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油還沒有大規模利用的1912年,德國已經在胡蘇姆建成了一座小型潮汐電站,英美等國隨後也開始利用潮汐能發電。
從本質上來講,潮汐能發電與普通水利發電相似,而且海水流量更大,瞬時發電量高,並且呈現間歇性發電,因此對於發電設備來講,需要適合低水頭,高流量,以及耐腐蝕的特點。
歐美潮汐能發電
在沿海國家特別是海洋國家,潮汐能資源非常豐富,從世界地理的角度來說,大西洋風高浪急,不僅具有豐富的風力資源,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潮汐能資源,因此西歐諸國在潮汐能開發具有天然優勢。
但是,由於常規電站廉價電費的競爭,真正意義商業化運作的法國郎斯潮汐能電站在1967年才得以建成,隨著技術的發展,潮汐能發電成本不斷降低,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庫克灣、加拿大芬地灣、英國塞文河口、阿根廷聖約瑟灣、澳大利亞達爾文範迪門灣、俄羅斯遠東鄂霍茨克海品仁灣潮汐能發電相繼跟進。
亞洲以及國內潮汐能發電
在亞洲地區,潮汐能發電開發利用的有韓國,印度,以及中國。其中韓國由於土地成本過高,結合三面環海的優勢,近年來大力推進潮汐能發電,技術水平已經步入世界第一梯隊。
目前韓國已經建成始華湖、泰安郡、江華島、平澤以及永宗島等潮汐能發電站。
在我國32000多公裡的海岸線中,蘊藏了至少1.9億千瓦電能資源,其中可供開發的有3850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870萬千瓦時。但是由於地理環境以及技術等原因,我國潮汐能發電成本過高,目前依靠政府補貼,附加產業開發等諸多手段勉強收支平衡。
隨著火電的逐漸退出以及潮汐能發電技術的進步,目前這一現場正逐漸扭轉,在政府的支持下江廈、海山潮汐能發電站正逐漸扭虧為盈。
以上就是小庫整理的潮汐能發電,雖然目前商業化運作成功的案例很少,但是作為未來新能源發展的一種趨勢,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成為發電領域的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