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證麻省理工學院新設計的聚變實驗背後的物理原理

2020-10-11 工程學習


SPARC的渲染,一個緊湊,高場,DT燃燒託卡馬克,目前正在設計由一個團隊從麻省理工學院和聯邦聚變系統。它的任務是創造和限制產生淨聚變能的等離子體。資料來源:CFS/MIT-PSFC - CAD繪製by T. Henderson

兩年半前,麻省理工學院與初創公司聯邦聚變系統(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籤訂了一項研究協議,以開發下一代聚變研究實驗項目SPARC,作為一個實際的、零排放的發電廠的先驅。

現在,經過幾個月的密集研究和工程工作,負責定義和完善這個雄心勃勃的反應堆設計背後的物理原理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系列論文,總結了他們所取得的進展,並概述了SPARC將實現的關鍵研究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等離子科學與聚變中心副主任、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之一馬丁·格林沃爾德說,總的來說,這項工作進展順利,正按計劃進行。他說,這一系列的論文為等離子體物理學和SPARC的性能預測提供了高度的信心。沒有意外的障礙或意外出現,剩下的挑戰似乎是可控的。據格林沃爾德說,這為該設備的運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格林沃爾德為來自12個機構的47名研究人員撰寫的7篇研究論文撰寫了序言,並於今天在《等離子物理雜誌》的特刊上發表。這兩篇論文共同概述了新聚變系統的理論和經驗物理基礎,該聯盟預計將在明年開始建造。

SPARC計劃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實現「燃燒等離子體」的實驗裝置——也就是一種自我維持的聚變反應,在這種聚變反應中,氫元素的不同同位素融合在一起形成氦,而不需要進一步輸入任何能量。研究這種燃燒等離子體的行為——以前在地球上從未見過的受控形態——被視為發展下一步的關鍵信息,即一個實際的發電電廠的工作原型。

這種核聚變發電廠可能會顯著減少發電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而發電部門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麻省理工學院和CFS項目是核聚變領域有史以來最大的私人資助研究和開發項目之一。

SPARC設計,雖然如今已經退休兩倍大的麻省理工學院裡還實驗和類似於其他幾個研究核聚變反應堆目前在操作,將會更加強大,實現融合性能堪比預期更大的ITER反應堆建在法國的國際財團。這種小體積的高功率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超導磁體的發展使得更強的磁場限制熱等離子體。

SPARC項目於2018年初啟動,其第一階段的工作——超導磁體的開發——一直在快速推進,超導磁體可以建造更小的聚變系統。這組新的論文首次在同行評議的出版物中詳細介紹了SPARC機器的底層物理基礎。這七篇論文探討了需要進一步細化的具體物理領域,還需要繼續進行研究,以確定機器設計的最終要素、操作程序和測試,這些工作將涉及到發電廠的進展。

論文還描述了在設計SPARC時使用的計算和仿真工具,這些工具已經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實驗中進行了測試。作者使用了先進的模擬,運行在強大的超級計算機上,這些計算機已經被開發來幫助ITER的設計。大型多機構的研究團隊代表在新的文件集,旨在帶來最好的共識工具到SPARC機器設計,以增加信心,它將實現其使命。

到目前為止所做的分析表明,SPARC反應堆的計劃核聚變能量輸出應該能夠滿足設計規範,並有一個舒適的餘量。它的設計目標是使Q因子(表示聚變等離子體效率的關鍵參數)至少達到2,這本質上意味著產生的聚變能量是用於產生反應的能量的兩倍。這將是任何一種聚變等離子體產生的能量首次超過其消耗的能量。

在這一點上的計算表明,SPARC實際上可以實現Q比為10或更多,根據新的論文。儘管格林沃爾德警告說,團隊要小心,不要過度承諾,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迄今為止的結果表明,該項目至少將實現其目標,特別是將實現其關鍵目標,即產生燃燒的等離子體,其中自熱控制著能量平衡。

他說,COVID-19大流行所施加的限制稍微減緩了進展,但不會太大,研究人員已經按照新的操作指南回到了實驗室。

總的來說,「我們的目標仍然是在21年6月左右開始建設,」格林沃爾德說。「物理方面的努力與工程設計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我們試圖做的是把這個項目建立在最堅實的物理基礎上,這樣我們對它的表現很有信心,然後在工程設計過程中提供指導和回答問題。」

