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

2021-01-17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2019年3月22日和23日,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牽頭承擔的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項目「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alpha粒子過程對等離子體約束性能影響的理論模擬研究」和「聚變堆金屬材料中子輻照計算模擬」項目,以及指南中設立的專門面向人才培養的「面向聚變堆的高Z雜質輸運與等離子體約束性能相關性的研究」、「環形磁約束等離子體中電磁湍流特性及其對輸運過程影響的研究」、「強磁場等離子體輸運與約束相關問題的理論與模擬研究」、「QH模形成的物理機制及不同高約束模式間的轉換機制」等6個項目啟動會於22日和23日在北京召開。
  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黃敏、中科院物理所黨委副書記李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陶智等項目牽頭單位領導到會並致辭,均表示將為項目的實施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切實落實法人主體責任。核聚變中心趙靜副主任介紹了ITER計劃及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的重要意義、特點、發展歷程及現狀,強調了對磁約束核聚變領域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介紹了國家在科研誠信以及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等最新政策精神,同時對項目承擔單位提出了「強化主體責任、強化契約精神、強化誠信意識、完善管理制度、接受責任專家指導與監督檢查、加強成果和智慧財產權管理,以及完善內部協調和外部溝通機制」等具體管理要求。
  項目負責人及各課題負責人分別從研究內容、組織實施、關鍵技術問題、近期進展等幾個方面向與會專家介紹了項目及各課題的基本情況,並對項目組織實施工作方案進行匯報。項目責任專家及其他與會專家就項目情況開展討論並提出建議,論證通過了項目組制定並經修改完善的組織實施工作方案,為項目後續開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開端。
  Alpha粒子加熱以及alpha粒子對等離子體性能的影響是實現等離子體加熱自持所須解決的關鍵物理問題之一,對未來磁約束核聚變的實現具有決定性作用。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承擔的「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alpha粒子過程對等離子體約束性能影響的理論模擬研究」項目的主要目標是解決alpha粒子物理大規模數值模擬和建模相關的技術問題。中子輻照條件下材料結構與性能是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工程設計的重要依據。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承擔的「聚變堆金屬材料中子輻照計算模擬」項目的主要目標是解決在目前缺乏聚變中子源進行輻照實驗的情況下,對金屬材料中子輻照損傷開展模擬研究的問題,滿足CFETR開展工程設計的迫切需要。


圖 「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alpha粒子過程對等離子體約束性能影響的理論模擬研究」項目啟動會

