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中國為何沒有仿星器?

2020-11-22 科學網

 

■本報見習記者 李晨陽

全球最大的仿星器——直徑16米的德國「螺旋石7-X(W7-X)」已經建設完成,預計將在本月投入運行。「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美國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所研究員蓋茨如此形容這臺龐然大物的影響力。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劉萬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尺寸是W7-X的最大亮點。「要達到核聚變反應堆所需的規模,大型化是必然發展趨勢。」他說,「從這個角度來講,這臺大型仿星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裡程碑。」

既然大型仿星器如此重要,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至今卻仍屬空白,這是為什麼呢?這要從可控核聚變裝置的意義和研究歷程說起。

受控核聚變的美麗夢想

仿星器和經典的「託卡馬克」一樣,都是磁約束受控核聚變裝置。它們能把等離子態的氫同位素——氘和氚約束起來,並加熱至1億攝氏度左右發生聚變,從而獲得巨大的能量輸出。這與太陽通過內部熱核反應持續產生光與熱的過程相似,因此人們浪漫地把核聚變裝置喻為「人造恆星」。

「從大的時空尺度來看,核能是人類的終極能源。」劉萬東說。但是,目前運行中的核電站都是根據核裂變原理建造的。用於進行裂變反應的原料,如鈾、鈽等,均為放射性重金屬,儲量有限,還會產生難以處置的放射性廢料。相比之下,聚變反應就有很多優勢。首先,作為燃料的氘和氚不會產生大的放射性汙染;其次,自然界中氘的儲量很大,氚雖稀有,卻很容易大量製備。因此,實現受控核聚變產能,是無數科學家的奮鬥目標。

但是劉萬東指出,人造核聚變裝置面臨著很多挑戰。例如,不僅要提高反應裝置的穩定性,還應儘可能地延長粒子約束時間。

所謂「約束」,是指採取一定手段讓粒子在裝置中停留足夠長的時間,因為反應氣體在高溫下會變成動能很高的等離子體,非常活躍地彼此碰撞,漫無方向地狂飆飛奔。而磁場,就是常用的約束手段之一。

仿星器和託卡馬克各有千秋

據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萬寶年介紹,自上世紀60年代起,人們先後提出過許多種磁約束核聚變反應的途徑,但很多都被逐步淘汰了。目前,研究最深入的途徑就是託卡馬克和仿星器。

萬寶年解釋,這兩種裝置的工作原理差異很大。託卡馬克呈簡單圓環狀,主要靠強大的等離子電流產生磁場,與外加磁場疊加,從而產生能約束等離子體的螺旋磁力線。相比之下,仿星器的構造則要複雜得多,看起來像一個被扭過的發圈,因為它正是依靠外加磁場本身的扭曲來產生螺旋磁力線的。

拿仿星器和託卡馬克相比,二者各擅勝場,卻又有著各自的缺點。託卡馬克在等離子約束性能方面有一定優勢,但是由於等離子電流的不穩定性,容易發生「大破裂」故障,進而對反應裝置造成重大損壞。因此,科學家對託卡馬克的研究,很大一部分精力就是用在了避免「大破裂」上。

而仿星器由於沒有等離子電流,所以根本不存在大破裂的風險,運行起來也就更加穩定。

但是,仿星器難以推廣的最大原因在於其工程難度和資金投入都大得難以估量。正因如此,當前世界上成功建造大型仿星器的國家只有兩個——日本和德國。就連美國,也曾因經費攀升、工程延後等原因,在大型仿星器項目前鎩羽而歸。

仿星器研究不只為了填補空白

萬寶年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目前我國對核聚變反應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託卡馬克上,此外還有部分科研人員正在建造另一種裝置——反場箍縮。但對仿星器的研究,卻至今未被提上日程,這成了我國核聚變反應研究領域的一大空白。

仿星器在我國遇冷,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一來是歷史沿革。過去我國財力有限,而核聚變反應研究卻投資巨大。相比於同時進行多種途徑的研究,還是「集中力量辦大事」,深入研究一種途徑更為現實。經過權衡,我國的幾家研究機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最為主流的託卡馬克途徑。二來,建造仿星器的成本太高、難度太大,這也是非常關鍵的制約因素。

浙江大學教授盛正卯卻認為,對我國而言,建造仿星器仍有重大意義。一方面,在人類真正實現核聚變能源之前,多渠道研究各種有獨特性能的、有潛力的方案很有必要;另一方面,勇於挑戰工藝要求很高的仿星器,能夠帶動高端製造工業的發展。這樣的工程一旦成功,我國在精密製造等方面就能前進一大步,或將有助於類似航空發動機等重大項目的突破。

