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核聚變反應堆裡程碑:燃燒等離子體—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在美國國家點火裝置的目標艙內,192束雷射束集中在花椒大小的聚變燃料芯塊上。圖片來源: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2010年10月,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啟動了192束雷射束,並將它們的能量集中成一個脈衝。為此,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開始了一項運動,以實現目標:通過點燃聚變反應產生比雷射注入還要多的能量。

10年過去了,經過近3000次發射,NIF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已經接近一個重要的裡程碑——「燃燒等離子體」——聚變燃燒是由反應本身的熱量維持的,而不是雷射能量的輸入。

自熱的關鍵是燃燒所有的燃料和獲得失控的能量增益。負責勞倫斯利弗莫爾核聚變項目的Mark Herrmann表示,模擬試驗表明,一旦NIF達到閾值,它將更容易點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慣性聚變研究中心副主任Steven Rose表示,他們正在擺脫傳統設計,開始嘗試新事物。

長期以來,核聚變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無碳能源,它以現成的氫同位素為燃料,不會產生長期存在的放射性物質,但這仍然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NIF和其他慣性聚變裝置不同,它更像一個內燃機,通過小型燃料芯塊的快速爆炸產生能量。點火試驗的前3年裡,每一次發射只產生約1千焦的能量,低於x射線脈衝注入膠囊的21千焦能量,也遠低於最初雷射脈衝的1.8兆焦能量。

點火失敗後,NIF研究人員加強了診斷儀器,增加了更多的中子探測器,以便從三維角度看到核聚變反應發生的地方。他們還調整了四束雷射,在內爆後瞬間產生高功率、超短脈衝,以蒸發目標附近的細導線。這些導線就像一個x射線閃光燈,能夠在燃料壓縮時探測到它。

研究人員用更敏銳的視覺追蹤到了爆炸燃料丸的能量洩漏。其中一個發生在發射前,一根細管向太空艙注入燃料的地方,其他洩漏可以追溯到膠囊的塑料外殼。因此,研究人員改進了製造工藝,以消除缺陷。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雷射能量學實驗室Mingsheng Wei表示,這種改進後的診斷方法「確實能幫助科學家了解需要改進哪些方面」。

經過不斷改進完善,NIF已多次達到接近60千焦的產量。但是Herrmann表示,最近美國物理學會等離子物理分會討論的一個例子已經超過了這個數字,預計將在100千焦左右。 Herrmann認為,團隊還需要嘗試更多的技術,每一種技術都可以將溫度和壓力提高到足以維持等離子體燃燒和點火的水平。如果還不夠,那下一個選擇將是提高雷射能量。NIF研究人員已經對其中四個束線進行了升級測試,並成功地獲得了能量提升,如果升級應用到所有束線上,將使整個設備接近3兆焦耳。

