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準備建造世界首座核聚變發電站

2021-01-09 網易

2020-12-03 07:32:16 來源: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舉報

  

  

  12月2日,英國開始向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核聚變發電站邁出第一步,英國政府正邀請全國各地的社區開始競標該聚變發電站的選址申請。提名截止日期為2021年3月,英國政府計劃在2022年年前選定場址。英國希望該項目2030年左右開始建設,最快2040年投入運營。

  英國計劃建造的名為「球形託卡馬克能源生產」(Spherical Tokamak for Energy Production,STEP)聚變反應堆,由英國原子能管理局(UKAEA)負責監督,Culham核聚變能源中心負責設計。和國際聚變堆ITER一樣,STEP聚變反應堆也是基於「託卡馬克」的設計,利用磁場來限制氫、氚和氘等重同位素的等離子體,這些重同位素在極端高溫和高壓下發生聚變。但是,鑑於ITER的託卡馬克是甜甜圈形狀的,STEP將使用一種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英國試驗的方法—將過熱的氣體保持在一個更緊湊的蘋果核形狀中。

  2018年10月,英國時任首相德蕾莎·梅伊政府為STEP聚變堆的設計提供了2000萬英鎊;2019年10月,現任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為STEP聚變堆項目增加了額外2億英鎊的投資。

