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的真空結構

2021-01-15 iVacuum真空聚焦

北京時間7月28日下午,位於法國南部的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正式進入組裝階段。這無疑是人類目前最具野心的核聚變項目,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ITER就是一個迄今為止最大、最複雜的高真空系統。可靠的真空是ITER項目成功的關鍵。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其中主要的真空結構吧。

圖1 託卡馬克裝置示意圖

真空室

在聚變時,燃燒等離子體是要被約束在真空室內的。也就是說,真空室是等離子體直接運行的場所,它不僅要為真空室內部構件提供必要的支撐,在正常運行及非正常運行期間,還要承受自身和內部構件的重力、壓力以及各種電磁力。

這個真空室由歐韓俄聯合製造,設有44個外部接口,可供控制系統對艙內情況進行監控,內部為不鏽鋼壁面,且帖有一層用於將倉內聚變反應輻射隔離的防輻射「布」。其中4個部件來自韓國、5個部件來自歐洲,突出的埠則來自俄羅斯。

具體來講,ITER真空室為雙層不鏽鋼結構,基本形狀為中空的環形,其大環外徑為19.4m,大環高度為11.3m,內部空間高度為10263mm,寬度為5460mm。真空室由9個尺寸一樣的扇形單元組成,每個扇形的跨度為40°。其界面呈「D」形。內外殼體厚度均為60mm,雙層殼體之間的間隙為300~800mm。

圖2 ITER真空室整體結構與40°扇區結構
圖3 真空室內部示意圖

真空室內部有基本的室內部件和可置換的部件,包括孔欄、加熱天線、包層模塊、試驗包層模塊、偏濾器模塊以及診斷模塊等。這些部件需要通過容器上的窗口進入容器內部再進行安裝。真空室上開有三層窗口,分別為上部窗口、赤道窗口和下部窗口。

事實上,為了使國內的工程設計人員掌握相關的設計與分析技術,為國內的託卡馬克裝置設計建造積累經驗,國內也啟動了相關的配套項目,而首先開展的就是真空室的結構分析工作。

真空杜瓦

ITER的真空杜瓦(低溫恆溫器)是託卡馬克真空室和限制超熱等離子體的超導磁體周圍的「保溫瓶」。真空杜瓦由不鏽鋼製成,重達3850噸,其基座部分(1250噸)是ITER最重的部件。整體來看,真空杜瓦高30米、直徑30米,體積達16000m3,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不鏽鋼高真空壓力室。

真空杜瓦是ITER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上到下主要由頂蓋、上環體、下環體和基座這4大部分組成,各部分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成一個整體。

圖4 杜瓦裝配圖(左)和杜瓦上環體約
圖5 真空杜瓦實物圖

杜瓦除了為系統運行提供穩定的真空環境之外,還要在氦氣洩漏以及等離子體破裂等極端情況下,必須保證整個裝置的安全。

據悉,當地時間5月28日,ITER的真空杜瓦基座平穩地落位到該裝置基坑內的臨時支撐上,杜瓦基座吊裝工作圓滿完成,正是由此開始,拉開了ITER主設備安裝的序幕。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在疫情嚴峻時期「逆行」法國,「核」力取得的重要階段性成果,其起吊重量和安裝精度都打破了中國核能行業大件設備吊裝的記錄。

屏蔽包層的高溫氦檢漏

在真空室與第一壁板之間的屏蔽包層,其基本功能是中子屏蔽,對真空室和外部設備起到保護作用。ITER屏蔽包層模塊總共440塊,中方承擔了其中50%的屏蔽塊的生產與製作,共計220塊。

為了保證屏蔽包層能夠安全地發揮作用,需要對每一個屏蔽模塊進行一次熱態真空室高溫氦檢漏,這種檢漏是科學前沿的研究領域。

ITER熱氦檢漏系統主要由真空系統和高壓系統兩部分組成。真空系統用於檢漏過程的抽真空和加熱,高壓系統提供高溫高壓氣體。

這部分真空系統的真空泵系統由分子泵組、前級泵組和粗抽泵(1臺1600L/s複合分子泵、1臺15L/s前級泵、2臺70L/s的粗抽泵)等組成。抽氣10h後可以達到真空室要求的工作壓力。空載條件下冷態真空度能達到10-6Pa數量級,高溫條件下真空度能達到10-5Pa數量級。整個真空室的關鍵技術指標如下表。真空系統的結構如下圖。

