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要造全球首座核聚變發電站,已展開全國選址,卻或被我國甩開

2021-01-09 騰訊網

太陽發光發熱依靠的是核聚變釋放的能量,科學家們製造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也能以核聚變的方式釋放能量,因此也常被叫做「人造太陽」。比如我國的合肥與成都都各有用於核聚變試驗的環流器,這樣的裝置可以創造上億攝氏度的高溫,比太陽內部的溫度(1500萬攝氏度)還高好幾倍。

不僅是我國,世界其他不少國家也在可控核聚變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美國、日本、英國、法國、韓國等在這方面的研究水平也都不弱,美日等國所達到的技術高度甚至比我國還高。英國更是提出了在2040年建造出一臺裝機容量5萬千瓦的核聚變發電站。

據英國《每日郵報》等媒體報導,該項目名為「能源生產球形託卡馬克」(STEP),去年便已啟動,英國原智能管理局計劃在接下來的5年中投入2.22億英鎊用於設計開發,到2032年10開始建設,這將是第一個將電力投入電網的反應堆,計劃於2040年開始運營,12月2日,英國官方邀請了全國的社區,發動他們為該國第一臺核聚變反應堆原型選址。

英國有心打造全球首座核聚變發電站,現在希望利用球形託卡馬克已有的技術經驗開發STEP,目標是產生5萬千瓦的電力,不過這需要250億美元的投入,因為這一核聚變裝置的磁鐵部分耗資相當巨大,不過在未來,更先進的技術或許可以將投資降低到幾十億美元。

可控核聚變發電技術被認為是未來人類最主要的電能來源,這種發電方式的核輻射很少、可以說是清潔無汙染,而且發電效率相當高效,英國也當然希望建造全球首座核聚變發電站,不過打算在2040年實現的話,或許會有不少國家走在它的前面,有專家預估,首臺投入商業運營的熱核聚變反應堆(核聚變發電站)或在2035年之前出現。

目前最先進的核聚變發電試驗裝置是位於法國馬賽以的聖保羅-萊迪朗斯小鎮的國際託卡馬克裝置,又叫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它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大、最複雜的磁約束核聚變裝置,這是一個國際合作項目,有著幾十個國家共同參與,它將被用來驗證熱核聚變發電模式的可行性和效率值。

雖然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大部分都參與了ITER這一項目,但是還是有不少先進國家在進行著各自的熱核聚變試驗,誰在這一領域走在世界的前面,誰就能獲得更多更先進的熱核聚變發電技術,從而在這一領域獲得專利、制定標準,獲取更多的收益並引領世界。近日有個好消息是,位於我國四川省成都市的中國環流器2號M裝置已經建成並成功釋放電流,從各自的實驗進度和已掌握的技術來看,英國在核聚變反應堆建造方面很可能被我國以及美日等其他國家甩開在身後。

參考資料:

