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alpha粒子...

2020-11-23 科學技術部

  2019年3月22日和23日,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牽頭承擔的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項目「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alpha粒子過程對等離子體約束性能影響的理論模擬研究」和「聚變堆金屬材料中子輻照計算模擬」項目,以及指南中設立的專門面向人才培養的「面向聚變堆的高Z雜質輸運與等離子體約束性能相關性的研究」、「環形磁約束等離子體中電磁湍流特性及其對輸運過程影響的研究」、「強磁場等離子體輸運與約束相關問題的理論與模擬研究」、「QH模形成的物理機制及不同高約束模式間的轉換機制」等6個項目啟動會於22日和23日在北京召開。
  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黃敏、中科院物理所黨委副書記李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陶智等項目牽頭單位領導到會並致辭,均表示將為項目的實施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切實落實法人主體責任。核聚變中心趙靜副主任介紹了ITER計劃及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的重要意義、特點、發展歷程及現狀,強調了對磁約束核聚變領域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介紹了國家在科研誠信以及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等最新政策精神,同時對項目承擔單位提出了「強化主體責任、強化契約精神、強化誠信意識、完善管理制度、接受責任專家指導與監督檢查、加強成果和智慧財產權管理,以及完善內部協調和外部溝通機制」等具體管理要求。
  項目負責人及各課題負責人分別從研究內容、組織實施、關鍵技術問題、近期進展等幾個方面向與會專家介紹了項目及各課題的基本情況,並對項目組織實施工作方案進行匯報。項目責任專家及其他與會專家就項目情況開展討論並提出建議,論證通過了項目組制定並經修改完善的組織實施工作方案,為項目後續開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開端。
  Alpha粒子加熱以及alpha粒子對等離子體性能的影響是實現等離子體加熱自持所須解決的關鍵物理問題之一,對未來磁約束核聚變的實現具有決定性作用。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承擔的「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alpha粒子過程對等離子體約束性能影響的理論模擬研究」項目的主要目標是解決alpha粒子物理大規模數值模擬和建模相關的技術問題。中子輻照條件下材料結構與性能是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工程設計的重要依據。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承擔的「聚變堆金屬材料中子輻照計算模擬」項目的主要目標是解決在目前缺乏聚變中子源進行輻照實驗的情況下,對金屬材料中子輻照損傷開展模擬研究的問題,滿足CFETR開展工程設計的迫切需要。


圖 「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alpha粒子過程對等離子體約束性能影響的理論模擬研究」項目啟動會

