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將啟用全球性能最強的核聚變研究超級計算機

2020-12-05 環球網

據外媒報導,日本計劃在今年正式上線一臺用於先進核聚變研究的 Cray XC50 超級計算機。儘管其性能在超算排行榜上並不是第一,但在一眾用於核聚變研究的計算機中,它仍然是最先進的。在美國國家量子與放射科學技術研究所的慷慨幫助下,這臺超算將被安裝於日本的六所村核聚變研究所內,並用於局部核聚變科學實驗。

此外,Cray XC50 還將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 / 由歐盟領導的一個龐大的跨國聚變項目)提供研究支持。來自日本和其它國家的上千名研究人員都能夠使用該系統,主要是等離子物理和聚變能量計算方面。

在展望新超算的同時,日本拿出了已退役的 Helios 舊系統作對比。畢竟在 2012 年的時候,它在超算性能排行榜上還處於第 15 名。當前日本尚未對其最新的超算進行命名,而且它也算不上是最佳的 Cray XC50 系統。

根據 2017 年 11 月份的排行,瑞士擁有全球性能第三強的超級計算機,它也運行於 Cray XC50 系統之上。聚變能源的商業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ITER 計劃於 2035 年投入使用首個等離子反應堆,這將耗費數十億美元的投資。

相關焦點

  • 日本將啟用全球性能最強的核聚變研究超級電腦
    原標題:日本將啟用全球性能最強的核聚變研究超級電腦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3月19日報導,日本正在開發全球最強大的核聚變超級電腦Cray XC50,用以推進核聚變研究,該電腦將於今年開始生產。
  • 日本欲在核聚變研究中啟用超算,幫助上千人做研究
    (原標題:Japan's latest supercomputer is dedicated to nuclear fusion) 網易科技訊 3月20日消息,今年日本將在先進的核聚變研究中啟用一臺
  • 人工智慧系統:將使無限制核聚變反應成為現實
    ▲近年來,研究人員一直研究導致託卡馬克裝置運行中斷和損壞的裂變反應,目前一種能夠預測並控制裂變反應的人工智慧系統被選定為「奧羅拉(Aurora)」超級計算機的首批項目之一,奧羅拉超級計算機預計2021年抵達阿爾貢國家實驗室,並成為美國首個百萬兆級計算機系統。
  • 美國最快的天氣預報超級計算機正式啟用
    新華網北京6月7日電 綜合本社駐華盛頓和駐洛杉磯記者報導,美國國家氣象局當地時間6日開始啟用運算速度可達每秒7.3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這是目前美國功能最強的天氣預報用超級計算機,它能夠使該國氣象部門提前預報颶風路線的能力從以往的3天提高到5天。
  • 海洋國家實驗室超級計算機正式啟用
    海洋國家實驗室超級計算機正式啟用 2016年12月17日 03:11作者:cnBeta編輯:李佳輝     我國目前在海洋領域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正式宣布啟用,它由浪潮集團為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設計構建,性能達每秒千萬億次。
  • 中國​「嫦娥」死守廣寒宮,日本「雷神」運籌核聚變
    根據中德大熊貓繁育協議,這對熊貓將在4歲後送回中國。03英國最古老聖餐杯出土英國文德蘭達博物館展出一組新發現的5世紀聖餐杯殘片,諾森伯蘭郡。攝影師:Lee Smith這是英國境內迄今發現最古老的聖餐杯,出土地點為公元6世紀文德蘭達要塞的教堂遺址。
  • 全球超級計算機性能排行榜更新,日本富嶽蟬聯第一
    全球超級計算機性能排行榜更新,日本富嶽蟬聯第一 據cnBeta網11月17日消息,評定全球最強超級計算機的Top 500第56期新榜單公布,來自日本的超級計算機「富嶽」(Fugaku)蟬聯第一,第二名和第三名為美國能源部的「Summit」和「Sierra」超級計算機,中國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位列第
  • 美開啟「氘—氚」核聚變研究 能量將放大500倍
    核聚變研究進入全新階段。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 受控核聚變若能成功,幾乎能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困擾。
  • 量子計算機和可控核聚變,到底哪一個對人類的未來更重要呢?
    近日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橫空出世,那麼量子計算機和可控核聚變,到底哪一個對人類的未來會更重要呢?量子計算機是基礎科學上的突破,事實上,無論是內部原理還是外部功能,它都與傳統計算機有極大差異,要是以為量子計算機革命就是把傳統計算機替換成量子計算機來執行同樣的任務以獲得更快的速度,那就大錯特錯了,量子計算機的真正威力,在於藉助它能去求解一些原本無法求解的問題。
  • 一周圖說|中國​「嫦娥」死守廣寒宮;日本「雷神」運籌核聚變
    根據中德大熊貓繁育協議,這對熊貓將在4歲後送回中國。這是2020年迄今韓國遭遇的最強颱風,造成至少29.5萬戶家庭停電,超過2400人被緊急疏散。目前「美莎克」已向北移動至朝鮮和中國境內,「海神」預計於9月7日登陸朝鮮半島。