圖6 真空系統結構圖

真空泵系統是真空獲得的關鍵設備,在整個熱氦檢漏系統工作前、工作過程中和工作後,都能對檢測系統的真空度進行控制。通過在主泵和前級泵之間串聯二級分子泵,可大大提高主泵出氣口的氣體壓力,相當於增加了泵組的壓縮級數,提高泵組對氣體的壓縮比,因而提高了泵組對氦氣和氫氣分子的排氣能力,通過一段時間的排氣後,真空室內參與氦氣及氫氣顯著減少,從而提高真空室真空度及降低本底漏率。

其他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還承擔了ITER項目超導磁體的研發任務。超導磁體在經過絞纜、穿管、縮管等工藝之後,還需要進行真空檢漏試驗。

另外,相關材料也用到了真空工藝處理。例如ITER校正場線圈,這是用來補償磁場誤差的,由超導道題繞制而成,而真空壓力浸漬(VPI)是校正場線圈製造的最後一步。

當然,限於能力的不足,除了本文提及的部分,相信在ITER設備中還有更多的結構用到了真空的相關技術,還有更多的材料也用到了真空工藝來生產製造。可以說,「真空」的重要性在ITER這樣一個國際合作的大科學裝置中是不言而喻、不可或缺的。

參考文獻[1]丁亞清. 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真空室的設計介紹[J]. 真空與低溫,2005(3):182-186.[2]彭晉卿,武玉,施毅,等. ITER導體檢漏真空室的設計與優化[J]. 真空,2009(5):30-33.[3]劉義樑,蔡擇波,方仁俊,等. ITER屏蔽包層模塊熱態真空室高溫氦檢漏[C]. 2018遠東無損檢測新技術論壇論文集,2018:568-577.[4]卓納麟,莊園,梅加化. ITER外真空杜瓦穩定性分析[J]. 機械加工與自動化,2013(3):1-2.[5]李居平,吳傑峰,俞小伍,等. ITER校正場線圈圓弧段真空壓力浸漬充模數值模擬與實驗[J]. 真空科學與技術學報,2015(2):225-230.[6]張旭,劉素梅,丁開忠,等. ITER真空絕熱冷質支撐性能測試平臺設計與研究[J]. 工程設計學報,2020(1):121-127.[7]張建中,陳科,汪燕. ITER真空室支撐筋板結構設計與強度分析[J]. 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2017(4):441-445.[8]李勇,冉紅,曹曾,等. ITER真空室的靜載荷結構分析[J]. 中國核科學技術進展報告(第二卷)——中國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7冊,2011:348-354.[9]湛卉,甕松峰. ITER真空室內部構件安裝技術簡介[J]. 科技傳播,2016(6):163-165.[10]公眾號「科研圈」.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今天啟動組裝!35國曆時14年共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中國建造多個核心部件.[11]公眾號「DeepTech深科技」. 史上最具野心的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中國作為主要成員國,參與核心組件製造.[12]公眾號「泵友圈」. 超級工程:ITER.[13]中核集團. 中核集團牽頭完成ITER杜瓦底座吊裝 「人造太陽」開啟核心安裝工作.

