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巨擘的詩意人生

2021-01-09 光明日報

【追思】

馮端曾說:「我這一輩子可以用10個字來概括:讀書、教書、寫書和科研育人。」2020年12月15日,這位98歲的物理學巨擘與世長辭。

教書育人:老師的責任是培養超過自己的學生

1946年,23歲的馮端以優異的成績從南京大學的前身之一中央大學畢業,留校擔任助教,從此開始了他在南京大學長達60餘年的執教生涯。

1949年,馮端走上講臺,講授普通物理課程。他博學多才,擅長將自然科學各學科的知識與物理學領域的規律融會貫通,表達生動又精練透徹,深受學生歡迎,常常會出現教室爆滿的現象。南京大學物理系前系主任張世遠依舊記得他當年第一次聽完馮端課的感覺:「豁然開朗,不通之處都打通了,好多不相干的知識全都連接起來了」。

「馮先生經常推薦文獻給我們看,他就像一本『行走的物理學檢索引擎』,總是能夠精確地說出知識點在哪本書的哪一頁。」據物理系教授胡安回憶,馮端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總是「泡」在物理系的圖書館,一看就是一整天。

馮端於1953年參加金屬物理教研組工作,後又擔任金屬物理教研室主任,開始動手撰寫關於金屬物理的教科書。他白天講授電磁學,課餘則從事《金屬物理》一書的編寫。成功出版後,這套書甚至被譽為從事金屬材料工作的「聖經」。20世紀80年代後期,應出版社要求,馮端主持修訂出版了四卷本的《金屬物理學》。到世紀之交,在師昌緒的倡議下,馮端承擔了《材料科學導論》主編一職。在他的帶領下,這部四篇二十九章86萬字的大書,不到一年就編寫成功,出版後獲得了2005年國家級教材二等獎。

馮端對教學的嚴謹與熱忱,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學子。為表彰他在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的貢獻,1997年,馮端被授予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創新科研:以有涯之生逐無涯之知

敏銳的前瞻意識和大局意識是馮端治學的一大特色。他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做科研,腳踩祖國大地,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科研飛躍。

20世紀60年代,應我國國防工業需要,馮端以我國產量豐富且尖端技術迫切需求的鉬、鎢、鈮等難熔金屬為突破口,借鑑國際上剛問世的電子轟擊熔煉技術,組織設計並研製了我國第一臺電子束浮區區熔儀,成功地制出了鉬、鎢單晶體。這是我國高校中較早進行的系列性科學研究,在1966年召開的北京國際物理學會討論會上獲得普遍好評。

20世紀70年代,馮端深入研究複雜氧化物單晶體的缺陷,闡明了晶體缺陷在結構相變中的作用,開創了我國晶體缺陷物理學科領域,繼而廣泛開展功能材料的缺陷與微結構研究,躋身國際前沿。20世紀70年代後期,馮端領導研究組在國際上最先開展了微米量級周期的聚片多疇鈮酸鋰晶體的製備技術和相應非線性光學準位相匹配的研究。1980年,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實現了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準位相匹配條件,發現了光倍頻的增強效應。

這些工作,連同早期對金屬的位錯研究,以「晶體缺陷研究」為題獲得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80年,馮端被評為中科院院士。這時他已把注意力從傳統的固體物理擴展到國際上新興的凝聚態物理學,在國內倡導開展凝聚態物理學領域的科學研究。20世紀80年代中期,馮端積極推動納米科學領域的研究,並和嚴東生院士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了「八五」國家攀登計劃項目「納米材料科學」。這項納米科學技術領域第一個國家級項目,取得了眾多創新性的成果。

為躋身世界科技領域的先進行列,馮端於1984年創建並領導了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他的帶領下,實驗室在歷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估中一直名列前茅,湧現出閔乃本、王業寧、龔昌德、都有為、王廣厚、邢定鈺等著名院士,形成了一批優秀的學科梯隊和創新群體。2000年,凝聚態物理學科的學術群體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首批遴選為「優秀青年創新群體」。

