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端:愛因斯坦對實驗和技術物理學的影響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作者:南京大學物理系 馮端



2004年6月,聯合國大會宣布將2005年定為世界物理年。之所以選定2005年,是為了紀念愛因斯坦的奇蹟之年l00周年——1905年,愛因斯坦先後發表了5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而被世人稱為奇蹟。世界物理年將通過展示物理在經濟、技術、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增進公眾對物理學的理解。因此,簡略介紹愛因斯坦的科學工作在物理學中的傑出貢獻及其對世界與公眾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很有必要。下面將從四個方面介紹愛因斯坦對實驗物理學和技術物理學的貢獻和影響。

1.揭開了原子世界的帷幕

物理世界系由原子—分子組成的這一設想由來已久,但一直受到一些標榜實證論、唯能論的科學家之非難和質疑。他們認為原子—分子缺乏令人信服的實驗證據。

愛因斯坦從大學畢業起,就在分子運動論和統計力學方面進行理論研究。1905年5月,他發表了題為《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有關布朗運動的著名論文,推斷出懸浮粒子的尺寸約為微米(10-6米)量級,正好處於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交結處。當時科學界尚不具備直接觀察微觀領域的實驗手段,而液體中的懸浮粒子的尺寸,正好在介於微觀粒子和宏觀物體的中間區域,小到足以感受分子不均衡的撞擊力,而大到光顯微鏡看得清楚的尺度。到1908年,法國科學家貝蘭用顯微鏡對大量等徑的布朗運動粒子進行了實測,定出阿伏加德羅常數,給出原子—分子存在的證據。這樣,就打開了原子世界的大門。20世紀,物理學家登堂入室,研究重點即在於對微觀世界的探索: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並從微觀的角度來研究固體物理和分子物理。

2.光子學的創建及其發展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的觀點》論文,提出了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可以說是光子學的誕生。愛因斯坦將光子實體化,認為光的吸收和發射均是以能量為hv的光子為單元來進行,具有鮮明的物理意義,並引證勒那德當時有關光電效應的實驗結果作為例證。隨後,密立根更細緻地測定了光電效應的頻率極限,從而求出普朗克常數的數值,精確地驗證了愛因斯坦理論的可靠性。

1916年,愛因斯坦在《論輻射的量子理論》的論文中對光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提出了不僅有確定的能量hv,同時還有確定的動量hv/c。該論文進一步擴充了玻爾的能級躍遷導致光發射或吸收的理論,闡述光的受激發射的概念。

1960年,梅曼製造出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雷射是以相同頻率、相同動量的光子流構成的相干光束。它的出現立刻在光學和光譜學中引發了一場革命,使光子學與光子技術進入了成年期。光子學在技術上的應用,諸如通信、存儲、全息、掃描、顯示等,已經進入了千家萬戶,其重要性堪與電子學並駕齊驅。

3.質能關係的利用

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和《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能量有關嗎?》兩篇文章,其中包含了狹義相對論基本輪廓和由之引伸出來的質能關係。這裡強調它在實驗物理學和技術物理學中的應用。

狹義相對論對牛頓力學進行了重要的修正,體現在所推導出來的質能關係中。質能關係包含兩點:其一是物體的質量是和運動的速度有關的;二是物體的靜止質量可以與能量互相轉換,即E=mc2。20世紀30年代,物理學家就開始了設計和建造粒子加速器。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雖也適用於宏觀物體,但要將宏觀物體加速到可與光速相比的程度是難以實現的。而粒子加速器卻可以將電子、質子等微觀粒子加速到必須要考慮相對論修正的程度。現代加速器的設計、運轉都離不開粒子質量與速度的關係。可以說,加速器的實驗天天都在驗證質能關係的正確性。核能的利用也是體現這一關係的技術例證。