《科學網》12月4日文章《英國向全球首座核聚變電站邁進》

相關焦點

  • 英國啟動建造世界首座核聚變發電站的選址工作
    12月2日,英國開始向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核聚變發電站邁出第一步,英國政府正邀請全國各地的社區開始競標該聚變發電站的選址申請。提名截止日期為2021年3月,英國政府計劃在2022年年前選定場址。英國希望該項目2030年左右開始建設,最快2040年投入運營。
  • 英國準備建造世界首座核聚變發電站
    12月2日,英國開始向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核聚變發電站邁出第一步,英國政府正邀請全國各地的社區開始競標該聚變發電站的選址申請。提名截止日期為2021年3月,英國政府計劃在2022年年前選定場址。英國希望該項目2030年左右開始建設,最快2040年投入運營。  英國計劃建造的名為「球形託卡馬克能源生產」(Spherical Tokamak for Energy Production,STEP)聚變反應堆,由英國原子能管理局(UKAEA)負責監督,Culham核聚變能源中心負責設計。
  • 核聚變發電有望了?我國核聚變裝置已能放電,電流已達250萬安培
    ,用來檢驗核聚變發電的可行性和效率值。而二號M裝置則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被認為是我國吸取ITER的極佳平臺,它的建成和成功運行,以及在運行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必將幫助我國在可控核聚變發電領域開發事業中實現跨越式發展。
  • 科學網—英國向全球首座核聚變電站邁進
    英國球形託卡馬克的目標是在2040年啟動時產生50兆瓦的核聚變能量。圖片來源:英國原子能管理局 本報訊 12月2日,英國政府邀請全國各地的社區自願為核聚變反應堆原型選址,這將是第一個將電力投入電網的反應堆。這個名為「能源生產球形託卡馬克」(STEP)的項目於去年啟動,最初5年投入2.22億英鎊用於設計開發。
  • 核聚變迎來新突破,原料不再是問題,離人造太陽又近了一步
    要說我國哪些領域在國際是領先的,核領域絕對是毋庸置疑的,我國本身是一個核大國,常備核武器,我們本著和平發展的理念,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利用核能為人類謀福利,我們近些年來先後建了很多核裂變發電站,為我們提供了很多能源,但是核裂變發電站有一個問題,就是會產生放射性廢料,嚴重汙染環境,而且其原料提取成本大,不可再生。
  • 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或於2025年投入運行 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利用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或將於2025年投入運行。該反應堆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設計,將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的利用。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7日報導,經過二十多年的緊張工作,人們很可能已經進入了第一個核聚變反應堆的大門。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大於系統輸入的電能。
  • 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在英國獲批,或於下周開始接種
    相關內容包括美歐共同推動技術發展和使用,塑造監管環境;保障全球5G基礎設施安全,並就6G展開對話;在網絡安全能力建設、態勢感知、信息共享及應對第三國威脅方面進行合作;在經合組織和二十國集團框架下,就數字經濟中公平稅收提出全球解決方案;制定《跨大西洋人工智慧協議》,建立區域和全球技術標準藍圖;共同推動世貿組織改革及電子商務談判;重啟歐盟與美國就國際標準制定的合作提案,建立新的歐盟—美國貿易和技術理事會等
  • 溫州籌建全國最大的潮汐發電站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溫州市能源·油氣集輸工藝和裝置研討會」上了解到,溫州正在籌建全國發電量最大的潮汐發電站,核心技術問題已經攻克,計劃選址在沒有主要航道經過的甌江附近海域。向海向風要能源籌建全國發電量最大的潮汐發電站溫州市近岸均為強潮區,沿海平均潮差為4.29米,根據有關理論,海水落差在2米以上的海灣處都可以建潮汐發電站。
  • 首座核聚變反應堆將亮相,2025年運營
    ,相比之下,不會產生放射性汙染,更加安全,也更加環保,同等規模還可以產生更多能源,因此,核聚變是最有希望的未來能源,全世界各國都在對可持續核聚變核反應堆進行探索,誰掌握了這一技術,誰就掌握了未來。,也不會產生溫室氣體等其他汙染物,而且其燃料是氫氣,地球儲量極為豐富,可以滿足人類上百萬年的能源需求,太陽的原理就是核聚變,但是可持續的核聚變核反應堆技術難度很高,以目前的科技,不會輕易成功造出。
  • 英擬建世界首座核聚變電廠
    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報導,英國政府近日宣布,將投資兩億英鎊(2.48億美元)建造全球首個商用核聚變發電廠,希望到2040年實現核聚變能源生產的商業化。            核聚變反應就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時,質量虧損,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太陽內部進行的就是氫氦聚變過程。聚變能具有資源無限、不汙染環境、不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等優點,一直被描述為能源領域的「聖杯」。但目前,還沒有反應堆能實現反應中產生的能量超過點燃反應所需要的能量,目前正在法國南部進行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旨在於2035年實現這一目標。