的許多細節仍在工作的機械設計,覆蓋能源和燃料的最佳方式進入設備,獲得電力供應,處理任何突然熱或功率瞬變,如何以及在哪裡測量關鍵參數來監測機器的操作。

到目前為止,對整體設計只有微小的改變。格林沃爾德說,反應堆的直徑增加了大約12%,但其他方面幾乎沒有改變。「總有這個多一點,那個少一點的問題,有很多東西要考慮,工程問題,機械應力,熱應力,還有物理,你如何影響機器的性能?」

他說,該雜誌特刊的出版「代表了當今物理基礎的一個總結和快照。」儘管團隊成員已經在物理會議上討論了它的許多方面,「這是我們第一次有機會講述我們的故事,讓它得到評審,得到批准,並將其發布到社區中。」

格林沃爾德說,仍有很多值得了解的物理燃燒等離子體,一旦這臺機器已經啟動並運行,關鍵信息可以獲得商業將幫助鋪平道路,產生聚變裝置的推動氫的同位素氘和tritium-can可用在幾乎無限的供應。

燃燒等離子體的細節「非常新穎和重要,」他說。「我們必須克服的大山就是了解等離子體的這種自熱狀態。」

總的來說,格林沃爾德說,在這一系列文件中進行的分析工作「有助於證實我們將完成任務的信心。」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哦,這預示著我們將無法實現我們的目標。』」簡而言之,他說,「其中一個結論是,事情看起來仍在正軌上。」我們相信它會成功的。」