4.將量子論引入了固體物理

長期以來,根據分子運動論導出的表徵比熱的杜隆—玻替定律是一個不隨溫度改變的常量。但事實上固體的比熱在低溫下顯著下降,到T→0,比熱也趨於零。這樣的結果無從用基於能量均分定理的經典理論來解釋。1907年,愛因斯坦發表題為《普朗克的輻射理論和比熱理論》的論文,將量子理論應用於固體比熱的問題上,取得比熱數值隨溫度下降而減少,並當T→0亦趨於零的結果。愛因斯坦採用了獨立振子的模型,沒有考慮原子間的耦合問題。隨後,1912年,德拜將此模型進行改進,考慮了原子間的耦合問題,獲得了更好的結果。1912年,玻恩與馮卡門提出晶格振動的經典理論,再引入量子化條件,從而建立了晶格動力學理論框架,可以更全面地處理固體熱性質和介電性質等方面的問題。緊接著,固體電子論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於費米—狄拉克統計的自由電子論和基於量子力學的能帶理論,先後問世,固體物理學的發展獲得重大突破。而愛因斯坦首先將量子論引入固體物理,功不可沒!

相關焦點

  • 馮端:漫談物理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2當代情景在量子力學確立之後,物理學進入了新的時期,這裡統稱為當代物理學。由於當代情景錯綜複雜,頭緒繁多,難以用甚短的篇幅來進行概括。下面就以實驗和理論這兩條主線,對此作一粗略的介紹。2.1 實驗技術20 世紀是實驗技術突飛猛進的時期。
  • 晶體物理研究奠基人馮端院士逝世,詩和物理學是相連通的
    他指導學生做普通物理實驗、修改習題。1949年,他正式走上講臺講授醫學院的普通物理課程,後來他幾乎教遍物理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勤勤懇懇地走過長達60餘年的執教生涯。他開設新課程、接任金屬物理教研組主任、將金屬物理教研組改為晶體物理教研組;他治學嚴謹、融會貫通,獨立創新、啟發學生,不斷思考、不斷探索,培養了許多優秀的科研人員。
  • 馮端:漫談物理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下面就以實驗和理論這兩條主線,對此作一粗略的介紹。2.1 實驗技術20 世紀是實驗技術突飛猛進的時期。早期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為隨後的核物理與粒子物理的研究樹立了樣版。但技術上的改進是多方面的。轟擊的粒子束有質子、中子、電子和各種離子等。30 年代初,中子被發現後,由於其散射截面大,容易引起核反應,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 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院士逝世
    ,馮端實現了兩個跨越:從金屬物理到材料科學的跨越、從固體物理學到凝聚態物理的跨越。,對中國科學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其科學工作跨越凝聚態物理學和材料科學兩大學科,開創了功能材料的人工微結構化這一有重大科學與技術意義的領域;其科學著作,建立了新的學科體系,引導著一代學子的成長;其科學實踐,對人工微結構材料與器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學術思想,為建立具有國際影響的學派奠定基礎。
  • 馮端院士:水流心不競,人淡如菊
    作為一位科學家,關於科學研究、金屬物理、材料科學、凝聚態物理等,馮端都有許多精闢論述和獨到見解,這些充滿辯證哲理的學術思想貫穿於他的整個學術生涯中。作為我國凝聚態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在實現從固體物理學到凝聚態物理學的跨越時,馮端認識到凝聚態物理學已超出固體物理學的概念框架,兩者在範式上存在差異,需要探索新的範式。
  • 晶體物理研究奠基人馮端,是物理學家更是詩人教育家
    他指導學生做普通物理實驗、修改習題。1949年,他正式走上講臺講授醫學院的普通物理課程,後來他幾乎教遍物理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勤勤懇懇地走過長達60餘年的執教生涯。他開設新課程、接任金屬物理教研組主任、將金屬物理教研組改為晶體物理教研組;他治學嚴謹、融會貫通,獨立創新、啟發學生,不斷思考、不斷探索,造就培養了許多優秀的科研人員。
  • 「馮端星」萬古長存!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馮端逝世,享年98歲
    南京大學網站12月16日消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馮端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常委兼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國家科委重點項目「若干功能晶體的試製與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雷射晶體與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與研究」學術領導人、國家科委攀登計劃「納米材料科學」首席科學家。馮端院士推動了納米材料科學在我國的發展,對促進我國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
  • 物理學巨擘的詩意人生
    20世紀80年代後期,應出版社要求,馮端主持修訂出版了四卷本的《金屬物理學》。到世紀之交,在師昌緒的倡議下,馮端承擔了《材料科學導論》主編一職。在他的帶領下,這部四篇二十九章86萬字的大書,不到一年就編寫成功,出版後獲得了2005年國家級教材二等獎。馮端對教學的嚴謹與熱忱,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學子。為表彰他在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的貢獻,1997年,馮端被授予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 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馮端逝世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馮端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常委兼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國家科委重點項目「若干功能晶體的試製與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雷射晶體與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與研究」學術領導人、國家科委攀登計劃「納米材料科學」首席科學家。馮端院士推動了納米材料科學在我國的發展,對促進我國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
  •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逝世
    、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國家科委重點項目「若干功能晶體的試製與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雷射晶體與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與研究」學術領導人、國家科委攀登計劃「納米材料科學」首席科學家。他推動了納米材料科學在我國的發展,對促進我國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
  • 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逝世