 
圖 聚變堆金屬材料中子輻照計算模擬項目啟動會

 
圖 聚變堆金屬材料中子輻照計算模擬項目啟動會合影

相關焦點

  • 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
    2019年3月22日和23日,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牽頭承擔的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項目「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alpha粒子過程對等離子體約束性能影響的理論模擬研究
  • 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9年度申報指南項目答辯評審...
    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9年度申報指南項目答辯評審專家名單公告 單以銀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10 張肇西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 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指南項目啟動會陸續召開
    2019年3月1日,科技部核聚變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指南項目」專項啟動會。根據安排,專項啟動會之後,各項目牽頭承擔單位陸續組織召開項目啟動會。
  • 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下保持20秒,韓國的核聚變是什麼突破
    近日,韓國聚變能源研究所在大田總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20秒。他們經過10年25860次實驗取得了這一成果。並稱韓國的核聚變技術由此上升到世界最高水平。
  • 合肥研究院揭示聚變等離子體引起的金屬表面起泡原理
    Fusion 58, 096021(2018))。  氚作為核聚變反應的關鍵燃料之一,對可控核聚變的實現與商業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氚的半衰期只有十幾年,幾乎不存在於自然界當中;加上人工製備極其困難,一千克氚的價值上億美元。因此聚變堆中通常利用聚變的產物中子與鋰反應生成並增殖氚,在整個聚變過程中氚並不被淨消耗,而是以類似於催化劑的形式被循環使用。
  • 夸克聚變威力或比核聚變大
    據《科學美國人》雜誌網站和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6日報導,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夸克聚變研究的重磅論文: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科學家合作,首次證明夸克在聚變反應中能向外釋放強大能量,威力遠大於製造氫彈的核聚變釋放能量。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受控核裂變技術的發展已使裂變能的應用實現了商用化,如核(裂變)電站。裂變需要的鈾等重金屬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常規裂變反應堆會產生放射性較強的核廢料,這些因素限制了裂變能的發展。聚變能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的能量。目前開展的受控核聚變研究正是致力於實現聚變能的和平利用。其實,人類已經實現了氘氚核聚變--氫彈爆炸,但那是不可控制的瞬間能量釋放,人類更需要受控核聚變。
  • 安全無輻射的核聚變技術來了?
    然而,通常比較容易啟動的核聚變反應,如上面的氘氚(D-T)聚變過程,往往會產生大量中子,這些不帶電荷的中子會帶走聚變過程中釋放的大部分能量,並且會因為穿透力很強的中子輻射而產生一系列相關問題。因此,人們同時也集中精力研究所謂的無中子聚變(Aneutronic fusion)。無中子聚變過程中釋放的能量絕大部分由帶電粒子(如α粒子、質子等)所攜帶,而不是通常電中性的中子。
  • 如果核聚變正式投入使用,會產生什麼影響?核聚變的難點在哪?
    核聚變一旦投入正式運用,最明顯的就是該國的能源問題可以說是得到了永遠解決。石油可以就退出歷史舞臺了,那群靠石油富起來的中東國家,可就哭慘了。如果中國能率先掌握,老美估計得慌的不行,民族的復興指日可待。咳咳,不多說了,下面就來介紹一些相關知識:核聚變其實道理很簡單,如果你能想法設法讓兩個原子的原子核(一般是氫同位素),撞到一起,聚合為一個新的原子核。在這個過程中能釋放出巨大能量。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就能派上用場了。
  • 我國首項核聚變國際標準成功立項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牽頭、中核戰略規劃研究總院共同參與提出的。該標準的成功立項,標誌著中核集團積極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紮實開展國際標準化工作取得又一重大進展。我國核能發展實施「熱堆-快堆-聚變堆」三步走戰略,核聚變能是解決人類能源需求的終極方案。磁約束核聚變是利用強大磁場約束氘氚等離子體,在高溫高壓下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實現可控核聚變。
  • 澳大利亞獲核聚變突破!科學家:領先美國的氘氚聚變
    在科學上,核聚變的運用十分的廣泛,受到世界各國的追捧。近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科學家發布新的研究成果,對外宣布,極端的雷射爆發使我們更接近核聚變的無限力量,無限力量什麼概念,這是有史以來從未有的研究成功,將獲得科學核聚變的重大突破。
  • 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問:什麼是ITER計劃?意義何在?
  • 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該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願望,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核聚變技術商業化的可行性,對於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問題、環境問題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具有重大意義。ITER不會發電,但是它將解決關鍵的科學和技術問題,被視為「當今專注於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的核聚變機器和明天的核聚變電廠之間的實驗步驟」。問:什麼是託卡馬克裝置?
  • 科普: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該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願望,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核聚變技術商業化的可行性,對於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問題、環境問題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ITER不會發電,但是它將解決關鍵的科學和技術問題,被視為「當今專注於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的核聚變機器和明天的核聚變電廠之間的實驗步驟」。
  • 如果核聚變研究成功,電費會多少錢一度?幾分錢還是不要錢了?
    原因聚變中的高溫等離子體非常難控制,為此在託卡馬克這個大變壓器中通過的電流極高,等離子體電流高達千萬安培,扭曲模、磁島以及磁面撕裂等問題非常嚴重!慣性約束核聚變則存在點火與持續燃燒問題,因為燃料球的初始內爆對稱性需要的精度極高,所以無論哪個方案總是有跨不過去的坎,而且未來解決的成本極高!假如核聚變實現了,你能想到那些用途?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開建 核聚變的發展方向會是啥?
    未來的聚變堆能否不再龐大和昂貴?核聚變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也許是更強的磁場。核聚變原理(圖片來源:搜狐網)聚變能燃料豐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核聚變燃料——氫的同位素「氘」。一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所含的氘完全聚變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燃料340升汽油的能量。海水中氘的總量約40萬億噸。按目前世界消耗的能源計算,海水中氘的聚變能可用幾百億年[1]。聚變能清潔、安全。
  • 走近「顛覆性技術」: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
    僅在海水中就有超過45萬億噸氘,釋放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上億年  原子核中蘊藏巨大的能量,從一種原子核變為另外一種原子核往往伴隨著能量的釋放。核聚變能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時釋放的能量,聚變的主要燃料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  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正是核聚變反應。
  • 核聚變到底有多難?為什麼中學生都能造,科學家卻50年造不出?
    核聚變程序於1932年由澳洲科學家馬克·奧利芬特發現的,1927年他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工作期間用粒子加速器轟擊氘核(D,重氫)產生氚(T,超重氫),成為世界上第一次核聚變實驗!這裡的兩種物質,氘和氚很關鍵,它是未來氫彈和核聚變堆中最關鍵的燃料!
  • 夸克聚變威力或比核聚變大,但因衰變過快不適用於研製核武器
    ,威力遠大於製造氫彈的核聚變釋放能量。但研究人員表示,夸克在1皮秒時間內就會衰變,因此人們不必擔心其會被用於武器。夸克是組成中子和質子等亞原子的粒子,目前被發現的主要有6種:上夸克、下夸克、頂夸克、底夸克、奇夸克和粲夸克,其中只有上夸克和下夸克質量目前最輕最穩定,能在宇宙中找到,而其他粒子只能通過高能碰撞產生。今年6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團隊從高能碰撞數據中發現一種包含兩個粲夸克的全新重子。
  • 中國可控核聚變力壓美國,溫度達到太陽十倍,聚變發電還遠嗎?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2號M的首次成功放電,標誌著國內聚變研究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溫度達到了1.5億攝氏度,是太陽中心溫度的10倍,而等離子體電流和環向磁場強度超過了美國現存最大的託克馬克裝置DIII-D,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