「科學研究不能只關注當下的投入和短期的收益,還應當有長遠的眼光和迎難而上的勇氣。」盛正卯說。

《中國科學報》 (2015-11-18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中國為何沒有仿星器?
    全球最大的仿星器——直徑16米的德國「螺旋石7-X(W7-X)」已經建設完成,預計將在本月投入運行。「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美國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所研究員蓋茨如此形容這臺龐然大物的影響力。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劉萬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尺寸是W7-X的最大亮點。「要達到核聚變反應堆所需的規模,大型化是必然發展趨勢。」
  • 世界最大的仿星器聚變裝置在德國正式啟動—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柏林2月3日電(記者郭洋)世界最大仿星器「螺旋石7-X」3日在德國正式啟動科學實驗並首次製造出了氫等離子體,向實現受控核聚變邁出重要一步。
  • 全球科學家翹首期待德國「仿星器」測試結果—新聞—科學網
    一根攜帶電流的電線會纏繞在一個管道上,從而在管道中心產生磁場。該磁場會對等離子體產生引力,使之遠離磁籠的外壁。為了阻止粒子在末端逃逸,很多核聚變早期研究者曾把管道彎曲成像甜甜圈一樣的環形或是圓環,形成閉環系統。 但是圓環形狀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因為靠近「甜甜圈」核心圓環的線圈比外圍圓環的線圈更為密集,因此其內環的磁場比外環的磁場更強。
  • 外媒:中澳高校合作研發核聚變能源技術仿星器落戶中國
    參考消息網5月10日報導外媒稱,作為一項與中國的技術交流項目的組成部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向中國提供了一臺造價3500萬澳元的核聚變仿星器裝置。這個技術交流項目的目標是到2050年開發出一種可行的基本負載發電新方式。據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網站5月9日報導,許多正在尋找能源危機解決辦法的國家將核聚變視為一種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 德國仿星器核聚變裝置試驗成功
    這臺所謂仿星器的代號為「Wendelstein 7-X」。自該設備開始研發以來,人們一直在質疑其究竟何時能夠按預期目標開展工作,並產生正確的磁場。在過去數月中,研究人員對「Wendelstein 7-X」實施的多次試驗證明,這臺仿星器能夠實現預期目標。
  • 核聚變仿星器「W7-X」磁場強度達到設計峰值
    (原標題:「W7-X」仿星器磁場強度達設計峰值)
  • 能源 德國開啟全球最大仿星器
    (原標題:能源 德國開啟全球最大仿星器) 世界最大仿星器
  • 仿星器是用來做什麼的?知力百科
    (本文出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2016年1月刊,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仿星器的概念最早在1951年,由當時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工作的著名物理學家萊曼·斯皮策(Lyman Spitzer)提出。但在當時,人們普遍認為這種設計太過複雜,利用20世紀中期的材料技術難以克服這些困難。
  • 世界最大仿星器聚變裝置升級改造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消息,世界最大的仿星器受控核聚變裝置顧名思義,仿星器就是對恆星的模仿,是一種受控核聚變裝置。按設計,仿星器通過模仿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將等離子態的氫同位素氘和氚約束起來,並加熱至1億攝氏度左右發生核聚變,以獲得持續不斷的能量。位於德國東北部城市格賴夫斯瓦爾德的「螺旋石7-X」裝置在2015年12月開始運行,至2016年3月結束第一輪實驗,成功製造出氦和氫等離子體。
  • 仿星器?
    那麼現在來實現這個人造太陽主要有兩條路,兩個裝置代表了兩條不同的路線,一條叫託卡馬克,一條叫仿星器。那麼那一條才是人類正確的道路哪?還是兩條路最後都能走通,小編給大家做一個簡單地介紹。仿星器是指一種外加有螺旋繞組的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它由一閉合管和外部線圈組成,閉合管呈直線形、「跑道」形或空間曲線形。常見的仿星器具有兩對或三對螺旋繞組,前者磁面形狀類似於橢圓,後者則近似於三角形。相鄰螺旋繞組中通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電流,螺旋繞組產生的磁場和縱向磁場合成後,磁力線產生旋轉變換,因而能約束無縱向電流的等離子體。