    馮端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常委兼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國家科委重點項目「若干功能晶體的試製與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雷射晶體與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與研究」學術領導人、國家科委攀登計劃「納米材料科學」首席科學家。馮端院士推動了納米材料科學在我國的發展,對促進我國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
  • 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院士逝世,享年98歲
    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馮端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常委兼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國家科委重點項目「若干功能晶體的試製與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雷射晶體與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與研究」學術領導人、國家科委攀登計劃「納米材料科學」首席科學家。馮端院士推動了納米材料科學在我國的發展,對促進我國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
  • 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院士逝世,享年98歲
    南京大學網站12月16日消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 物理學少一泰鬥 「馮端星」依舊閃耀
    馮端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常委兼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國家科委重點項目「若干功能晶體的試製與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雷射晶體與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與研究」學術領導人、國家科委攀登計劃「納米材料科學」首席科學家。馮端院士推動了納米材料科學在我國的發展,對促進我國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
  • 物理學少一泰鬥「馮端星」依舊閃耀
    馮端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常委兼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國家科委重點項目「若干功能晶體的試製與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雷射晶體與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與研究」學術領導人、國家科委攀登計劃「納米材料科學」首席科學家。馮端院士推動了納米材料科學在我國的發展,對促進我國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
  • 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院士逝世 享年98歲
    中新網南京12月17日電(徐珊珊)16日,南京大學官方網站發布訃告稱,中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馮端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常委兼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國家科委重點項目「若干功能晶體的試製與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雷射晶體與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與研究」學術領導人、國家科委攀登計劃「納米材料科學」首席科學家。馮端院士推動了納米材料科學在中國的發展,對促進中國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
  • 中科院院士、南大物理學院教授馮端逝世
    馮端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常委兼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國家科委重點項目「若干功能晶體的試製與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雷射晶體與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與研究」學術領導人、國家科委攀登計劃「納米材料科學」首席科學家。馮端院士推動了納米材料科學在我國的發展,對促進我國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
  • 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馮端逝世 享年98歲
    馮端院士生平簡介馮端院士1923年7月23日出生於江蘇蘇州,1942至1946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1946年畢業獲學士學位,並以成績優異留校任教。歷任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馮端逝世,享年98歲
    ,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馮端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常委兼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國家科委重點項目「若干功能晶體的試製與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雷射晶體與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與研究」學術領導人、國家科委攀登計劃「納米材料科學」首席科學家。馮端院士推動了納米材料科學在我國的發展,對促進我國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
  • 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院士在寧逝世,享年98歲
    馮端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常委兼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國家科委重點項目「若干功能晶體的試製與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雷射晶體與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與研究」學術領導人、國家科委攀登計劃「納米材料科學」首席科學家。馮端院士推動了納米材料科學在我國的發展,對促進我國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