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聚變實驗剛剛實現了備受期待的「第一個等離子體」

2020-11-08 微塵匆忙客

經過長達7年的研製,英國的一個實驗性聚變反應堆已經成功啟動,實現了「首次等離子體」:證實其所有組件可以協同工作,將氫氣加熱成等離子體。


上周,牛津郡Culham的一臺名為MAST Upgrade的機器完成了這一轉變,它是正在運轉的核聚變反應堆的基本組成部分,這是科學家們幾十年來一直試圖實現的夢想。

在核聚變中,兩個或兩個以上較輕的元素的原子核融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能量。這種現象發生在太陽的中心,如果我們能在地球上以足夠的規模重現和維持同樣的反應,我們就能收穫清潔、幾乎無限的低碳能源的回報。

並不是說我們已經到達了那裡,但是桅杆升級的成功完成和第一次試運行是旅程中一個重要的裡程碑。最初的桅杆(Mega Amp球形託卡馬克)設施從1999年到2013年運行,它的繼任者一直在工作,所以它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證明。

英國科學部長阿曼達·索洛韋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希望英國成為核聚變能源的世界領導者,並充分利用核聚變作為一種可持續數百年的清潔能源的驚人潛力。」

「為桅杆升級設備供電是這個國家核聚變實驗的裡程碑時刻,使我們向2040年建成英國第一個核聚變發電廠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聚變反應堆需要某種裝置來控制等離子體中發生的反應。託卡馬克是這種裝置的主要設計之一,它是一種圓形裝置,利用磁場來容納聚變反應產生的等離子體。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託卡馬克採用的是一個甜甜圈形狀的配置,但較新的設備,如桅杆升級是一個更先進的球形託卡馬克設計的例子,預計將提供大量的效益在效率和性能。

由隸屬於英國原子能管理局(UKAEA)的Culham聚變能源中心(CCFE)運營的桅杆升級也將需要所有這些優勢。現在,核聚變實驗已經開始運行,在未來幾年裡,它將面臨一些相當大的挑戰。

首先,最重要的是散熱。核聚變反應堆會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會破壞反應堆的組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桅杆升級將測試一種名為「超級x分流器」的新型排氣系統,該系統旨在減少等離子體微粒產生的熱量和功率負荷。

如果分流器成功,它可以提供10倍的熱量減少比目前可能的,這可能足以使聚變反應堆成為未來電廠的一項成本效益高的技術。

這是一個很大的假設,但是關於核聚變反應堆的一切都是很大的,而桅杆升級——儘管是一個花費7年時間建造的巨大項目——只是整個謎題的一小部分。

這個裝置實際上是一個更大的項目的試運行,用於能源生產的球形託卡馬克(STEP),它將是英國第一個原型核聚變發電廠,預計在2040年完成。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從桅杆升級中學到的東西也將為另一項大規模的冒險提供信息: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實驗,即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

ITER目前正在法國南部集結,來自30多個國家的數千名科學家參與其中。這項計劃已經進行了數年,並且比計劃晚了5年,但是當項目完成時(估計花費650億美元),ITER將是我們最好的機會來證明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可以通過人類的雙手來利用。

