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少一泰鬥「馮端星」依舊閃耀

2020-12-17 光明網

馮端院士和夫人陳廉方。 通訊員 佘治駿攝

昨天,南京大學發布信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科學研究卓越,宇宙中有他名字命名的行星

馮端院士1923年7月23日出生於蘇州,1942至1946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1946年畢業獲學士學位,並以優異成績留校任教。歷任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馮端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常委兼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國家科委重點項目「若干功能晶體的試製與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雷射晶體與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與研究」學術領導人、國家科委攀登計劃「納米材料科學」首席科學家。馮端院士推動了納米材料科學在我國的發展,對促進我國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

馮端院士撰寫了《金屬物理》《材料科學導論——融貫的論述》(2002年)、《凝聚態物理學新論》等在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專著,以及《熵》《漫談凝聚態物質》等科普書籍,惠及大眾。這些著作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項。

馮端院士篳路藍縷,歷盡艱辛,創建並領導了「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正確把握學術方向,成果突出,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該實驗室在歷次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估中均名列前茅。他重視培養和引導後進,推動一大批中青年學術人才脫穎而出,建立了強有力的學術梯隊。他主持的「凝聚態物理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榮獲1997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馮端院士領導了南京大學凝聚態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無法替代的卓越貢獻。

馮端院士因其科學研究的卓越成績,榮獲1996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和1999年的陳嘉庚數理科學獎,國際編號為187709的小行星也因此被命名為「馮端星」。

關注教學一線,做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

記者從南京大學了解到,馮端先生也是一位教育家、詩人。

1946年,馮端開始了他在南京大學的執教生涯。按照當時大學的科班慣例,助教的任務主要是指導學生實驗和批改習題。馮端先生就從帶普通物理實驗開始,有些經驗後,改帶電磁學實驗,乃至於近代物理實驗。1949年春,馮端先生走上講臺,講授普通物理課程。60年代後,他致力專業課與研究生課程的教學,開設新課程,將物理學的最新發展介紹給學生,由於他博學多才,擅長將自然科學各學科的知識與物理學領域的規律融會貫通,表達生動又精練透徹,所以深受學生歡迎,常常會出現教室爆滿的現象。

馮端先生於1953年參加金屬物理教研組工作,從1958年起擔任金屬物理教研室主任,開始考慮自己動手撰寫一部關於金屬物理教科書的想法。1975年,這套書出版後,頗獲學界好評,甚至有人譽之為從事金屬材料工作的「聖經」。

1990年馮端先生年近七旬,仍然關注教學第一線。他在南大物理系開設研究生課程《凝聚態物理學導論》,並和一起講授這門課的教師共同查閱大量資料,使之融貫於一個創新性的理論框架之中。1992年,馮端先生在上 「凝聚態物理學」這門課時,突然身體不適,感到胸悶,只好提前5分鐘下課,在教研室休息15分鐘後,他又站在了講臺上,繼續上課。不料胸悶加劇,馮先生幾乎暈倒在講臺上,被學生們急送醫院急診室,之後轉到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住院兩個月。出院時,他竟然欣喜地對夫人說:「這2個月在醫院裡真好,因為無外界幹擾,我的工作效率很高。」原來,即便在住院治療期間,他也不是全部休息,而是積極批閱稿件和撰寫專著。

馮端先生常說:「科技的發展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客觀規律。當老師的責任是培養好的年輕人鼓勵他們超過自己。如果老師帶出來的研究生比自己差,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興旺是不可能實現的。」

馮端的一位學生回憶,每次準備論文或研究課題遇見難找的資料時,他總是向馮先生請教。「恩師是一本行走的物理學檢索引擎,記憶力驚人,每次都準確告訴我圖書館某一層的某本雜誌有參考價值,有時甚至精確到第幾頁。」

