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發電仍在「退潮」期商業化應用難跨成本關

2020-11-26 網易財經

每日洶湧而來、奔騰而去的海潮所貢獻的可不只是魚蝦海貨或浩蕩景觀而已。波濤洶湧的海洋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能源庫。在地球離心力和月亮引力的聯合作用下,海平面每天兩次變化孕育著巨大的潮汐能。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1日稱,一個中荷財團正耗費數千萬美元對一個利用潮汐能生產清潔能源的項目開展可行性研究。該技術的發明者之一羅布·斯泰恩態度樂觀,其表示,經過30個月的研究,合作夥伴對該技術已有信心。斯泰恩認為,與中國北方渤海入口的項目相比,南方的從廣東汕頭到福建廈門的項目可行性更高。

斯泰恩說:「最大的挑戰是,為了使該項目在經濟上可行,該項目必須大規模地建設。從投資規模以及對社會和投資者的風險而言,該項目要求相當高,所以政府的支持很關鍵。」

包括八家荷蘭企業及大學和中國內地的企業及學術機構參與了該研究項目。對於渴望減少對外國能源的依賴,正大力推進清潔能源以降低汙染的中國而言,該項目的價值不言而喻。

斯泰恩稱,這個南方項目的年發電能力為5000兆瓦(1兆瓦=100萬瓦=1000千瓦),預計建設成本為150億美元,預計發電的成本為每千瓦時10至15美分。這意味著,該項目的生產成本可能與海上風力發電廠補貼後的電價—每千瓦時12至13.7美分差不多。

分析人士稱,這意味著潮汐能項目需要的國家補貼與海上風力發電項目相近,而海上風力發電已是最貴的項目之一。

但技術層面的突破並不意味著可觀而明晰的項目前景,這一價格高昂的項目還需等待環境影響評估。即使通過了經濟及環保評估,潮汐能與生俱來的巨大風險決定了,該項目的可行性只能留待完全建成後才有望論證。

從發電原理上而言,被譽為「水下風車」的潮汐能本身其實並不神秘,無非是利用潮汐形成的落差來推動水輪機,再由水輪機帶動電動機發電,與水力發電類似。區別在於河流利用的是空間落差,而潮汐流則是相對於海岸線的漲落。但就是這一併不神秘的資源,卻始終邁不過成本門檻。由於具有波動性和間歇性,輸出功率變化大,潮汐發電機組利用效率不高,間接抬高了發電成本。此外,機組、設備折舊等資金投入也不可小覷。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潮汐能資源蘊藏量約為1.1億千瓦,可開發總裝機容量為2179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624億千瓦時,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站點共191處,可開發總裝機容量為2158萬千瓦,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江蘇等省的沿海地區。

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曾興起一波潮汐電站建設熱潮,包括江廈、幸福洋、白沙口、海山等潮汐電站,總裝機約近6000千瓦。但現在真正發電運行的僅剩海山與江廈2座潮汐電站。

那麼這兩個倖存者的生存狀態如何呢?以海山潮汐電站為例,這座建成於1975年的潮汐電站目前已併入華東電網,上網電價0.46元/千瓦時,而發電成本卻要1.8元/千瓦時,價格嚴重倒掛。以現在每年40萬千瓦的發電量計算,年虧損額在50萬元左右,已處於半運營狀態。至於50萬元的缺口,則靠發展養殖業、出租部分庫區等途徑來相抵,勉強實現微薄盈利。

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走的是另一條路子:這座中國最大、世界位列第四的潮汐能發電站靠電價補貼實現了2.58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但相比於光伏、風電等同是可再生能源的「兄弟姐妹」,競爭力顯而易見。

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中國將「發揮潮汐能技術和產業較為成熟的優勢,在具備條件地區,建設1-2個萬千瓦級潮汐能電站和若干潮流能併網示範電站,形成與海洋及沿岸生態保護和綜合利用相協調的利用體系。到2015年,建成總容量5萬千瓦的各類海洋能電站,為更大規模的發展奠定基礎」。

在前述中荷的合作研發中,斯泰恩也在強調政府支持對項目開展的重要性。斯泰恩預計,該項目發電的成本為每千瓦時10至15美分(約合0.62-0.93元人民幣)。這意味著,其生產成本可能與2017年以前(不含2017年)海上風力發電臨時上網電價——近海項目每千瓦時0.85元(含稅,下同),潮間帶項目每千瓦時0.75元差不多。但根據國內排名第一序列的風電企業測算,海上風力發電的盈利空間,依然存在不小的風險。

即使放眼世界範圍,潮汐能開發的高成本問題依然是必須面臨的難題,已投入商業運營的電站項目都是靠政府補貼維持。浙江省發改委能源局電力與新能源處處長金敬撐曾表示,潮汐電站大規模上項目,目前比較困難。現在世界各國潮汐發電成本差不多都在每千瓦時2元左右。潮汐發電要開啟大規模商業應用,還需克服重重難關。

