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0 15:52 |溫嶺日報-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陳祥勝 整理
口述者:陳琳謙,江廈潮汐試驗電站原黨委書記兼站長
航拍鏡頭下的江廈潮汐試驗電站。溫嶺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海偉攝
江廈潮汐試驗電站是我國首座漲潮、落潮雙向發電的潮汐能電站,也是一座清潔的可再生的新能源發電站,它不僅被寫入我國中小學地理教科書,還被列入我國20世紀大事記,成為溫嶺人的驕傲。
一封寄給中央的書信,給能源緊缺的浙東南帶來曙光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內能源普遍緊缺,浙江尤為嚴重。以溫嶺為例,在上世紀70年代初,用電需求驟增,單靠建於現今太平街道大合山路一帶的大益山火力發電廠發電已遠遠無法滿足。
當時,潮汐能開發方興未艾,包括溫嶺已建成的沙山潮汐電站在內,部分沿海省份相繼建設了不少潮汐電站,但這些電站都為潮汐發電單向電站,利用率較低。
鑑於樂清灣蘊藏豐富潮汐能資源,溫州一名幹部向中央寫信,提出能否開發樂清灣潮汐能。1970年8月,水電部第十二工程局根據部裡指示組成了查勘小組。
1971年元旦,剛在安徽某水電站完成工作的我回到家鄉溫嶺,調入樂清灣查勘小組工作。
方案「四選一」,首座潮汐能雙向發電站落戶溫嶺
1972年1月10日,當時的浙江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向國家科委、水電部上報,要求建造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同年3月,水利部第十二工程局提出《樂清灣綜合開發技術經濟調查報告》。
《報告》擬出了四個潮汐電站開發方案:一是江廈潮汐電站方案,裝機0.3萬千瓦,年發電量0.1億千瓦時;二是漩門港方案,裝機4.4萬千瓦,年發電量1.96億千瓦時;三是漩門港、江巖山分期開發方案,即在漩門港方案之後,開發江巖山以上的樂清灣庫區,裝機53.9萬千瓦,年發電量22.97億千瓦時;四是江巖山—漩門港以內樂清灣庫區一次性開發方案,裝機55萬千瓦,年發電量23.4億千瓦時。
《報告》認為,方案三、四規模大、投資多,暫不宜開發;而江廈潮汐電站方案規模小,機組設備便於地方自行解決,在建設中可以積累經驗,進行科研。此外,選址處的七一塘圍墾工程正在施工,大壩拋石低潮位時已能露出水面,洩水閘已基本建好,工程投資較少。
溫嶺爭取項目的熱情很高,當時全溫嶺年用電量為5000萬千瓦時,而電站設計年發電量為1000萬千瓦時,這對緩解用電壓力大有好處。江廈港位於樂清灣北部末端,最大潮位落差有8米多,全國罕見,也是一大有利條件。
1972年,國家計委批准建設江廈潮汐試驗電站,列為國家重要科研項目。
江廈潮汐試驗電站樞紐由大壩、發電機組、廠房、洩水渠道、洩水閘等組成。
1973年年初,電站正式動工開建,我們設計人員三人被派駐施工現場。搬家那天,我們從玉環楚門乘車到溫嶺,再轉車到達江廈。因為江廈到沙山電站工地沒有通車,我們只能靠手拉車拉行李到工地。電站工地所處的地方被人戲稱為溫嶺「西伯利亞」,偏僻荒蕪,生活條件很艱苦,就連飲用、盥洗用的水都是從外面購入的。
但相比艱苦的工地生活,發電站的施工建設才是難關重重,其中,發電站堤壩的修建便是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依託原有的七一塘,施工人員在堤壩200米長的合龍口隨潮水作業,以砌石平堵而上,苦戰7天,堤壩於1973年10月19日完成堵口合龍。緊接著加固大壩、拋填軟黏土心牆,至1974年年初大壩基本完成,累計又投放土石方25.19萬立方米。
建設中的江廈潮汐試驗電站。(資料圖)
累計發電2億千瓦時,科研意義更深遠
1980年,電站第一臺機組併網發電。1985年,電站基本建成。目前,電站共安裝6臺三種型號的雙向燈泡貫流式潮汐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4100千瓦,年發電量約730萬千瓦時。2007年投產的6號機組還被列入國家「863」計劃。
江廈潮汐試驗電站從1980年5月投入運行至今(註:數據截至2018年年底),累計完成發電量21781萬千瓦時,節約了7.144萬噸標準煤,同時減少5.924萬噸碳粉塵、21.716萬噸二氧化碳、0.653萬噸二氧化硫、0.327萬噸氮氧化物等汙染排放。
電站建成後,除了獲得大量的電能,還獲得了圍墾、水產養殖、交通及旅遊等綜合利用效益。電站庫區圍墾形成的5600畝土地,其中可耕地4700畝已全部開發,靠堤邊進、出水通暢的部分土地還改造成水塘,發展對蝦養殖。水庫的1.37平方公裡水面用來發展魚、蝦和貝類養殖。電站大壩的建成,還使江廈港兩岸群眾可以通過壩頂往來,不再需要擺渡或繞行。
江廈潮汐試驗電站作為潮汐能發電的試驗基地,積累了雙向潮汐發電機組研發、設計、製造、安裝和運行經驗,特別是2015年完成增擴容改造的1號機組,是國際上首次研發的三葉片六工況雙向高效運行的潮汐發電機組轉輪。電站的穩定運行,也為我國大規模商業開發潮汐能積累了工程經驗和技術儲備。
15759643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