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科學家正研究熱核聚變的「失控」電子

2020-12-03 科技生活快汛

俄羅斯託木斯克理工大學(TPU)的科學家們與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強電流電子研究所的同事一起,研究了熱核聚變過程中形成的「失控」電子的輻射特徵。研究人員確定了不同輻射器中電子輻射的光譜角特徵,並開發了一種可靠的識別方法。

結果發表在《JETP Letters》期刊上。

許多國際科學團隊都在從事熱核能源的開發。為此,他們計劃使用一種特殊的反應堆(託卡馬克),用於氫同位素的核融合。這是一個大的真空腔,腔內等離子體被循環電流加熱到數億度的溫度。發生核融合反應,其產物帶走能量,然後這些能量被加工成電能。

另一種使用雷射技術的方法也在研究之中。它是通過在放置裝有熱核「燃料」棒的位置同步幾十個雷射器的光束來獲得熱核反應。然而,TPU高能過程物理研究所的教授亞歷山大· 波蒂利岑表示,在創建有效的熱核裝置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

他向俄新社介紹說,「所有這些方法都基於眾所周知的理論結論,即熱核反應的產物主要是中子和α粒子,它們與反應堆的前壁相互作用。但是事實證明,還有一些電子具有很高的能量。它們可以使反應堆的壁承受額外的輻射負荷,這將導致其過早損壞。現在正在對這種被稱為「失控」的電子進行深入研究。」

科學家們主要在模擬裝置中進行「失控」電子的實驗,該裝置應產生與熱核反應過程中能量大致相同的電子。強電子研究所的專家對來自強電流加速器的電子束進行了一系列類似的實驗。但是,這些裝置的能量不足以進行全面研究,因此他們決定繼續在託木斯克理工大學的加速器上進行實驗。

亞歷山大· 波蒂利岑還解釋說:「現在,我們正在研究TPU的電子回旋加速器上電子的光輻射特性,其中電子被加速到3-6 MeV的能量。這正是我們所感興趣的能量範圍。我們的義大利或中國的同事主要關注能量不超過1 MeV的大電流電子源。在2019年,我們用6 MeV的能量進行了第一次電子實驗。」

如今,研究人員首次使用由石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藍寶石製成的輻射器以3 MeV的能量進行電子實驗。為了探測電子,科學家建議使用記錄這些電子以速度超過光傳播的相位速度通過透明介質時引起的切倫科夫輻射的方法。

該項研究的作者首次開發出將電子的切倫科夫輻射與各向同性背景輻射分開的有效技術。他們計劃選擇輻射器的最佳特性和幾何參數,以記錄失控電子的切倫科夫輻射,以及確定市售的輻射材料,其抗輻射性、光學特性、可製造性等等。這項工作的結果將是為計劃中和運行中的熱核反應堆創建高效探測器制定建議。