  • 中國正在建設首座核聚變反應堆,預計2025年運營!
    中國正在建設首座核聚變反應堆,預計2025年運營!關於能源的的利用是現在大家都非常關注的,傳統的一些能源發展雖然說帶給我們比較好的優勢,但是也存在著一大問題,這些傳統的資源開發,其實面臨著枯竭的一個狀態。並且關於他們的利用,我們還沒有找到完全環保的一種模式,所以也被緊急叫停,但是人類社會的發展現在最離不開的就是這些動力,如何能夠在兩方面共同保證的情況下繼續使用呢?
  • 世界各國核聚變成就,中國處於什麼階段,未來我們會用上核聚變嗎
    顧名思義,模仿恆星內部的環境製造核聚變的產生條件。它的設計規避了託氏很多的技術難點。W7-X讓世人的目光重新聚焦到仿星器上。兩種裝置,誰能最後勝出,德國今天取得的成就讓70年代的觀點在今天看起來不是很確定了。法國 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ITER)計劃是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項目,目前在法國建造。
  • 英國的一個實驗性聚變反應堆已成功通電
    經過長達七年的漫長發展,英國的一個實驗性聚變反應堆已成功通電,並實現了「首次等離子體」:確認其所有組件都能協同工作,將氫氣加熱到物質的等離子相。在核聚變中,兩個或更多個較輕元素的核融合成一個較重的核,並釋放能量。這種現象發生在太陽的中心,如果我們能夠在足夠的規模上在地球上重建並維持相同的反應,我們將獲得清潔、幾乎無限的低碳能源的回報。
  • 中國水利工程巡禮丨全國首座潮汐能雙向發電站:38年發電2億千瓦時
    溫嶺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海偉攝江廈潮汐試驗電站是我國首座漲潮、落潮雙向發電的潮汐能電站,也是一座清潔的可再生的新能源發電站,它不僅被寫入我國中小學地理教科書,還被列入我國20世紀大事記,成為溫嶺人的驕傲。 一封寄給中央的書信,給能源緊缺的浙東南帶來曙光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內能源普遍緊缺,浙江尤為嚴重。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 我國跨入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創新前沿)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
  • 世界首座併網波浪能發電站在澳大利亞運營
    世界首座併網波浪能發電站在澳大利亞運營 【電纜網訊】日前,世界首座併網的波浪能發電站已在澳大利亞啟動運營。 「這是澳大利亞乃至全球首個波浪能發電機組併入電網中的項目。」澳大利亞可再生能源機構執行長Ivor Frischknecht聲明稱。該機構為這個3200萬美元的項目提供了1300萬美元的資金。 「在測試階段,首個峰值容量240千瓦的CETO5波浪設備成功運行了2000多個小時。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兩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
  • 磁場約束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
    隨著受控核裂變發電獲得成功,世界範圍內大規模核電站建設迅速展開,並投入商業運行。在核聚變實現後,同樣,人們也試圖能和平利用受控核聚變,如建立受控核聚變發電廠。與利用核裂變發電相比,利用受控核聚變的能量來發電具有許多優點:一是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核聚變比核裂變釋放出的能量要大得多;二是資源蘊藏豐富,作為重核裂變主要原料的燃料鈾,目前探明的儲量僅夠使用約一百年,而 輕核聚變用的燃料氘在海水中儲藏豐富,1升海水可提取30毫克氘,通過聚變反應能釋放出相當於300公升汽油的能量。
  • 可控核聚變時代即將來臨,人類文明迎來新機遇
    按照計劃人類將在2050年左右掌握核聚變技術並開始進行商業運營,人類文明也將因為可控核聚變技術的掌握而再次出現質的飛躍。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建成之後將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核聚變形成「氦」過程中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來發電。很多人可能會問了,不就是一個發電站嗎?值得這麼多國家幾十年如一日都想去實現?對此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偉大到足夠影響人類命運的超級項目。因為核聚變反應堆需要的氘和氚元素也比較容易獲得,反應進行時也不會產生任何放射性物質,對於人類來講核聚變也是清潔能源之一。
  • 人造太陽 新一代「四川造」核聚變裝置在川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成都雙流,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下稱「核西物院」)的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一道道藍色電光,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