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英國向全球首座核聚變電站邁進

2021-01-09 科學網

 

英國球形託卡馬克的目標是在2040年啟動時產生50兆瓦的核聚變能量。圖片來源:英國原子能管理局

本報訊 12月2日,英國政府邀請全國各地的社區自願為核聚變反應堆原型選址,這將是第一個將電力投入電網的反應堆。這個名為「能源生產球形託卡馬克」(STEP)的項目於去年啟動,最初5年投入2.22億英鎊用於設計開發。負責監督這項工作的英國原子能管理局(UKAEA)表示,STEP最早可能在2032年開始建設,2040年開始運營。

據《科學》報導,「任何新設備都受到歡迎,因為它帶來了新的見解。」 歐盟核聚變項目EUROfusion負責人Tony Donné表示。他懷疑STEP不太可能被視為一個發電機。「我的印象是,它將更像是一個組件測試設施。」

建造第一座能夠產生過剩能量的核聚變反應堆的競賽正在世界各地展開。與核裂變驅動的核反應堆相比,核聚變燃料來源相對充足、輻射更輕微。

但作為一種實用的能源,核聚變仍然是一個遙遠的夢想,它需要數億攝氏度的溫度。為了防止熱等離子體接觸並熔化容器,工程師通常在環形託卡馬克周圍使用強大的磁鐵。但是沒有一個託卡馬克從核聚變中產生的能量超過加熱等離子體的能量。法國的ITER將於2025年完工,它將是第一個展示能量增益的裝置——這要到2035年之後才能實現。即便到了那時,核聚變能量也不會用於發電。

球形的STEP看起來更像一個帶核的蘋果,而不是甜甜圈。這使得等離子體更加穩定,因此操作人員可以在更小的設備中獲得更高溫度。球形託卡馬克由隸屬於UKAEA的卡勒姆核聚變能源中心(CCFE)率先推出—— 一種名為兆安球形託卡馬克(MAST)升級版的裝置。英國現在希望利用這一經驗開發STEP,目標是產生50兆瓦的電力。「STEP是MAST升級後的合理步驟。」 Donné說。

CCFE主任Ian Chapman說,小尺寸是球形託卡馬克的一個關鍵優勢,因為250億美元的ITER最大的成本是其巨大的磁鐵。Chapman說,由於投資成本低至數十億美元,因此,如果核聚變能電站與化石或可再生能源電站競爭,那麼STEP的成本將遠低於ITER的成本。

但Donné指出,球形託卡馬克也有缺點。在較小的器件中,熱的緻密等離子體對材料的要求更高,因此可能需要更頻繁地更換元件。此外,STEP也不太可能生產出氚(作為反應堆燃料的兩種氫同位素之一)。氚具有放射性,半衰期為12年,全球供應量很少。一個工作中的反應堆不得不通過在容器周圍添加鋰塊產生氚——核聚變反應產生的中子轟擊鋰便會產生氚。ITER將是首個展示氚產生的嘗試。Donné說,「STEP無法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實現氚的生成」。

Donné還懷疑,推動這一步驟有政治因素。CCFE也是歐洲聯合環狀反應堆(JET)——目前世界最大託卡馬克的所在地,而JET的工作壽命即將結束。如果英國不與歐盟籤署貿易協議,那麼其作為ITER項目夥伴的未來也存在疑問。此外,CCFE還有競爭對手緊盯著它。英國初創企業Tokamak Energy公司正試圖在2030年前建造一個緊湊的球形託卡馬克用於能源生產。美國初創企業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公司計劃在2025年前開始建造一個類似的可運行的反應堆。

不過,這對於那些想成為STEP所在地的社區來說並不重要,他們會把這看作是一種為所在地區吸引資金和工作的方式。他們必須在2021年3月前提出申請,並需要提供100公頃的土地,這些土地將經過地質適宜性、準入和其他標準的審查。UKAEA計劃在2022年底選擇一個地點。(文樂樂)