詩意人生:詩歌和物理彼此相通

馮端的父親就是一位詩人,母親雖不識字,但記憶力超群,能背誦不少短詩。馮端深受家庭影響,耳濡目染,古今中外詩詞中精緻巧妙的語言,超脫空靈的意境都使他著迷。1944年起,馮端開始以「若梵」的筆名發表自己的譯詩,柏拉圖、歌德、雪萊、裡克爾等人的詩歌都曾在馮端的精心領悟中譯成中文。

更加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在《凝聚態物理學》英文版中,馮老在每一編的開頭都會引用與本編內容相關的詩句或格言,詩中深刻的哲理和科學的內涵被巧妙地運用到了物理學專著之中。馮端說:「科學和藝術可以彼此應和,詩歌和物理彼此相通。」

「而今白髮同偕老,朝朝暮暮永相濡。」在馮端的生活中,詩意也隨處可見。他與夫人陳廉方「鑽石婚」那年,夫婦合作一首《鑽石頌》,表達了無限愛意。

「凝視這生活斑駁的痕印,我們重溫種種親切的回憶,那一同眺望過的田野與湖泊,仿佛和我們的生命交融在一起。」正如馮端家厚厚影集上的題詩所寫的那樣,讀書、教書、寫書和科研育人,在他的生活中交相輝映,組成了動人的圖畫。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先生已逝,風範長存,馮端的成就,將如天上的那顆「馮端星」般永遠閃耀。

(本報記者 蘇 雁 本報通訊員 於玥晗)

