究和發展能直接用於商用聚變堆的相關技術。上述工作是設計與建造商用聚變堆之前所必須的,而且只能在ITER 裝置上開展。

ITER 計劃在工程技術方面部分驗證的聚變堆的工程技術問題包括以下幾個:

堆級磁體及其相關的供電與控制技術研究;

穩態燃燒等離子體(產生、維持與控制)技術,即無感應電流驅動技術、堆級高功率輔助加熱技術、堆級等離子體診斷技術、等離子體位形控制技術、加料與除灰技術的研究;

初步開展高熱負荷材料試驗;

包層技術、中子能量慢化及能量提取、中子屏蔽及環保技術研究;

低活化結構材料試驗(TBM),氚增殖劑試驗研究,氚再生、防氚滲透實驗研究,氚回收及氚純化技術研究;

熱室技術,堆芯部件遠距離控制、操作、更換及維修技術研究。

ITER 將集成當今國際受控磁約束核聚變研究的主要科學和技術成果,第一次在地球上實現能與未來實用聚變堆規模相比擬的受控熱核聚變實驗堆,解決通向聚變電站的關鍵問題。

ITER 計劃的成功實施,將全面驗證聚變能源開發利用的科學可行性和工程可行性,是人類受控熱核聚變研究走向實用的關鍵一步。

ITER計劃由美蘇首腦於1985年提出倡議,1988年開始正式設計,2001年7月完成ITER《工程設計最終報告》和部分關鍵技術的預研。

2001年11月,ITER計劃談判啟動。2003年初,中國加入談判。

2006年11月21日,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方籤署ITER計劃的聯合實施協定及相關文件。談判成立ITER組織,總部設在法國。

各方分別承擔部件製造任務,ITER組織牽頭安裝調試;各方帶課題開展實驗研究;法國承擔退役工作。

ITER計劃分為建設(2007年11月-2025年12月)、運行(2026年1月-2037年10月)、去活(2037年11月-2042年9月)、退役(2042年10月)四個階段。

核聚變在中國

我國核聚變能研究開始於20 世紀60 年代初。從20 世紀70 年代開始,我國集中選擇了託卡馬克為主要研究途徑,先後建成並運行了CT-6、KT-5、HT-6B、HL-1、HT-6M 託卡馬克實驗裝置。

目前,我國的託卡馬克裝置主要有華中科技大學的J-TEXT 裝置、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HL-2M 裝置和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EAST 裝置。

我國磁約束聚變的近期、中期和遠期技術目標如下:

近期目標(2015—2021 年):建立近堆芯級穩態等離子體實驗平臺,吸收消化、發展與儲備聚變工程實驗堆關鍵技術,設計、預研聚變工程實驗堆關鍵部件等;

中期目標(2021—2035 年):建設、運行聚變工程實驗堆,開展穩態、高效、安全聚變堆科學研究;

遠期目標(2035—2050 年):發展聚變電站,探索聚變商用電站的工程、安全、經濟性。

中國磁約束聚變發展路線圖

為了儘早地實現可控聚變核能的商業化,充分利用我國現有的託卡馬克裝置和資源,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磁約束聚變(MCF)發展路線示意圖。

未來十年,重點在國內磁約束的兩個主力裝置(EAST、HL-2M)上開展高水平的實驗研究。

EAST裝置目前基本完成了升級,研究能力和實驗條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以開展大量的針對未來ITER裝置和下一代聚變工程堆穩態高性能等離子體研究,實現磁場穩定運行在3.5 T、等離子體電流1.0 MA,獲得400 s 穩定、可重複的高參數近堆芯等離子體的科學目標,成為能為ITER 裝置提供重要資料庫的國際大規模先進試驗平臺。

在未來幾年內,HL-2M 裝置將完成升級,具有良好的靈活性和可近性,進一步發展20~25 MW 的總加熱和電流驅動功率,著重發展高性能中性束注入(NBI)系統(8~10 MW);增加電子迴旋、低雜波的功率,新增2 MW 電子迴旋加熱系統。