當然,這些升級需要時間和資金。NIF和其他核聚變科學家正在焦急地等待美國國家核安全管理局的審查結論。Herrmann表示,將盡其所能推進NIF。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雷射核聚變反應堆能量「出大於入」
    為此,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開始了一項試驗,目的只有一個:讓聚變反應產生比輸入的雷射還要多的能量。據《科學》報導,10年過去了,經過近3000次發射,NIF的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已經接近了一個重要的裡程碑——「燃燒等離子體」,即聚變燃燒是由反應本身的熱量維持的,而不用通過雷射輸入的能量。
  • 使用相對論效應進行雷射融合,核聚變反應堆又更進一步
    一組研究人員研究了一種產生核聚變能量的新方法,結果表明,在雷射聚變研究中,超強雷射的相對論效應比目前的「快速點火」方法有所改善。這些發現可能為雷射聚變提供火花,開啟無碳能源生產的新時代。 目前的核能利用鈾等重同位素裂變成較輕的元素來發電。然而,這種核裂變的能量有很多問題,比如乏燃料的處理和熔毀的風險。核聚變是核裂變的一個很有前途的替代品。像所有的恆星一樣,我們的太陽是由輕同位素氫聚變成更重的元素來驅動的。核聚變和核裂變相比有許多優點。
  • 十年3000次發射,美國雷射核聚變反應堆,率先實現能量淨產出
    2010年10月,LLNL的研究人員啟動了192束雷射束,這些雷射束由獨立的雷射單元集中,它們包含從電源到變頻光學器件的所有內容,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將它們的能量集中成一個脈衝,以實現目標:通過點燃聚變反應產生比雷射注入還要多的能量。
  • 綠色無汙染核聚變反應堆投入使用
    一個可行的核聚變反應堆可能會在2025年建成,該反應堆會散發出比其消耗的更多的能量。那是9月29日發表在《等離子體物理學》雜誌上的7項新研究的總結。如果聚變反應堆達到這一裡程碑,它將為大規模產生清潔能源鋪平道路。
  • 歷時七年,英國實驗性核聚變反應堆點火成功
    上周,經過漫長的7年發展,英國牛津郡Culham的一臺名為MAST Upgrade的機器為實驗性核聚變反應堆成功通電,製造出了"首團等離子體":證實所有組件可以共同工作,將氫氣加熱至等離子體態。在核聚變中,兩種或兩種以上輕元素的原子核融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能量。
  • 德國開始測試「仿星器」核聚變反應堆
    不久前德國科學家在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的一個大型實驗室內成功開啟了世界上最大的「仿星器」核聚變反應堆——「文德爾施泰因 7-X」(簡稱W7-X)。
  • 核聚變反應堆最早可能在2025年出現,清潔能源前景一片光明
    一個可行的核聚變反應堆可能會在2025年建成,該反應堆會散發出比其消耗的更多的能量那是9月29日發表在《等離子體物理學》雜誌上的7項新研究的總結。如果聚變反應堆達到這一裡程碑,它將為大規模產生清潔能源鋪平道路。 在聚變過程中,原子核被迫形成更重的原子。當所得原子的質量小於產生它們的原子的質量時,多餘的質量將轉換為能量,從而釋放出大量的光和熱。聚變為太陽和恆星提供動力,因為它們心臟的強大引力將氫融合成氦。
  • 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 燃燒溫度比太陽都要高
    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環球網軍事12月10日報導】據香港《南華早報》12月8日報導,在合肥董鋪水庫一座伸向水中的安靜和風景秀麗的半島上,物理學家最近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他們製造出比太陽中心溫度還要高的氫等離子體,並且穩定燃燒了1分多鐘。
  • 英國核聚變反應堆創下1500萬攝氏度紀錄 比太陽核心溫度還要高
    託塔馬克能源公司的研究人員正努力打造一座成本可負擔的反應堆,將氫轉化為性價比較高的綠色能源。通過核聚變,一茶勺的液氫燃料可產生與28噸煤相當的能量,且不會生成任何放射性核廢料。圖為反應堆中的高能氣體,即等離子體託塔馬克能源公司計劃於本年末前使堆內溫度達到1億攝氏度,相當於太陽核心溫度的7倍。而該公司的最近一次測試使其離這一終極目標又近了一步。達到1億攝氏度後,反應堆便可激發核聚變,通過原子核的融合釋放大量能量。
  • 美國託卡馬克聚變反應堆破世界紀錄—新聞—科學網
    美國託卡馬克聚變反應堆破世界紀錄
  • 英國核聚變反應堆由「甜甜圈」變身「去核蘋果」,究竟改進...
    近日,英國的一個實驗性核聚變反應堆首次啟動發電,這表明英國在通往可控核聚變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一機器是正在運轉的核聚變反應堆的基本組成部分。核聚變的原理是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讓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讓兩個原子核能夠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這一過程與核裂變正好相反。
  • 核聚變能源有望在2030年之前實現
