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獲核聚變突破!科學家:領先美國的氘氚聚變

2020-12-05 環球科學貓

在科學上,核聚變的運用十分的廣泛,受到世界各國的追捧。近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科學家發布新的研究成果,對外宣布,極端的雷射爆發使我們更接近核聚變的無限力量,無限力量什麼概念,這是有史以來從未有的研究成功,將獲得科學核聚變的重大突破。

科學研究人員稱,由於採用了一種新的雷射驅動技術,現在可以實現不需要放射性燃料或產生放射性廢物的核聚變。他們談論到,融合類型的是氫和硼,它不產生中子,因此在其主要反應中沒有放射性。這方面的缺點也是有的,目前科學家只發現了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它需要比太陽核心溫度高200倍的溫度才能正常工作。

國際科學研究小組已經提出了使用超強度雷射脈衝來產生這種溫度,同時壓縮氫核和硼核來實現。科學家稱,這種方法雖然不能完全達到核聚變的無限力量,但是我們離反應堆的無限力量越來越接近。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首席科學研究員海因裡希·霍拉(Heinrich Hora)表示:最近看到這些反應在實驗和模擬中得到證實,是最令人興奮的事情。

科學家還證明以前的相關理論,而且還測量了雷射引發的連鎖反應,產生比熱平衡條件下高出十億倍的能量輸出。融合反應一直被認為科學用產生無限的能量的主要研究方向,它類似於太陽能的反應,因為核被融合在一起,在強溫和壓力下回重新建立核反應物質,理論上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實踐中證明是非常困難的。

科學家表示,由於雷射技術的最新進展以及進行的模擬和實驗,研究人員認為有可能從雷射束中產生一個「雪崩」聚變反應(也就是超強反應),但這個反應的功率只有每秒可達一萬億瓦特。科學家稱,如果未來的研究沒有揭示這種方法的重大工程障礙,一個原型反應堆可以在十年內建成。

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最新研究還表明,氫硼方法領先於其他類似技術,包括美國正在探索的氘氚聚變(也存在產生放射性廢物的缺點),他們認為這種方法已經領先於所有其他聚變能源技術。比以往更接近更清潔核聚變,因為他們這種產生的燃料和廢物都是安全的。