HL-2M 裝置利用獨特的先進偏濾器位型,重點開展高功率條件下的邊界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特別是探索未來示範堆高功率、高熱負荷、強等離子體與材料相互作用條件下,粒子、熱流、氦灰的有效排除方法和手段,與EAST裝置形成互補。

在「十三五」後期,2021年左右開始獨立建設2×105~1×106kW 的聚變工程實驗堆,在2035 年前後建成CFETR裝置。

CFETR裝置相較於目前在建的ITER裝置,在科學問題上主要解決未來商用聚變示範堆必需的穩態燃燒等離子體的控制技術,氚的循環與自持,聚變能輸出等ITER 裝置未涵蓋的內容;在工程技術與工藝上,重點研究聚變堆材料、聚變堆包層及聚變能發電等ITER 裝置上不能開展的工作;掌握並完善建設商用聚變示範堆所需的工程技術。

CFETR裝置的建設不但能為我國進一步獨立自主地開發和利用聚變能奠定堅實的科學技術與工程基礎,而且使得我國率先利用聚變能發電、實現能源的跨越式發展成為可能。

慣性約束聚變將某種形式的能量直接或間接地加載到聚變靶上,壓縮並加熱聚變燃料,在內爆運動慣性約束下實現熱核點火和燃燒。

基於脈衝功率技術的快Z 箍縮(fast Z-pinch)技術可以實現驅動器電儲能到Z 箍縮負載動能或X 射線輻射能的高效率能量轉換,能量較為充足,驅動器造價相對低廉,並有望實現驅動器重頻運行,將為驅動慣性約束聚變以及慣性聚變能提供可用的能量源。

我國已重點開展了Z 箍縮等離子體內爆動力學及其輻射源物理研究,並獲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Z-FFR 總體概念設計研究取得顯著進展。

聚變能源開發難度非常大,需要長期持續攻關。

我國要深入ITER 國際合作計劃,全面掌握聚變實驗堆技術;積極推進CFETR 主機關鍵部件研發,適時啟動CFETR 全面建設;推動Z 箍縮儘快實現點火,探索Z 箍縮驅動慣性約束聚變裂變混合堆,加強聚變新概念的跟蹤。

擴展閱讀:

核能技術方向研究及發展路線圖 |  中國工程院院刊

參考文獻:

高翔,萬元熙,丁寧,彭先覺.可控核聚變科學技術前沿問題和進展[J].中國工程科學,2018,20(3):25-31

背景簡介:本文2018年9月7日年發表於微信公眾號中國工程院院刊(人造小太陽之磁約束核聚變),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孫遠

