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座潮汐能試驗電站建設參與者陳琳謙 與新能源結下不解之緣

2020-12-06 浙報融媒體

江廈潮汐試驗電站是我國首座漲潮、落潮雙向發電的潮汐能電站,也是一座清潔的可再生的新能源發電站,它不僅被寫入我國中小學地理教科書,還被列入我國20世紀大事記,成為溫嶺人的驕傲。

現年81歲的陳琳謙,曾參與了江廈潮汐試驗電站的設計、施工及建成投運後的管理,與電站結下了不解之緣。

編寫回憶錄的陳琳謙。

踏勘樂清灣潮汐能開發利用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內能源普遍緊缺,對本就能源匱乏的浙江而言,情況尤為嚴重。「以溫嶺為例,在上世紀70年代初,用電需求驟增,單靠建於現今太平街道大合山路一帶的大益山火力發電廠,其發電量已遠遠無法滿足當時的用電需求。」陳琳謙回憶。

「鑑於樂清灣蘊藏著豐富的潮汐能資源,當時,溫州的一名幹部向中央寫了一封信,針對浙東南沿海能源緊缺的現狀,向中央提出能否開發樂清灣的潮汐能。」陳琳謙說,1970年8月,水利部第十二工程局根據水電部和浙江省革委會的指示,組成查勘小組,對樂清灣進行潮汐能開發利用踏勘。

水工專業畢業、當時在安徽從事水電工程建設的陳琳謙,經十二局安排,於1970年年底調入樂清灣,成為第十二工程局樂清灣查勘小組的一員,那年的他才32歲。「局裡需要熟悉當地情況的技術人員參與查勘,而當時我也想回來參與潮汐能開發,為家鄉的發展貢獻一份力。」

1973年年初,作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正式動工,陳琳謙作為設計單位人員,被派駐到了施工現場。搬家那天,陳琳謙和幾個同事一道,從設於玉環楚門的設計單位駐地,坐車到達江廈。因為江廈到施工工地沒有通車,大家只能靠手拉車帶著行李到達工地,住進施工工地臨時宿舍。「施工工地地處偏僻,被人戲稱為溫嶺的『西伯利亞』,生活條件很艱苦,就連平時飲用、盥洗用的水都是僱人從外面拉來的。而我從事水電工程施工多年,早已適應這樣的生活環境。」說起那時在工地上的生活場景,陳琳謙至今記憶猶新。

1975年5月7日,工程建設者們在江廈潮汐試驗電站大壩堵口留念。(資料圖)

承擔二次堵口設計重任

相較於艱苦的工地生活,電站的施工建設更是難關重重,其中,電站堤壩的修建是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江廈潮汐試驗電站在原七一塘圍墾工程基礎上興建。在電站工程指揮部接收時,七一塘洩水閘已基本建成,堤壩拋石已露出低潮位,只需稍加改造就可以滿足電站建設需求。而電站發電廠房、洩水渠道和輸變電工程以及其他配套設施則需要新建。

陳琳謙等來到工地後,對堤壩原設計進行覆核,按發電需要作適當修改,在不影響當時施工的前提下著手設計堤壩堵口方案。依託原有的七一塘,施工人員克服潮水所帶來的衝刷,結合基坑開挖,投放土石方25.19萬立方米,堤壩於1973年10月17日合攏。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1974年8月中旬13號颱風期間,堤壩發生決口,原有拋石填土蕩然無存,損失土石方5萬多立方米。

陳琳謙承擔了第二次堵口設計任務。「第二次堵口的合攏口只有100米,其底部軟粘土受到漲落潮水流衝刷,真可謂是水深流急,堵口合攏難度自然比第一次大得多。堵口只能採用立堵方案,即從決口兩端相向突擊拋石把決口堵死。」

1975年4月的一天,堤壩實施第二次合攏。「工地上人山人海,還特意調來了大板車運輸石料,部隊也派來大批官兵進行支援。」陳琳謙說,「大板車將石料傾倒入決堤口時,小的石料立馬被潮水衝走,大的石料留了下來,中間不能停下來,一停,便會前功盡棄,潰口也會越來越大。」

就是靠著這種不計損失地倒注石料,在所有人員4天4夜不眠不休的連續奮戰下,堤壩順利實現第二次合攏。「如此壯觀的堵口合攏場景,在溫嶺水利建設史上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成功合攏後,陳琳謙才回到宿舍蒙頭大睡。

