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13歲就造出了核聚變堆,為什麼ITER到現在還在測試?

2020-10-12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10月9日,金氏世界紀錄網站發布了一個公告,來自美國田納西州,現年15歲的傑克遜·奧斯瓦爾特,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製造出核聚變反應堆的個人(製造出核聚變堆時離13歲還有幾天,審核了2年)!

對於核聚變我們並不陌生,一直以來都聽到核聚變的新聞,開始研究到現在都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連幾十個國家湊一起的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從2007年10月開搞以來都過去十幾年了,居然還沒成功,被一個小學生完敗,這是什麼原因?

核聚變到底是什麼原理,為什麼它那麼難搞?

核聚變說簡單了就是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這個事情曾經連科學家都搞不明白,以前還以為太陽是燒煤的,但很顯然用黑體輻射一算,這煤也不夠燒那麼久啊!最初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還是愛丁頓提出的,他認為太陽可能是輕核聚變中獲得能量,儘管提出了具體的過程,但還有一個非常麻煩的問題無法解決!

愛丁頓

因為科學家們通過光譜發現,太陽上最多的元素是氫,但氫有三種同位素,分別是氕氘氚,比例最高的是氕,幾乎就100%,氘還是有一丟丟,而氚幾乎就不存在,因此太陽內核正在產生的反應,必定是氕氕反應開始的!

但氕氕反應要吸收能量,而太陽的大小與質量不足以讓氕氕反應,這讓科學家尷尬了,但太陽就在那裡!後來這個問題被伽莫夫解決了,因為量子隧穿效應讓氕氕在不太滿足的條件下仍然可以反應!從而解決了太陽發光最關鍵的第一步!

核聚變真就是太陽發光原理嗎?

核聚變程序於1932年由澳洲科學家馬克·奧利芬特發現的,1927年他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工作期間用粒子加速器轟擊核(D,重氫)產生氚(T,超重氫),成為世界上第一次核聚變實驗!這裡的兩種物質,氘和很關鍵,它是未來氫彈和核聚變堆中最關鍵的燃料!

氕氕氫同為素中比例最高的,但它聚變要求極其變態,連太陽內部也是每十億個質子相遇才有一個機會聚變成氘,然後在於氕氘聚變成氦三,但以人類的條件,連氕氘聚變也無法實現,只能退而求其次,搞氘氚聚變,這個相對容易一些!

氘氚核聚變

核聚變堆有什麼要求?

原理我們搞明白了,那麼核聚變堆怎麼來實現呢?一般核聚變堆主要有兩種路子,一個是前蘇聯在1968年搞出來的磁約束託卡馬克結構形的核聚變裝置,另一種則是雷射點火的慣性約束核聚變裝置,我們一一來簡單介紹:

磁約束核聚變裝置

將高溫的等氘氚離子體(導電)在約束在磁場中,然後對這些高溫等離子體持續加熱,使其中的氘氚原子核發生聚變釋放出巨大的熱量,說起來非常輕巧,但實際操作難度極高,因為高溫等離子體不聽話,第二則是加熱方式,對等離子體怎麼加熱?第三則是第一壁的材料!

被磁場約束的等離子體有數千萬到上億度的高溫,在磁場中等離子體運動極其複雜,內部電流高達千萬安培,扭曲模、磁島以及磁面撕裂等問題非常嚴重,如果失控最好的結果是熄火,最壞甚至可能爆炸!而計算機根本難以預測,所以儘量保持得更久,可以將其加熱到更高的聚變溫度,就成了重中之重!

另外懸浮在空中如何加熱?一般有歐姆加熱和中性粒子流加熱兩種方式,前者會隨著等離子溫度升高效率下降,後者用庫倫碰撞原理將能量傳遞給氘氚離子,還有則是波加熱方式,都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問題。

還有就是氘氚核聚變時會產生中子,會讓內壁防熱傳熱材料變性,原理是原子核吸收多個中子後,會衰變,變成元素序號+1或者更高序號的元素,簡單的說就是變成別的元素了,這材料還是耗材,經常得換,價格還很高。另外為了實現這些變態的條件,比如超導材料製造的線圈這些都比黃金還貴,所以玩核聚變堆,還不是一般人所能燒得起的!

