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科學研究所啟動氘實驗 擬實現核聚變發電
中新網3月7日電 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核聚變科學研究所7日啟動以等離子體高性能化為目的的氘實驗,並舉行了紀念儀式。該研究所力爭利用與太陽能量生成機制相同的核聚變來發電。 據悉,核聚變是指構成原子的原子核與電子在超高溫下分離迴旋的「等離子體」狀態下,原子核互相撞擊成為另一重原子核的反應。核聚變發電則利用反應時產生的能量。
-
核聚變發電是什麼?
核聚變發電是什麼?核聚變是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較重的原子核的反應。這種反應必須在極高的溫度下進行,所以又叫做熱核反應。核聚變放出的能量比核裂變還要大10倍,是一種嶄新的能源。核聚變的原料主要是氫、氘和氚。
-
美國啟動氘-氚受控核聚變
核聚變研究進入全新階段。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
-
世界最強輻射源:美開啟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
(原標題:美核聚變研究開啟「氘—氚」新時代)
-
美開啟「氘—氚」核聚變研究 能量將放大500倍
核聚變研究進入全新階段。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 受控核聚變若能成功,幾乎能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困擾。
-
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現在科學家們通常用作為核聚變的原料主要是氫的兩個同位素氘和氚 ,這個核聚變的方法是1939年,美國物理學家們通過實驗發現的。氫是由1個質子和1個電子組成,而氘和氚的性質和氫幾乎是一樣的,只是氘多了1個中子,而氚多了2個中子。這種質子相同而中子不同的元素,就稱為同位素。
-
核聚變能夠產生多大能量?從1千克海水提煉的氘相當於300升汽油
氫的同位素氘原子和氚原子,當溫度升高到幾千萬甚至上億攝氏度時,原子核就有足夠的能量,克服各個原子之間的排斥力,在相互碰撞中聚合成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這就是核聚變在聚變過程中可放出大量的能量。數控界面有許多突出的優點:首先能夠放出許多的能量,比如一千克氘和氚,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1萬噸優質煤燃燒產生的能量。其實核聚變的原料充足,地球上的氘出料實在太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千克海水中的氘,進行核聚變,能夠釋放出相當於300升汽油燃燒放出的能量。全球的海水中含有45萬億噸氘,如果利用得當,可供人類使用上百億年。
-
核聚變發電的夢想離我們還有多遠?
面對不可避免的能源轉型,核聚變技術的開發被提上了日程,我們如果能夠證明其可行性,就可以向核聚變發電產業邁進。問題是,核聚變發電的夢想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 採訪對象:Jérôme Paméla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法國總監問:為什麼要設立ITER計劃?
-
磁場約束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
1968年8月在蘇聯新西伯利亞召開的第三屆等離子體物理和受控核聚變研究國際會議上,阿齊莫維齊宣布在蘇聯的T-3託卡馬克上實現了電子溫度 1 keV,質子溫度 0.5 keV,nτ=10的18次方m-3.s,這是受控核聚變研究的重大突破,在國際上掀起了一股託卡馬克的熱潮,各國相繼建造或改建了一批大型託卡馬克裝置。
-
韓國核聚變研究取得新突破,技術水平成世界最高
此前,美國和日本的研究團隊在1999年成功地將等離子體溫度提高到1億攝氏度。目前,美國、日本和歐洲團隊的等離子體保持時間最長約為7秒。2018年,中國的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型超導託卡馬克(EAST)」實現了保持10秒的世界最高紀錄。
-
東方超環實現1億度運行10秒,離可控核聚變又進了一步
可控核聚變反應最基礎的原料是氘原子和氚原子。氚通過中子和鋰反應就可以大量獲取。而氘在大氣中含量不多,主要是在海水中提取,每升海水中蘊含的氘含量是0.03克。核聚變原料熱值高。「東方超環」EAST就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是我國第四代核聚變實驗裝置。另一條技術路線是雷射慣性約束,目前美國處於領先水平。我國可控核聚變進展。
-
什麼是磁約束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才能商業化可控核聚變發電?
無論是磁約束還是慣性約束核聚變,都是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重要方向,兩者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控制氚氘等輕元素聚合成重元素的一種方式,但兩者的原理與過程卻大相逕庭,不妨來圍觀一下!但在地球上,如此的高溫或者高壓都難以實現,當然與超高壓相比似乎高溫還簡單一些,所以現在的可控核聚變都是往這個方向上靠攏!儘管磁約束與慣性在實現方式上各不相同,但基本不外乎就是滿足這兩個條件!
-
強流中子源HINEG產生十二次方氘氚聚變中子—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李瑜)
-
實現首次等離子體放電!世界最大核聚變研究設備仿星器運行
可控核聚變一直被認為是解決能源問題的主要選擇。1公斤核聚變原料產生的電能等同於1.1萬噸煤產生的電能,而核聚變反應所需的氚和氘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核聚變反應堆比目前核電站的核裂變反應堆產生的核廢料更少,放射性也會在短期內消失。因此,可控核聚變也一直是人類研究的重點。近日,科學家在這一研究上又邁出重要一步。
-
日本受控核聚變研究獲新進展 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新華網東京5月15日電 (記者錢錚)日本科學家最近在受控核聚變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成功地使核聚變等離子體維持了28.6秒,刷新了由他們保持的16.5秒的世界紀錄。 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發布的新聞公報說,科學家對臨界等離子體實驗裝置JT-60進行改良,使特徵符合一定要求的等離子體維持時間延長了近1倍。
-
成都有個神秘機構:世界頂尖學者共同研究用氫彈原理髮電!
看現場正在進行核聚變研究相關實驗實驗裝置內部溫度5500萬度中法中心,究竟是一個什麼機構? 聽「門道」優勢互補共同提升利用核聚變發電的研發實力幾家國內外頂尖機構聚首,要幹什麼?「主要圍繞推動ITER計劃和核聚變能源研發。」
-
科學家開始組裝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實驗裝置
氘氚聚變的產物是惰性元素氦,聚變過程只產生易於處理的短壽命放射性物質,相對傳統的裂變核電站更安全。ITER項目人類已經可以實現不受控制的核聚變,比如氫彈。但是挑戰在於如何束縛這種能量,並加以利用。核聚變產生的溫度高達至少上千萬攝氏度,沒有任何材料能夠承受的了。
-
核聚變能源有望在2030年之前實現
英國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表示,等離子體測試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核聚變能源生產商業電力的裡程碑,可能在2030年實現。該公司以真空室命名,在強大的磁場中包含聚變反應。6月初該公司宣布在實驗ST40聚變反應堆中製造超高溫等離子體。這次成功的測試——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等離子溫度——意味著該反應堆將於明年準備進行一次更熱的等離子體測試,溫度超過1.8億華氏度(1億攝氏度)。
-
MIT最新研究進展-可控核聚變這是真的要來了?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冒出來一個消息,MIT將和一個叫做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的私人機構,從2021年開始建設一個核聚變反應堆,預計到2025年建成,用於驗證技術,最終在2035年左右實現商業性可控核聚變發電。
-
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問:什麼是ITER計劃?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