至當年5月底,堤壩基本修復完成。

嚴抓施工質量不留遺憾

1976年以後,電站工程施工全面展開,陳琳謙已是設計單位常駐工地代表,負責處理施工中與設計有關的問題。指揮部技術人員和來自當地農村的施工隊伍,他們雖然熟悉堤壩、涵閘工程,卻是第一次接觸電站工程,所以免不了需要陳琳謙來協助。

「他們時常開玩笑說,我是溫嶺人,與施工技術有關的事情我都得管。他們真的是把我當成自己人,指揮部開會或是研究什麼問題,都會請我參加。對我而言,能為家鄉建設多出力也是義不容辭的,但工程質量必須保證。」因為陳琳謙是以設計、施工雙重身份出現在工地上,所以工作顯得格外忙碌,晚上還經常在宿舍裡忙工作。

1977年年初,發電廠房混凝土開始澆築,為確保施工質量,從設計和施工兩方面考慮,陳琳謙經常要去工地檢查。有一個晚上,他去檢查閘墩鋼筋,由於光線昏暗,只能用手去探摸,不料被黃蜂刺中,手部腫痛了好多天;在寒冬的深夜,因擔心剛澆築好的鋼筋混凝土閘門受凍,他跑到現場去探摸閘門保溫效果如何;在洩水閘改造階段,他深夜下到閘門底部去檢查,有時只能是手拉纜繩,在近10米高的巖石陡坡上爬上爬下,在場的施工人員無不驚訝。

在發電廠房基本建成之後,為確保工程安全,在海側圍堰拆除之前,設計駐工地代表兼廠房設計人員之一的陳琳謙,建議在海側圍堰內充水,讓廠房經受擋水考驗,並為此設計了充水試驗方案,該方案得到了省局的高度重視。這項試驗只需在圍堰高處開個口,建一座臨時小水閘,趁大潮期間漲潮時,開閘向圍堰內充水,至高平潮時關閘,讓廠房直接擋水,在試驗過程中若有什麼異常,可立即開閘排水。「經過充水試驗後,圍堰拆除讓廠房投入運行,心裡就踏實了。」

江廈潮汐試驗電站。記者 朱海偉攝

在處理問題過程中累積經驗

1980年,陳琳謙擔任電站站長。1985年,他擔任電站黨委書記兼站長。作為我國第一座潮汐能發電站,電站具備相應的試驗性質,在建設與運行過程中,遭遇了諸多新情況與新問題。其中,發生在1985年的一次意外,令他記憶猶新。

1985年遭6號颱風襲擊,電站對外輸電線路和自備電源線路均遭破壞,眼見壩址上遊下雨不止,水庫水位上漲逼近設計水位,洩水閘若不能及時開閘排水,會嚴重威脅廠房庫側擋水結構安全。陳琳謙自然清楚當時情況的嚴重性,所以儘管在搶險過程中其肘關節跌傷,身體發熱,都仍堅持在深夜組織職工在狂風暴雨中強拉電纜讓自備電源送電,趕在低潮位時開閘排水,這才保證了廠房安全。

「處理這些問題的過程,對電站運行管理人員來說,是一個鍛鍊和考驗的機會,也是為潮汐能開發累積經驗的過程,真正體現出興建潮汐試驗電站的實際意義。」陳琳謙說。

1980年,電站第一臺機組併網發電。1985年,電站基本建成。目前,電站共安裝6臺3種型號的雙向燈泡貫流式潮汐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4100千瓦,年發電量約730萬千瓦時。電站建成後,除了獲得大量的電能,還有圍墾、水產養殖、交通及旅遊等綜合利用效益。江廈潮汐試驗電站作為潮汐能發電的試驗基地,通過工程實施,積累了雙向潮汐發電機組研發、設計、製造、安裝和運行經驗,特別是2015年完成增擴容改造的1號機組,安裝了國際上首次研發的三葉片六工況雙向高效運行的潮汐發電機組轉輪,填補了國內潮汐電站在設計優化及多工況運行方式等方面的技術空白。電站的穩定運行,為我國大規模商業開發潮汐能積累了工程經驗和技術儲備。