熱愛詩意生活,給妻子寫詩60多年

小時候,馮端總聽到母親念念有詞地背誦許多詩篇,天長日久也就耳熟能詳了。進小學之前,馮端就能背得出許多舊詩,雖不解其意,卻能倒背如流、朗朗上口。

馮端先生祖籍浙江紹興,兄姐四人。長兄馮煥,1938年中央大學畢業,曾任通用電器公司研究發展中心高級工程師。長姐馮慧,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姐夫葉篤正,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名譽所長,中科院院士。兄馮康,1944年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

在師友兄長的影響下,馮端先生不僅領略了中國古典文學的「詩教」傳統,也逐漸對新詩和譯詩發生了興趣。古今中外詩詞中的精緻微妙的語言,超脫空靈的意境往往使他著迷。在大學裡,馮端選修德語為第二外語,又旁聽了一年法語,可以直接閱讀德、法文詩的原文。大學圖書館裡找不到的一些原文詩集,他就依靠親友協助,託他們從國外買。1944年,馮端開始以「若梵」的筆名發表自己的譯詩,他翻譯了許多英、法、德、俄等國的詩歌:柏拉圖、歌德、雪萊、裡克爾等人的詩歌都曾在馮端的精心領悟中譯成中文。

在《凝聚態物理學》英文版上卷的每一篇,馮端都會引用與本篇內容相關的詩句或格言作為文章的開篇,他說:「科學和藝術可以彼此應和,詩和物理學是相連通的。」

在馮端先生的生活中,詩意也隨處可見。馮先生和夫人陳廉方是中大校友,相識之初,馮端先生就曾把自己最喜歡的兩本詩集《青銅騎士》和《夜歌和白天的歌》送給她。

上世紀七十年代,馮夫人不幸查出癌症,馮先生萬分焦急。後來手術成功,夫人康復,馮先生大喜過望,情不自禁詩興大發,竟一氣呵成吟詩10首以賀。他們的結婚紀念日是4月1日,正值櫻花爛漫時節,因而每年這天,馮端和陳廉方都會一起去賞櫻花。若是馮端院士出差而不在南京,他也會算好日子給陳廉方寫信或詩,確保夫人在4月1日收到。在2015年兩人舉辦的鑽石婚禮現場,陳廉方帶來了珍藏著的一隻紅色小皮箱,裡面仔細保存著60年來馮端寫給她的「兩地書」以及情詩。