相關焦點

  • 解密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最關鍵的真空結構
    北京時間7月28日下午,位於法國南部的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正式進入組裝階段。這無疑是人類目前最具野心的核聚變項目,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ITER就是一個迄今為止最大、最複雜的高真空系統。可靠的真空是ITER項目成功的關鍵。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其中主要的真空結構吧。
  • 每日一詞∣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 ITER project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7月28日在法國該組織總部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指出,十多年來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充分證明,開放交流是探索科學前沿的關鍵路徑。(圖片來源:中新網)【知識點】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它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和俄羅斯共同資助了這一項目。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託卡馬克裝置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裝置。它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真空,外面圍繞著線圈。
  • 「合肥造」給力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解說】近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校正場首批線圈暨法國WEST裝置偏濾器關鍵部件竣工,正式交付法方。這兩大核聚變裝置重要部件的成功研製,標誌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取得了又一新的重要進展。
  • 我國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成功研製大型超導磁體線圈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通過建造反應堆級核聚變裝置,驗證和平利用核聚變發電的可行性, 是未來實現聚變能商業的關鍵一步。9月20日,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研製的ITER計劃首個大型超導磁體線圈竣工交付,即將運往法國ITER現場。據介紹,這座重量相當于波音747飛機的PF6線圈,是決定ITER裝置運行成敗的最重要線圈之一。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最大的超導磁體順利抵運法國
    法國當地時間6月26日上午11時,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總裝現場,總幹事Bernard BIGOT主持舉辦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極向場6號超導線圈(PF6線圈)的抵達歡迎儀式。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製的PF6線圈正式交付至法國ITER現場。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重大工程安裝啟動 模擬太陽發光發熱
    來源:央視原標題:模擬太陽發光發熱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重大工程安裝啟動當地時間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該組織總部舉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它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和俄羅斯共同資助了這一項目。根據此前發表的公報,通過對項目進展的評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有望在2025年獲得第一束等離子體。
  • 科技部副部長黃衛率團出席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理事會第二十...
    科技部副部長黃衛率團出席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理事會第二十七屆會議 2020-11-25 16: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成功研製大型超導磁體線圈
    新華社合肥9月20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大型超導磁體線圈——極向場6號線圈(簡稱「PF6線圈」)20日在合肥竣工交付,並將於本月底海運至法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簡稱ITER計劃,是全球最大的多邊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之一。
  • 美國人13歲就造出了核聚變堆,為什麼ITER到現在還在測試?
    ,連幾十個國家湊一起的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從2007年10月開搞以來都過去十幾年了,居然還沒成功,被一個小學生完敗,這是什麼原因?一般核聚變堆主要有兩種路子,一個是前蘇聯在1968年搞出來的磁約束託卡馬克結構形的核聚變裝置,另一種則是雷射點火的慣性約束核聚變裝置,我們一一來簡單介紹:
  • 我國首項核聚變國際標準成功立項
    近日,我國提出的《核聚變堆高溫承壓部件的熱氦檢漏方法》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成功立項,本項標準是中國在核聚變領域立項的首項國際標準;是在國家標準委、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的支持下,中核集團科技質量與信息化部統籌部署和組織推動下
  • 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問:什麼是ITER計劃?意義何在?
  • 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 科普: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問:什麼是ITER計劃?意義何在?
  • 在地球上「種太陽」:一文讀懂核聚變和ITER的前世今生
    最近有條新聞刷爆了朋友圈,「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7月28日在法國該組織總部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那麼,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到底是何方神聖?與此同時,一系列的伴隨性問題也冒出來了,比如:什麼是核聚變,什麼是熱核聚變,什麼是受控核聚變,什麼是託卡馬克裝置?
  • 中國深度參與、獲評典範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堆芯全揭秘
    國際熱核聚變堆重大安裝工程啟動儀式北京時間7月28日晚17:00在法國馬賽港不遠處的1個小鎮舉行。央視新聞聯播和早間新聞給予了專題的報導,讓這個早就開始實施的世紀大工程現在可能更多的被吃瓜群眾關注了!會上,馬克龍很開心、很激動!裡程碑、新紀元、載入史冊。。。。巴拉巴拉。。。。。
  • 我國率先突破國際核聚變研究核心技術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首獲...
    為此,包括中國在內的7方三十多國開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合作工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近日,由我國自主研發製造的國際熱核聚變核心部件在國際上率先通過權威機構認證,這是我國對國際熱核聚變項目的重大貢獻。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總裝工程正式開啟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當地時間28日上午,位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總部舉行了託卡馬克裝置總裝工程的啟動儀式。儀式上,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個合作方的代表都發來視頻聲明,對這一重大工程的開啟表示祝賀,並強調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對人類探索未來清潔能源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意義。 託卡馬克,又被稱為「人造太陽」,是目前利用氫的同位素——氘與氚,進行可控熱核聚變的主流裝置。
  • 中國核聚變研究再獲新進展 試驗創世界最高紀錄
    中國核聚變研究再獲新進展 試驗創世界最高紀錄 2008年12月19日 17:34 來源:新華網 發表評論   我國核聚變研究19日再次獲得重要進展,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的科研人員在高溫超導大電流引線試驗中獲得了通過90千安電流的成果,這是目前世界各國獲得的最高記錄。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中方測試項目正式啟動
    原標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中方測試項目正式啟動   近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中國氦冷固態增殖劑實驗包層項目正式啟動。由我國自主設計研發的ITER中方測試包層模塊項目正式邁入初步工程設計階段。   驗證氚增殖包層技術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的三大工程目標之一。
  • ...託卡馬克|超導託卡馬克|人造太陽|聚變|east|iter|法國|阿齊莫...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日前正式在法國開啟工程安裝工作。人們把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稱為「人造太陽」。ITER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歐盟、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在內的34個國家和組織參與了這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