相關焦點

  • 中國水利工程巡禮丨全國首座潮汐能雙向發電站:38年發電2億千瓦時
    溫嶺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海偉攝江廈潮汐試驗電站是我國首座漲潮、落潮雙向發電的潮汐能電站,也是一座清潔的可再生的新能源發電站,它不僅被寫入我國中小學地理教科書,還被列入我國20世紀大事記,成為溫嶺人的驕傲。 一封寄給中央的書信,給能源緊缺的浙東南帶來曙光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內能源普遍緊缺,浙江尤為嚴重。
  • 海潮能發電,全國數第一!看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的前世今生
    : 海潮能發電 全國數第一》 讓我們一起走進 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的故事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第四期——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
  • 我國首座「海上漂浮式潮流能電站」建成
    東北網5月7日訊 (記者 王蕊) 近日,由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海洋可再生能源研究所作為技術牽頭單位設計的「海能-I」號百千瓦級潮流能電站在浙江岱山縣龜山水道成功運行,電站經海底電纜為水道附近的官山島居民提供源源不斷的電能。
  • 投用40年,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累計發電2.35億千瓦時
    記者日前從江廈潮汐試驗電站了解到,作為我國第一座潮汐能雙向發電站,從1980年5月投入運行至今,電站已累計完成發電量2.35億千瓦時。電站的穩定運行,為我國大規模商業開發潮汐能積累了工程經驗和技術儲備。
  • 探訪我國最大潮汐發電站——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
    村裡的養殖戶徐明發至今都不知道,家門口那座假山綠樹掩映的寧靜院落,就是我國最大的潮汐發電站和試驗基地——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  根據《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規劃》,我省將綜合開發包括潮汐能在內的清潔能源。來自海洋的能源開發,有哪些特點?記者實地探訪了建成25年,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法國朗斯潮汐電站和加拿大安納波利斯潮汐電站的江廈潮汐試驗電站。
  • 浙江溫嶺江廈潮汐電站,是我國已建成最大的一座潮汐電站
    當時世界已建成的雙向潮汐電站有兩座為法國布裡塔尼的朗斯電站1968年建成,安裝二十四臺單機容量為一萬千瓦的的雙向貫流式水輪發電機。另一座是蘇聯基斯洛電站也是1968年投產發電,裝有兩臺四百千瓦雙向貫流式水輪發電機。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美國等也正在規劃設計興建潮汐電站。潮汐電站是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它利用海水漲潮、落潮產生的能量發電。
  • 首座水下潮汐電站在挪威問世 可不間斷地發電
    首座水下潮汐電站在挪威問世 可不間斷地發電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 第一座商用水下潮汐能發電站日前在挪威併網發電
  • 潮汐電站「退潮」 發電成本高昂新電站建設陷僵局
    台州玉環縣的茅埏島,是樂清灣第二大島,距縣城約7公裡,島上有一座歷史31年之久的潮汐發電站——海山潮汐發電站。這是現在國內僅存的兩座潮汐電站之一,另一座是浙江溫嶺的江廈電站。1958年,我國就開始利用潮汐能發電,高峰時,全國曾建有40餘座潮汐電站,如今僅存這兩座。緣何潮汐電站紛紛關閉?
  • 1980年5月4日,江廈潮汐試驗電站第一臺機組併網發電
    1980年5月4日,江廈潮汐試驗電站第一臺機組併網發電2017-05-04 10:12 來源: 科普中國-科技名家·裡程碑 1980年5月4日1980年5月4日,浙江省溫嶺的江廈潮汐試驗電站第一臺機組併網發電,這揭開了中國較大規模建設潮汐電站的序幕。
  • 探訪我國最大的潮汐能發電站
    「小而美」背後的意義——探訪我國最大的潮汐能發電站中國電力新聞網訊記者於琳娜8月23日,雖然已經出了伏天,但浙江溫嶺的氣溫達到在距離溫嶺市區16千米西南方向的一個狹長港灣裡,坐落著我國首個雙向潮汐能發電站——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國際社會對潮汐發電的重視潮汐是由於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而產生的海水定時漲落現象,科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海洋的呼吸」,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 新能源發電——潮汐能發電
    在石油還沒有大規模利用的1912年,德國已經在胡蘇姆建成了一座小型潮汐電站,英美等國隨後也開始利用潮汐能發電。歐美潮汐能發電在沿海國家特別是海洋國家,潮汐能資源非常豐富,從世界地理的角度來說,大西洋風高浪急,不僅具有豐富的風力資源,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潮汐能資源,因此西歐諸國在潮汐能開發具有天然優勢。
  • 全國只剩浙江2座潮汐電站 成本高昂是主因