錄入編輯:王卉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潮汐發電仍在「退潮」期,商業化應用難跨成本關
    潮汐發電仍在「退潮」期,商業化應用難跨成本關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楊漾 2014-07-22 23:34 來源:澎湃新聞
  • 潮汐電站「退潮」 發電成本高昂新電站建設陷僵局
    「按我們現在的裝機量,200畝的庫容已經足夠發電了。」謝宗松解釋。高昂成本成攔路虎潮汐電站生存靠補貼在這兩家潮汐電站中,溫嶺的江廈電站走的是另一條路子:它的上網電價為2.58元/千瓦時,靠國家補貼過日子。
  • OFweek視點:潮汐發電必需走向商業化
    河底發電 開啟潮汐能的新方式  今年9月,美國綠色能源公司(VerdantPower)在羅斯福島(RooseveltIsland)與皇后區(Queens)之間的紐約東河(EastRiver)河底完成了為期10天的潮汐渦輪機發電測試,以檢測渦輪機設備是否可以承受水流的強烈衝擊和適應流速的變化。
  • 斯特林熱發電商業化應用步伐加速
    斯特林熱發電商業化應用步伐加速發表於:2013-02-22 17:41:11     作者:solarbe來源:solarbe在太陽能發電領域,光熱發電各種技術一直研發探索階段,試圖取得成本突破從而獲得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目前主要的光熱發電技術包括三種技術路線:槽式、塔式、蝶式。
  • 新能源發電——潮汐能發電
    從本質上來講,潮汐能發電與普通水利發電相似,而且海水流量更大,瞬時發電量高,並且呈現間歇性發電,因此對於發電設備來講,需要適合低水頭,高流量,以及耐腐蝕的特點。但是,由於常規電站廉價電費的競爭,真正意義商業化運作的法國郎斯潮汐能電站在1967年才得以建成,隨著技術的發展,潮汐能發電成本不斷降低,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庫克灣、加拿大芬地灣、英國塞文河口、阿根廷聖約瑟灣、澳大利亞達爾文範迪門灣、俄羅斯遠東鄂霍茨克海品仁灣潮汐能發電相繼跟進。
  • 月亮的禮物——潮汐能發電
    那麼,這種周期性的海水運動是否可以用來發電呢?事實上,潮汐能發電大有可為。潮漲潮落,周而復始,潮汐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據世界能源理事會統計,若將全世界的潮汐能轉換為電能,每年的發電量約為10000億千瓦時,佔世界發電量的5%,僅芬迪灣的潮汐能每年就可以發電170億千瓦時。
  • 新知丨潮汐漫話 之 潮汐發電
    世界上潮差的較大值約為13—15m,但一般說來,平均潮差在3m以上就有實際應用價值。全球潮汐能的理論蘊藏量大約在20—30萬億kW·h/a(單位為年均千瓦小時),相當於所有河川水力發電總量,但可供開發程度比較低,不同國家情況不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潮汐能蘊藏量為1.9億千瓦,其中可供開發的約3850萬千瓦,年發電量870億千瓦時,大約相當於40多個新安江水電站。
  • 【潮汐能發電】(上)技術與風電接近,全球或有9000萬千瓦開發潛能
    潮汐能發電的技術開發比波力發電進步更快,成本也較低,在實用化方面領先了一步。 可預測的穩定電源 在月球及太陽引力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海水會發生漲潮和退潮。並且地球還在不斷自轉,因而每天要發生2次漲潮和退潮,潮水的流向每6個小時交替變化,每天共計4次。而且,每個月有2次,即在滿月及新月之日,在月球引力與太陽引力的同時作用下,會發生「大潮」。
  • 潮汐能發電如何突破發展困境?
    潮汐能發電如何突破發展困境?  潮汐能是透過每天潮起潮落來發電,以海面起伏為動能驅動渦輪機,設備則細分為攔潮堰系統跟新型的海底渦輪機等系統。其中,攔潮堰是通過過水閥、水輪發電機與水壩兩側的水位差進行發電,雖然成本較為高昂,但由於該設備由混泥土建造,壽命相當長。  法國的郎斯潮汐電站1966年就開始運作,至今已運作53年都還沒有要退休的樣子。與此同時,該設備建設成本也驚為天人。
  • 全國只剩浙江2座潮汐電站 成本高昂是主因
    這是現在國內僅存的兩座潮汐電站之一,另一座是浙江溫嶺的江廈電站。1958年,我國就開始利用潮汐能發電,高峰時,全國曾建有40餘座潮汐電站,如今僅存這兩座。緣何潮汐電站紛紛關閉?記者調查發現,舊電站倒閉、新電站的建設陷僵局,原因都指向高昂的發電成本。