我們可能還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發現,但桅杆的升級是我們向前邁出的一大步。

「ITER是下一代的核聚變裝置,」CCFE的物理學家安德魯·桑頓解釋道。

「桅杆升級將通過提供我們在這裡做的實驗數據來支持它,從而指導未來如何運行這臺機器。」

相關焦點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主要從事高溫等離子體物理、受控熱核聚變技術的研究以及相關高技術的開發研究工作,擔負著國家核聚變大科學工程的建設和研究任務,先後建成HT-6B、HT-6M等託卡馬克實驗裝置。1994年底,等離子體所成功地建成我國第一臺大型超導託卡馬克裝置HT-7,使我國進入超導託卡馬克研究階段,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聚變界的廣泛關注。
  • 我國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成功研製大型超導磁體線圈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通過建造反應堆級核聚變裝置,驗證和平利用核聚變發電的可行性, 是未來實現聚變能商業的關鍵一步。9月20日,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研製的ITER計劃首個大型超導磁體線圈竣工交付,即將運往法國ITER現場。據介紹,這座重量相當于波音747飛機的PF6線圈,是決定ITER裝置運行成敗的最重要線圈之一。
  • 中國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在合肥開始總裝
    在可控核聚變領域,中國和美國目前是世界上投入最大的兩個國家,據公開報導,中國目前已知的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有16個,僅次於美國的28個,第三名俄羅斯為5個。 不過觀察者網查詢發現,合肥工業大學2014年的一篇論文(作者王浩,導師宋雲濤、王松可)指出:反向場實驗揭示了許多不同於託卡馬克物理的有趣現象,有的與空間和天體等離子體有密切聯繫,如可能的發電機機制問題。
  • 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獲突破 等離子體放電102秒
    中新社合肥2月3日電(記者吳蘭)記者3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人造太陽」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實現在國際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標誌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 韓國核聚變實驗打破世界紀錄:控制1億度高溫的等離子體運轉20秒
    韓國超導託卡馬克領航者(KSTAR)是一種超導聚變設備,也被稱為韓國人造太陽。它剛剛打破了世界紀錄,成功地將高溫等離子體保持了20秒,其溫度超過1億度。韓國聚變能研究所(KEF)的KSTAR研究中心宣布,在與首爾國立大學(SNU)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聯合實驗中,成功地使溫度高於1億度的等離子體連續運行20秒,這是KSTAR等離子驅動核聚變的核心條件之一在2019年,KSTAR等離子體持續了8秒。
  • 中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裝置實現常態運行
    原標題:中國大型實驗裝置「科大一環」實現常態運行中國大型實驗裝置「科大一環」實現常態運行 獲國際同行「點讚」中新網合肥11月4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從中科大採訪獲悉,中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科大一環」,初步實現裝置常態化運行。
  • 韓國核聚變實驗打破世界紀錄:控制1億度高溫的等離子體運轉20秒
    22:11:33 來源: 煎蛋網 舉報   韓國超導託卡馬克領航者(KSTAR)是一種超導聚變設備
  • 為實現「受控核聚變」的雄心,磁慣性聚變實驗即將開啟!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等離子內襯實驗(PLX)組裝工作正在順利進行,36支等離子槍中的18支正在運行中,這是一種實現受控核聚變的雄心勃勃方法(圖2)。等離子槍安裝在球形腔體上,向內發射電離氣體的超音速射流,以壓縮和加熱作為聚變燃料的中心氣體靶標。同時,用目前安裝的等離子槍進行實驗為創建碰撞等離子體射流模擬提供了基礎數據,這對於理解和開發其他受控聚變方案至關重要。
  • 為實現「受控核聚變」的雄心,磁慣性聚變實驗即將開啟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等離子內襯實驗(PLX)組裝工作正在順利進行,36支等離子槍中的18支正在運行中,這是一種實現受控核聚變的雄心勃勃方法(圖2)。等離子槍安裝在球形腔體上,向內發射電離氣體的超音速射流,以壓縮和加熱作為聚變燃料的中心氣體靶標。同時,用目前安裝的等離子槍進行實驗為創建碰撞等離子體射流模擬提供了基礎數據,這對於理解和開發其他受控聚變方案至關重要。
  • 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啟動氘實驗擬實現核聚變發電
    原標題: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啟動氘實驗擬實現核聚變發電 據日本共同社3月7日報導,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核聚變科學研究所7日啟動以等離子體高性能化為目的的氘實驗,並舉行了紀念儀式。該研究所力爭利用與太陽能量生成機制相同的核聚變來發電。
