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美科學家推導出核聚變「熱密度界限」方程

2020-12-06 科學網

託卡馬克核聚變環裝置

長期以來,有一神奇的現象導致研究人員無法實現可控自持續核聚變反應。然而,最近美國物理學家表示,他們可能找到了解決該謎團的途徑。研究人員認為,如果新提出的解決方式被實驗驗證是正確的話,那麼將幫助人們消除核聚變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使核聚變成為清潔且豐富的電力來源。

 

核聚變遭難題

 

美國能源部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的科學家在一項深入分析中,將目標鎖定於核聚變實驗中高溫帶電氣體——等離子體內那些微小的、如同氣泡的、被稱為島嶼的區域。這些島嶼含有能讓等離子體降溫的雜質。科學家認為,正是這些島嶼構成了人們熟悉的「熱密度界限」問題的基礎,它阻礙了核聚變反應堆最高效運行。

 

當等離子體的溫度和密度足夠高時,包含在其中的原子核結合併釋放出能量,形成了人們所說的核聚變。然而,在託卡馬克環實驗反應堆中的等離子體達到神秘的「熱密度界限」時,等離子體能旋轉形成閃光,溫度下降。

 

科學家認為,等離子體中出現眾多島嶼帶來了雙重破壞。除了導致等離子體溫度下降外,這些島嶼還如同防護罩那樣阻止更多的能量來加熱島嶼內的等離子體。當從島嶼中溢出的能量超過人們能夠通過歐姆加熱過程為等離子體添加的能量時,平衡被打破。當島嶼生長到足夠大時,用於幫助加熱和束縛等離子體加熱的電流出現崩潰,等離子體四散開來。

 

大衛·蓋茨是美國能源部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的物理學家,他和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等離子體科學核聚變中心的訪問學者路易斯·德爾嘎多-阿帕瑞奇歐共同提出了解決核聚變「熱密度界限」問題的方案。蓋茨表示,令人不解的是為何給等離子體增加更多的熱能卻仍然無法讓其達到更高的熱密度,這點十分關鍵,因為熱密度是實現核聚變的重要參數。

 

歸納出新知

 

蓋茨稱他們偶然發現的理論為「10分鐘『啊哈』時刻」。通過將注意力放在等離子體中的島嶼和帶走能量的雜質,他們在辦公室白板上推算出了對應的方程式。雜質源於等離子體衝擊託卡馬克環壁時產生的粒子。德爾嘎多-阿帕瑞奇歐表示,當等離子體的密度達到神秘的「熱密度界限」時,等離子體中便出現了眾多含有雜質的島嶼並發生瓦解。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馬丁·格林沃德推導出描述「熱密度界限」的方程,因而「熱密度界限」也稱「格林沃德界限」。對出現「熱密度界限」的原因,格林沃德有著自己的解釋,他認為,當湍流出現能引起等離子體邊緣冷卻並將過多離子擠壓進等離子體核心狹小空間的起伏時,就會出現「熱密度界限」,導致電流不穩定和崩潰。他表示,有相當多的證據能夠驗證他的觀點,但同時他承認其觀點也有不足之處,並歡迎新的思想。蓋茨和德爾嘎多-阿帕瑞奇歐提出的理論代表著試圖解決「熱密度界限」的新途徑。

 

蓋茨和德爾嘎多-阿帕瑞奇歐將過去數十年中人們掌握的線索整合起來建立了他們的研究模型。蓋茨本人是1993年在位於英國阿賓頓的卡爾漢姆核聚變能源中心做博士後研究時首次聽說「熱密度界限」的。早期,「熱密度界限」曾以卡爾漢姆核聚變能源中心科學家簡·胡吉爾命名,胡吉爾向蓋茨詳細地介紹了「熱密度界限」。

 

對於等離子體島嶼問題,科學家曾單獨地發表了論文。上世紀80年代中期,法國物理學家保羅-亨利·芮布特在一次會議上介紹了輻射形成的島嶼,但是沒有刊登在雜誌上。大約10年後,德國物理學家沃爾夫岡·蘇特偌普推測島嶼與「熱密度界限」相關。蓋茨表示,蘇特偌普雖然沒有將等離子體島嶼直接與「熱密度界限」聯繫起來,但是他的研究文章事實上啟發了自己的研究。1996年,蓋茨與蘇特偌普同在德國馬普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從事過託卡馬克實驗,轉年才進入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工作。

 

2011年初,關於等離子體島嶼問題幾乎從蓋茨腦海中消失。然而,與德爾嘎多-阿帕瑞奇歐進行的一次涉及Alcator C-Mod託卡馬克中等離子體發生島嶼的交談,重新點燃了他對該問題的興趣。德爾嘎多-阿帕瑞奇歐提到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的科學家在上世紀80年代首次觀察到等離子體中出現螺絲錐形狀氣團的現象,德國物理學家亞瑟·韋勒為報告此現象的第一人。