相關焦點

  • 鄒平縣醫院舉辦「詩意人生 悅讀生活」詩歌朗誦比賽
    比賽現場  大眾網濱州6月8日訊(記者 楊加峰 通訊員 馮春霜)6月7日,鄒平縣人民醫院舉辦了「詩意人生,悅讀生活」首屆詩歌朗誦比賽,來自全院的22縣醫院舉辦「詩意人生,悅讀生活」詩歌朗誦比賽,讓廣大幹部職工誦讀生活,謳歌人生,傳遞正能量,一是豐富節日內涵,二是為全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加油助力。參加比賽的選手和觀看比賽的職工紛紛表示,詩歌朗誦不僅淨化了心靈,更激發了幹事創業的熱情和感恩醫院的情懷,一定以更加飽滿的狀態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為醫院的發展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做出更大的貢獻。
  • 品畫,讀詩,過詩意人生!
    品畫,讀詩,過詩意人生!
  • 人生的精彩總是炫麗斑斕,人生的詩意總是在遠方!
    人生,是一場孤獨的漫旅,無論途經多少個人生驛站,都只是暫時停靠的港口,而並非最後停泊的港灣;緣分,是一場悲喜交織的聚散輪迴,無論路途中遇到多少個人,都只能相伴著走過一程,再在下一個路口互道珍重,奔向另一個人生渡口。人生,便是由無數個悲喜交集的故事來填充,由無數次聚散離合的演繹來豐盈。無論前路多麼泥濘,無論身心多麼疲累,你唯有不斷前行,方能領略人生的多彩絢麗,感知歲月疊加的滄桑與厚重。
  • 所有物理學家中,最欣賞狄拉克
    學生時代的狄拉克歷史上出現過不少傑出科學家,他們喜歡專注於自己的世界裡,思考宇宙和人生的真諦,他們與數字和公式為伴老年狄拉克內向的性格並沒有束縛住這位偉人,狄拉克從小就展現出超強的數學天賦,21歲時考入劍橋大學,在別人都為量子力學而困惑,爭論不休的時候,年僅28歲的狄拉克便出版了《量子力學原理》這一巨著,這麼多年來依然是許多高校的經典教材,也是許多研究者參考的重要資料,這本書也是物理學發展史上重要的裡程碑
  • 有詩意才有意義
    原標題:有詩意才有意義  馬 德  在喧鬧的人群中,是不會尋找到詩意的。詩意必須要回到自己,要麼一個人站在一棵樹下尋找綠意,要麼你就是一棵樹,詩意的本質,是安靜中的蓬勃。  距離是詩意的一部分,所有隔著距離的情感才會美。
  • 有人說,人生其實都是用來浪費的,那不如浪費得詩意一點
    「人生其實都是用來浪費的」人生其實都是用來浪費的,那不如浪費得詩意一點。這是之前看《各自去修行》,提到這句話,覺得心有戚戚焉。剛好昨天半夜睡不著,翻看同行的文章或者視頻,學習東西,不禁在想:我們忙忙碌碌,所為何事呢?昨天忙碌了一天,從早到晚,不禁悲從中來。更多不是焦慮快點有收穫,最近大大小小的收穫也陸續有。
  • 充滿詩意的物理學,說說物理學和天文學那點事
    從我進入自媒體行業以來,也寫了好多的科普文章了,其中物理學是我寫得最多的內容。當然了為了科學性,使得我的很多內容可讀性都不高,所以流量一直都不怎麼好看。這充分證明了霍金那句話說得對,「多了 一個公式,就少了一半的讀者 」。今天我們還是來聊一下物理學和天文學,不過這次各位小夥伴們不要擔心,本文非但一個公式都沒有,反而是充滿了詩情畫意。
  • 李白在天上飛,杜甫在地上追——同一個時代,不同的詩意人生
    除此之外,讓二人詩風不同的原因,還有那天下地下的人生境遇。李白出生商人之家,在那個年代,商人的地位並不高。但他是幸運的,他生得風流又有才華,發跡的時候正是盛唐奢靡享樂之風盛行的年代。華麗的詩文受到了熱烈追捧,生活中他也娶了幾房生世不錯的妻妾,這讓他一生都衣食無憂。雖如此,李白卻沒有停止對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終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與高蹈之間。
  • 物理學的莎士比亞不再寫詩
    視覺中國供圖用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為凝聚態物理學做註解,恐怕只有馮端會這樣做。「像波濤滔滔不息地滾向沙灘,光陰也分秒必爭地奔赴終點。後浪和前浪不斷地循環替換,前呼後擁,一個個在奮勇爭先。」在教材《凝聚態物理學》中,中科院院士、物理學家馮端把這段詩作為「不同結構中波的傳播」一章的浪漫註解。寫作這本書時,馮端已年過八旬。他曾說,科學和藝術可以彼此應和,詩歌和物理也彼此相通。有西方同行稱他為「科學界的莎士比亞」。他從金屬物理到晶體物理,做了大量開拓性的研究,推動了納米材料在中國的發展,是凝聚態物理學的奠基人。
  • 好山好水多逸趣,朱梅邨繪《石濤詩意圖》
    如此好的「彩頭」,引起了近代畫家的興趣,從而有了這幅《石濤詩意圖》,專門圖說這兩句詩。 朱梅邨 石濤詩意圖 這幅畫的作者是海派名家朱梅邨,他是吳湖帆的外甥。由於石濤是一位著名畫家,他畫石濤的詩,如何擺脫石濤的影響就成了創作中的首要問題。
  • 南通市海門區王浩小學 : 尋詩意的遠方,做最美的自己
