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潮汐能發電緣何緩慢

2020-12-06 和訊科技

近日,國務院通過了《能源發展「

十二五

」規劃》,重點強調發展可再生能源。在這些可再生能源中,水能、風能、太陽能等近年來在我國發展迅猛,海洋能的利用則相對滯後。

就海洋能特別是潮汐能領域中的一些問題,《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海洋能專業委員會委員、東北師範大學先進能源研究所所長張雪明教授。

利用技術最成熟

潮汐是在月亮和太陽引力作用下產生的地球表面海水周期性漲落潮運動。這種運動包含兩種形式,一種是海水的垂直升降,也稱潮汐,一種是海水水平流動,稱為潮流,這兩種運動一般統稱為潮汐。

據相關統計,全球海洋中所蘊藏的潮汐能約有109千瓦,目前已開發的潮汐能電站總裝機容量為8×108千瓦,年發電量2×1012千瓦時,約佔全球潮汐能總功率的27%。調查表明,我國潮汐能蘊藏量為110吉瓦,其中可供開發的約21吉瓦,年可發電量580億度。浙江、福建兩省岸線曲折,潮差較大,潮汐能也最為豐富,兩省資源佔我國全部儲量的80%。

「相比其他海洋能,例如波浪能、溫差能、鹽差能等,潮汐能利用是最成熟、最現實的。」對此,張雪明一一舉例說明。

鹽差能蘊藏豐富的地方一般是江河淡水的出海口,數量較少,而且這些地方大多軍事意義重大且多用於航運,只有極少數地方有用鹽差能發電的可能。

而我國溫差能最豐富的地方是南海。但是,當地距離我國用電集中的南方工業區太遠,而且難以解決海上輸電問題。此外,溫差發電技術瓶頸較多,世界上還沒有成功的先例。

此外,我國由於外部島鏈的阻擋,使得波浪能蘊藏量受到制約,波浪能平均值處於全球中等水平。張雪明告訴記者:「東部沿海每年有近一半時間波浪較小。而東南沿海雖然波浪能相對較好,但是其抗颱風能力較差,在每年數次颱風侵襲下波浪能設備損壞嚴重,所以波浪能發電在技術上也有很大困難。」

因此,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潮汐能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發電穩定。其發電量不會產生大的波動,而且不佔用農田,成本只有火電的八分之一。

面臨三道坎

據了解,利用潮汐能發電有兩種方式:築壩發電和潮流能發電。築壩發電是在近海築一道壩聚水,利用潮差發電;潮流能發電則是把電機放在表層水下讓潮流衝擊葉輪發電。

據了解,我國從1958年開始研究開發潮汐能利用,各地相繼建設了40多座小型潮汐能發電站。這些發電站因為設備落後、建設質量粗糙、裝機容量太小,建成後運營一段時間便紛紛關停,目前還在運行的僅有3座,且處於微利或虧損運行狀態。作為新能源的潮汐能發電為何進展如此緩慢?

張雪明表示:「建潮汐電站有一個前提,即該地區必須是一個特殊地形。第二個條件是潮差要高。」我國的潮差大部分地區都比較小,最高的只有5米,而國外最高的有17米。因此,我國要建一個潮汐能電站比國外難度要大得多。

潮汐發電一般是在海灣或河灣。這些地方潮流能資源雖然豐富,但往往還有其他更重要的用途,發電只是排位靠後的選項。

「發電是最次要的一個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軍事航道的安全。」張雪明說,潮汐能豐富的地方常常都是一些軍用的航道,是不允許用於發電的。其次是要保證整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和交通航運,保證沿海地區經濟開發的要求,最後才能考慮發電的問題。

張雪明指出,潮汐發電必須要滿足上述要求,才能考慮開工建設。

而當潮汐電站開始建設時,技術投資和環境保護則是面臨的第二道、第三道難題。

張雪明表示:「在海洋環境下潮汐能發電會面臨非常複雜的問題。例如,海水的高腐蝕度對發電設備的材料提出了極高要求,極端環境下如十二、十三級大風,能不能保證發電機組完好無損,這些都是要面對的情況。」

