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欲在核聚變研究中啟用超算,幫助上千人做研究

2020-11-22 網易科技

(原標題:Japan's latest supercomputer is dedicated to nuclear fusion)

網易科技訊 3月20日消息,今年日本將在先進的核聚變研究中啟用一臺Cray XC50超級計算機,它將成為該領域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這臺超級計算機將被安裝在日本國家量子和放射科學研究所(QST)中,它將參與到研究所的核聚變科學研究中,並且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提供支持,這個巨大的跨國核聚變項目預計將在2035年上線。

QST研究所的這個超級計算機系統尚未命名,而且它並非頂級Cray XC50系統。最頂級的當屬瑞士國家超級計算機中心的Piz Daint計算機系統。即使如此它仍然能夠排進前30名,而且它是核聚變研究領域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系統。

超過1千名歐洲和日本研究人員將藉助這個超級計算機系統進行研究,而且這個系統也最擅長於等離子物理學和聚變能的計算。參與這個超級計算機項目的Mamoru Nakano稱:「Cray XC50的速度和集成化軟體環境將提高QST的基礎設施,而且能夠讓研究人員縮短研究的時間。」

事實上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距離運轉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它的成功將預示著未來核反應堆商業化發展道路上的一項突破性進展。儘管ITER直到2035年才能建造完成,但是科學家們希望能夠在2025年之前進行試驗。一旦商業核反應堆上線,它們有可能在未來數百萬年裡為人類提供無窮無盡的能量。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也宣稱將啟動自己的核聚變項目,目標就是在2033年之前讓一座200兆瓦的反應堆上線。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計劃使用最新的超導材料和技術,並且他們創造出的磁場強度將是目前使用中的所有磁場的4倍。如此強大的磁場需要能夠約束住爆炸性的核聚變反應堆。(過客)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日本將啟用全球性能最強的核聚變研究超級計算機
    據外媒報導,日本計劃在今年正式上線一臺用於先進核聚變研究的 Cray XC50 超級計算機。儘管其性能在超算排行榜上並不是第一,但在一眾用於核聚變研究的計算機中,它仍然是最先進的。在美國國家量子與放射科學技術研究所的慷慨幫助下,這臺超算將被安裝於日本的六所村核聚變研究所內,並用於局部核聚變科學實驗。
  • 日本將啟用全球性能最強的核聚變研究超級電腦
    原標題:日本將啟用全球性能最強的核聚變研究超級電腦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3月19日報導,日本正在開發全球最強大的核聚變超級電腦Cray XC50,用以推進核聚變研究,該電腦將於今年開始生產。
  • 日本在熱核聚變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本九州大學使用高頻電流產生出熱核聚變所需要的高溫等離子體電流,這一研究成果為簡化熱核聚變反應堆的設計提供了可能。  據該校日前發表的科研成果說,這一實驗是在託卡馬克型熱核聚變基礎實驗裝置「TRIAM-1M」上進行的。研究人員使用170吉赫、200千瓦的高頻入射裝置,在0.05秒內輸入電流,生成了種子等離子體電流。
  • 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啟動氘實驗擬實現核聚變發電
    原標題: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啟動氘實驗擬實現核聚變發電 據日本共同社3月7日報導,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核聚變科學研究所7日啟動以等離子體高性能化為目的的氘實驗,並舉行了紀念儀式。該研究所力爭利用與太陽能量生成機制相同的核聚變來發電。
  • 日本核聚變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本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QST)近日宣布,在其用於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加熱等離子體的100萬伏加速器中產生了能夠持續60秒的強電流密度粒子束。此前的時間僅為0.4秒,這標誌著長時間維持核聚變燃燒等離子體狀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該技術將用於在法國南部建設的ITER反應堆,100萬伏負離子加速器可長時間保持等離子體上億度高溫中性束注入裝置中。    此次,QST通過高精度三維粒子束軌道模擬,修正粒子束偏離,研發抑制電子產生的技術等措施,使電極的熱負荷降低至此前的三分之一,連續穩定地產生了與ITER具有相同能量和電流密度的粒子束。
  • 大連理工大學在可控核聚變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核聚變反應堆,俗稱「人造太陽」,聚變反應不含裂變產物那樣的輻射汙染,所以是清潔的核能源。核聚變原料就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氘在海水中儲量極為豐富,一公升海水裡提取出的氘,在完全的聚變反應中可釋放相當於燃燒300公升汽油的能量。可以說核聚變原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核聚變能源是是徹底解決全球能源危機的根本出路之一。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 我國跨入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創新前沿)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
  • 日本受控核聚變研究獲新進展 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新華網東京5月15日電 (記者錢錚)日本科學家最近在受控核聚變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成功地使核聚變等離子體維持了28.6秒,刷新了由他們保持的16.5秒的世界紀錄。  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發布的新聞公報說,科學家對臨界等離子體實驗裝置JT-60進行改良,使特徵符合一定要求的等離子體維持時間延長了近1倍。