  • 大連理工大學在可控核聚變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2006年,全世界7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歐洲、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籤署了國際上最大的多邊科研合作項目——國際熱核反應堆計劃(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ITER計劃將歷時35年,其中建造階段10年、運行和開發利用階段20年、去活化階段5年。
  • 日本受控核聚變研究獲新進展 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新華網東京5月15日電 (記者錢錚)日本科學家最近在受控核聚變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成功地使核聚變等離子體維持了28.6秒,刷新了由他們保持的16.5秒的世界紀錄。  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發布的新聞公報說,科學家對臨界等離子體實驗裝置JT-60進行改良,使特徵符合一定要求的等離子體維持時間延長了近1倍。
  • 「天河三號」原型機助力人造小太陽核聚變反應堆的研究
    核聚變反應堆研製又稱為「人造小太陽」計劃,旨在通過建造反應堆及核聚變裝置,把「人造小太陽」從夢想變成現實,也就是通過人工方式實現受控熱核聚變,解決人類能源短缺問題和環境發展問題。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 我國跨入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創新前沿)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
  • 日本在熱核聚變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本九州大學使用高頻電流產生出熱核聚變所需要的高溫等離子體電流,這一研究成果為簡化熱核聚變反應堆的設計提供了可能。  據該校日前發表的科研成果說,這一實驗是在託卡馬克型熱核聚變基礎實驗裝置「TRIAM-1M」上進行的。研究人員使用170吉赫、200千瓦的高頻入射裝置,在0.05秒內輸入電流,生成了種子等離子體電流。
  • 可控核聚變是什麼?將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
    年代,我國著名科學家王承書就研究清楚了熱核聚變的理論基礎和方法。 而到了後來,對於可控核聚變的研究發展出來了「人工太陽」計劃,除了中國,還包括歐盟、印度、日本、韓國、
  • 日本國立天文臺啟用新型超級計算機 運算速度世界最快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楊子晴】日本國立天文臺水澤VLBI觀測站正式啟用天文類超級計算機「阿弖流為2號」。其運算速度是上一代 「阿弖流為」的三倍,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快的天文類超級計算機,將在銀河系起源研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據日本共同社6月3日報導,「阿弖流為」名稱來源於日本平安時期英勇的蝦夷酋長阿弖流為,包含了「希望勇敢向太空之謎發起挑戰」的願望。
  • 日本核聚變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本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QST)近日宣布,在其用於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加熱等離子體的100萬伏加速器中產生了能夠持續60秒的強電流密度粒子束。此前的時間僅為0.4秒,這標誌著長時間維持核聚變燃燒等離子體狀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該技術將用於在法國南部建設的ITER反應堆,100萬伏負離子加速器可長時間保持等離子體上億度高溫中性束注入裝置中。    此次,QST通過高精度三維粒子束軌道模擬,修正粒子束偏離,研發抑制電子產生的技術等措施,使電極的熱負荷降低至此前的三分之一,連續穩定地產生了與ITER具有相同能量和電流密度的粒子束。
  • 可控核聚變材料提取和環流器均有新突破
    可控核聚變,是全世界公認的未來綠色潔淨能源,而且不產生核廢料。可控核聚變是核領域專家普遍認可的,可以實現清潔無窮能源的有效途徑,其將讓全球能源短缺問題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可控核聚變反應最基礎的原料就是氘原子和氚原子。氚通過中子和鋰反應就可以大量獲取。而氘在大氣中含量不多,主要是在海水中提取。每升海水中蘊含的氘含量是0.03克,其完全核聚變反應中爆發的能量可以媲美300升汽油。
  • 新電子-分子碰撞模型資料庫助力國際核聚變研究
    新華社雪梨12月4日電(記者陳宇)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超級計算機幫助下創建的電子-分子碰撞模型資料庫被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採用,為ITER開發控制核聚變的關鍵診斷工具提供了幫助,朝最終實現受控核聚變又邁出一步。核聚變是太陽等恆星的能量來源。在這些星體核心的超高溫和高壓下,氫原子核相互碰撞,聚合成更重的氦原子核,並在此過程中釋放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