此外,國外環保人士對築壩發電的環境影響一直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築壩發電人為造成壩內外海水生態環境的差異,對壩裡整體環境造成危害。

潮流能發電將成主流

「相對於築壩利用潮差發電,潮流能發電對環境幾乎沒有影響,將是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張雪明指出,潮流能發電是利用潮汐流動的力量衝擊水輪機,其實質很像風力發電,只不過潮汐流動的速度偏小。而且,潮流能發電無須築壩,只是在近海表層下面放置發電機組,一般在20米以內。

「我國潮流能豐富的地區主要是福建、浙江、山東、遼寧和臺灣。而世界上潮流能最豐富的地區是

大西洋

(

600558

,

股吧

)海域,那裡潮流流速很大。我國潮流能流速最大在每秒3米以內,英吉利海峽有的地方每秒流速可達5~6米/秒。」張雪明說。

憑藉豐富的海洋能資源,大西洋周邊的一些國家如

英國

,其潮流能技術發展最早,也最為先進。如今,英國已有幾家商業公司在研發潮流能發電機,其中MCT公司在技術研發上較為領先,已研製出了兆瓦級裝置。

不過,張雪明指出,在潮流能技術方面,國內和國外水平相差不大,沒必要盲目引進國外設備及技術。「由於我國沿海地質環境與國外不同,引進西方的技術和設備不適合我國沿海潮流能發電。因為我國近海大陸架較淺,西方大尺寸的水輪機無法在這種水深情況下運轉。」

據悉,由東北師範大學先進能源研究所承擔的國家

科技

支撐計劃「表層潮流能發電站」已進入示範階段。這些裝機容量20千瓦的潮流能發電機能夠在水深0~30米、流速0.7~3米/秒的條件下工作,經過示範檢驗後將在四五年內推進商業化運行。