  • 韓國核聚變研究取得新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記者邰舉)韓國聚變能源研究所11月23日在大田總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20秒。KSTAR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自2008年裝置開始運行以來,平均每年進行2000至3000次試驗。
  • 中新通訊:探訪中國最大的核聚變研究基地
    有「核聚變研究奧運會」之稱、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第二十一屆世界聚變能源大會,因為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的光芒,選擇中國成都作為舉辦地,會議將於本月十六日開幕。盛會啟幕在即,記者走訪了位於成都的中國最大的核聚變研究基地。  中國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潘傳紅介紹說,中國核能源的開發戰略,可以概括為熱中子堆、快中子增值堆和聚變堆三個階段。
  • 韓國核聚變研究取得新突破,技術水平成世界最高
    ,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20秒,韓國的核聚變技術由此上升到世界最高水平。此前,美國和日本的研究團隊在1999年成功地將等離子體溫度提高到1億攝氏度。目前,美國、日本和歐洲團隊的等離子體保持時間最長約為7秒。2018年,中國的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型超導託卡馬克(EAST)」實現了保持10秒的世界最高紀錄。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
    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標誌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
  • 世界各國核聚變成就,中國處於什麼階段,未來我們會用上核聚變嗎
    ITER不僅匯集了國際聚變能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且綜合了當今世界相關領域的頂尖技術。近些年,得益於ITER計劃,我國核聚變的水平提升極快。同時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可。中方在計劃中負責核心部件製造任務:環向場線圈導體,校正場線圈導體等。以10%的投入,換取100%的智慧財產權。日本 這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對新能源的獲取,有著偏執般的執著。
  • 美科學家取得核聚變研究重大突破
    日前,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宣布,長達數十年且成本高昂的核聚變能源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聚變產生的能量第一次超過了激發聚變所需的能量。如果能夠對核聚變善加利用,人類未來將可獲得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 據路透社報導,物理學家奧馬爾?
  • 新電子-分子碰撞模型資料庫助力國際核聚變研究
    新華社雪梨12月4日電(記者陳宇)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超級計算機幫助下創建的電子-分子碰撞模型資料庫被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採用,為ITER開發控制核聚變的關鍵診斷工具提供了幫助,朝最終實現受控核聚變又邁出一步。核聚變是太陽等恆星的能量來源。在這些星體核心的超高溫和高壓下,氫原子核相互碰撞,聚合成更重的氦原子核,並在此過程中釋放巨大能量。
  • 「仿星器」模仿恆星 幫助人類實現可控核聚變
    這臺仿星器代號「Wendelstein 7-X(W7-X)」,其一次運行可以連續約束超高溫等離子體長達30分鐘文/晨風科學家們正接近將世界上最大的「仿星器」投入使用。所謂「仿星器」(Stellarator),顧名思義就是對恆星的模仿,本質上這是一種核聚變反應研究設備。
  • 「微型核聚變反應堆」,在未來將成為現實?專家:已經在研究中
    「微型核聚變反應堆」在《鋼鐵俠》的電影中有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為戰甲的供能基本都是由這個「小玩意」提供的,那麼有人就要問了,現實世界中有沒有人在研究這個呢?,做起來卻很難,因為現在創建熱核反應堆的有關技術上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而且核聚變過程中產生的能量存儲也是個非常大的問題,所以從多方面角度來看現有的核反應堆使用是非常麻煩的,但是科學家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甚至還研發出了更為微小的版本
  • ...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alpha粒子...
    2019年3月22日和23日,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牽頭承擔的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項目「氘氚聚變等離子體中
  • 「仿星器」將投入運行:幫助人類實現可控核聚變
    Wendelstein 7-X(W7-X)」,其一次運行可以連續約束超高溫等離子體長達30分鐘  這臺設備坐落在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Greifswald),研究人員表示這一超凡設計的裝置最終將幫助人類將可控核聚變變為現實
  • 人類為什麼要研究可控核聚變?
    歡迎大家閱讀本期的鵬楊科普,在前兩天的文章中給大家說了一下人造太陽的事情,其中我們說到了可控核聚變的問題,但我們並沒有談到可控核聚變的用途,沒有說到我們人類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精力去實現可控核聚變,若是實現了到底能有什麼作用?本期的內容我們就主要來說說可控核聚變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