  • 德國仿星器試驗成功,兼談可控核聚變的原理
    溫度如此之高,根本沒有什麼容器可以包容。為了實現聚變,首先要將聚變物加熱到極高的溫度,使得聚變物成為等離子體,然後在利用磁場,將等離子體關(約束)在磁場中。 原子彈的原理可以概括為臨界質量,中子。而可控核聚變的原子也可以簡單概括為高溫,約束。這樣看來,實現可控核聚變真的易如反掌,當初科學家就是這樣想的。
  • 德國仿星器核聚變裝置試驗成功:將有效模擬太陽內部環境
    這臺所謂仿星器的代號為「Wendelstein 7-X」。自該設備開始研發以來,人們一直在質疑其究竟何時能夠按預期目標開展工作,並產生正確的磁場。在過去數月中,研究人員對「Wendelstein 7-X」實施的多次試驗證明,這臺仿星器能夠實現預期目標。
  • 德國仿星器刷新2000萬度高溫紀錄,核聚變能源即將迎來突破?
    目前很多國家都在單獨或聯合研究核聚變反應堆,最熱的是託克馬克裝置,包括歐洲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美國國家點火裝置,以及中國合肥的先進實驗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等,中國的託克馬克本月12日首次實現了加熱功率超過1億兆瓦,等離子體儲能達到300千焦,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達到1億度,朝著未來聚變堆實驗運行邁出了關鍵一步。
  • 炮製「恆星」:全球科學家期待德國「仿星器」測試結果
    儘管仿星器從原理上說和託卡馬克是一樣的,但它們卻一直是聚變能研究領域的「黑馬」。託卡馬克更有利於密封等離子體,並且可持續保持高溫,使內部反應不斷發生。但是這種類似西班牙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風格的裝置卻具有許多獨特之處,可以讓其擁有更好的商業核聚變能發電前景:一旦被啟動,這些仿星器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穩定狀態,它們不會產生困擾託卡馬克裝置的讓金屬變彎的磁幹擾。
  • 德國「仿星器」成功開啟製造出氦等離子體(圖)
    目前,科學家成功開啟世界上最大的「仿星器」核聚變反應堆,它被命名為「文德爾施泰因 7-X」(簡稱W7-X),現成功地製造出超熾熱等離子體,未來或將提供用不完的清潔廉價能源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成功開啟世界上最大的「仿星器」核聚變裝置,它被命名為「文德爾施泰因 7-X」(簡稱
  • 西南交通大學獲批加入國際能源署「仿星器-螺旋器」技術合作項目(IEA SH-TCP)
    據了解,科技部國際合作司2020年11月24日去函,批准西南交通大學作為中國締約方加入國際能源署仿星器技術合作項目。  國際能源署「仿星器-螺旋器」技術合作項目(IEA SH-TCP)是國際能源署於1985年建立的國際科技合作技術項目,旨在加強各成員國之間的科技合作和學術交流,提高仿星器-螺旋器的研發水平,深化對仿星器-螺旋器相關物理的理解,鼓勵新概念、新方法、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共同促進仿星器-螺旋器物理和工程研究的快速發展
  • 仿星器加永久磁鐵,傳遞核聚變能量的最佳方式,可為全人類發電!
    馬克斯·普朗克仿星器理論部門負責人、研究的主要作者物理學家佩爾·海蘭德說:扭曲線圈是仿星器最昂貴和最複雜的部分,必須以非常複雜的形式製造出非常高的精度。最貴的纏繞線圈研究正試圖通過使用永久磁鐵來降低對線圈的要求,簡化仿星器,運行起來沒有更廣泛使用的託卡馬克聚變設備所面臨的破壞性中斷風險,可以擁有巨大的吸引力。
  • 「仿星器」模仿恆星 幫助人類實現可控核聚變
    科學家們正接近將世界上最大的「仿星器」投入使用。
  • 世界最大核聚變研究設備仿星器運行
    「螺旋石7-X」是世界上最大的仿星器聚變裝置,用來研究仿星器裝置應用於聚變電站的適用性和可行性。 等離子體約束技術是可控核聚變的一個核心課題,仿星器藉助外導體的電流等產生的磁場約束等離子體,優點是能夠連續穩定運行,是目前較有希望的可控核聚變裝置類型之一。 除了仿星器外,目前還有另一種利用磁場進行等離子體約束的裝置——託卡馬克。事實上,在磁約束聚變研究中,託卡馬克更受喜愛:目前世界各地有超過三十六臺託卡馬克正在運作,而史上一共曾建造過200多臺。
  • 德國開啟世界最大「仿星器」核聚變反應堆
    科學家成功開啟了世界上最大的「仿星器」核聚變反應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