  • 實現首次等離子體放電!世界最大核聚變研究設備仿星器運行
    12月10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下屬的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宣布,用於研究核聚變反應的世界最大仿星器「螺旋石7-X」當天開始運行,並首次製造出氦等離子體。 成功的開始 據新華網11日報導,位于格賴夫斯瓦爾德的馬克斯•普朗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10日宣布其在「螺旋石7-X」裝置上,實現首次氦等離子體放電。
  • 中國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成功研製大型超導磁體線圈
    新華社合肥9月20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大型超導磁體線圈——極向場6號線圈(簡稱「PF6線圈」)20日在合肥竣工交付,並將於本月底海運至法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簡稱ITER計劃,是全球最大的多邊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之一。
  • 中國大型可控核聚變裝置完工 中美競爭激烈
    這一成果也許仍未改變「可控核聚變距離現在還有25年」的現狀,但這意味著中國在這一領域與世界領先國家的差距又有縮小。在可控核聚變領域,中國和美國目前是世界上投入最大的兩個國家,據公開報導,中國目前已知的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有16個,僅次於美國的28個,第三名俄羅斯為5個。
  • 日本科學研究所啟動氘實驗 擬實現核聚變發電
    ­  中新網3月7日電 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核聚變科學研究所7日啟動以等離子體高性能化為目的的氘實驗,並舉行了紀念儀式。該研究所力爭利用與太陽能量生成機制相同的核聚變來發電。­  據悉,核聚變是指構成原子的原子核與電子在超高溫下分離迴旋的「等離子體」狀態下,原子核互相撞擊成為另一重原子核的反應。核聚變發電則利用反應時產生的能量。
  • 新能源:磁約束核聚變
    日前,中國科技大學宣布,我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KTX)各系統的部件研製建造工作全面完成,進入裝置的最後整體安裝調試階段。從核裂變到核聚變,科學家們始終在尋找最清潔的能源。早在1942年12月2日,美國物理學家E·費米在芝加哥大學校園內一個球場上建成了世界第一個核反應堆。由此,人類開創了釋放核能的新時代。
  • 我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
    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託卡馬克大科學裝置EAST近期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等多項重大突破,獲得的實驗參數接近未來聚變堆穩態運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條件,朝著未來聚變堆實驗運行邁出了關鍵一步。
  • 等離子體壓縮聚變
    [0004] 所有這些等離子體限制方法都存在嚴重的問題,例如,需要非常大的尺寸(與航空母艦相當),託卡馬克等離子體的不穩定性以及電磁鏡/尖瓣儀的功率損耗和較短的限制時間。 迄今為止,這些限制方法中沒有一個能夠實現收支平衡的聚變反應,即聚變功率輸出等於功率輸入的條件,更不用說達到點火條件,在這種條件下聚變等離子體燃燒可以自我維持,而無需 外部電源輸入。
  • 組圖:實拍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
    10月23日,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梅德韋傑夫訪問安徽,首站便是來到位於科學島的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參觀俗稱「人造太陽」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到底真容如何?讓我們跟隨媒體的鏡頭一探究竟。
  • 驗證麻省理工學院新設計的聚變實驗背後的物理原理
    它的任務是創造和限制產生淨聚變能的等離子體。資料來源:CFS/MIT-PSFC - CAD繪製by T. Henderson兩年半前,麻省理工學院與初創公司聯邦聚變系統(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籤訂了一項研究協議,以開發下一代聚變研究實驗項目SPARC,作為一個實際的、零排放的發電廠的先驅。
  • 核聚變能源有望在2030年之前實現
    英國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表示,等離子體測試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核聚變能源生產商業電力的裡程碑,可能在2030年實現。該公司以真空室命名,在強大的磁場中包含聚變反應。6月初該公司宣布在實驗ST40聚變反應堆中製造超高溫等離子體。這次成功的測試——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等離子溫度——意味著該反應堆將於明年準備進行一次更熱的等離子體測試,溫度超過1.8億華氏度(1億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