南報融媒體記者 談潔 李花

通訊員 南大萱

來源: 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少一泰鬥 「馮端星」依舊閃耀
    2020-12-17 07:51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物理學少一泰鬥 「馮端星」依舊閃耀著名物理學家、南京大學馮端院士逝世,享年98歲馮端院士推動了納米材料科學在我國的發展,對促進我國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 馮端院士撰寫了《金屬物理》《材料科學導論——融貫的論述》(2002年)、《凝聚態物理學新論》等在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專著,以及《熵》《漫談凝聚態物質》等科普書籍,惠及大眾。這些著作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項。
  • 這位蘇州出生的物理學泰鬥走了,但「馮端星」永遠閃耀……
    2012年5月15日,我國物理學界泰鬥、教育家馮端在90華誕典禮上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這份禮物出自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他們將2008年3月3日發現的一顆國際編號為187709的小行星命名為「馮端星」。
  • 給妻子寫一輩子情詩的浪漫院士走了,這顆「馮端星」依舊閃耀!
    天上那顆 " 馮端星 ",依舊閃耀吳有訓、趙忠堯、施士元等學術大師皆匯聚於此,在恩師的諄諄教誨下,馮端系統學習物理知識,至此終身與物理學結緣。" 這一留,便是七十四載。" 行走的物理學檢索引擎 "。
  • 給妻子寫一輩子情詩的浪漫院士走了,這顆「馮端星」依舊閃耀
    天上那顆 " 馮端星 ",依舊閃耀1942 年,馮端考入中央大學(現為南京大學),因自幼喜愛自然科學,但對化學不感興趣,數學又太抽象,便最終選擇物理學。吳有訓、趙忠堯、施士元等學術大師皆匯聚於此,在恩師的諄諄教誨下,馮端系統學習物理知識,至此終身與物理學結緣。
  • 98歲院士為妻子寫了一輩子詩,這顆「馮端星」依舊閃耀
    天上那顆 " 馮端星 ",依舊閃耀1942 年,馮端考入中央大學(現為南京大學),因自幼喜愛自然科學,但對化學不感興趣,數學又太抽象,便最終選擇物理學。吳有訓、趙忠堯、施士元等學術大師皆匯聚於此,在恩師的諄諄教誨下,馮端系統學習物理知識,至此終身與物理學結緣。
  • 物理學巨擘的詩意人生
    他博學多才,擅長將自然科學各學科的知識與物理學領域的規律融會貫通,表達生動又精練透徹,深受學生歡迎,常常會出現教室爆滿的現象。南京大學物理系前系主任張世遠依舊記得他當年第一次聽完馮端課的感覺:「豁然開朗,不通之處都打通了,好多不相干的知識全都連接起來了」。「馮先生經常推薦文獻給我們看,他就像一本『行走的物理學檢索引擎』,總是能夠精確地說出知識點在哪本書的哪一頁。」
  • 這位南大物理學泰鬥走了,曾為妻寫詩60多年,有顆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他主持的「凝聚態物理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榮獲1997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馮端院士領導了南京大學凝聚態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無法替代的卓越貢獻。馮端院士因其科學研究的卓越成績,榮獲1996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和1999年的陳嘉庚數理科學獎,國際編號為187709的小行星也因此被命名為「馮端星」。
  • 劉翔劉子歌星光依舊閃耀 全運新人湧現承載希望
    「二劉」星光依舊閃耀,不少新人也開始在齊魯大地顯山露水,有望成為倫敦奧運的新亮點。  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肖天點名表揚了射擊選手麥嘉傑、舉重選手管新蕾、羽毛球選手王琳、王適嫻等一批新秀。二十二歲的麥嘉傑是男子十米氣手槍冠軍,被稱為「王義夫接班人」;十八歲的管新蕾超過挺舉、總成績兩項世界紀錄;十九歲的王適嫻首次參加全運會獲得一金一銀,其甜蜜的笑容和充滿靈性的表現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批新人的崛起,一批好成績的出現,讓人們對三年後的倫敦奧運充滿期待。
  • 他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泰鬥,雖已故65載,但大腦依舊在「活動」
