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裝置實現常態運行

2021-01-15 鳳凰網

原標題:中國大型實驗裝置「科大一環」實現常態運行

中國大型實驗裝置「科大一環」實現常態運行 獲國際同行「點讚」

中新網合肥11月4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從中科大採訪獲悉,中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科大一環」,初步實現裝置常態化運行。目前每兩分鐘即可獲得一次放電,最大等離子體電流可達180千安。這一成績獲得國際同行的「點讚」。

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KedaToruseXperiment」(KTX,中文簡稱「科大一環」)是中國「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支持的大型裝置建設項目。項目總指揮劉萬東教授介紹,反場箍縮磁約束,與當前國際上熱門的「人造小太陽」——「ITER」、「EAST」是同一類型的基礎性能源的裝置,旨在解決未來人類能源問題。相比於「ITER」、「EAST」的「高大上」,「科大一環」的「簡單性」在工程技術上更具有可操作性,是先進磁約束變位形探索研究的重要平臺。而超導「ITER」、「EAST」具有相當的難度。

劉萬東教授形象化比喻「科大一環」裝置猶如一個「爐子」,簡言之就是既能實現爐內的快速升溫,又能實現良好保溫效果。「科大一環」裝置大半徑1.4米,小半徑0.4米,磁場可達7千高斯,等離子體電流可達1兆安培,電子溫度可達6百萬度,放電時間可達100毫秒。其裝置主機總體直徑8米,通高6米,總重量超過70噸。裝置設計的各項指標均達國際同類裝置先進水平。

據了解,「科大一環」自今年8月竣工並實現聯調放電以來,科研人員繼續努力,實現「一鍵控制」全自動化的氫等離子體放電,截止目前初步實現裝置常態化運行。

「科大一環」建成後,得到國際同行的紛紛「點讚」,目前國際上四個主要返場箍裝置美國MST裝置、歐盟RFX-Mod裝置、歐盟Extrap-T2R裝置以及日本的RELAX裝置的代表均表示要在「科大一環」上加強合作,並初步達成合作交流協議。美國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國家實驗室主任StewartPrager更是專程來訪。

「科大一環」是中國完全自行設計、自主研製集成的國際先進反場箍縮裝置。它的建成為國內外從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的科研人員提供一個全新的大型實驗平臺,對中國磁約束聚變領域高端人才培養,發展磁約束聚變能科學技術研究事業具有重要意義。(完)

