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證新融合實驗背後的物理學

2020-11-03 老鐵一起嗨

兩年半前,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初創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籤訂了一項研究協議,以開發稱為SPARC的下一代融合研究實驗,作為實際無排放電廠的前身。

現在,經過幾個月的深入研究和工程工作,負責定義和完善雄心勃勃的反應堆設計背後的物理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系列論文,總結了他們所取得的進展並概述了SPARC將實現的關鍵研究問題。

總體而言,這項工作進展順利,這一系列論文為等離子體物理以及SPARC的性能預測提供了高度的信心,沒有出現意料之外的障礙或意外,其餘的挑戰似乎是可以控制的,這為該設備一旦構建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涉及七組研究論文,由12個機構的47名研究人員撰寫,發表在《等離子體物理學》雜誌上,這些文件共同概述了新聚變系統的理論和經驗物理基礎,該財團預計將於明年開始建造。

SPARC計劃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實現「燃燒等離子體」的實驗裝置,也就是說,該反應是一種自我維持的聚變反應,其中氫元素的不同同位素融合在一起形成氦,而無需任何進一步的輸入能源,研究這種燃燒的等離子體的行為,這是地球上以前從未以受控的方式出現過的事情,被視為開發下一步的關鍵信息,這是實際的發電廠的工作原型。

這種聚變電廠可能會大大減少發電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而發電部門是全球這些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MIT和CFS項目是有史以來在融合領域進行的最大的私人研究與開發項目之一。

儘管SPARC的設計規模是麻省理工學院現已退役的Alcator C-Mod實驗規模的兩倍,並且與目前正在運行的其他多個研究聚變反應堆相似,但它的功能要強大得多,其聚變性能可與更大的ITER媲美國際財團正在法國建造反應堆,超導磁體的進步使小尺寸的高功率成為可能,超導磁體允許更大的磁場限制熱等離子體。

SPARC項目於2018年初啟動,其第一階段的工作即超導磁體的開發正在迅速進行,該超導磁體將允許構建較小的聚變系統。新的論文集是第一次在同行評審的出版物中詳細概述了SPARC機器的基礎物理學基礎。這七篇論文探討了必須進一步完善的物理學的特定領域,並且仍然需要進行持續的研究以確定機器設計的最終要素以及隨著發電廠工作而涉及的操作程序和測試。

論文還描述了計算和仿真工具在SPARC設計中的使用,這些工​具已針對世界各地的許多實驗進行了測試。作者使用了在功能強大的超級計算機上運行的尖端仿真,這些仿真是為輔助ITER設計而開發的。新論文集中了由多個機構組成的龐大研究團隊,旨在為SPARC機器設計帶來最佳的共識工具,以增強其實現其使命的信心。

到目前為止所做的分析表明,SPARC反應堆的計劃聚變能輸出應能夠滿足設計規範,並留有適度的餘量,它的設計目的是使Q因子(表示聚變等離子體效率的關鍵參數)至少達到2,本質上意味著產生的聚變能量是泵入產生反應的能量的兩倍。那將是任何形式的聚變等離子體產生的能量多於其消耗的能量的第一次。

根據新論文,此時的計算表明,SPARC實際上可以實現10或更高的Q比,儘管該團隊希望保持謹慎,不要過分承諾,但仍有大量工作要做,但到目前為止的結果表明,該項目至少將實現其目標,特別是將達到其產生燃燒血漿的關鍵目標,其中自我-加熱控制能量平衡。

Covid-19大流行造成的局限性稍微減緩了進展,但幅度不大,研究人員根據新的操作指南又回到了實驗室。

總體而言,他們仍計劃在21年6月左右開始建設,物理工作與工程設計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他們要做的是將項目置於儘可能牢固的物理基礎上,以便對它的執行方式充滿信心,然後提供指導。

機器設計中的許多細節仍在制定中,涵蓋了向設備中注入能量和燃料,切斷電源,處理任何突然的熱或電源瞬變以及如何以及在何處測量關鍵參數的最佳方法為了監視機器的運行。

到目前為止,總體設計僅進行了很小的更改,反應堆的直徑增加了約12%,但幾乎沒有改變,總會有或多或少的問題,其中涉及很多因素,工程問題、機械應力、熱應力、還有物理問題如何影響性能機器的?