「在不遠的將來,我國潮流能發電的商業化發展或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張雪明說。

《中國科學報》 (2012-11-08 B3 能源周刊)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新能源發電——潮汐能發電
    從本質上來講,潮汐能發電與普通水利發電相似,而且海水流量更大,瞬時發電量高,並且呈現間歇性發電,因此對於發電設備來講,需要適合低水頭,高流量,以及耐腐蝕的特點。歐美潮汐能發電在沿海國家特別是海洋國家,潮汐能資源非常豐富,從世界地理的角度來說,大西洋風高浪急,不僅具有豐富的風力資源,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潮汐能資源,因此西歐諸國在潮汐能開發具有天然優勢。
  • 我國的潮汐能發電在世界處於第幾梯隊?
    2、什麼是潮汐能發電?現代社會對於潮汐能的利用,主要是潮汐能發電,即利用海灣、河口等有利地形,建築水堤,形成水庫,以便於大量蓄積海水、並在壩中或壩旁建造水力發電廠房,通過水輪發電機組進行發電。潮汐能發電與普通水力發電原理類似,但是由於潮水的流動與河水的流動不同,是不斷變換方向的,因此潮汐能發電出現了不同的形式。(1)單庫單向型。漲潮時海水湧入壩中,落潮時海水流向壩外實現發電。(2)單庫雙向型。無論是漲潮還是落潮,都可以進行發電,只有在平潮的時候不能發電。
  • 月亮的禮物——潮汐能發電
    那麼,這種周期性的海水運動是否可以用來發電呢?事實上,潮汐能發電大有可為。潮漲潮落,周而復始,潮汐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據世界能源理事會統計,若將全世界的潮汐能轉換為電能,每年的發電量約為10000億千瓦時,佔世界發電量的5%,僅芬迪灣的潮汐能每年就可以發電170億千瓦時。
  • 潮汐電站「退潮」 發電成本高昂新電站建設陷僵局
    台州玉環縣的茅埏島,是樂清灣第二大島,距縣城約7公裡,島上有一座歷史31年之久的潮汐發電站——海山潮汐發電站。這是現在國內僅存的兩座潮汐電站之一,另一座是浙江溫嶺的江廈電站。1958年,我國就開始利用潮汐能發電,高峰時,全國曾建有40餘座潮汐電站,如今僅存這兩座。緣何潮汐電站紛紛關閉?
  • 潮汐能發電規模化發展遇阻
    我國潮汐能發電規模化發展主要受制於相對較高的成本和較小的潮汐範圍,質優的潮汐能多存在於突出的海岬或海峽,降低了潮汐能總體的利用率。另外,裝機容量過小也是推廣難的原因之一。在能源消費量持續攀升、傳統能源日趨緊缺的背景下,積極探尋和發展海洋能源,將成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路徑。
  • 探訪我國最大的潮汐能發電站
    「小而美」背後的意義——探訪我國最大的潮汐能發電站中國電力新聞網訊記者於琳娜8月23日,雖然已經出了伏天,但浙江溫嶺的氣溫達到在距離溫嶺市區16千米西南方向的一個狹長港灣裡,坐落著我國首個雙向潮汐能發電站——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國際社會對潮汐發電的重視潮汐是由於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而產生的海水定時漲落現象,科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海洋的呼吸」,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 OFweek視點:潮汐發電必需走向商業化
    河底發電 開啟潮汐能的新方式  今年9月,美國綠色能源公司(VerdantPower)在羅斯福島(RooseveltIsland)與皇后區(Queens)之間的紐約東河(EastRiver)河底完成了為期10天的潮汐渦輪機發電測試,以檢測渦輪機設備是否可以承受水流的強烈衝擊和適應流速的變化。
  • 新知丨潮汐漫話 之 潮汐發電
    全球潮汐能的理論蘊藏量大約在20—30萬億kW·h/a(單位為年均千瓦小時),相當於所有河川水力發電總量,但可供開發程度比較低,不同國家情況不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潮汐能蘊藏量為1.9億千瓦,其中可供開發的約3850萬千瓦,年發電量870億千瓦時,大約相當於40多個新安江水電站。潮汐能是一種清潔、不汙染環境、不影響生態平衡的可再生能源。
  • 潮汐發電:未來的光明之源
    我國發展潮汐能起步較早,1957年就在山東建成了第一座潮汐發電站。到1980年,我國第一座「單庫雙向」式潮汐電站──江廈潮汐試驗電站正式發電,裝機容量為3000千瓦,年平均發電1070萬千瓦時,落成時規模僅次於法國朗斯潮汐電站,是當時世界上第二大潮汐發電站。
  • 我國潮汐發電技術已國際領先 30年發電兩億千瓦時
    新華社濟南5月28日電(記者滕軍偉)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副主任夏登文28日在此間舉行的第四屆中國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年會暨論壇上表示,我國正在山東威海、浙江舟山、廣東萬山規劃建設三個海洋能海上試驗場。這三大海洋能試驗場將作為我國海洋能發電裝置試驗、測試與產業孵化基地,為快速提升我國海洋能技術成熟度,推動我國海洋能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 走基層丨探訪我國最大的潮汐能發電站