超導線圈安裝

另一種磁約束裝置是仿星器,其不規則的磁場容易產生磁感應強度周期性振蕩,這會導致它的約束性能下降,面臨的問題和託卡馬克不一樣,但一樣很難解決!

則是慣性約束核聚變裝置

這個原理就更簡單了,用極光轟擊氘氚燃料小球,讓其發生聚變反應!但問題是需要上百束雷射,而且加熱後效率迅速下降,難以保持聚變,另外還有這個燃料小球怎麼快速更換?如何將這些能量引出來?慣性約束在搞的不多,不過它在作為星際航行發動機上有比磁約束更優秀的條件。

美國小學生搞的核聚變到底是原理,和ITER是同一路貨色嗎?

說了那麼多廢話,不就是為了說一個字「難」嗎?為什麼人家美國小學生都實現核聚變堆了,而全世界的科學家搞了都快半個多世紀了,連個屁都沒放出來?

美國小學生的核聚變到底是什麼鬼?

「我已經能夠利用電來加速氘的兩個原子,因此它們融合成3氦原子並釋放出中子,該中子可用來加熱水並打開蒸汽機,從而產生電能。 」,來自田納西州的孟菲斯市奧斯瓦爾特如是說。

奧斯瓦爾特展示吉尼斯證書

聽上去非常高大上,確實也實現了核聚變,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中子發生器!在上文中奧斯瓦爾特也說錯了,核聚變並不是利用中子來燒水,中子很難利用,不過可以讓鋰變成氚,從而實現核聚變堆的自持氚燃料提供!

氚的製造

這種核聚變堆有一個學名,叫做「靜電場約束型核聚變裝置」,它的原理和磁約束託卡馬克或者仿星器原理差的就遠了,它的結構是一個真空狀態的大球,四周是電極,中間的金屬網格小球帶有高壓靜電,氘粒子導入後會在靜電場加速下發生碰撞,最後發生聚變反應!反應過程如下:

D + D → T + p (釋放4.03MeV能量)
D + D → 3He + n (釋放3.27MeV能量)

兩種都可能發生,為什麼不用(氘)D+T(氚),這個更容易!但其實氚很難獲得,價格極高,不是一般人所能玩得起的,幸虧它可以讓聚變中的中子轟擊離產生,要不然聚變堆我們也玩不起!

那麼D+D也就是氘氘反應也可以啊,為什麼那麼簡單的聚變反應堆不製造,要去搞什麼超高難度的託卡馬克和仿星器或者慣性約束聚變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種靜電場約束型核聚變裝置就是大玩具,它的Q值極差,也就是輸入的能量和輸出的能量別說1:1達不到,連1000:1都沒有,作為發電站,總不能輸入一千瓦時,輸出只有一瓦時吧,這虧本生意誰做啊?

全世界頂尖科學家正在努力的ITER,Q值也僅僅值達到10,也就是輸入1份能量,輸出10份,看起來不錯了吧,不過它並不能持續,而且這個比例距離商用還遠得很!而在2030年即將建成的CFETR(中國)Q值能達到25以上!

核聚變路線圖

但是距離商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順利的情況下大約在2050年可以建成PFPP的核聚變原型堆,看到本文的大部分應該還能活著看見哈!

靜電場約束型核聚變裝置

所以這就是個毫無用處的聚變裝置,但也不能如此定義,一個小學生能獨立完成如此實驗,那動手能力絕對槓槓滴,當然我們也不相信都是他個人所為,拼爹還是必須的,但主要思想和實驗主導由他完成也已經很了不起了!

我們恭喜他,但請勿盲目崇拜,畢竟這距離真正的核聚變還有一光年距離!