《中國科學報》 (2020-12-04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英國要造全球首座核聚變發電站,已展開全國選址,卻或被我國甩開
    英國更是提出了在2040年建造出一臺裝機容量5萬千瓦的核聚變發電站。 開始建設,這將是第一個將電力投入電網的反應堆,計劃於2040年開始運營,12月2日,英國官方邀請了全國的社區,發動他們為該國第一臺核聚變反應堆原型選址。
  • 核聚變發電有望了?我國核聚變裝置已能放電,電流已達250萬安培
    提起「人造太陽」,我們都會想到可控核聚變,想到託卡馬克裝置,這種熱核聚變反應堆被認為是解決人類未來電能等能量需求的絕佳方式,因為它可控熱核聚變可以穩定的產生極高的能量,而且清潔無汙染,是最理想的電能等能量的來源渠道。
  • 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或於2025年投入運行 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利用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或將於2025年投入運行。該反應堆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設計,將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的利用。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7日報導,經過二十多年的緊張工作,人們很可能已經進入了第一個核聚變反應堆的大門。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大於系統輸入的電能。
  • 歷時七年,英國實驗性核聚變反應堆點火成功
    上周,經過漫長的7年發展,英國牛津郡Culham的一臺名為MAST Upgrade的機器為實驗性核聚變反應堆成功通電,製造出了"首團等離子體":證實所有組件可以共同工作,將氫氣加熱至等離子體態。在核聚變中,兩種或兩種以上輕元素的原子核融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能量。
  • 英國的一個實驗性聚變反應堆已成功通電
    經過長達七年的漫長發展,英國的一個實驗性聚變反應堆已成功通電,並實現了「首次等離子體」:確認其所有組件都能協同工作,將氫氣加熱到物質的等離子相。在核聚變中,兩個或更多個較輕元素的核融合成一個較重的核,並釋放能量。這種現象發生在太陽的中心,如果我們能夠在足夠的規模上在地球上重建並維持相同的反應,我們將獲得清潔、幾乎無限的低碳能源的回報。
  • 英國準備建造世界首座核聚變發電站
    12月2日,英國開始向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核聚變發電站邁出第一步,英國政府正邀請全國各地的社區開始競標該聚變發電站的選址申請。提名截止日期為2021年3月,英國政府計劃在2022年年前選定場址。英國希望該項目2030年左右開始建設,最快2040年投入運營。  英國計劃建造的名為「球形託卡馬克能源生產」(Spherical Tokamak for Energy Production,STEP)聚變反應堆,由英國原子能管理局(UKAEA)負責監督,Culham核聚變能源中心負責設計。
  • 英國啟動建造世界首座核聚變發電站的選址工作
    12月2日,英國開始向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核聚變發電站邁出第一步,英國政府正邀請全國各地的社區開始競標該聚變發電站的選址申請。提名截止日期為2021年3月,英國政府計劃在2022年年前選定場址。英國希望該項目2030年左右開始建設,最快2040年投入運營。
  • MIT科學家擬建新核聚變反應堆 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利用
    西媒稱,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或將於2025年投入運行。該反應堆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設計,將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的利用。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7日報導,經過二十多年的緊張工作,人們很可能已經進入了第一個核聚變反應堆的大門。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大於系統輸入的電能。
  • 核聚變電站失控,會不會發生什麼災難?
    什麼是核聚變?既然要討論核聚變電站,我們就先要了解什麼是核聚變?1932年澳洲科學家馬克·歐力峰(MarkOliphant)率先發現兩個較輕的原子核可以融合為一個較重的核,並且在融合過程中產生質量虧損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 中國正在建設首座核聚變反應堆,預計2025年運營!
    中國正在建設首座核聚變反應堆,預計2025年運營!關於能源的的利用是現在大家都非常關注的,傳統的一些能源發展雖然說帶給我們比較好的優勢,但是也存在著一大問題,這些傳統的資源開發,其實面臨著枯竭的一個狀態。並且關於他們的利用,我們還沒有找到完全環保的一種模式,所以也被緊急叫停,但是人類社會的發展現在最離不開的就是這些動力,如何能夠在兩方面共同保證的情況下繼續使用呢?
  • 英擬建世界首座核聚變電廠
