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能發電】(上)技術與風電接近,全球或有9000萬千瓦開發潛能

2020-11-26 人民網財經頻道

【相關新聞】

日本太陽能發電半年新增4.7GW,達以往20多年總和

【波力發電】(下)實證設備建設如火如荼,商業化近在咫尺

【波力發電】(上)技術開發「百花齊放」,蘇格蘭海岸欣欣向榮

太陽能發電系統維護的盲點——金屬支架「腐蝕」

【棘手的「核垃圾」】(2)走進「世界盡頭」車諾比

 

筆者在上兩篇文章中,就波力發電進行了介紹,本文將繼續介紹全球潮汐能發電相關事例。潮汐能發電的技術開發比波力發電進步更快,成本也較低,在實用化方面領先了一步。

可預測的穩定電源

在月球及太陽引力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海水會發生漲潮和退潮。並且地球還在不斷自轉,因而每天要發生2次漲潮和退潮,潮水的流向每6個小時交替變化,每天共計4次。而且,每個月有2次,即在滿月及新月之日,在月球引力與太陽引力的同時作用下,會發生「大潮」。在大潮時,滿潮與低潮的水位差變大,海水的流動也會加快。利用這種海水流動進行的發電就是潮汐能發電(Tidal Power)。

資料1.潮汐能發電的潛能

出處:LEGOS

潮汐能發電的優點是,發電量可預測。並且,由於是在水面下運轉,因此對景觀沒有影響,噪聲影響也較小。可利用潮汐能的海域限定在突出的海岬或海峽等處,因此與波力發電及溫度差發電相比,其潛能較小。即便如此,據估算,全世界仍有9000萬千瓦(kW)的潮汐能發電資源可進行開發(資料1)。

從技術方面來看,潮汐能發電基本上與風力發電相同。發電量與流體密度、旋轉面積(發動機葉片長度的2次方)以及流速的3次方成正比。由於水的密度是空氣的830倍,因此,在相同的輸出功率下,可以進行小型設計(資料2)。另一方面,可耐受高密度流體的葉片長度有極限,且與3次方成正比的流速很小。據說,為了確保可與風車匹敵的經濟效益,流速必須為每秒2米以上。潮汐能發電尚處於黎明期,可靠性、耐用性、有效性等方面存在很多課題。

資料2.風力發電與潮汐能發電對比 出處:Atlantis Resources

本文將列舉計劃在全球性海洋能源實證基地進行大規模實證實驗及商業化的3家潮汐能發電企業。即(1)安德裡茨水電哈默菲斯特公司(Andritz Hydro Hammerfest)、(2)OpenHydro公司、(3)Atlantis Resources公司。這些企業都在蘇格蘭引以為傲的歐洲海洋能源中心(European Marine Energy Centre,EMEC)進行著實證實驗。

在挪威誕生,在蘇格蘭成長

安德裡茨水電哈默菲斯特公司是一家具有代表性的潮汐能渦輪機開發及製造企業。該公司是澳大利亞大型成套設備製造商安德裡茨集團將挪威當地電力企業Hammerfest Energy公司設立的設備開發企業Hammerfest Strom公司收歸旗下後成立的。2010年4月,安德裡茨集團將出資比率從33.3%提高到55.4%,從而將Hammerfest Strom收為子公司,並改成了現在公司名稱,然後將總部轉移到了蘇格蘭的格拉斯哥(Glasgow)。身為安德裡茨集團水力部門的安德裡茨水電公司擁有在170年間銷售了3萬套水力渦輪系統(相當於4億萬千瓦)的業績。

安德裡茨水電不僅是製造及銷售渦輪機,還開發出了全套潮汐能發電陣列(Tidal Array)設備,並以「只要轉動一下鑰匙就能馬上使用」的總承包方式提供這種設備。製造、組裝、試驗、設置作業都外包給合作夥伴企業。與各行業企業組成供應鏈,承擔項目管理業務,並將從中得到的信息反映到產品的研究開發中。該公司擁有所有產品的智慧財產權(IP)。

安德裡茨水電的首臺設備HS300(額定輸出功率為300千瓦)的實證試驗,是在流速及水深等環境條件具備、可避開風浪的挪威克瓦爾松(Kvalsund)進行的。將設備設置在水下50米左右深處後,對性能進行了確認。從2003年到2009年,運轉了1.7萬小時,創下運轉率達到98%的最高紀錄等,獲得了良好成果。2004年以後,在全球率先實現了大規模設備併網運轉。這些成果都反映在了第二代設備HS1000上(資料3)。

資料3.安德裡茨水電哈默菲斯特的HS1000

出處:Andritz Hydro Hammerfest

作為HS1000的實證場所,安德裡茨水電哈默菲斯特選擇了歐洲海洋能源中心。在這裡,能夠在水流很快的嚴酷環境下測試對渦輪機的衝擊。2011年11月在水深48米處設置了設備,2012年2月併網,同年5月達到了1兆瓦(MW)的額定輸出功率。

此項實證業務從英國碳信託公司(Carbon Trust)得到了390萬歐元補貼,從挪威的基金公司得到了70萬歐元補貼。業務主體是安德裡茨水電哈默菲斯特的合作夥伴Scottish Power Renewables公司(SPR)。順便提一下,SPR的母公司是西班牙最大的能源及公共服務商伊維爾德羅拉公司(Iberdrola),其旗下擁有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企業。