    海門區王浩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前身系南通縣湯家苴初級小學,創辦於民國元年(1912年),學校圍繞核心理念「詩意的遠方,最美的自己」,從建構詩意理念、營造詩意環境、建設詩意課程、打造詩意課堂、培塑詩意師生、實施詩意管理等方面架構起詩意教育文化的基本框架,將人文、科學、道德、藝體、生活等課程內容,按一定的層次和結構關聯性加以整合,並與「國家核心素養
  • 江海文壇名宿陳白子辭世,他的詩意人生讓我們感懷不已
    2006年,在他歡度80大壽之際,他的60多位學生和詩友紛紛撰文作詩,給他出了一本20多萬字的《詩意人生》。 這篇原題為《絢麗的人生之歌》的序文,是上世紀50年代下葉曾擔任南通日報社黨組書記、總編輯,後來擔任過中共南通市委書記的朱劍同志生前為《詩意人生》所作,原文較長,編者做了節選。
  • 詩意德令哈
    德令哈給我的印象,完全不像是西部高原城市的模樣,絲毫不荒涼,恰是一座美麗又充滿詩意的城市。  來到橋頭,向在河邊晨練的一位市民打聽詩歌館地址,他熱情地指給我河對岸十點鐘方向。於是過橋,繞到西岸,向南走幾百米即是。因為昨晚在館前的河邊短暫逗留過,也算故地重遊了。由於太早,詩歌館沒有開門。當然我今晨前往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其地理位置和館旁的詩碑公園。
  • 物理學的大尾巴
    物理學把上帝從電子裡打跑了,就剩個「傻物質」的空殼。拿著生命,滿宇宙找生命,到那兒找去?你瞧不上人家,人家也瞧不上你,還滿宇宙喊,孤獨呀孤獨。造加速器,加大能量,想讓電子乖點,你讓他乖,他就不乖,你再加大能量,它剛好進化,超時空的事會越來越多。到那時,一炮打下去,打出白鬍子老頭來,衝著你嘿嘿傻笑,「我就是你們要找的上帝。」哈,嚇得你魂飛魄散。
  • 葉朗:精神境界與審美人生
    境界指引著每一個人的生活和實踐,一個只有低級境界的人,必然過著低級趣味的生活;一個有著詩意境界的人,則過著詩意的生活。一個有最高人生境界的人(天地境界)必然追求審美的人生。反過來,如果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能夠有意識地追求審美的人生,那麼,他同時也在向最高的層面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人生的藝術化就是追求審美的人生,審美的人生就是詩意的人生,創造的人生,愛的人生。
  • 男孩名字也能有詩意,男孩取名字大全:內涵詩意名字
    如果問給男孩取什麼類型的名字好的話,大多數的人都會提議要取有內涵一點的名字,如果名字在內涵中還帶有詩意的話那就更加完美了。小編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就要給大家推薦一些有內涵詩意的男孩名字,希望會幫到你。一、男孩取內涵詩意名字:簡潔類給男孩取有內涵詩意的名字一個很大的要點就是名字需要簡潔一點為好,主要表現在名字用字的筆畫要簡潔,拼寫要美觀。如男演員趙又廷的名字,又字和廷字都很簡潔,意指男孩為人正直、風度翩翩,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增添了名字的詩意之感。
  • 生物學巨擘:利他主義銘刻在我們基因中
    生物學巨擘重新審視人性的本源:利他主義銘刻在我們基因中90高齡的生物學巨擘、普立茲獎得主威爾遜挑戰「自私的基因」觀點,推出新書《創世記:從細胞到文明,社會的深層起源》,繪製38億年進化史的全新圖景,探尋演化過程的關鍵動力,闡釋利他主義如何塑造了當今的生物世界。威爾遜認為,自私的基因成就個體,利他的基因創造文明。自生命誕生之時起,生命之間的合作就已開始。
  • 張海雲:從物理學博士到華爾街寬客再到金融學教授的人生跨越
    回國前,他身任美國銀行全球市場部董事,而在他之前的履歷中,還可以看到他更多的一路伴隨著美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而不斷轉變、極富挑戰的人生軌跡。 但是在華爾街業界打拼的這一切,說放下也就放下了。在供職華爾街十四年後,在人生迎來第44個春秋時,他挽妻攜子,最終回歸了父親曾經任職的高校,像父親一樣站上了講臺,成為了一名教書育人的教授。
  • 《白晝流星》: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其實也不難,一是極度的物質貧窮使然,二是從來沒有被好好善待過的人,會以為自己只能配得上殘破的命運,根本沒法想像善意何以支撐起人生。扶貧幹部老李(田壯壯飾)選擇了寬諒,沃德樂和哈扎布也被這無條件的善意深深震撼,並因此獲得重生。
  • 杜甫最詩意的牢騷語: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面對人生諸般失意,人人都免不了要發發牢騷。然而,一味地發牢騷並不能解決問題,多不過是滿足了一時的快活。牢騷發完了,問題依然還在。訴苦的人依然煩惱,傾聽的人也增傷懷。怎麼辦?無他,各自調整心態。古人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唯有調整心態才是最好的直面人生坎坷的方法。今日,就和大家分享一首杜甫的《曲江》,願大家能從中獲得一些感悟,擁有一個好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