相關焦點

  • 我國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成功研製大型超導磁體線圈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通過建造反應堆級核聚變裝置,驗證和平利用核聚變發電的可行性, 是未來實現聚變能商業的關鍵一步。9月20日,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研製的ITER計劃首個大型超導磁體線圈竣工交付,即將運往法國ITER現場。據介紹,這座重量相當于波音747飛機的PF6線圈,是決定ITER裝置運行成敗的最重要線圈之一。
  • 「合肥造」給力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解說】近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校正場首批線圈暨法國WEST裝置偏濾器關鍵部件竣工,正式交付法方。這兩大核聚變裝置重要部件的成功研製,標誌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取得了又一新的重要進展。
  • 解密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的真空結構
    北京時間7月28日下午,位於法國南部的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正式進入組裝階段。這無疑是人類目前最具野心的核聚變項目,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ITER就是一個迄今為止最大、最複雜的高真空系統。可靠的真空是ITER項目成功的關鍵。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其中主要的真空結構吧。
  • 每日一詞∣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 ITER project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7月28日在法國該組織總部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指出,十多年來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充分證明,開放交流是探索科學前沿的關鍵路徑。(圖片來源:中新網)【知識點】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它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和俄羅斯共同資助了這一項目。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託卡馬克裝置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裝置。它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真空,外面圍繞著線圈。
  • 美國14歲少年建造核聚變反應堆 10歲時曾造炸彈
    威爾森2013年2月在白宮科技展上向歐巴馬介紹自己的檢測儀威爾森和他的導師在內華達州裡諾大學的實驗室  10歲時,他製造了一個炸彈;14歲時,他建造了核聚變反應堆,成為世界上完成核聚變壯舉最年輕的人
  • 科學家立豪言:100年內造出核聚變飛船
    伊卡洛斯星際計劃是個不折不扣的科幻大片,科學家試圖在100年內造出新穎的核聚變動力飛船,其航行的目標為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半人馬座阿爾法星作為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之一,僅有4.2光年左右,伊卡洛斯董事會成員、星際航行項目副主管羅伯特·弗裡蘭正在籌備建造第一艘恆星際飛船。
  • 12歲時,大多數人還在玩耍,而他在家中造出了一座小型核反應堆
    1.美國12歲小男孩,不跟別人攀比玩具,比造核反應堆據悉,傑克遜奧斯瓦爾特實際上在他還沒過12歲生日前,就開始研究核聚變反應的原理,研究期間,他遇到了美國的另一位天才少年。他叫泰勒威爾遜,來自美國阿肯色州特克薩卡納,也是一位在自家車庫搞核聚變反應堆實驗的小男孩,他的研究成果於2008年獲得了國際認證,當時他年僅14歲,成為世界上成功完成核聚變實驗最年輕的人。傑克遜奧斯瓦爾特在聽了泰勒威爾遜的故事之後,覺得他可以努力試一下,以打破威爾遜創下的紀錄。
  • 美國狂人1個月自製核聚變反應堆(圖)
    在位於美國匹茲堡的自家車庫裡,弗蘭克·薩安斯正夜以繼日地修補他最自豪的發明:一個可以工作的核聚變反應堆。現在,核聚變不再僅僅掌握在專業科學家手裡,一群業餘科學愛好者正在嘗試著在自己家裡製造核反應堆,希望藉此實現新的能源供應。
  • 科技部副部長黃衛率團出席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理事會第二十...
    科技部副部長黃衛率團出席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理事會第二十七屆會議 2020-11-25 16: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解密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最關鍵的真空結構
    北京時間7月28日下午,位於法國南部的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正式進入組裝階段。這無疑是人類目前最具野心的核聚變項目,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ITER就是一個迄今為止最大、最複雜的高真空系統。可靠的真空是ITER項目成功的關鍵。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其中主要的真空結構吧。
  • 核聚變到底有多難?為什麼中學生都能造,科學家卻50年造不出?