    走基層丨探訪我國最大的潮汐能發電站 來源: 中國電力新聞網      日期:19.08.27「小而美」背後的意義——探訪我國最大的潮汐能發電站在距離溫嶺市區16千米西南方向的一個狹長港灣裡,坐落著我國首個雙向潮汐能發電站——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  國際社會對潮汐發電的重視  潮汐是由於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而產生的海水定時漲落現象,科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海洋的呼吸」,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 乳山:中國潮汐發電的「搖籃」
    潮汐湖開口處有座大橋,橋下就是當年中國規模最大的潮汐發電站——白沙口潮汐發電站。  乳山,在新中國的電力發展史上註定要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這裡是我國潮汐發電起步的地方。  向大海要電  40多年前,新中國越來越緊迫地感受到了能源的重要性,在能源領域的探索,更是馬不停蹄地進行著。
  • 潮汐能發電如何突破發展困境?
    潮汐能發電如何突破發展困境?  潮汐能是透過每天潮起潮落來發電,以海面起伏為動能驅動渦輪機,設備則細分為攔潮堰系統跟新型的海底渦輪機等系統。其中,攔潮堰是通過過水閥、水輪發電機與水壩兩側的水位差進行發電,雖然成本較為高昂,但由於該設備由混泥土建造,壽命相當長。  法國的郎斯潮汐電站1966年就開始運作,至今已運作53年都還沒有要退休的樣子。與此同時,該設備建設成本也驚為天人。
  • 鋼鐵在潮汐能發電中的應用
    然而,並非所有可再生能源都能得以大規模利用,完全取代傳統能源,但幸運的是,潮汐能這種可再生能源的蘊藏量十分可觀,可大量轉化為電能,保證全年穩定的電力供應,據估計,世界各地潮汐發電量可達到100萬兆瓦。海水每天要經歷兩次潮漲和潮落,潮汐能是在海水潮漲和潮落過程中形成的水的勢能,潮汐可以進行預報,因此利用潮汐能發電具有穩定可靠的優勢。
  • 潮汐發電
    這是由於太陽和月亮的引潮力而造成的,我們也把它叫做潮汐。而在漲潮或落潮的過程中會有很強的動能和勢能之間的轉化,我們也把這個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潮汐能。那麼對於潮汐能我們要如何利用呢?潮汐發電這件展品分為了四個部分,分別是海水的模擬池中間的水輪發動機、水庫模擬池以及前方的操作臺。
  • 利用潮汐發電日趨成熟,已進入實用階段
    與潮汐發電相關的技術進步極為迅速,已開發出多種將潮汐能轉變為機械能的機械設備,如螺旋槳式水輪機、軸流式水輪機、開敞環流式水輪機等,日本甚至開始利用人造衛星提供潮流信息資料。利用潮汐發電日趨成熟,已進入實用階段。
  • 讓「潮汐能」發電造福海島 這個浙江智造世界唯一
    讓「潮汐能」發電造福海島 這個浙江智造世界唯一 有望開啟我國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清潔能源的新局面 2017年10月23日 06:23:28這位「鄰居」塊頭不小,個頭20米高,佔地1000多平方米,每天利用潮起潮落的能量默默發電。  記者從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獲悉,日前,世界裝機功率最大、總裝機容量達3.4兆瓦的LHD-L-1000林東模塊化大型海洋能發電機組項目,在舟山通過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組織的專家組成果鑑定,成為目前世界唯一一臺實現全天候穩定發電併網的潮汐能發電項目。
  • 【漲知識】潮汐水電站發電原理解析
    我國浙江省溫嶺市沙山潮汐電站就是這種類型。2.潮汐發電單庫雙向電站用一個水庫,但是漲潮與落潮時均可發電,只是在水庫內外水位相同的平潮時不能發電,這種電站稱之為單水庫雙程式潮汐電站,它大大提高了潮汐能的利用率。廣東省東莞市的鎮口潮汐電站及浙江省溫嶺市江廈潮汐電站,就是這種型式。
  • 浙江溫嶺江廈潮汐電站,是我國已建成最大的一座潮汐電站
    浙江溫嶺江廈潮汐電站第一臺五百千瓦機組於1980年5月投產發電。是我國已建成最大的一座潮汐電站,設計總裝機容量三千千瓦,是1978年投產發電的山東乳山縣白沙口潮汐電站(設計總裝機容量九百六十千瓦)的三倍多。也是當時世界上較大的一座雙向潮汐電站。
  • 【潮汐能發電】(下)適宜海域有限,需儘快確立技術搶佔「陣地」
    日本太陽能發電半年新增4.7GW,達以往20多年總和   在全球設置潮汐能發電陣列 OpenHydro公司與法國電力公司及法國潛艇建造局(DCNS)合作,在法國北部布雷阿島(Brehat)海域35米深的海底,設置了4臺潮流渦輪機,並從2011年10月開始進行為期2年的實證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