關於燃燒等離子體的物理學還有很多知識要學習,一旦這臺機器啟動並運行,就可以獲得關鍵信息,這將有助於為商業化,發電的聚變設備鋪平道路,聚變設備的燃料是氫同位素氘和氚幾乎可以無限供應。

燃燒等離子體的細節確實是新穎且重要的,他們必須克服的問題是要了解這種等離子體的自熱狀態。

相關焦點

  • 驗證麻省理工學院新設計的聚變實驗背後的物理原理
    現在,經過幾個月的密集研究和工程工作,負責定義和完善這個雄心勃勃的反應堆設計背後的物理原理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系列論文,總結了他們所取得的進展,並概述了SPARC將實現的關鍵研究問題。麻省理工學院等離子科學與聚變中心副主任、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之一馬丁·格林沃爾德說,總的來說,這項工作進展順利,正按計劃進行。
  • 雷達航跡融合算法驗證系統設計
    驗證實驗表明,該系統能夠實現多站點、多目標的航跡關聯與融合等功能與性能的驗證。在航跡關聯過程中,需要考慮各種各樣情況,如目標屬性、目標特徵、威脅度、批號,各雷達站點的情況等,根據相應條件設計關聯與融合算法。如何根據實際任務背景設計仿真各種情況,來有效地驗證目標航跡關聯與融合算法的正確性是有效解決算法驗證的關鍵所在。 本文主要目的旨在對航跡融合算法設計,開發一航跡融合驗證系統,用於檢驗航跡關聯與融合算法的有效性與正確性。
  • 泰坦上的粒子相互作用支持尋找新物理學發現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核物理學家正在橡樹嶺領導計算機構使用美國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Titan來研究太陽和恆星中對能量產生重要的粒子相互作用,並推動尋找新的物理學發現。這些核過程的直接計算可以為高能物理學,核科學和天體物理學等領域提供新的基礎信息,包括早期宇宙形成的物質及其與暗物質和宇宙大尺度結構的關係。
  •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提出始末,有沒有實驗的驗證?
    愛因斯坦的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是否得到了實驗的驗證?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絕對是現代物理學的頂梁柱,它從誕生到如今,一直都是當代物理學研究的熱點,而且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重大科學成果都與相對論有關係。那麼,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這兩個理論的呢?
  • 「新物理學」在希格斯粒子發現中開啟?
    科學家的一種滿懷熱情的希望,即:在不久的將來通過發現希格斯粒子來開啟一扇物理學新研究領域的大門,已經逐漸地消退了。還在去年夏天的時候,科學家捕獲到了一種新的粒子,這種粒子的特性指向他們長期以來尋找的希格斯粒子,科學家們在興高採烈之際,希望很快地開啟一扇通往新物理學的大門,創新物理學的領域和途徑,就像如日中天的「玄理論」在物理學和宇宙學中的影響一樣,然而形成大爆炸之後宇宙物質來源的基本粒子還存在諸多的疑問,就在上一周,科學家這種希望的熱情遭受冷遇。
  • 是物理學基石,還是「偽科學」?神秘的弦論能否被實驗驗證
    然而,也有觀點認為弦論是偽科學,因為它無法用實驗驗證。不過,得益於一個認為弦論可能會限制宇宙膨脹的新猜想,現在有科學家提出了用實驗證明弦論的可能。新猜想有這樣一個關鍵問題:宇宙是向我們展示了所有關於量子的秘密,還是隱藏著經典物理看不見的細節?因為如果這些細節能被看到,弦論可能就無法解釋它們。
  • 中國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導引橢球
    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澳大利亞合作者首次實驗驗證了量子導引橢球,並檢驗了其體積單配性。該項研究成果2019年2月22日發表在國際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量子導引(steering)的概念最早由薛丁格提出,它描述了兩個觀測者Alice和Bob共享一個量子糾纏態時,Alice對其量子比特做測量可以將Bob的量子比特製備到任意想要的量子態上。
  • 物理學錯了?科學家在反重力實驗後重新思考一切,或打破物理學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沒有絕對的真理,真理都是在實踐中不斷自我完善,而對於推動科技發展的物理學也是如此,有可能我們以前熟知的理論都是錯的。一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個「反重力」艙,讓一艘船上下漂浮,這使得他們宣稱在科學中可能還存在類似的狀態,這似乎打破了物理學。
  • 不能直接驗證的就不存在嗎?三個物理學歷史中的例子讓你改變觀念
    物理學發展至現在,新理論層出不窮,即使是已經得到了物理學界的公認的一些經典理論,依然爭議不斷,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霍金的黑洞理論等等。至於弦理論、M理論、十維宇宙理論,無論是物理學界和民間,質疑之聲更是從沒有斷過。