  延伸閱讀:核聚變發電 [1] 是一種利用原子核聚變反應產生熱能,然後利用熱能發電的技術。它是21世紀正在研究中的重要技術,主要是把聚變燃料加熱到1億度以上高溫,讓它產生核聚變,然後利用熱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能源界,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英國啟動建造世界首座核聚變發電站的選址工作
    12月2日,英國開始向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核聚變發電站邁出第一步,英國政府正邀請全國各地的社區開始競標該聚變發電站的選址申請。提名截止日期為2021年3月,英國政府計劃在2022年年前選定場址。英國希望該項目2030年左右開始建設,最快2040年投入運營。
  • 英國要造全球首座核聚變發電站,已展開全國選址,卻或被我國甩開
    英國更是提出了在2040年建造出一臺裝機容量5萬千瓦的核聚變發電站。 英國有心打造全球首座核聚變發電站,現在希望利用球形託卡馬克已有的技術經驗開發STEP,目標是產生5萬千瓦的電力,不過這需要250億美元的投入,因為這一核聚變裝置的磁鐵部分耗資相當巨大
  • 核聚變發電有望了?我國核聚變裝置已能放電,電流已達250萬安培
    正因為如此,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都在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並且一起組織了這方面的一個國際合作項目——國際託卡馬克裝置,我國也參與其中,它是世界上在建的最大、最複雜的磁約束核聚變裝置
  • 科學網—英國向全球首座核聚變電站邁進
    英國球形託卡馬克的目標是在2040年啟動時產生50兆瓦的核聚變能量。圖片來源:英國原子能管理局 本報訊 12月2日,英國政府邀請全國各地的社區自願為核聚變反應堆原型選址,這將是第一個將電力投入電網的反應堆。這個名為「能源生產球形託卡馬克」(STEP)的項目於去年啟動,最初5年投入2.22億英鎊用於設計開發。
  • 英擬建世界首座核聚變電廠
    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報導,英國政府近日宣布,將投資兩億英鎊(2.48億美元)建造全球首個商用核聚變發電廠,希望到2040年實現核聚變能源生產的商業化。            核聚變反應就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時,質量虧損,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太陽內部進行的就是氫氦聚變過程。聚變能具有資源無限、不汙染環境、不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等優點,一直被描述為能源領域的「聖杯」。但目前,還沒有反應堆能實現反應中產生的能量超過點燃反應所需要的能量,目前正在法國南部進行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旨在於2035年實現這一目標。
  • 世界各國核聚變成就,中國處於什麼階段,未來我們會用上核聚變嗎
    該計劃集成了全球之力,為實現人類未來能源的夢想而共同建造的世界最大核聚變反應堆。7個成員國分別是歐盟,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和中國,印度。我國於2003年正式加入。中國 由於經濟孱弱和國外的技術封鎖,我國對核聚變的研究雖然很早,但是起點很低。1955年,在歸國博士李正武的帶領下,我國開啟了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在70年代看到蘇聯的成績後,我國確定了託卡馬克裝置為主要研究方向。期間陸續建造了環流一號,CT-6等數個裝置。在90年代之前,我們距離世界頂尖的距離,還是非常遠的。做科研,很燒錢。
  • 首座核聚變反應堆將亮相,2025年運營
    ,相比之下,不會產生放射性汙染,更加安全,也更加環保,同等規模還可以產生更多能源,因此,核聚變是最有希望的未來能源,全世界各國都在對可持續核聚變核反應堆進行探索,誰掌握了這一技術,誰就掌握了未來。然而近日西方媒體報導,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設計的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
  • 中國港灣中標世界首座人工潮汐發電站 合同金額3億英鎊
    斯旺西灣潮汐發電站大壩示意圖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國港灣」)中標了世界首座人工瀉湖潮汐發電站工程。這座人工瀉湖潮汐發電站由英國Tidal Lagoon Swansea Bay(TLSB)公司在南威爾斯地區的斯旺西海灣建造,旨在為英國家庭用電生產清潔電力。
  • 核聚變:世界未來的清潔能源
    但懷疑者和支持者都意識到,核聚變目前仍面臨著兩大挑戰:一是如何延長反應時間,二是怎樣的設備結構才能將核聚變能量轉化為電力。  普林斯頓等離子物理實驗室的核聚變研究人員指出,我們至少還要25年時間才能建成首座商用核聚變發電廠。但考慮到核聚變帶來的巨大益處,我們還是要繼續努力的。
  • 海洋日報|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發電站正式運行
    國內時事1.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發電站正式運行8月23日下午3時許,浙江舟山聯合動能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和國網岱山縣供電公司籤訂購售電合同,進行已併網發電量的首次結算。這標誌著LHD海洋潮流能發電項目——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發電站正式投入運營,率先實現我國海洋清潔能源開發重大突破。
  • 中國正在建設首座核聚變反應堆,預計2025年運營!
    中國正在建設首座核聚變反應堆,預計2025年運營!關於能源的的利用是現在大家都非常關注的,傳統的一些能源發展雖然說帶給我們比較好的優勢,但是也存在著一大問題,這些傳統的資源開發,其實面臨著枯竭的一個狀態。並且關於他們的利用,我們還沒有找到完全環保的一種模式,所以也被緊急叫停,但是人類社會的發展現在最離不開的就是這些動力,如何能夠在兩方面共同保證的情況下繼續使用呢?
  • 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或於2025年投入運行 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利用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全球首座核聚變反應堆或將於2025年投入運行。該反應堆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設計,將有望實現全面清潔能源的利用。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7日報導,經過二十多年的緊張工作,人們很可能已經進入了第一個核聚變反應堆的大門。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大於系統輸入的電能。
  • 歷時七年,英國實驗性核聚變反應堆點火成功
    上周,經過漫長的7年發展,英國牛津郡Culham的一臺名為MAST Upgrade的機器為實驗性核聚變反應堆成功通電,製造出了"首團等離子體":證實所有組件可以共同工作,將氫氣加熱至等離子體態。在核聚變中,兩種或兩種以上輕元素的原子核融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能量。
  • 法媒:核聚變發電 中國進步迅速決心凸顯
    中國科學家建造的一座突破性核聚變反應堆凸顯北京方面決心成為清潔能源技術的核心。它希望到2050年建成一座功能齊全的核聚變發電站。由於產生的熱量和能量,位於中國安徽的先進實驗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簡稱「EAST」)有時被稱為「人工太陽」。它已拿下一連串「第一」。最近,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1億攝氏度的設備,是太陽核心溫度的6倍。
  • 世界首座併網波浪能發電站在澳大利亞運營
    世界首座併網波浪能發電站在澳大利亞運營 【電纜網訊】日前,世界首座併網的波浪能發電站已在澳大利亞啟動運營。Carnegie執行長Michael Ottaviano表示,這個波浪能發電站將為足以供電整個城鎮的更大規模項目做好鋪墊。 (本文首發電纜網www.cableabc.com,轉載請註明出處。)
  • 永不限電,美國能源部計劃20餘年後建成核聚變原型發電廠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核聚變物理學家Troy Carter說:社會迫切地要求促進核聚變技術的發展,以幹預氣候變化。  為達到這個目的,美國計劃在本世紀40年代,也就是20餘年後,建造核聚變原型發電廠(不是實驗性的發電廠),為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電力。
  • 中國核聚變發電技術會成為世界第一嗎?你怎麼看?
    圖:1950,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最早的z箍縮裝置,容器是由耐熱玻璃管制成自上世紀50年代,蘇、美、英等少數幾個核大國便開始了秘密研究,但因為其實現難度超出預想,隨之被公開。中國的受控核聚變研究始於60年代初,基本與國際社會同步。
  • 首座核聚變反應堆即將亮相,2025年運營
    我們現在需要的未來能源不僅需要性價比非常高而且還要是清潔能源不能影響大自然的環境,那麼這樣高要求的未來資源只有核聚變反應堆才能夠滿足,而我們世界上擁有的基本上都是核裂變反應堆,雖然這個反應堆較與之前的不可再生能源相比有著很多的好處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開建 核聚變的發展方向會是啥?
    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核聚變燃料——氫的同位素「氘」。一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所含的氘完全聚變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燃料340升汽油的能量。海水中氘的總量約40萬億噸。按目前世界消耗的能源計算,海水中氘的聚變能可用幾百億年[1]。聚變能清潔、安全。
  • 可控核聚變時代即將來臨,人類文明迎來新機遇
    2020年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舉行,標誌著人類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的建造又走出了堅實的一步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建成之後將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核聚變形成「氦」過程中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來發電。很多人可能會問了,不就是一個發電站嗎?值得這麼多國家幾十年如一日都想去實現?對此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偉大到足夠影響人類命運的超級項目。因為核聚變反應堆需要的氘和氚元素也比較容易獲得,反應進行時也不會產生任何放射性物質,對於人類來講核聚變也是清潔能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