 
圖 聚變堆金屬材料中子輻照計算模擬項目啟動會

 
圖 聚變堆金屬材料中子輻照計算模擬項目啟動會合影

相關焦點

  • ...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alpha粒子...
    2019年3月22日和23日,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牽頭承擔的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項目「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
  • 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9年度申報指南項目答辯評審...
    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9年度申報指南項目答辯評審專家名單公告 單以銀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10 張肇西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 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指南項目啟動會陸續召開
    2019年3月1日,科技部核聚變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指南項目」專項啟動會。根據安排,專項啟動會之後,各項目牽頭承擔單位陸續組織召開項目啟動會。
  • 合肥工業大學再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課題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9年度立項項目,由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牽頭、合肥工業大學、中南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和大連理工大學聯合申報的「面向CFETR偏濾器材料和模塊的高熱負荷等性能的規範化測試與評價」獲批立項,國撥經費
  • 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究專項2019年獲國撥經費2.7億
    11月18日,科技部網站發布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9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按照分步實施、重點突出原則,2019年擬優先支持11個方向,國撥總經費2.7億元。2019年,本專項將以聚變堆未來科學研究為目標,加快國內聚變發展,重點開展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大規模理論與數值模擬、CFETR(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關鍵技術預研及聚變堆材料研發等工作,繼續推動我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 新能源:磁約束核聚變
    如果有足夠多的重原子在一個足夠小的空間中,那麼這個過程就會滾雪球一般呈鏈式發生。以鈾235為例,經過40個回合的鈾原子分裂,所釋放的能量可以把一個白熾燈泡點亮大約1秒鐘;80個回合(這僅是鏈式反應開始後的瞬間)所釋放的能量將超過1萬噸TNT炸藥爆炸時的能量。然而科學家們並不滿足。他們一直在考慮,能不能實現可控核聚變,讓我們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
  • 人造小太陽之磁約束核聚變 | 中國工程院院刊
    在磁約束聚變領域,託卡馬克研究目前處於領先地位。我國正式參加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的建設和研究,同時正在自主設計、研發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 註: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
  • ITER計劃專項"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位形研究"項目啟動會在我校召開
    ITER計劃專項"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位形研究"項目啟動會在我校召開 11月13日,ITER計劃專項2011年度國內研究項目"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位形研究"
  • 什麼是磁約束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才能商業化可控核聚變發電?
    無論是磁約束還是慣性約束核聚變,都是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重要方向,兩者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控制氚氘等輕元素聚合成重元素的一種方式,但兩者的原理與過程卻大相逕庭,不妨來圍觀一下!磁約束是將一束高溫等離子氣體引入一個不規則的環形磁場,讓這團氣體在磁場中加熱並約束足夠久的時間,讓其中的氚氘氣體在這個約束過程中實現聚變,聽上去似乎並不難,但極高溫等離子體非常難於被磁場約束,而且超高溫加熱時間不夠久(難以持續聚變),還有五千萬至上億度的高溫對於內壁材料絕對是一種折磨,另外氚氘聚變的中子輻射會導致內壁嬗變......簡單的說過陣子內壁就變成了另一種材料
  • 合肥研究院揭示聚變等離子體引起的金屬表面起泡原理
    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磁約束核聚變專項Fusion 58, 096021(2018))。  氚作為核聚變反應的關鍵燃料之一,對可控核聚變的實現與商業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氚的半衰期只有十幾年,幾乎不存在於自然界當中;加上人工製備極其困難,一千克氚的價值上億美元。因此聚變堆中通常利用聚變的產物中子與鋰反應生成並增殖氚,在整個聚變過程中氚並不被淨消耗,而是以類似於催化劑的形式被循環使用。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受控核裂變技術的發展已使裂變能的應用實現了商用化,如核(裂變)電站。裂變需要的鈾等重金屬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常規裂變反應堆會產生放射性較強的核廢料,這些因素限制了裂變能的發展。聚變能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的能量。目前開展的受控核聚變研究正是致力於實現聚變能的和平利用。其實,人類已經實現了氘氚核聚變--氫彈爆炸,但那是不可控制的瞬間能量釋放,人類更需要受控核聚變。
  • 雷射約束和磁約束是可控核聚變的兩種方式
    氫彈就是核聚變產生的,是通過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促成的氫彈爆炸,也就是沒有原子彈就沒有氫彈。巨變反應的條件非常苛刻,溫度達到1500萬攝氏度,還要有巨大的壓力才能產生聚變反應。由於地球上無法創造出如此制高的壓力,所以只能用更高的溫度來彌補,溫度達到上億度壓力不夠也能形成聚變反應。
  • 我國首項核聚變國際標準成功立項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牽頭、中核戰略規劃研究總院共同參與提出的。該標準的成功立項,標誌著中核集團積極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紮實開展國際標準化工作取得又一重大進展。我國核能發展實施「熱堆-快堆-聚變堆」三步走戰略,核聚變能是解決人類能源需求的終極方案。磁約束核聚變是利用強大磁場約束氘氚等離子體,在高溫高壓下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實現可控核聚變。
  • 走近「顛覆性技術」: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
    磁約束核聚變方式在實驗室條件下已接近於成功  上世紀30年代,科學家就提出了聚變的設想。科學家開始開展受控熱核聚變研究時,曾認為可以很快實現聚變能的應用。然而幾十年過去了,相關研究卻並未達到預期。  實現受控熱核聚變,首要問題是用什麼方法以及如何加熱氣體?
  • 中國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在合肥開始總裝
    可控核聚變是當代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領域,由於其對技術要求的極端苛刻,到目前為止仍處於前期預研階段,而且學術界有「核聚變距離成功永遠有25年」的說法。目前世界各國投入研究力量最大的是磁約束核聚變,而這其中託卡馬克裝置則被認為是最有希望在未來取得突破的一種可控核聚變發電裝置結構。
  • 國內首臺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裝置在中科大正式運行
    人民網合肥11月3日電(胡磊)經過兩個多月的系統調試,今天上午,國內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KTX)「科大一環」正式運行放電。 KTX是中國完全自行設計、自主研製集成的國際先進反場箍縮裝置。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開建 核聚變的發展方向會是啥?
    一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所含的氘完全聚變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燃料340升汽油的能量。海水中氘的總量約40萬億噸。按目前世界消耗的能源計算,海水中氘的聚變能可用幾百億年[1]。聚變能清潔、安全。(圖片來源:http://www1.cfi.lu.lv/teor/main.html)人類探索受控核聚變始於上世紀50年代。自從前蘇聯發明了託卡馬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便進入了高歌猛進的時代。大家都知道個人電腦CPU晶片的更新速度很快,但大家並不知道,近50年,託卡馬克等離子體的性能提升速度比CPU晶片還要快。
  • 如果核聚變正式投入使用,會產生什麼影響?核聚變的難點在哪?
    咳咳,不多說了,下面就來介紹一些相關知識:核聚變其實道理很簡單,如果你能想法設法讓兩個原子的原子核(一般是氫同位素),撞到一起,聚合為一個新的原子核。在這個過程中能釋放出巨大能量。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就能派上用場了。
  • 中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裝置實現常態運行
    原標題:中國大型實驗裝置「科大一環」實現常態運行中國大型實驗裝置「科大一環」實現常態運行 獲國際同行「點讚」中新網合肥11月4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從中科大採訪獲悉,中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科大一環」,初步實現裝置常態化運行。
  • 磁場約束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
    託卡馬克,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性容器。它的名字Tokamak 來源於環形、真空室、磁、線圈。最初是由位於蘇聯莫斯科的庫爾恰託夫研究所的阿齊莫維齊等人在20世紀50年代發明的。託卡馬克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的真空室,外面纏繞著線圈。在通電的時候託卡馬克的內部會產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的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相比其他方式的受控核聚變,託卡馬克擁有不少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