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熱核聚變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1-22 網易科技
     日本九州大學使用高頻電流產生出熱核聚變所需要的高溫等離子體電流,這一研究成果為簡化熱核聚變反應堆的設計提供了可能。

  據該校日前發表的科研成果說,這一實驗是在託卡馬克型熱核聚變基礎實驗裝置「TRIAM-1M」上進行的。研究人員使用170吉赫、200千瓦的高頻入射裝置,在0.05秒內輸入電流,生成了種子等離子體電流。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又輸入了大約10秒的電流驅動用電流,結果就產生了等離子體電流,並且實現了它的持續性運轉。

  此前,託卡馬克型熱核聚變裝置的等離子體電流是利用變壓器原理產生的,因而只能進行間歇性的運轉。

  由日本、歐洲和俄羅斯開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把取消變壓器作為研究課題之一。日本的這一科研成果為解決這個課題提供了可能性,它將簡化熱核聚變裝置的設計,從而降低建設成本。
(責編:)
手機簡訊,推薦新聞給好友

,,>

相關焦點

  • 日本受控核聚變研究獲新進展 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新華網東京5月15日電 (記者錢錚)日本科學家最近在受控核聚變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成功地使核聚變等離子體維持了28.6秒,刷新了由他們保持的16.5秒的世界紀錄。  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發布的新聞公報說,科學家對臨界等離子體實驗裝置JT-60進行改良,使特徵符合一定要求的等離子體維持時間延長了近1倍。
  • 日本核聚變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本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QST)近日宣布,在其用於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加熱等離子體的100萬伏加速器中產生了能夠持續60秒的強電流密度粒子束。此前的時間僅為0.4秒,這標誌著長時間維持核聚變燃燒等離子體狀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該技術將用於在法國南部建設的ITER反應堆,100萬伏負離子加速器可長時間保持等離子體上億度高溫中性束注入裝置中。    此次,QST通過高精度三維粒子束軌道模擬,修正粒子束偏離,研發抑制電子產生的技術等措施,使電極的熱負荷降低至此前的三分之一,連續穩定地產生了與ITER具有相同能量和電流密度的粒子束。
  • 大連理工大學在可控核聚變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人民網大連3月25日電 (王金海、張世安)目前的核反應堆都是採用核裂變反應,其主要兩大缺點就是:所需的核燃料鈾地球含量稀少與核輻射汙染難處理。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就是採用核裂變反應堆,所以由於大地震導致的核輻射元素洩露事故令全世界談核色變。由於核裂變堆的這兩個致命弱點,全世界的核物理專家都在積極探索更為安全的、持續時間更長的核能開發和利用。
  • 韓國核聚變研究取得新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記者邰舉)韓國聚變能源研究所11月23日在大田總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20秒。KSTAR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自2008年裝置開始運行以來,平均每年進行2000至3000次試驗。
  • 韓國核聚變研究取得新突破,技術水平成世界最高
    ,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20秒,韓國的核聚變技術由此上升到世界最高水平。此前,美國和日本的研究團隊在1999年成功地將等離子體溫度提高到1億攝氏度。目前,美國、日本和歐洲團隊的等離子體保持時間最長約為7秒。2018年,中國的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型超導託卡馬克(EAST)」實現了保持10秒的世界最高紀錄。
  • 離人造太陽更近一步:德國核聚變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據國外知名航天科技媒體 Space 近期報導,德國仿星器核聚變反應堆研究取得突破進展儘管這只是核聚變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但在核聚變研究史上卻意義非凡。」在第四能源看來,核聚變的研究工作是一項長期且艱辛的事業,在未來 10-20 年,該領域的研究將取得更為重大的發展。W7-X 目前所取得的研究進展,為下一步的研究做了很好的鋪墊;然而,等在科學家前面的難題,仍然不勝枚舉。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 我國跨入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創新前沿)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
  • 核聚變研究取得新進展!雷射驅動的內爆實驗模型準確度獲提高
    核聚變研究取得新進展!羅徹斯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將提高雷射內爆計算機模型的準確性。這項發表在《自然物理》雜誌上的研究解決了科學家長期以來尋求實現核聚變的其中一個挑戰。雖然研究人員曾經提出過幾個關於雷射束改變等離子體的方式的理論,但這些理論都沒有通過實驗得到證實。現在,LLE的研究人員和他們在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同事首次直接證明了雷射改變基礎等離子體條件、進而影響核聚變實驗的能量轉移過程的方式。
  • 中國核聚變研究再獲新進展 試驗創世界最高紀錄
    中國核聚變研究再獲新進展 試驗創世界最高紀錄 2008年12月19日 17:34 來源:新華網 發表評論   我國核聚變研究19日再次獲得重要進展,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的科研人員在高溫超導大電流引線試驗中獲得了通過90千安電流的成果,這是目前世界各國獲得的最高記錄。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
    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標誌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一個可以佐證的事實是,由於難度實在太大,1985年,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 計劃被推出,集全世界力量攻克難關。該計劃吸引了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方參與,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科學工程之一,也是我國第一次以全權、平等夥伴身份參加的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ITER計劃實施後,中國核聚變如何發展?這成為中國核聚變研究者必須直面的問題。
  • 東方傳來好消息,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曝光
    除了關於月球表面的探索更進一步以外,近段時間,我國在核聚變方向的發展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據環球網報導,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在成都實現首次放電,這個消息對如今的中國來說,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不光讓其他國家對我國刮目相看,也為我國核聚變堆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要知道,這可是當前很有前途的新能源。太陽之所以能夠發光發熱,就是因為其內部核聚變的緣故,這也就是核聚變裝置名字的由來。
  • 美科學家取得核聚變研究重大突破
    日前,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宣布,長達數十年且成本高昂的核聚變能源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聚變產生的能量第一次超過了激發聚變所需的能量。如果能夠對核聚變善加利用,人類未來將可獲得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 據路透社報導,物理學家奧馬爾?
  • 日本欲在核聚變研究中啟用超算,幫助上千人做研究
    (原標題:Japan's latest supercomputer is dedicated to nuclear fusion) 網易科技訊 3月20日消息,今年日本將在先進的核聚變研究中啟用一臺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作為核工業主管部門,國家原子能機構通過強化科研投入和研發能力建設等,全力推動核聚變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近年來國家原子能機構創新管理模式,賦予科研院所自主權和決定權,持續穩定支持核聚變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催生了一大批原創性、前沿性成果。
  • 中科院: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工程大型超導磁體系統首個部件
    中科院: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工程大型超導磁體系統首個部件 帥俊全/央視新聞客戶端 2017-07-26 16:17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作為核工業主管部門,國家原子能機構通過強化科研投入和研發能力建設等,全力推動核聚變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近年來國家原子能機構創新管理模式,賦予科研院所自主權和決定權,持續穩定支持核聚變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催生一大批原創性、前沿性成果。
  • 「合肥造」給力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解說】近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校正場首批線圈暨法國WEST裝置偏濾器關鍵部件竣工,正式交付法方。這兩大核聚變裝置重要部件的成功研製,標誌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取得了又一新的重要進展。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創新前沿)
    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標誌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
  • 核聚變研究又有新進展:使用「硼粉」更安全高效
    核聚變研究又有新進展:使用「硼粉」更安全高效  Connor Feng • 2019-12-24 18: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