    這是現在國內僅存的兩座潮汐電站之一,另一座是浙江溫嶺的江廈電站。1958年,我國就開始利用潮汐能發電,高峰時,全國曾建有40餘座潮汐電站,如今僅存這兩座。緣何潮汐電站紛紛關閉?記者調查發現,舊電站倒閉、新電站的建設陷僵局,原因都指向高昂的發電成本。
  • 走近「月亮使者」:世界第四大潮汐電站,還能圍墾種糧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隨「新媒體走進新國企」採訪團走進我國最大的潮汐能發電站——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揭開這個「月亮使者」的神秘面紗。江廈潮汐試驗電站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潮汐電站以海水作為工作介質,利用海水位和庫水位的落差發電,設備的防腐蝕和防海生物附著的問題是常規水電站所沒有的;再比如,潮汐電站沒有枯水期問題,電站穩定還可以做到精準預報;建設潮汐電站不需要移民,不僅無淹沒損失,相反還可以圍墾大片土地,具有水產養殖、海洋化工、交通旅遊等綜合利用效益。
  • 潮汐能 - 首頁 -中國天氣網
    只有出現大潮,能量集中時,並且在地理條件適於建造潮汐電站的地方,從潮汐中提取能量才有可能。雖然這樣的場所並不是到處都有,但世界各國都已選定了相當數量的適宜開發潮汐電站的站址。  發展像潮汐能這樣的新能源,可以間接使大氣中的CO2含量的增加速度減慢。潮汐是一種世界性的海平面周期性變化的現象,由於受月亮和太陽這兩個萬有引力源的作用,海平面每晝夜有兩次漲落。
  • 浙江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2009年發電量創新高
    1月7日拍攝的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外景據最新統計,2009年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發電量達731萬千瓦時,創建站20多年來最高水平。溫嶺江廈潮汐電站是我國潮汐發電的國家級試驗基地,共安裝6臺雙向燈泡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3900千瓦。2009年電站3號、4號機組進行技術改造後,電站的自動化水平、安全水平等得到全面提高。
  • 走基層丨探訪我國最大的潮汐能發電站
    走基層丨探訪我國最大的潮汐能發電站 來源: 中國電力新聞網      日期:19.08.27「小而美」背後的意義——探訪我國最大的潮汐能發電站在距離溫嶺市區16千米西南方向的一個狹長港灣裡,坐落著我國首個雙向潮汐能發電站——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  國際社會對潮汐發電的重視  潮汐是由於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而產生的海水定時漲落現象,科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海洋的呼吸」,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 溫嶺江夏潮汐電站成為全國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
    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榜上有名。   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是我國第一座也是最大的雙向潮汐發電站,是潮汐發電的實驗基地,規模居世界第四。1980年5月,電站第一臺機組投產發電。目前,電站共安裝6臺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4100千瓦,年發電量保持在720萬千瓦時左右,到今年年底已累計發電2億千瓦時。
  • 波浪發電設備促進海洋能產業發展
    山東長島海上風電場、江蘇如東海上示範風電場一期工程開工建設,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順利建成,浙江三門兩萬千瓦潮汐電站工程、福建八尺門潮汐能發電項目正式啟動,海洋微藻生物能源項目落戶深圳龍崗……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是我國最大的潮汐電站,規模位居世界前列。    在能源消費量持續攀升和傳統能源日趨緊缺的外部環境影響下,新能源開發利用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 我國潮汐能發電緣何緩慢
    這種運動包含兩種形式,一種是海水的垂直升降,也稱潮汐,一種是海水水平流動,稱為潮流,這兩種運動一般統稱為潮汐。據相關統計,全球海洋中所蘊藏的潮汐能約有109千瓦,目前已開發的潮汐能電站總裝機容量為8×108千瓦,年發電量2×1012千瓦時,約佔全球潮汐能總功率的27%。調查表明,我國潮汐能蘊藏量為110吉瓦,其中可供開發的約21吉瓦,年可發電量580億度。
  • 走進「小而美」潮汐電站:這裡能發電 還能養小蟹年產值超千萬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雅潔 在浙江省溫嶺市西南的江廈港上,位於浙江省離城16公裡處,悄然矗立著中國第一座雙向潮汐能發電站——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作為中國潮汐能開發利用試驗基地的先驅,近四十年來,這座發電站見證了國內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多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