 

在交談後,蓋茨讓德爾嘎多-阿帕瑞奇歐查閱芮布特和蘇特偌普的文章。8個月後,德爾嘎多-阿帕瑞奇歐給蓋茨發送了一份電子郵件,闡述了螺絲錐形狀氣團的行為。最讓蓋茨感到激動的是暗示著「熱密度界限」的島嶼生長方程,它是對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盧瑟福基於上世紀80年代相關研究推導出的方程式進行修改而來。蓋茨認為,如果蘇特偌普對島嶼的認識是準確的,那麼這個方程應該描述的是「熱密度界限」。

 

蓋茨和德爾嘎多-阿帕瑞奇歐在辦公室中進行演算時發現,他們並不需要整個方程式,僅僅將重點集中在等離子體電子密度和島嶼熱輻射,便推導出描述熱損耗超過電子密度的方程式。這轉而幫助他們尋找到了有望是隱藏在「熱密度界限」背後的機理。

 

在談及科學家過去為何沒能獲得類似的熱密度界限理論時,蓋茨認為,答案在於相關的研究思想滲透或傳播至科學界的過程。熱輻射形成島嶼的觀點從沒有公開得到大量的報導,人們僅僅視其為有趣的觀點。人們通常通過出版物傳播信息,然而「熱密度界限」的理念最初沒有傳播開來。

 

蓋茨和德爾嘎多-阿帕瑞奇歐希望能夠在麻省理工學院名為Alcator C-Mod的託卡馬克核聚變環裝置以及聖地牙哥通用原子公司的DⅢ-D託卡馬克環上,通過實驗驗證他們的理論。其中的目標之一是他們打算了解能否通過直接向等離子體的島嶼注入能量讓其具有更高的密度。如果能夠提高密度,那麼未來的託卡馬克環就能達到極高的熱密度,實現核聚變所需的1億攝氏度的溫度。

 