    英國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表示,等離子體測試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核聚變能源生產商業電力的裡程碑,可能在2030年實現。該公司以真空室命名,在強大的磁場中包含聚變反應。6月初該公司宣布在實驗ST40聚變反應堆中製造超高溫等離子體。這次成功的測試——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等離子溫度——意味著該反應堆將於明年準備進行一次更熱的等離子體測試,溫度超過1.8億華氏度(1億攝氏度)。
  • 美稱設計出能裝載在卡車上的緊密型核聚變反應堆
    剛剛過去的這一周,「核聚變」成為足夠吸引眼球的科技新聞關鍵詞。  10月15日,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已經設計出一款能夠裝載在一輛卡車上的緊密型核聚變反應堆,目前正在尋求商業或政府方面的合作夥伴,並宣稱將在五年內製造出原型。消息一出,輿論譁然,盲目叫好的有之,深度質疑的亦有之。「核聚變」究竟怎麼了?
  • MIT科學家擬建新核聚變反應堆 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利用
    西媒稱,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或將於2025年投入運行。該反應堆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設計,將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的利用。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7日報導,經過二十多年的緊張工作,人們很可能已經進入了第一個核聚變反應堆的大門。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大於系統輸入的電能。
  • 德測試「仿星器」核聚變反應堆
    【美國石英財經網站2月3日報導】題:德國正在接近核聚變這一獲得無限清潔能源的長期夢想    德國科學家今天將向已成為能源「聖杯」的核聚變邁出第一步,核聚變有提供無限清潔能源的潛力。要利用這種能源,存在一系列挑戰,研究人員需製作一種能將原子加熱至1億攝氏度以上的裝置。
  • 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或於2025年投入運行 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利用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或將於2025年投入運行。該反應堆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設計,將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的利用。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7日報導,經過二十多年的緊張工作,人們很可能已經進入了第一個核聚變反應堆的大門。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大於系統輸入的電能。
  • 大型聚變實驗剛剛實現了備受期待的「第一個等離子體」
    經過長達7年的研製,英國的一個實驗性聚變反應堆已經成功啟動,實現了「首次等離子體」:證實其所有組件可以協同工作,將氫氣加熱成等離子體。在核聚變中,兩個或兩個以上較輕的元素的原子核融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能量。這種現象發生在太陽的中心,如果我們能在地球上以足夠的規模重現和維持同樣的反應,我們就能收穫清潔、幾乎無限的低碳能源的回報。並不是說我們已經到達了那裡,但是桅杆升級的成功完成和第一次試運行是旅程中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 等離子體壓縮聚變
    慣性約束聚變是由雷射驅動的內爆或電場(靜電)產生的,而磁約束聚變是在託卡馬克等裝置中以極高的磁感應強度產生的(託卡馬克(使用強大磁場將等離子體約束為等離子體形式的裝置) 圓環面,是通過在三維空間中使圓繞與圓共面的軸旋轉而產生的旋轉表面),磁鏡,磁尖,捏和磁化目標。
  • 核聚變新發現:雷射與等離子體相互作用,改變了能量的傳遞方式!
    博科園:本文為物理學類羅切斯特大學的新研究將提高計算機模型,在雷射驅動內爆模擬中使用的準確性,發表在《自然物理學》期刊上的這項研究,解決了科學家長期尋求實現核聚變的挑戰之一。在雷射驅動的慣性約束聚變(ICF)實驗中,例如在羅切斯特大學雷射能量實驗室(LLE)進行的實驗中,由持續時間僅為十億分之一秒的強光脈衝組成短光束傳遞能量來加熱和壓縮氫燃料電池的目標。理想情況下,這個過程會釋放出比用來加熱系統能量更多的能量。雷射驅動的慣性約束聚變實驗要求許多雷射束通過等離子體(自由運動的電子和離子熱湯)來精確地將其輻射能量沉積在預定目標上。
  • 德國開啟世界最大「仿星器」核聚變反應堆
    科學家成功開啟了世界上最大的「仿星器」核聚變反應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