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廈潮汐試驗電站是我國首座漲潮、落潮雙向發電的潮汐能電站,也是一座清潔的可再生的新能源發電站,它不僅被寫入我國中小學地理教科書,還被列入我國20世紀大事記,成為溫嶺人的驕傲。
現年81歲的陳琳謙,曾參與了江廈潮汐試驗電站的設計、施工及建成投運後的管理,與電站結下了不解之緣。
編寫回憶錄的陳琳謙。
踏勘樂清灣潮汐能開發利用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內能源普遍緊缺,對本就能源匱乏的浙江而言,情況尤為嚴重。「以溫嶺為例,在上世紀70年代初,用電需求驟增,單靠建於現今太平街道大合山路一帶的大益山火力發電廠,其發電量已遠遠無法滿足當時的用電需求。」陳琳謙回憶。
「鑑於樂清灣蘊藏著豐富的潮汐能資源,當時,溫州的一名幹部向中央寫了一封信,針對浙東南沿海能源緊缺的現狀,向中央提出能否開發樂清灣的潮汐能。」陳琳謙說,1970年8月,水利部第十二工程局根據水電部和浙江省革委會的指示,組成查勘小組,對樂清灣進行潮汐能開發利用踏勘。
水工專業畢業、當時在安徽從事水電工程建設的陳琳謙,經十二局安排,於1970年年底調入樂清灣,成為第十二工程局樂清灣查勘小組的一員,那年的他才32歲。「局裡需要熟悉當地情況的技術人員參與查勘,而當時我也想回來參與潮汐能開發,為家鄉的發展貢獻一份力。」
1973年年初,作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正式動工,陳琳謙作為設計單位人員,被派駐到了施工現場。搬家那天,陳琳謙和幾個同事一道,從設於玉環楚門的設計單位駐地,坐車到達江廈。因為江廈到施工工地沒有通車,大家只能靠手拉車帶著行李到達工地,住進施工工地臨時宿舍。「施工工地地處偏僻,被人戲稱為溫嶺的『西伯利亞』,生活條件很艱苦,就連平時飲用、盥洗用的水都是僱人從外面拉來的。而我從事水電工程施工多年,早已適應這樣的生活環境。」說起那時在工地上的生活場景,陳琳謙至今記憶猶新。
1975年5月7日,工程建設者們在江廈潮汐試驗電站大壩堵口留念。(資料圖)
承擔二次堵口設計重任
相較於艱苦的工地生活,電站的施工建設更是難關重重,其中,電站堤壩的修建是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江廈潮汐試驗電站在原七一塘圍墾工程基礎上興建。在電站工程指揮部接收時,七一塘洩水閘已基本建成,堤壩拋石已露出低潮位,只需稍加改造就可以滿足電站建設需求。而電站發電廠房、洩水渠道和輸變電工程以及其他配套設施則需要新建。
陳琳謙等來到工地後,對堤壩原設計進行覆核,按發電需要作適當修改,在不影響當時施工的前提下著手設計堤壩堵口方案。依託原有的七一塘,施工人員克服潮水所帶來的衝刷,結合基坑開挖,投放土石方25.19萬立方米,堤壩於1973年10月17日合攏。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1974年8月中旬13號颱風期間,堤壩發生決口,原有拋石填土蕩然無存,損失土石方5萬多立方米。
陳琳謙承擔了第二次堵口設計任務。「第二次堵口的合攏口只有100米,其底部軟粘土受到漲落潮水流衝刷,真可謂是水深流急,堵口合攏難度自然比第一次大得多。堵口只能採用立堵方案,即從決口兩端相向突擊拋石把決口堵死。」
1975年4月的一天,堤壩實施第二次合攏。「工地上人山人海,還特意調來了大板車運輸石料,部隊也派來大批官兵進行支援。」陳琳謙說,「大板車將石料傾倒入決堤口時,小的石料立馬被潮水衝走,大的石料留了下來,中間不能停下來,一停,便會前功盡棄,潰口也會越來越大。」