徵服「熱密度界限」難題將為未來託卡馬克環裝置實現自持續核聚變反應發電提供改進的途徑,這其中包括取代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由歐共體、美國及其他5個國家共同支持建造,其造價達200億美元。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核聚變是不可逆的,那是不是恆星都燒完了,宇宙就會走到盡頭?
    最先是愛因斯坦在推導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時,他就發現,方程所表示出的是一個膨脹的宇宙。這不符合愛因斯坦自己的觀念,他認為宇宙是永恆的,於是,他給這個方程加了一個宇宙學常數,這就使得方程預言的宇宙是一個永恆穩定的宇宙。可沒過幾年,哈勃在觀測星系時,就發現了星系紅移的現象,這說明星系在離我們遠去。
  • 我旅美科學家推導出"大統一場理論"線性方程
    當時,不少科學家認為這個設想純屬異想天開,但也有許多科學家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這項理論的研究。美國史丹福大學華裔科學家張首晟教授和他的學生胡江平所開展的研究工作,為建立「大統一場理論」提出了一個新方向,這很可能找到一種方法,使表面上看去互不相容的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相互統一起來。張首晟的有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將於10月26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核聚變發電有望了?我國核聚變裝置已能放電,電流已達250萬安培
    提起「人造太陽」,我們都會想到可控核聚變,想到託卡馬克裝置,這種熱核聚變反應堆被認為是解決人類未來電能等能量需求的絕佳方式,因為它可控熱核聚變可以穩定的產生極高的能量,而且清潔無汙染,是最理想的電能等能量的來源渠道。
  • 雷射核聚變反應堆裡程碑:燃燒等離子體—新聞—科學網
    為此,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開始了一項運動,以實現目標:通過點燃聚變反應產生比雷射注入還要多的能量。 10年過去了,經過近3000次發射,NIF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已經接近一個重要的裡程碑——「燃燒等離子體」——聚變燃燒是由反應本身的熱量維持的,而不是雷射能量的輸入。 自熱的關鍵是燃燒所有的燃料和獲得失控的能量增益。
  • 相對論質能方程是如何推導出來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相對論的質能方程,可以根據相對論的質速關係直接推導出來。質速關係質能方程是相對論的直接推論,也是物理學中最美妙的方程之一;要推導質能方程,我們需要用到相對論的質速關係方程:該方程描述到,物體的質量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物體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時也指出,物體在無限接近光速時,物體質量將趨向於無窮大,暗示著擁有靜止質量的物體不能達到光速
  • 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問:什麼是ITER計劃?意義何在?
  • 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 科普: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問:什麼是ITER計劃?意義何在?
  • 2020高考核聚變和核裂變的知識點
    核聚變是核裂變相反的核反應形式。核聚變燃料可來源於海水和一些輕核,所以核聚變燃料是無窮無盡的。 人類已經可以實現不受控制的核聚變,如氫彈的爆炸。  科學家正在努力研究可控核聚變,以期望利用核聚變來發電,核聚變可能成為未來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就是典型的核聚變。
  • 核聚變至少要一億度,太陽核心只有1500萬度,為什麼還能核聚變?
    全世界窮盡一切努力正在建設商業核聚變實驗堆ITER,它的目標是遠超一億度以上的高溫,並且保持超過500秒以上的時間,以讓參與聚變的氚氘達到聚變條件,原子核在超高溫下突破庫侖障壁,聚合在一起形成氦四,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 「手繪高考小熱點」——能控制核聚變反應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
    在介紹「環流器二號M」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核聚變反應及其可控裝置的發展歷史。1919年,英國物理學家阿斯頓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在理論上推導出核聚變反應的存在。1942年,美國物理學家施萊伯和金二人首次實現氘—氚核聚變反應。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科學家阿奇莫維奇等人製造了第一臺環流器,並被命名為「託卡馬克」(tokamak)。
  • 核聚變是否違反了質量守恆定律?
    核聚變是否違反了質量守恆定律?核聚變釋放極大能量,更具質能方程,是否意味著質量虧損了?那這種反應還遵循質量守恆定律嗎?核聚變又稱核聚變、熱核反應,是一種常見的核反應形式。例如,太陽能釋放和氫彈爆炸的原理都是氫聚變。核聚變通常會發生能量的釋放或吸收。
  • 質能方程是如何推導出來的?
    質能方程的推導需要用到狹義相對論中的質速關係(從洛倫茲變換中得到):質速關係表明,物體的慣性質量並非一個不變的常數,而是會隨著速度v的加快而變大。當速度v趨於光速c時,原本靜質量只有m0的物體,運動質量m會增大到無窮。
  • 為什麼造得了氫彈,卻造不出核聚變反應堆,技術難關有哪些?
    不久,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與之相反的過程:核聚變。利用這一過程的武器被稱為核聚變炸彈、熱核炸彈或氫彈,核聚變炸彈具有比裂變炸彈更高的千噸當量和更高的效率。1952年,世界上第一顆氫彈研製成功了。隨後,科學家一直致力於把核聚變應用於民用領域——核聚變反應堆。它將使用豐富的燃料來源,且不會洩漏高於正常背景水平的輻射,而且它產生的放射性廢料將比目前的裂變反應堆少。
  • 新能源:磁約束核聚變
    日前,中國科技大學宣布,我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KTX)各系統的部件研製建造工作全面完成,進入裝置的最後整體安裝調試階段。從核裂變到核聚變,科學家們始終在尋找最清潔的能源。早在1942年12月2日,美國物理學家E·費米在芝加哥大學校園內一個球場上建成了世界第一個核反應堆。由此,人類開創了釋放核能的新時代。
  • 俄羅斯科學家正研究熱核聚變的「失控」電子
    俄羅斯託木斯克理工大學(TPU)的科學家們與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強電流電子研究所的同事一起,研究了熱核聚變過程中形成的「失控」電子的輻射特徵。研究人員確定了不同輻射器中電子輻射的光譜角特徵,並開發了一種可靠的識別方法。結果發表在《JETP Letters》期刊上。
  • 整個核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5000萬噸煤的能量
    基於零電阻材料,核聚變就如同我們目前所見的任何聚合物聚合物燃料一樣,可以以任何方式在真空中運動。核聚變做成氫彈可以產生大量的能量,原子彈最高只能產生原子核的3次反應,一次裂變,對於通常的聚合物聚合物氫彈,原子核中的反應電子的能量比電子要低,因此可以聚集成約300核的超流體能量。
  • 美科學家取得核聚變研究重大突破
    日前,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宣布,長達數十年且成本高昂的核聚變能源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聚變產生的能量第一次超過了激發聚變所需的能量。如果能夠對核聚變善加利用,人類未來將可獲得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 據路透社報導,物理學家奧馬爾?
  • 熱核聚變太難了,有科學家在搞冷聚變,這是偽科學嗎?
    目前,最有希望的清潔能源,就是核聚變以及真空能。 根據量子力學的描述,真空是正負粒子的海洋!按照溫度的定義,在絕對零度的時候粒子的運動就會完全停止。但是由於量子漲落,真空中的虛粒子仍然會產生震動,並且永不停止。因此真空是含能的,這個能量非常的巨大。科學家慧勒計算出真空能的含能量是每立方米10的95次方焦耳。
  • 中國可控核聚變技術領先世界,未來依靠核聚變能飛出太陽系嗎?
    在核融合的過程中,反應前後會質量的損失,這部分質量就等價於相應的能量釋放出來,其中損失的質量與釋放的能量滿足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其中c指的是光速,光速是3*10^m/s,也就是說釋放出來的能量E等於損失的質量m乘以9*10^16,所以即便是損失的質量再小,也能夠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實際上,核裂變能夠釋放出如此巨大能量的原因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