    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報導,英國政府近日宣布,將投資兩億英鎊(2.48億美元)建造全球首個商用核聚變發電廠,希望到2040年實現核聚變能源生產的商業化。            核聚變反應就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時,質量虧損,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太陽內部進行的就是氫氦聚變過程。聚變能具有資源無限、不汙染環境、不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等優點,一直被描述為能源領域的「聖杯」。但目前,還沒有反應堆能實現反應中產生的能量超過點燃反應所需要的能量,目前正在法國南部進行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旨在於2035年實現這一目標。
  • 首座核聚變反應堆將亮相,2025年運營
    而核聚變反應堆利用核聚變原理造成,相比之下,不會產生放射性汙染,更加安全,也更加環保,同等規模還可以產生更多能源,因此,核聚變是最有希望的未來能源,全世界各國都在對可持續核聚變核反應堆進行探索,誰掌握了這一技術,誰就掌握了未來。
  • 雷射核聚變反應堆裡程碑:燃燒等離子體—新聞—科學網
    為此,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開始了一項運動,以實現目標:通過點燃聚變反應產生比雷射注入還要多的能量。 10年過去了,經過近3000次發射,NIF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已經接近一個重要的裡程碑——「燃燒等離子體」——聚變燃燒是由反應本身的熱量維持的,而不是雷射能量的輸入。 自熱的關鍵是燃燒所有的燃料和獲得失控的能量增益。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而未來的核聚變電站需要長時間連續穩態運行,要求裝置的所有磁體都由超導線圈繞制。這充分說明磁約束核聚變的發展方向是超導託卡馬克,故而建設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勢在必行。——CFETR,它是聚變堆發電從實驗堆過渡到原型電站不可或缺的工程堆。
  • 耗資5500萬英鎊 英國改造型聚變反應堆啟動
    據《科學》報導,經過7年建造,英國改造後的聚變反應堆——兆安球形託卡馬克(MAST)的升級版,日前首次啟動。這個耗資550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4.8億元)的裝置,將作為未來聚變反應堆關鍵技術的試驗平臺,也為聚變電站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 英國核聚變反應堆由「甜甜圈」變身「去核蘋果」,究竟改進...
    近日,英國的一個實驗性核聚變反應堆首次啟動發電,這表明英國在通往可控核聚變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中所介紹,目前實現可控核聚變有幾種方案,包括雷射約束核聚變、磁約束核聚變等,其中,人類對託卡馬克的研究是最深入的。英國本次成功進行試驗的裝置MAST Upgrade也屬於託卡馬克(Tokamak),這是一種環形裝置,利用強大的磁場製造出一個封閉空間,讓核聚變的高溫反應在磁場空間中進行。託卡馬克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的真空室,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種裝置的形狀都像個甜甜圈。
  • 聚變星辰:英國擬建全球首個商用聚變發電廠,有意外也有驚喜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聚變星辰】 10月3日,英國政府宣布將投資2.2億英鎊在2024年前完成聚變電站的概念設計,並於2040年前建成,項目取名為「能源生產用球形託卡馬克」(STEP, Spherical Tokamak for Energy Production)。
  • 中國核聚變發電技術會成為世界第一嗎?你怎麼看?
    圖:1950,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最早的z箍縮裝置,容器是由耐熱玻璃管制成自上世紀50年代,蘇、美、英等少數幾個核大國便開始了秘密研究,但因為其實現難度超出預想,隨之被公開。中國的受控核聚變研究始於60年代初,基本與國際社會同步。
  • 美國計劃建成首個聚變電站!中國院士:第一座聚變電站只會在中國
    而很多人可能只知道核電站但是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其實現在的核電站都是通過核裂變技術建造的,而與核裂變技術相對的還有一種技術叫做核聚變,而太陽其實就是在不斷的進行核聚變。而核聚變技術能夠帶來的能源更加的大,所以目前核聚變技術也是國際上技術比較先進的國家專研的一個領域。而按照部分專家的估計,目前國際上核聚變技術研究得比較深的其實就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
  • 磁場約束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
    在通電的時候託卡馬克的內部會產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的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相比其他方式的受控核聚變,託卡馬克擁有不少優勢。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由仿星器-C改建成的 ST Tokamak,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奧爾馬克,法國馮克奈-奧-羅茲研究所的 TFR Tokamak,英國卡拉姆實驗室的克利奧(Cleo),西德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 Pulsator Tokam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