相關焦點

  • 國內首臺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裝置在中科大正式運行
    人民網合肥11月3日電(胡磊)經過兩個多月的系統調試,今天上午,國內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KTX)「科大一環」正式運行放電。 KTX是中國完全自行設計、自主研製集成的國際先進反場箍縮裝置。
  • 中國科大建成我國首臺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裝置
    每兩分鐘即可獲得一次放電,最大等離子體電流可達180千安……11月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消息,我國首臺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裝置——「科大一環」正式建成運行。
  • 中國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在合肥開始總裝
    而在託卡馬克基礎上研製的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英文:Torus Experiment)則是這一領域的最新成果,美國在1999年投入使用的「國家球形環實驗」裝置是世界首個此類裝置。今天,據中國科大新聞網報導,我國的KTX(中文簡稱「科大一環」)裝置已經進入最後整體安裝調試階段。這一成果也許仍未改變「可控核聚變距離現在還有25年」的現狀,但這意味著中國在這一領域與世界領先國家的差距又有縮小。
  • ITER計劃專項"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位形研究"項目啟動會在我校召開
    ITER計劃專項"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位形研究"項目啟動會在我校召開 11月13日,ITER計劃專項2011年度國內研究項目"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位形研究"
  • 中國大型可控核聚變裝置完工 中美競爭激烈
    原標題:中國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在合肥開始總裝可控核聚變是當代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領域,由於其對技術要求的極端苛刻,到目前為止仍處於前期預研階段,而且學術界有「核聚變距離成功永遠有25年」的說法。
  • 新能源:磁約束核聚變
    日前,中國科技大學宣布,我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KTX)各系統的部件研製建造工作全面完成,進入裝置的最後整體安裝調試階段。從核裂變到核聚變,科學家們始終在尋找最清潔的能源。早在1942年12月2日,美國物理學家E·費米在芝加哥大學校園內一個球場上建成了世界第一個核反應堆。由此,人類開創了釋放核能的新時代。
  • 人造小太陽之磁約束核聚變 | 中國工程院院刊
    在磁約束聚變領域,託卡馬克研究目前處於領先地位。我國正式參加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的建設和研究,同時正在自主設計、研發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 註: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
  • 最前沿科技:我國第16個可控核聚變裝置
    目前世界各國投入研究力量最大的是磁約束核聚變,而這其中託卡馬克裝置則被認為是最有希望在未來取得突破的一種可控核聚變發電裝置結構。而在託卡馬克基礎上研製的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英文:Torus Experiment)則是這一領域的最新成果,美國在1999年投入使用的「國家球形環實驗」裝置是世界首個此類裝置。近日,據觀察者網引述中國科大新聞網報導,我國的KTX(中文簡稱「科大一環」)裝置已經進入最後整體安裝調試階段。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重大突破!問題來了,中國有幾個人造太陽?
    我有一個~ 美麗的願望~ 長大以後能——前幾天,一則跟中國「人造太陽」有關的消息又刷爆了朋友圈,根據央視新聞報導,我國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 1 億攝氏度運行近 10 秒。
  • 秦宏教授等提出磁約束等離子體演化新理論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秦宏教授等提出了一個磁約束等離子體演化的新理論,並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 (PRL 109, 235001, 2012)。 宇宙中可見物質90%以上是以磁化等離子體的形式存在的。
  • 中國核聚變發展獲重大突破
    >,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該設備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 可控核聚變還需多久?深度解讀:我國的「人造太陽」之路
    KTX反場箍縮裝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承擔ITER 計劃專項國內研究最重要的高校之一,承擔了「託卡馬克等離子體基本理論與數值模擬研究」、「託卡馬克等離子體診斷技術研究」、「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位形研究」、「聚變堆燃燒等離子體診斷關鍵技術研究」等項目。目前,科大已建成反場箍縮(KTX)裝置,其主要的科學目標之一就是從實驗上進一步檢驗這個磁約束等離子體演化的新理論。
  • 推薦|可控核聚變還需多久?深度解讀我國的「人造太陽」之路
    隨著我國開始談判加入ITER 計劃,高校的磁約束核聚變等離子體物理研究開始陸續恢復和發展,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 KTX反場箍縮裝置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承擔ITER 計劃專項國內研究最重要的高校之一,承擔了「託卡馬克等離子體基本理論與數值模擬研究」、「託卡馬克等離子體診斷技術研究」、「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位形研究」、「聚變堆燃燒等離子體診斷關鍵技術研究」等項目。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科學報】中國為何沒有仿星器?
    全球最大的仿星器——直徑16米的德國「螺旋石7-X(W7-X)」已經建設完成,預計將在本月投入運行。「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美國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所研究員蓋茨如此形容這臺龐然大物的影響力。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劉萬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尺寸是W7-X的最大亮點。「要達到核聚變反應堆所需的規模,大型化是必然發展趨勢。」
  •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問鼎人類終極能源 中國人在奔跑
    此時,位於大廳中央的巨型屏幕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頻繁閃爍……由該院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中核集團核西物院中國環流器二號M項目負責人劉永說,「作為我國新建的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HL-2M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可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將大力提升我國堆芯級等離子體物理研究及相關關鍵技術研發先進水平,為我國深度參與ITER計劃及自主設計建造聚變堆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 科學網—中國為何沒有仿星器?
    美國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所研究員蓋茨如此形容這臺龐然大物的影響力。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劉萬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尺寸是W7-X的最大亮點。「要達到核聚變反應堆所需的規模,大型化是必然發展趨勢。」他說,「從這個角度來講,這臺大型仿星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裡程碑。」 既然大型仿星器如此重要,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至今卻仍屬空白,這是為什麼呢?
  • 走近「顛覆性技術」: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
    羅德隆說,目前主流可控核聚變方式主要有磁約束核聚變、雷射約束(慣性約束)核聚變、超聲波核聚變。其中,磁約束是利用強磁場約束帶電粒子,構造反應腔,建成聚變反應堆,將聚變材料加熱至數億攝氏度高溫,實現聚變反應。「目前,磁約束核聚變在實驗室條件下已接近於成功,成為國際上主流的研究方向。」  磁約束的概念由蘇聯科學家在50年代初提出,並於1954年建成了第一個磁約束裝置。
  • 託卡馬克」是世界最大、最複雜的磁約束核聚變裝置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聖保羅-萊迪朗斯的ITER組織總部,深入到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建設工地現場,目睹和感受這個堪與國際空間站、人類基因組計劃等工程相媲美的國際大科學工程的宏偉與複雜。   ITER組織建設的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是一個學名叫「託卡馬克」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