    10月9日,金氏世界紀錄網站發布了一個公告,來自美國田納西州,現年15歲的傑克遜·奧斯瓦爾特,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製造出核聚變反應堆的個人(製造出核聚變堆時離13歲還有幾天,審核了2年)!對於核聚變我們並不陌生,一直以來都聽到核聚變的新聞,開始研究到現在都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連幾十個國家湊一起的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從2007年10月開搞以來都過去十幾年了,居然還沒成功,被一個小學生完敗,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最大的超導磁體順利抵運法國
    法國當地時間6月26日上午11時,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總裝現場,總幹事Bernard BIGOT主持舉辦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極向場6號超導線圈(PF6線圈)的抵達歡迎儀式。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製的PF6線圈正式交付至法國ITER現場。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開建 核聚變的發展方向會是啥?
    未來的聚變堆能否不再龐大和昂貴?核聚變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也許是更強的磁場。核聚變不產生直接放射性核廢料,產物是不具有放射性的氦氣,具有固有的安全性;不產生二氧化碳等大氣汙染物;非常容易通過熄滅等離子體的方法快速終止核聚變反應,不存在反應失控的危險。因此,核聚變是解決人類能源危機,戰勝環境汙染問題的重要途徑。但是,可控核聚變的難點,在於兩個問題。一,如何將聚變材料加熱到上億度的高溫?二,用什麼容器來裝溫度這麼高的聚變材料?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中方測試項目正式啟動
    原標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中方測試項目正式啟動   近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中國氦冷固態增殖劑實驗包層項目正式啟動。由我國自主設計研發的ITER中方測試包層模塊項目正式邁入初步工程設計階段。   驗證氚增殖包層技術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的三大工程目標之一。
  • 美國14歲少年都能造出核反應堆,為何現在還有國家造不出核武器?
    美國14歲少年都能造出核反應堆,為何現在還有國家造不出核武器?1994年美國的阿肯色州出生了一位震驚世界的神童。他在2008年年僅14歲的時候,在美國的戴維遜實驗室中製造了一個核聚變反應堆,而這個成就也讓他成為了全球最年輕的和科學家。
  • 從核裂變到可控核聚變,幾字之差卻是巨大鴻溝
    1942年世界第一座核反應堆在美國誕生,隨後人類就加速了核能的應用進程,不過可惜的是首先應用於戰爭與武器,這就是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迄今唯一用於實戰的原子彈,隨後才是1954年世界第一座商用核電站在前蘇聯建成。 核能有三種形式,分別是核裂變、核聚變和核衰變,其中能為人類提供大量能量的是裂變能和聚變能。
  • 中國造出人工太陽聚變堆,5000萬攝氏度維持了102秒
    ,該校研發的商業級核聚變堆正在提速研發,預計在未來10年內實現。報導同時指出德國的W7-X核聚變裝置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聚變堆都是目前世界上先進核聚變裝置,W7-X核聚變裝置在前些日子剛剛實現了氫等離子體受控,通過對氫同位素氚和氘的控制加熱至1.5億攝氏度,並且維持產生能量。現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核聚變堆也實現了102秒5000萬攝氏度的核聚變高溫受控過程。
  • 同為核聚變反應,為什麼中國「人造太陽」成不了另一個太陽?
    人造太陽是俗稱:沒錯,人造太陽不是真正的名字,而是一個俗稱,就好比一個人的小名,而人造太陽本來的名字叫做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簡單點說,大家很關心的這個人造太陽其實就是一個ITER裝置,而這個超導託卡馬克最大的本事就是可以產生大規模的核聚變反應,太陽便是通過核聚變的方式向周圍宇宙空間釋放光和熱。
  • 中國終於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特大科技新聞,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咱們的人造小太陽首次實現放電了,我們離接近無線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我們就可以完全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核聚變反應堆產生的能源這兩天幸福確實是來的真的有點突然了,而且還讓人目不暇接,咱們先是蹭的一下就上月球上挖礦去了,緊接著呢,就造出了世界算力最強的量子計算機,那這個新聞還沒被捂熱乎呢,又來了可控核聚變實現放電,說明我們的科技發展啊
  • 第五屆核聚變堆材料論壇在長舉行
    華聲在線5月14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曹嫻)核聚變能源是未來理想能源。5月11日至12日,第五屆「核聚變堆材料FORUM」在長沙舉行,圍繞核聚變材料堆研究領域展開研討交流。核聚變堆材料論壇是我國核聚變領域的品牌盛會,自2014年來已成功舉辦四屆。今年吸引了來自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3家研究院所、34所高校、20家企業的500餘名專家學者與研發人員參會,盛況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