  • 中國科大實驗驗證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確定原理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實驗驗證了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確定關係。李傳鋒博士研究組完成的實驗表明,在待測粒子的「量子信息」事先被存儲的情況下,「經典」的不確定關係能夠被違背。
  • 馮端:愛因斯坦對實驗和技術物理學的影響
    世界物理年將通過展示物理在經濟、技術、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增進公眾對物理學的理解。因此,簡略介紹愛因斯坦的科學工作在物理學中的傑出貢獻及其對世界與公眾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很有必要。下面將從四個方面介紹愛因斯坦對實驗物理學和技術物理學的貢獻和影響。
  •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許能和量子理論結合,未來將通過實驗來驗證
    愛因斯坦的孿生悖論 愛因斯坦的孿生悖論是物理學中最著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假如一對雙胞胎太空人在20歲的時候,一個被留在地球,另一個則登上宇宙飛船,並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去到一顆距離我們10光年的恆星,然後又以同樣的速度返回地球,那麼坐飛船去恆星的人將比在地球的那個人年輕很多歲。
  • 因果論必須死,因為新物理學需要生!上帝在貝爾實驗的炮火中倒下
    20世紀初量子力學的興起動搖了整個經典物理學乃至對於物質世界存在了長達幾千年的共識,量子力學提出的不確定性理論更是向因果律宣判了死刑,量子力學與經典物理學在理論方面進行長達數十年的爭論,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的玻爾與堅持經典物理學因果論的愛因斯坦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交鋒,直到20世紀70年代,一個名不叫經傳的物理實驗將經典物理學的因果論推向了死亡的深淵
  • 打破物理學!新的終極理論宣稱:夸克可能不存在,或是一種錯覺
    然而,新物理學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發現了許多新粒子,這導致了一項科學共識,即粒子譜應該反映了時空的對稱性。然而,由於時空的四維顯然無法解釋所觀察到的粒子,如質子和中子,因此出現了內部對稱和微觀維度等現象。內部對稱被定義為特定時空區域中唯一不變的,而微觀維度則被認為與強理論有關。然而,新研究表明,這些微觀層面從未被觀察到。
  • 麥可孫—莫雷實驗從震驚到改變物理學,從烏雲到相對論誕生
    答案就是麥可孫—莫雷實驗,為了方便,敘述清楚,我們以實驗報告的形式表述:麥可孫—莫雷實驗報告實驗名稱:「以太風」測試實驗,後人稱為麥可孫—莫雷實驗實驗目的:1、驗證用「以太」為參照的慣性系的「以太風
  • 【科技日報】「這可能是中國實驗物理學最大成就」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蘭州分院近代物理所博士生導師蔡曉紅在兩會間隙,跟記者聊起了剛剛發布成果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前兩次中微子振蕩的發現者都得到了諾貝爾獎。」 「我感覺,這有可能是中國實驗物理學最大的成就。」蔡曉紅介紹說,在中國實驗物理的歷史上,吳有訓1920年代研究X射線散射「康普頓效應」,還有吳健雄1950年代驗證宇稱不守恆,是最為重要的事件——兩位前輩都是在美國做的實驗。
  • 科學網—中科大實驗驗證新形式海森堡不確定原理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在實驗上突破了量子力學中
  • 量子度量 一、烏雲背後的烏雲
    量子度量 一、烏雲背後的烏雲量子理論和相對論是現代物理的兩大理論支柱,他們出現的一百多年裡經過了各種檢驗和實驗驗證,證明了兩大理論的正確性。並且運用兩大理論的一部分發明創新已經開始造福人類。一百多年前,兩大理論的提出是為了解決物理學中存在的小問題,然而令人措手不及的是,新理論的誕生卻帶來了更多的問題。
  • 轉載·(作者)曹則賢: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的科學?這是天大的誤解
    在中文物理學語境中,常聽到一種說法,叫「物理學說到底是一門實驗的科學」,或者「一個理論總要得到實驗的驗證」。據說,為了驗證超弦理論這個猜想之上的偉大猜想所需的加速器,其長度應該環地球一周甚至更長。做這樣的實驗,愚公精神是必須的。關於物理的理論與實驗,有個有趣的傻瓜定理,學物理的人不妨知道。
  • 堆出沙堡的背後物理學,確認可用開爾文方程描述
    去海邊最過癮的莫過於打造一座壯觀沙堡,只要將水與沙混合一個正確比例就可以變得「堅固」,150年來,科學家知道背後介入的機制是毛細管作用直到最近,曼徹斯特大學團隊的實驗終於解決這項難題,並且顛覆原本認為水在此微觀規模上會改變性質、結構明顯變離散的預期。建造一座沙堡需要的材料就是沙子和水。此時水仿佛一種膠,通過毛細管作用(又稱毛細現象)將沙粒結合在一起,過去研究表明,打造一座比較穩固沙堡的理想比例是8桶沙子+ 1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