就是靠著這種不計損失地倒注石料,在所有人員4天4夜不眠不休的連續奮戰下,堤壩順利實現第二次合攏。「如此壯觀的堵口合攏場景,在溫嶺水利建設史上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成功合攏後,陳琳謙才回到宿舍蒙頭大睡。
至當年5月底,堤壩基本修復完成。
嚴抓施工質量不留遺憾
1976年以後,電站工程施工全面展開,陳琳謙已是設計單位常駐工地代表,負責處理施工中與設計有關的問題。指揮部技術人員和來自當地農村的施工隊伍,他們雖然熟悉堤壩、涵閘工程,卻是第一次接觸電站工程,所以免不了需要陳琳謙來協助。
「他們時常開玩笑說,我是溫嶺人,與施工技術有關的事情我都得管。他們真的是把我當成自己人,指揮部開會或是研究什麼問題,都會請我參加。對我而言,能為家鄉建設多出力也是義不容辭的,但工程質量必須保證。」因為陳琳謙是以設計、施工雙重身份出現在工地上,所以工作顯得格外忙碌,晚上還經常在宿舍裡忙工作。
1977年年初,發電廠房混凝土開始澆築,為確保施工質量,從設計和施工兩方面考慮,陳琳謙經常要去工地檢查。有一個晚上,他去檢查閘墩鋼筋,由於光線昏暗,只能用手去探摸,不料被黃蜂刺中,手部腫痛了好多天;在寒冬的深夜,因擔心剛澆築好的鋼筋混凝土閘門受凍,他跑到現場去探摸閘門保溫效果如何;在洩水閘改造階段,他深夜下到閘門底部去檢查,有時只能是手拉纜繩,在近10米高的巖石陡坡上爬上爬下,在場的施工人員無不驚訝。
在發電廠房基本建成之後,為確保工程安全,在海側圍堰拆除之前,設計駐工地代表兼廠房設計人員之一的陳琳謙,建議在海側圍堰內充水,讓廠房經受擋水考驗,並為此設計了充水試驗方案,該方案得到了省局的高度重視。這項試驗只需在圍堰高處開個口,建一座臨時小水閘,趁大潮期間漲潮時,開閘向圍堰內充水,至高平潮時關閘,讓廠房直接擋水,在試驗過程中若有什麼異常,可立即開閘排水。「經過充水試驗後,圍堰拆除讓廠房投入運行,心裡就踏實了。」
江廈潮汐試驗電站。記者 朱海偉攝
在處理問題過程中累積經驗
1980年,陳琳謙擔任電站站長。1985年,他擔任電站黨委書記兼站長。作為我國第一座潮汐能發電站,電站具備相應的試驗性質,在建設與運行過程中,遭遇了諸多新情況與新問題。其中,發生在1985年的一次意外,令他記憶猶新。
1985年遭6號颱風襲擊,電站對外輸電線路和自備電源線路均遭破壞,眼見壩址上遊下雨不止,水庫水位上漲逼近設計水位,洩水閘若不能及時開閘排水,會嚴重威脅廠房庫側擋水結構安全。陳琳謙自然清楚當時情況的嚴重性,所以儘管在搶險過程中其肘關節跌傷,身體發熱,都仍堅持在深夜組織職工在狂風暴雨中強拉電纜讓自備電源送電,趕在低潮位時開閘排水,這才保證了廠房安全。
「處理這些問題的過程,對電站運行管理人員來說,是一個鍛鍊和考驗的機會,也是為潮汐能開發累積經驗的過程,真正體現出興建潮汐試驗電站的實際意義。」陳琳謙說。
1980年,電站第一臺機組併網發電。1985年,電站基本建成。目前,電站共安裝6臺3種型號的雙向燈泡貫流式潮汐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4100千瓦,年發電量約730萬千瓦時。電站建成後,除了獲得大量的電能,還有圍墾、水產養殖、交通及旅遊等綜合利用效益。江廈潮汐試驗電站作為潮汐能發電的試驗基地,通過工程實施,積累了雙向潮汐發電機組研發、設計、製造、安裝和運行經驗,特別是2015年完成增擴容改造的1號機組,安裝了國際上首次研發的三葉片六工況雙向高效運行的潮汐發電機組轉輪,填補了國內潮汐電站在設計優化及多工況運行方式等方面的技術空白。電站的穩定運行,為我國大規模商業開發潮汐能積累了工程經驗和技術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