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端院士和夫人陳廉方。 通訊員 佘治駿攝
昨天,南京大學發布信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科學研究卓越,宇宙中有他名字命名的行星
馮端院士1923年7月23日出生於蘇州,1942至1946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1946年畢業獲學士學位,並以優異成績留校任教。歷任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馮端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常委兼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國家科委重點項目「若干功能晶體的試製與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雷射晶體與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與研究」學術領導人、國家科委攀登計劃「納米材料科學」首席科學家。馮端院士推動了納米材料科學在我國的發展,對促進我國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
馮端院士撰寫了《金屬物理》《材料科學導論——融貫的論述》(2002年)、《凝聚態物理學新論》等在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專著,以及《熵》《漫談凝聚態物質》等科普書籍,惠及大眾。這些著作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項。
馮端院士篳路藍縷,歷盡艱辛,創建並領導了「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正確把握學術方向,成果突出,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該實驗室在歷次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估中均名列前茅。他重視培養和引導後進,推動一大批中青年學術人才脫穎而出,建立了強有力的學術梯隊。他主持的「凝聚態物理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榮獲1997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馮端院士領導了南京大學凝聚態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無法替代的卓越貢獻。
馮端院士因其科學研究的卓越成績,榮獲1996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和1999年的陳嘉庚數理科學獎,國際編號為187709的小行星也因此被命名為「馮端星」。
關注教學一線,做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
記者從南京大學了解到,馮端先生也是一位教育家、詩人。
1946年,馮端開始了他在南京大學的執教生涯。按照當時大學的科班慣例,助教的任務主要是指導學生實驗和批改習題。馮端先生就從帶普通物理實驗開始,有些經驗後,改帶電磁學實驗,乃至於近代物理實驗。1949年春,馮端先生走上講臺,講授普通物理課程。60年代後,他致力專業課與研究生課程的教學,開設新課程,將物理學的最新發展介紹給學生,由於他博學多才,擅長將自然科學各學科的知識與物理學領域的規律融會貫通,表達生動又精練透徹,所以深受學生歡迎,常常會出現教室爆滿的現象。
馮端先生於1953年參加金屬物理教研組工作,從1958年起擔任金屬物理教研室主任,開始考慮自己動手撰寫一部關於金屬物理教科書的想法。1975年,這套書出版後,頗獲學界好評,甚至有人譽之為從事金屬材料工作的「聖經」。
1990年馮端先生年近七旬,仍然關注教學第一線。他在南大物理系開設研究生課程《凝聚態物理學導論》,並和一起講授這門課的教師共同查閱大量資料,使之融貫於一個創新性的理論框架之中。1992年,馮端先生在上 「凝聚態物理學」這門課時,突然身體不適,感到胸悶,只好提前5分鐘下課,在教研室休息15分鐘後,他又站在了講臺上,繼續上課。不料胸悶加劇,馮先生幾乎暈倒在講臺上,被學生們急送醫院急診室,之後轉到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住院兩個月。出院時,他竟然欣喜地對夫人說:「這2個月在醫院裡真好,因為無外界幹擾,我的工作效率很高。」原來,即便在住院治療期間,他也不是全部休息,而是積極批閱稿件和撰寫專著。
馮端先生常說:「科技的發展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客觀規律。當老師的責任是培養好的年輕人鼓勵他們超過自己。如果老師帶出來的研究生比自己差,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興旺是不可能實現的。」
馮端的一位學生回憶,每次準備論文或研究課題遇見難找的資料時,他總是向馮先生請教。「恩師是一本行走的物理學檢索引擎,記憶力驚人,每次都準確告訴我圖書館某一層的某本雜誌有參考價值,有時甚至精確到第幾頁。」
熱愛詩意生活,給妻子寫詩60多年
小時候,馮端總聽到母親念念有詞地背誦許多詩篇,天長日久也就耳熟能詳了。進小學之前,馮端就能背得出許多舊詩,雖不解其意,卻能倒背如流、朗朗上口。
馮端先生祖籍浙江紹興,兄姐四人。長兄馮煥,1938年中央大學畢業,曾任通用電器公司研究發展中心高級工程師。長姐馮慧,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姐夫葉篤正,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名譽所長,中科院院士。兄馮康,1944年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
在師友兄長的影響下,馮端先生不僅領略了中國古典文學的「詩教」傳統,也逐漸對新詩和譯詩發生了興趣。古今中外詩詞中的精緻微妙的語言,超脫空靈的意境往往使他著迷。在大學裡,馮端選修德語為第二外語,又旁聽了一年法語,可以直接閱讀德、法文詩的原文。大學圖書館裡找不到的一些原文詩集,他就依靠親友協助,託他們從國外買。1944年,馮端開始以「若梵」的筆名發表自己的譯詩,他翻譯了許多英、法、德、俄等國的詩歌:柏拉圖、歌德、雪萊、裡克爾等人的詩歌都曾在馮端的精心領悟中譯成中文。
在《凝聚態物理學》英文版上卷的每一篇,馮端都會引用與本篇內容相關的詩句或格言作為文章的開篇,他說:「科學和藝術可以彼此應和,詩和物理學是相連通的。」
在馮端先生的生活中,詩意也隨處可見。馮先生和夫人陳廉方是中大校友,相識之初,馮端先生就曾把自己最喜歡的兩本詩集《青銅騎士》和《夜歌和白天的歌》送給她。
上世紀七十年代,馮夫人不幸查出癌症,馮先生萬分焦急。後來手術成功,夫人康復,馮先生大喜過望,情不自禁詩興大發,竟一氣呵成吟詩10首以賀。他們的結婚紀念日是4月1日,正值櫻花爛漫時節,因而每年這天,馮端和陳廉方都會一起去賞櫻花。若是馮端院士出差而不在南京,他也會算好日子給陳廉方寫信或詩,確保夫人在4月1日收到。在2015年兩人舉辦的鑽石婚禮現場,陳廉方帶來了珍藏著的一隻紅色小皮箱,裡面仔細保存著60年來馮端寫給她的「兩地書」以及情詩。
南報融媒體記者 談潔 李花
通訊員 南大萱
來源: 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