  • 什麼東西在影響著潮汐?退潮後的海水去了哪裡?
    潮汐顧名思義和海水周期性漲落有關的自然現象,根據漢語造字的原理,白天為朝夜晚為夕,分別加個水字就變成了潮汐。去過杭州的人都知道錢塘江,尤其是8月18正處秋分時節,錢塘江在月亮,太陽和地球等天體的合力作用下,形成雄偉壯觀的江潮,再加上自身喇叭狀的地形,將潮的規模推向更大,由此被譽為天下第一場潮。
  • 我國潮汐能發電緣何緩慢
    因此,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潮汐能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發電穩定。其發電量不會產生大的波動,而且不佔用農田,成本只有火電的八分之一。面臨三道坎據了解,利用潮汐能發電有兩種方式:築壩發電和潮流能發電。築壩發電是在近海築一道壩聚水,利用潮差發電;潮流能發電則是把電機放在表層水下讓潮流衝擊葉輪發電。
  • 鋼鐵在潮汐能發電中的應用
    然而,並非所有可再生能源都能得以大規模利用,完全取代傳統能源,但幸運的是,潮汐能這種可再生能源的蘊藏量十分可觀,可大量轉化為電能,保證全年穩定的電力供應,據估計,世界各地潮汐發電量可達到100萬兆瓦。海水每天要經歷兩次潮漲和潮落,潮汐能是在海水潮漲和潮落過程中形成的水的勢能,潮汐可以進行預報,因此利用潮汐能發電具有穩定可靠的優勢。
  • 踏上未來潮汐發電之旅
    英國海岸線是世界上擁有最高潮汐落差的海岸線之一,落差可達到7到12米。就連英國總理也於今日提及,英國是目前全球海洋可再生能源市場中最有吸引力的。 世界上第一個瀉湖潮汐發電基地將在英國的斯旺西海灣建成,實現利用大西洋的潮汐發電。
  • 潮汐發電的優缺點
    3、潮汐電站不需淹沒大量農田構成水庫,因此,不存在人口遷移、淹沒農田等複雜問題。而且可用攔海大壩,促淤圍墾大片海塗地,把水產養殖、水利、海洋化工、交通運輸結合起來,大搞綜合利用。這對於人多地少、農田非常寶貴的沿海地區,更是個突出的優點。  4、潮汐電站不需築高水壩,即使發生戰爭或地震等自然災害,水壩受到破壞,也不至於對下遊城市、農田、人民生命財產等造成嚴重災害。
  • 火力、水力、風力、潮汐、核能、太陽能、地熱發電方式優缺點對比
    火力發電廠的優點是初投資比較少,建設周期比較短,並且靠近電力用戶,但缺點就是能耗高、成本大,並且汙染比較嚴重。 水力發電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江河水利推動水輪機發電。它的優點是利用廣泛可再生,某些大型的水電項目還具有防洪、灌溉、航運等綜合效果。但水電站往往遠離電負荷密集的地方,且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生態破壞。
  • 威爾斯首個潮汐發電系統亮相:龐然大物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威爾斯即將投入首個潮汐發電系統,目前首臺400kW試驗機已經組裝到位,待整個發電系統建成將能夠為10000戶家庭提供電力保障。這組潮汐發電系統名為DeltaStream,其水下發電部分重達150噸,主體由固定在一個16米-20米三角形框架上的三臺螺旋槳發電機共同組成,工作時它們將被沉入15米深的水下,靠漲潮、退潮的海水流動來驅動發電。
  • 這國家實現「潮汐渦輪發電」,不用建水庫,扔在海邊比核電站安全
    而現在有一種新的發電的方式,那就是潮汐發電,如今這國家實現「潮汐渦輪發電」,下面一起來看看吧。潮汐發電其實和水力發電的原理是差不多的,都是通過衝擊力來保存電力的一種方式,只不過建造一個水力發電站需要耗費的人力和物力比較多,而潮汐發電是通過海水的漲潮和退潮時候的,高低潮位差來帶動發電機發電,相對來說會比較的省錢省物力,而且不需要開採和運輸等環節,對於保護生態環境也有一定的幫助。
  • 發現與探索0027期--潮汐的形成與用途
    今天宇宙環剛吃完飯,大太陽就拿出一本兒童物理讀物,高高興興地和宇宙環說:「爸爸,我知道為什麼會有潮汐了。」宇宙環:「那你說說為什麼有潮汐?」大太陽:「因為有引力。」宇宙環:「為什麼有引力就會有潮汐?我和你之間也有引力,但是沒有潮汐哦。」大太陽:「我和你說不清楚,你看。」
  • 潮汐能發電規模化發展遇阻
    我國潮汐能發電規模化發展主要受制於相對較高的成本和較小的潮汐範圍,質優的潮汐能多存在於突出的海岬或海峽,降低了潮汐能總體的利用率。另外,裝機容量過小也是推廣難的原因之一。在能源消費量持續攀升、傳統能源日趨緊缺的背景下,積極探尋和發展海洋能源,將成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