用眼睛看科學,用科學的思維看世界。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

相關焦點

  • 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 燃燒溫度比太陽都要高
    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環球網軍事12月10日報導】據香港《南華早報》12月8日報導,在合肥董鋪水庫一座伸向水中的安靜和風景秀麗的半島上,物理學家最近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他們製造出比太陽中心溫度還要高的氫等離子體,並且穩定燃燒了1分多鐘。
  • 夸克聚變威力或比核聚變大
    夸克聚變威力或比核聚變大 因衰變快不適用於研製武器 2017-11-08 科技日報 聶翠蓉 【》雜誌網站和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6日報導,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夸克聚變研究的重磅論文: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科學家合作,首次證明夸克在聚變反應中能向外釋放強大能量,威力遠大於製造氫彈的核聚變釋放能量。
  • ...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alpha粒子...
    2019年3月22日和23日,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牽頭承擔的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項目「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
  • 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
    2019年3月22日和23日,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牽頭承擔的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項目「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alpha粒子過程對等離子體約束性能影響的理論模擬研究
  • 安全無輻射的核聚變技術來了?
    那麼,安全無輻射的核聚變技術真的來臨了嗎?林泉 /文近日,澳大利亞HB11能源公司表示(HB11是Hydrogen- Boron 11,即氫和硼-11的縮寫),他們在不需要超高溫,也不產生放射性核廢料的情況下,正朝著核聚變能的產生的方向推進。
  • 核聚變至少要一億度,太陽核心只有1500萬度,為什麼還能核聚變?
    全世界窮盡一切努力正在建設商業核聚變實驗堆ITER,它的目標是遠超一億度以上的高溫,並且保持超過500秒以上的時間,以讓參與聚變的氚氘達到聚變條件,原子核在超高溫下突破庫侖障壁,聚合在一起形成氦四,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 夸克聚變威力或比核聚變大,但因衰變過快不適用於研製核武器
    夸克聚變威力或比核聚變大,但因衰變過快不適用於研製核武器 聶翠蓉/科技日報 2017-11-08 19:58
  • 核聚變發電是什麼?
    核聚變發電是什麼?核聚變是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較重的原子核的反應。這種反應必須在極高的溫度下進行,所以又叫做熱核反應。核聚變放出的能量比核裂變還要大10倍,是一種嶄新的能源。核聚變的原料主要是氫、氘和氚。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受控熱核聚變能的研究主要有兩種--慣性約束核聚變和磁約束核聚變。前者利用超高強度的雷射在極短的時間內輻照氘氚靶來實現聚變,後者則利用強磁場可很好地約束帶電粒子的特性,將氘氚氣體約束在一個特殊的磁容器中並加熱至數億攝氏度高溫,實現聚變反應。 託卡馬克(Tokamak)是前蘇聯科學家於20世紀50年代發明的環形磁約束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
  • 「能源」新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進展,我們離永久能源還有多遠?
    最近,澳大利亞初創能源公司HB11對外宣布,他們在不需要超高溫,也不產生放射性核廢料的情況下,可使氫硼核聚變的反應速率比預期水平高出10億倍。儘管當前第三代核裂變電站的理論安全性已經極高,但主要問題來自於防護措施,核裂變本身極其危險,可導致反應堆融毀及放射性物質外洩等重大災難。相對而言,核聚變則安全得多,並且在聚變過程中產生的能量也遠高於前者。
  • 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獲突破 等離子體放電102秒
    中新社合肥2月3日電(記者吳蘭)記者3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人造太陽」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實現在國際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標誌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 小型實驗室,在核聚變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迄今為止,利用超高功率雷射器和微波發生器、粒子束、巨型超導磁體系統和其他先進技術的昂貴、大規模的實驗設施已成為核聚變項目的標準。但是這是相當昂貴的,而且已經在測試和開發過程中使用了好幾年。其中最大的一個核聚變項目是在法國南部建造的巨型國際環形實驗反應堆(ITER)。它現在的估計成本超過400億美元。
  • 走近「顛覆性技術」: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
    為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各國聯合推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近日在科技部舉辦的中國加入ITER計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科學家就「核聚變是能源的美好未來嗎」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磁約束核聚變方式在實驗室條件下已接近於成功  上世紀30年代,科學家就提出了聚變的設想。科學家開始開展受控熱核聚變研究時,曾認為可以很快實現聚變能的應用。然而幾十年過去了,相關研究卻並未達到預期。  實現受控熱核聚變,首要問題是用什麼方法以及如何加熱氣體?
  • 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獲重大突破
    東方超環2012年度實驗獲多項重大突破      獲得超過400秒的兩千萬度高參數偏濾器等離子體;獲得穩定重複超過30秒的高約束等離子體放電。      高參數、高約束模式偏濾器等離子體是未來聚變託克馬克放電的最基本的運行方式。我國參加的最大國際科學合作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首要目標是實現400秒的高約束等離子體,但實現該科學目標尚面臨眾多科學和技術(物理和工程)上的挑戰。
  • 美國人13歲就造出了核聚變堆,為什麼ITER到現在還在測試?
    10月9日,金氏世界紀錄網站發布了一個公告,來自美國田納西州,現年15歲的傑克遜·奧斯瓦爾特,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製造出核聚變反應堆的個人(製造出核聚變堆時離13歲還有幾天,審核了2年)!核聚變說簡單了就是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這個事情曾經連科學家都搞不明白,以前還以為太陽是燒煤的,但很顯然用黑體輻射一算,這煤也不夠燒那麼久啊!最初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還是愛丁頓提出的,他認為太陽可能是輕核聚變中獲得能量,儘管提出了具體的過程,但還有一個非常麻煩的問題無法解決!
  •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時間:2020-12-05 23: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 中國可控核聚變已領先世界
    它叫EAST,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探索可控核聚變的裝置之一。因為它的成功,中國人站在了核聚變研究的前沿。可控核聚變或許是能源領域的最大指望。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利用磁約束實現可控核聚變(託卡馬克),是各種實驗路徑中最有希望的一種。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大中型託卡馬克發展計劃。太陽中的核反應就是核聚變,,所以可控核聚變又稱為"人造太陽"。
  • 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下保持20秒,韓國的核聚變是什麼突破
    近日,韓國聚變能源研究所在大田總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20秒。他們經過10年25860次實驗取得了這一成果。並稱韓國的核聚變技術由此上升到世界最高水平。
  • 可控核聚變邁出一大步
    2013年9月27日,美國勞倫斯·利弗摩爾國家實驗室奧馬爾·哈利肯(Omar Hurricane)教授與其科研團隊在慣性約束核聚變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核聚變釋放的能量第一次大於燃料吸收的能量,即實現了燃料增益。這是實現慣性約束核聚變關鍵性的一步。該實驗成果2月12日在《自然》期刊發表。
  • 「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
    事實上,核聚變反應需要氘氚燃料達到上億攝氏度的高溫和足夠高的密度等苛刻條件,任何一點細微條件的缺失,都會導致溫度密度的下降,致使聚變反應停止。然而,世界上仍然有許多環保機構公開指責核聚變所存在的安全隱患,包括產生核廢料以及核洩漏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