相關焦點

  • 核聚變電站失控,會不會發生什麼災難?
    什麼是核聚變?既然要討論核聚變電站,我們就先要了解什麼是核聚變?1932年澳洲科學家馬克·歐力峰(MarkOliphant)率先發現兩個較輕的原子核可以融合為一個較重的核,並且在融合過程中產生質量虧損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 科學網—美科學家推導出核聚變「熱密度界限」方程
    ,有一神奇的現象導致研究人員無法實現可控自持續核聚變反應。研究人員認為,如果新提出的解決方式被實驗驗證是正確的話,那麼將幫助人們消除核聚變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使核聚變成為清潔且豐富的電力來源。 核聚變遭難題 美國能源部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的科學家在一項深入分析中,將目標鎖定於核聚變實驗中高溫帶電氣體——等離子體內那些微小的、如同氣泡的、被稱為島嶼的區域。
  • 日本在熱核聚變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本九州大學使用高頻電流產生出熱核聚變所需要的高溫等離子體電流,這一研究成果為簡化熱核聚變反應堆的設計提供了可能。  據該校日前發表的科研成果說,這一實驗是在託卡馬克型熱核聚變基礎實驗裝置「TRIAM-1M」上進行的。研究人員使用170吉赫、200千瓦的高頻入射裝置,在0.05秒內輸入電流,生成了種子等離子體電流。
  • 核聚變:世界未來的清潔能源
    核聚變所需的燃料在大自然中比比皆是。例如,水中含有大量的氘,反應器還可以將鋰轉化成氚。並且這些原料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國,不會受當地自然資源所限。核聚變是一種清潔的能量來源,不會產生溫室氣體,產物只有氦氣和中子。  核聚變是一種安全的反應過程,不可能像核裂變一樣發生失控。如果反應出現異常,等離子體的溫度就會下降,核聚變反應也就隨之停止了。
  • 永續動力—核聚變
    核聚變(nuclear fusion),又稱核融合、融合反應、聚變反應或熱核反應。核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讓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讓兩個原子核能夠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中子雖然質量比較大,但是由於中子不帶電,因此也能夠在這個碰撞過程中逃離原子核的束縛而釋放出來,大量電子和中子的釋放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釋放。這是一種核反應的形式。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正式安裝,受控核聚變研究走過了哪些路程?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日前正式在法國開啟工程安裝工作。人們把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稱為「人造太陽」。ITER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歐盟、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在內的34個國家和組織參與了這個計劃。
  • 恆星通過熱核聚變點亮「地球上的星星」
    通過太陽中微子的發現,科學家證實了太陽內部主要產生了原子核反應,核聚變反應是太陽閃亮的動力之源,它驅動了太陽光和熱的形成。通過檢測太陽中微子的手段,物理學家解釋了太陽內部質子與質子的核聚變反應機理,太陽核心區的能源產生機製得到了實驗證實。經過長期不懈地尋找,物理學家最終證實了低能中微子的存在,太陽中微子成為了證實太陽外在閃耀、內在核反應機制的直接證據。
  • 核裂變VS核聚變
    原子彈爆炸實驗  核裂變是1938年發現的,但核裂變的研究成果第一個用途是被用於製造威力巨大的原子武器——原子彈。目前,隨著核科技水平的發展,核裂變除用於製造原子彈外,利用其他手段控制核裂變產生的巨大能量為人類社會提供清潔能源的技術與工程發展也十分迅速。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核裂變的利用有兩種方式,即失控使用和受控使用。對於原子彈而言,鏈式反應是失控而導致的爆炸。而核電站的核裂變始終在控制下進行,用於發電的核反應堆通過受控的緩慢方式進行能量釋放過程,這種平穩的方式釋放能量,目前已成為前景廣闊的清潔能源。
  • 2020高考核聚變和核裂變的知識點
    什麼是核聚變?  核聚變又稱核融合、融合反應、聚變反應或熱核反應。  核聚變的核一般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只有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才能讓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讓兩個原子核能夠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
  • 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問:什麼是ITER計劃?意義何在?
  • 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 科普: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問:什麼是ITER計劃?意義何在?
  • 可控核聚變是什麼?將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
    年代,我國著名科學家王承書就研究清楚了熱核聚變的理論基礎和方法。成為中國熱核領域的權威專家,並且培養了一大批的熱核領域人才。俄羅斯、和、美國一同參與了這項「人造太陽」計劃。為了能夠製造耐得住1億度高溫的容器,科學家們利用磁約束聚變研究出了磁約束裝置,利用強磁場可以約束帶電粒子的特性,讓它們碰不到容器,這樣就不會破壞儀器。電子脫離後,帶正電原子核群以及電子群就整體變成了中性,也就是等離子體。原子核在等離子體內部猛烈運動,互相的碰撞而產生的核聚變就像太陽裡發生的聚變一樣,這種裝置也稱作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太陽那麼高強度的核聚變反應,為什麼不會失控?
    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不但通過它強大的引力保障了整個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另外也通過內部的核聚變向外釋放出源源不斷的光和熱。如果裡面再有一層原子彈,那麼核聚變的能量又能夠激發核心區原子彈的爆炸,從而釋放出更多的能量以及放射性物質。因此,氫彈的爆炸過程可以用核裂變-核聚變-核裂變來描述。
  • 中新通訊:探訪中國最大的核聚變研究基地
    有「核聚變研究奧運會」之稱、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第二十一屆世界聚變能源大會,因為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的光芒,選擇中國成都作為舉辦地,會議將於本月十六日開幕。盛會啟幕在即,記者走訪了位於成都的中國最大的核聚變研究基地。  中國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潘傳紅介紹說,中國核能源的開發戰略,可以概括為熱中子堆、快中子增值堆和聚變堆三個階段。
  • 新電子-分子碰撞模型資料庫助力國際核聚變研究
    新華社雪梨12月4日電(記者陳宇)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超級計算機幫助下創建的電子-分子碰撞模型資料庫被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採用,為ITER開發控制核聚變的關鍵診斷工具提供了幫助,朝最終實現受控核聚變又邁出一步。核聚變是太陽等恆星的能量來源。在這些星體核心的超高溫和高壓下,氫原子核相互碰撞,聚合成更重的氦原子核,並在此過程中釋放巨大能量。
  • 新能源:磁約束核聚變
    日前,中國科技大學宣布,我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KTX)各系統的部件研製建造工作全面完成,進入裝置的最後整體安裝調試階段。從核裂變到核聚變,科學家們始終在尋找最清潔的能源。早在1942年12月2日,美國物理學家E·費米在芝加哥大學校園內一個球場上建成了世界第一個核反應堆。由此,人類開創了釋放核能的新時代。
  • 德國科學家證明: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器可引發核聚變
    科技日報訊 (記者顧鋼)根據核物理的理論,控制受控核聚變需要高能量。但是,利用X射線的最新自由電子雷射器提供的能量和電磁場,可以在較低能量下引發核聚變,德國德勒斯登—羅森多夫亥姆霍茲中心(HZDR)科學家在《物理評論》雜誌上證明了這一點。
  • 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獲突破 等離子體放電102秒
    中新社合肥2月3日電(記者吳蘭)記者3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人造太陽」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實現在國際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標誌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 世界各國核聚變成就,中國處於什麼階段,未來我們會用上核聚變嗎
    在常溫下,原子核彼此靠近的程度只能達到原子的外部的電子殼層,溫度達到數千攝氏度時,組成氣體的原子會產生分離。原本束縛在原子核外層的電子會擁有足夠的動能而擺脫原子核的吸力作自由運動。當溫度達到數億攝氏度時,原子核之間會克服互相排斥的斥力而發生熱核聚變反應。釋放大量的能量。核聚變的應用方式目前主要有2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