相關焦點

  • 驗證新融合實驗背後的物理學
    兩年半前,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初創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籤訂了一項研究協議,以開發稱為SPARC的下一代融合研究實驗,作為實際無排放電廠的前身。現在,經過幾個月的深入研究和工程工作,負責定義和完善雄心勃勃的反應堆設計背後的物理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系列論文,總結了他們所取得的進展並概述了SPARC將實現的關鍵研究問題。
  • 科學網—美科學家推導出核聚變「熱密度界限」方程
    研究人員認為,如果新提出的解決方式被實驗驗證是正確的話,那麼將幫助人們消除核聚變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使核聚變成為清潔且豐富的電力來源。 核聚變遭難題 美國能源部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的科學家在一項深入分析中,將目標鎖定於核聚變實驗中高溫帶電氣體——等離子體內那些微小的、如同氣泡的、被稱為島嶼的區域。
  • 核聚變新用途:竟能獲取清潔能源
    不過據核聚變初創公司稱,情況已經大有改觀。「核聚變正處於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上。」加拿大初創公司General Fusion總執行官克里斯多福·莫裡指出。該公司希望在五年內實現商業規模的核聚變。「如今我們可以將日漸成熟的核聚變技術與21世紀新誕生的輔助技術相結合,如添加劑製造、高溫超導體等等。核聚變再也不是『再過30年』的事情了。」
  • 麻省理工學院分數線
    麻省理工學院享譽全球,那近年麻省理工學院分數線是多少?麻省理工學院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是愛國者聯盟盟校,每年只錄取2000人,以保證全世界最優秀的學子能夠匯集於此。麻省理工學院分數線如下:首先要考試的是GPA成績。
  • 我首次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觀察者網訊)據觀察者網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喬振華課題組與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課題組、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楊聲遠教授、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楊昆教授、麻省理工學院的Patrick A.Lee教授和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室的Genda Gu教授等理論與實驗合作,在碲化鋯(ZrTe5)塊體單晶體材料中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明確證據,並指出該效應可能是由於磁場下相互作用產生的電荷密度波誘導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5月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
  • 麻省理工學院宣布:七名教師已獲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職
    中公考研小編為各位考研小夥伴們整理了關於麻省理工學院宣布:七名教師已獲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職的相關資訊文章,一起了解一下吧~近日,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學院宣布,七名教師已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職。「工程學院院長Anantha Chandrakasan表示:」我很自豪地宣布今年的工程學院新任終身教職人員隊伍。
  • 麻省理工學院的演變:落後——一流學院,基利安的才能功不可沒!
    大家好,這裡是有*趣談科技*為大家提供的科技新資訊!作為培養工程師的搖籃的麻省理工學院,當然是把學科建設的重點放在工程技術方面。認定了要請位基礎理論科學家出任麻省理工學院的院長,來承擔這種教育變革的重任。作為麻省理工學院理事會成員、貝爾電話實驗室主任的弗蘭克·朱厄特也有這樣的想法。
  • 合肥研究院揭示聚變等離子體引起的金屬表面起泡原理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長松課題組在聚變等離子體引起金屬表面起泡的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氫在金屬中偏聚結合能,以及氫自發偏聚誘發的氫泡形核過程示意圖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長松課題組在聚變等離子體引起金屬表面起泡的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MIT要實現可控核聚變了?專家認為沒這麼簡單 | 袁嵐峰
    根據《等離子體物理學雜誌》2020年9月29日的報導(麻省理工學院一次刊發7篇論文,詳解「人造太陽」重大突破!2025人類終極能源未來可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初創公司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實現新型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研究工作的重大突破。
  • 麻省理工學院,培養出這麼多的諾貝爾獎得主!
    麻省理工學院,培養出這麼多的諾貝爾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是世界著名的學府,為全世界輸送出超級多的人才,而這些諾貝爾獎得主,也是出自麻省理工學院哦!我們一起看看都有誰吧!奧利弗·威廉姆森「新制度經濟學」的命名者奧利弗·威廉姆森,獲得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955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士學位。阿達·約納特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獲得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1970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保羅·羅賓·克魯格曼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賓·克魯格曼,獲得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977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博士學位。
  • 麻省理工學院設計出完全平坦的廣角鏡頭,可拍攝180度全景圖像
    【極果播報】據外媒報導,麻省理工學院和洛厄爾的麻薩諸塞州大學的工程師設計了一款完全平坦的廣角鏡頭,它是第一臺可產生清晰的180度全景圖像的平面這款新設計可能會適應多種使用場景,例如將超薄超廣角鏡頭直接內置在智慧型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中,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用笨重的附件進行物理連接。
  • MIT實現可控核聚變新突破 無限能源不遠了?
    今日美國科學家通過改良實驗手段,成功製造出了破紀錄的等離子壓強。而等離子體的高壓是實現可控核聚變關鍵因素之一。此舉標誌著受控核聚變距離成為一種實際可用的能源來源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由於具有清潔無汙染、原料幾乎取之不盡(可以直接使用海水)、安全性高等優點,核聚變被視為一種近乎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
  • ...信息技術的大學「學習範式」轉型——基於麻省理工學院的案例探討
    2014年,《麻省理工學院教育新未來》研究報告提出了應用信息技術革新大學教育的16條建議。麻省理工學院已經開發了五門在線模式的暑期學分課程(動力學I、可持續能源的材料選擇及納米結構催化劑設計、創建生物學的數位化學習材料、定量生物學工作坊、量子信息科學n),這是麻省理工學院應用在線教育和混合教育模式提升住宿教育經歷的有益探索。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新建核電站的成本不斷上升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焦耳》雜誌的發表文章,揭示了核工業面臨的一個關鍵挑戰:新建研究表明,核電站建設費用螺旋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軟成本,即與工程設計、採購、計劃、進度和成本控制等活動相關的間接費用。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核電廠建設成本超支需要工程設計新方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發布題為《核電廠建設成本超支需要工程設計新方法》的論文。 報告中提出,採用現有設計的核電廠建設成本要高於新設計核電廠建設成本。
  • 美國大學介紹:麻省理工學院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麻省理工」(MIT),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都市區劍橋市,主校區依查爾斯河而建,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
  • 麻省理工學院研發太陽能系統,有效地從空氣中直接提取飲用水
    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們使他們的最初設計更加實用、高效和可擴展。麻省理工學院和合作夥伴的研究人員已經顯著提高了一個系統的產量,這個系統可以利用太陽或其他來源的熱量直接從空氣中提取飲用水,即使在乾旱地區也是如此。
  • 美國頂級私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康奈爾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和康奈爾大學都是美國頂級私立大學,建校實力悠久是兩所學校的相同之處。不過康奈爾是常青藤聯盟成員,而麻省理工學院則並不在這個系統之中,不過麻省理工學院的實力,也不是「常青藤」可以簡單比擬的。事實上麻省理工學院絕對是目前美國的新王者。
  • 美國實現可控核聚變新突破 減輕化石能源依賴
    由於具有清潔無汙染、原料幾乎取之不盡(可以直接使用海水)、安全性高等優點,核聚變被視為一種近乎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近日,美國科學家利用基因改良的手段,使實際可用的能源來源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改良的原理和太陽內部的反應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