    當然了,筆者也不是一個磨磨唧唧的人,今天講的就是偉大的物理學泰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相信對於這個人來說,只要是上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朋友,都對此人有著非常深刻的印象。其實對於這個已故老人而言,在已故65載的今天,這位物理學泰鬥依然沒有停歇自己的腳步。
  • 109歲、95歲的夫妻營養泰鬥保健方法,簡單到人人可以複製!
    109歲時身體依舊健朗,早幾年還能坐飛機!這位營養泰鬥的保健方法,簡單到每個人都可以複製! 丈夫,秦含章,生於1908年,109歲,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協會名譽會長,業界稱其為「酒界泰鬥」。 妻子,索穎,生於1922年,95歲,著名營養學專家,中華醫學會北京營養師學會副主任,曾受毛澤東、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 物理學的莎士比亞不再寫詩
    視覺中國供圖用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為凝聚態物理學做註解,恐怕只有馮端會這樣做。「像波濤滔滔不息地滾向沙灘,光陰也分秒必爭地奔赴終點。後浪和前浪不斷地循環替換,前呼後擁,一個個在奮勇爭先。」在教材《凝聚態物理學》中,中科院院士、物理學家馮端把這段詩作為「不同結構中波的傳播」一章的浪漫註解。寫作這本書時,馮端已年過八旬。他曾說,科學和藝術可以彼此應和,詩歌和物理也彼此相通。有西方同行稱他為「科學界的莎士比亞」。他從金屬物理到晶體物理,做了大量開拓性的研究,推動了納米材料在中國的發展,是凝聚態物理學的奠基人。
  • 他走了,以他命名的那顆小行星將永遠閃耀蒼穹
    「上世紀80年代,我讀研究生時,馮端院士給我們主講過《凝聚態物理》,將當時國際凝聚態物理學研究的前沿帶進了課堂,這為還在讀書的我們,展現了一個全新的視野。」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祝世寧至今仍記得那一張投影膠燈片上,馮端親手寫的密密麻麻的物理公式和符號。
  • 科學泰鬥王淦昌傳,偉大一生,激勵後人
    由於工作原因,近年來總和光電子技術打交道,於是有幸了解到我國光學泰鬥王大珩的故事。讀完王大珩先生的自傳《七彩的分光》,其筆端樸實無華的人生回顧,穿擦中國先輩知識分子的文化素養,讓我對科學家自傳的可讀性信心大增。因王大珩先生回顧起草863計劃的過程,特別提到了王淦昌先生,於是我琢磨著找一找王淦昌先生的自傳,未曾想老先生並未著書立傳。
  • 昨夜他走了,以他命名的那顆小行星將永遠閃耀蒼穹
    他推動了納米材料科學在我國的發展,對促進我國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因科學研究的卓越成績,馮端榮獲1996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和1999年的陳嘉庚數理科學獎,國際編號為187709的小行星也因此被命名為「馮端星」。
  • 世界上少了一個閃耀的星星,二次元畫師焦茶於去年6月因事故去世
    世界上少了一個閃耀的星星,二次元畫師焦茶於去年6月因事故去世 二次元人氣畫師, pixiv風格個性代表畫師-- 焦茶大大,
  • 110年了,這個名字依舊閃耀!
    這個燒水泡茶的簡單案例讓我們了解了一個重要的數學理論——「統籌方法」不少「精明」的小夥伴學會後還將這個方法熟練運用到了自己的生活中比如放學一回家,就讓媽媽開始做炸雞,與此同時自己開始寫作業,等作業寫完炸雞也做好了,就能一邊啃著炸雞一邊看動畫片了在不斷地學以致用中我們也懂得了應該如何
  • 玉兔二號在月背留下腳印,小憩五天胸口國旗依舊閃耀
    終於,在2019年的1月3號這一天,嫦娥四號輕輕一躍,在月球背面進行了軟著陸,接著在嫦娥四號登上月球背面的當天,著陸器與巡視器按計劃分離,而這個分離的巡視器,在網友的一眾票選下,終於有了自己的名字,叫玉兔二號。玉兔二號從嫦娥四號之上「下車」之後,在月球背面首次留下了一長串腳印,央視新聞更是贊其為「六輪全驅、超強越野」。
  • 詞壇泰鬥莊奴在重慶與世長辭 享年95歲
    而這位被稱作「詞壇泰鬥」的老人,於2016年10月11日凌晨殞落了,享年95歲。  這位老人名叫莊奴,原名王景義,於1921年出生於北京,一生輾轉北京、臺灣、重慶三地,做過記者,也為話劇事業奉獻過青春,而最終在音樂創作上才華盡展。
  • 學術虛假與「群星閃耀」
    學術虛假與「群星閃耀」:在物理界有一張合影,被認為是物理史上「群星閃耀」的時代,這張合影就是1927年索爾維會議合影。《宇宙物理體系》要說那是一個學術虛假,背離物理學真相的時代。《宇宙物理體系》為什麼要這麼說?1,講真話,讓物理學朝正確方向前進。
  • 講「辛」求「新」——84歲力學泰鬥鍾萬勰院士三尺講臺寄深情
    84歲力學泰鬥鍾萬勰院士 周學飛 攝央廣網大連4月17日消息(記者張四清 賈鐵生 通訊員呂東光)新學期,每周一、周四10時05分,一位老者拄著拐、步履仍舊穩健,走進一公共大教室,教室裡坐滿了學生,老先生底氣十足,思維敏捷,理論解析、公式推導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