相關焦點

  • 國際熱核聚變稱為「人造小太陽」,中國在此項目上功不可沒
    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本周在法國正式安裝啟動。中國作為參與方,已經為國際人造小太陽項目,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本周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什正式安裝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
  • 新能源:磁約束核聚變
    日前,中國科技大學宣布,我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KTX)各系統的部件研製建造工作全面完成,進入裝置的最後整體安裝調試階段。從核裂變到核聚變,科學家們始終在尋找最清潔的能源。早在1942年12月2日,美國物理學家E·費米在芝加哥大學校園內一個球場上建成了世界第一個核反應堆。由此,人類開創了釋放核能的新時代。
  • 可控核聚變!中國「人造太陽」持續60秒創全球紀錄
    可控核聚變就意味著無限能源,但其難度之高不可估量,學界因而有著「核聚變距離成功永遠有25年」的說法。據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合肥)官方報導,該院承建的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東方超環(EAST)在十周年之際達成重大突破,第11輪物理實驗中獲得超過60秒的穩態(即完全的非感應電流驅動)高約束模等離子體放電。
  • 中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裝置實現常態運行
    原標題:中國大型實驗裝置「科大一環」實現常態運行中國大型實驗裝置「科大一環」實現常態運行 獲國際同行「點讚」中新網合肥11月4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從中科大採訪獲悉,中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科大一環」,初步實現裝置常態化運行。
  • 中國「人造小太陽」實現電子溫度1億攝氏度
    中新社合肥11月12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2日從合肥科學島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獲悉,中國「人造小太陽」——EAST裝置經過4個多月的物理實驗,實現電子溫度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實現高約束、高密度、高比壓的完全非感應先進穩態運行模式。
  • 「天河三號」原型機助力人造小太陽核聚變反應堆的研究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近日,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用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肖建元課題組基於「天河三號」原型機開發了一套基於幾何算法的PIC程序,其使用的格式保證了離散系統演化時的辛二形式嚴格守恆,從而可以保證系統所有不變量的演化誤差不發散,因此極度適合於多尺度等離子體物理問題的模擬。
  • 雷射約束和磁約束是可控核聚變的兩種方式
    氫彈就是核聚變產生的,是通過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促成的氫彈爆炸,也就是沒有原子彈就沒有氫彈。巨變反應的條件非常苛刻,溫度達到1500萬攝氏度,還要有巨大的壓力才能產生聚變反應。由於地球上無法創造出如此制高的壓力,所以只能用更高的溫度來彌補,溫度達到上億度壓力不夠也能形成聚變反應。
  • 人造太陽 EAST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而太陽的能量,科學家們早已探明究竟:來自其內部的核聚變反應。託卡馬克,簡單來說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它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真空,外面圍繞著線圈。通電時,其內部會產生巨大螺旋形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目的。正如太陽造福於整個地球,「人造太陽」的研製,將為人類帶來巨大福祉。
  • 什麼是磁約束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才能商業化可控核聚變發電?
    無論是磁約束還是慣性約束核聚變,都是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重要方向,兩者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控制氚氘等輕元素聚合成重元素的一種方式,但兩者的原理與過程卻大相逕庭,不妨來圍觀一下!但在地球上,如此的高溫或者高壓都難以實現,當然與超高壓相比似乎高溫還簡單一些,所以現在的可控核聚變都是往這個方向上靠攏!儘管磁約束與慣性在實現方式上各不相同,但基本不外乎就是滿足這兩個條件!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蘇聯在表明了贈送的意願之後,等離子體研究所在霍裕平所長的帶領下,認真分析了國際核聚變發展的趨向,認為超導磁體是磁約束核聚變裝置發展的必由之路,於是研究所決定抓住機遇,停止在建的非超導託卡馬克項目,採用以易貨貿易的方式引進T-7裝置,併集中全所主要的人力和物力對T-7裝置及其低溫系統進行根本性的改造,在較短時間內將一個原本不具備物理實驗功能的T-7裝置改造成能夠開展多種實驗的先進裝置HT-7。
  • 國際熱核「小太陽「中國功不可沒
    中國作為參與方,已經為國際「人造小太陽」項目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本周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什正式安裝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熱核聚變就其實就是模仿太陽內部源源不斷發生核聚變而產生能量的方式,人工完成熱核的長期穩定的聚變,最終形成「取之不盡
  • 託卡馬克」是世界最大、最複雜的磁約束核聚變裝置
    如今,在法國南部海港城市馬賽以北約80公裡處的聖保羅-萊迪朗斯小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ITER)組織的數千名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工程師和管理人員正在埋頭「築夢」。數十年後,一個「人造太陽」可能在當地流水潺潺的迪朗斯河邊升起。
  • 21世紀人類面臨的新挑戰 | 中國工程院院刊
    導讀本文是英國皇家天文學家Martin John Rees教授於2019年9月18日在倫敦「2019年全球重大挑戰論壇」上發表的主題演講,原題為「人類未來前景展望」,發表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二期上。
  • 人造太陽 新一代「四川造」核聚變裝置在川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成都雙流,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下稱「核西物院」)的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一道道藍色電光,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 中國核聚變發展獲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劉永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當天的放電儀式上,人們沸騰了。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張克儉說,今天,我國自主研製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運行,這是我國核聚變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 「人造太陽」關鍵裝置建成!中國推動世界核聚變加速
    編輯 | 國際能源網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核聚變最新進展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核集團獲悉,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記者從中核集團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12月4日下午2時02分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是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標認中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將加快探索未來能源。
  • 「人造太陽」(HL-2M)首次放電!中國核聚變發展獲重大突破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該設備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