SPR將利用歐洲海洋能源中心正在進行實證實驗的設備,在蘇格蘭的艾拉(Islay)海峽設置世界首座潮汐能發電陣列。由於處在雖然流速很大,但卻與海風及波浪隔絕開來的絕好環境中,因此,併網十分容易。總容量為10兆瓦,於2011年3月獲得了蘇格蘭政府批准。計劃在2013年年底動工,已經完成資源量調查及海底檢查,並提交了環境影響評估報告。

SPR計劃進一步在彭特蘭海峽(Pentland)的鄧肯斯比角(Duncansby-Head)鋪設95兆瓦潮汐能發電陣列。將設置95臺HS1000。該業務已成為蘇格蘭政府授予最佳海洋能源業務的聖安德魯十字獎(Saltire Prize)的候選項目。SPR力爭在2016年投入試運轉,2017年實現商業化運轉。

在愛爾蘭誕生的世界性技術

OpenHydro公司是2004年成立的愛爾蘭潮流渦輪機開發企業,已實現了多個「世界第一」。包括:在歐洲海洋能源中心設置潮流渦輪機、發電設備接入英國國家電網、在海底實地設置及打撈設備、設置商業規模渦輪機(1兆瓦、2.2兆瓦)等。潮汐能發電的最近動向與該公司的業績有著密切關係,這樣說也毫不為過。

OpenHydro的潮汐能技術特點在於「中心開口」(Open Center)結構(資料4),這也是其公司名稱的由來。16枚葉片被固定成圓盤狀,內圈(中心)的內側是一個空洞(開口)。由安裝在外圈的永久磁鐵進行發電。這是一種簡單而又堅固的結構,即使在嚴酷的環境中,耐久性也很出色。OpenHydro稱,這種技術目前具有可與海洋風力發電比肩的經濟效益,將來會具有可與陸上風力發電比肩的經濟效益。

資料4.OpenHydro的潮流渦輪機

出處:OpenHydro

上述結構採用了生物風險性較小、充分考慮到環境的設計。魚可以從空洞的中心穿過。葉片不僅以一定的緩慢速度旋轉,還參考流體力學進行了形狀設計,形成了魚類不會捲入葉片的結構。並且不使用潤滑油,因而不會造成海洋汙染。機械噪聲低的特點也已得到了證實。中心開口技術在1990年代開始進行開發,在海中已進行了10年以上實驗。

2006年,OpenHydro在歐洲海洋能源中心最先開始進行潮汐能發電設備的實證實驗。採用從兩側支撐250千瓦渦輪機的結構,發電單元在海中上下運動,能夠以最小成本完成多種實證實驗。商業設備將設置在海底。除了歐洲海洋能源中心外,該公司還在世界各地進行實證實驗,為實現商業化而努力。

OpenHydro與法國的關係十分深厚。法國船舶製造商法國潛艇建造局(Direction des Constructions Navales Services,DCNS)於2011年1月獲得了OpenHydro 的8%股份,2013年1月22日又將出資比率從11%提高到59.7%,將其收為子公司。此舉是為了與法國電力公司(EDF)合作開展業務。收購時,OpenHydro與DCNS約定保持OpenHydr的品牌及團隊。

DCNS對潮汐能發電的發展前景給予了很高評價,預測全球至少有9000萬千瓦的開發潛能。這相當於60座法國新一代反應堆———歐洲壓水反應堆(EPR)的裝機容量。DCNS預計,在2025年之前潮汐能發電至少能實現10億歐元的銷售額。

DCNS的主業是建造海軍艦艇。一直在進行潛水艇和海防兵器設計、建造及技術支持,以及相關系統及基礎設施等的開發,並為海軍基地及港灣地區提供服務。其能源部門則致力於核能和海洋能源的開發,計劃開發浮體式風力、溫度差發電、波力及潮汐能等所有海洋能源。(日經能源環境網 供稿) 

相關焦點

  • 【潮汐能發電】(下)適宜海域有限,需儘快確立技術搶佔「陣地」
    【相關新聞】 【2013能源展望】(6)煤炭:今後仍是主力,潔淨煤大有發展空間 太陽能發電業務的新思路——金融商品化 【潮汐能發電】(上)技術與風電接近,全球或有9000萬千瓦開發潛能 日本在全球首次利用海底甲烷水合物產出天然氣
  • 【日本海洋能源開發】(1)「海明」和「巨鯨」引領全球技術開發
    【潮汐能發電】(下)適宜海域有限,需儘快確立技術搶佔「陣地」 【2013能源展望】(6)煤炭:今後仍是主力,潔淨煤大有發展空間 太陽能發電業務的新思路——金融商品化 【潮汐能發電】(上)技術與風電接近,全球或有9000萬千瓦開發潛能 前幾篇文章介紹了全球海洋能源開發的具體情況。自本文起為讀者介紹日本的相關狀況。
  • 新能源發電——潮汐能發電
    從本質上來講,潮汐能發電與普通水利發電相似,而且海水流量更大,瞬時發電量高,並且呈現間歇性發電,因此對於發電設備來講,需要適合低水頭,高流量,以及耐腐蝕的特點。歐美潮汐能發電在沿海國家特別是海洋國家,潮汐能資源非常豐富,從世界地理的角度來說,大西洋風高浪急,不僅具有豐富的風力資源,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潮汐能資源,因此西歐諸國在潮汐能開發具有天然優勢。
  • 潮汐電站「退潮」 發電成本高昂新電站建設陷僵局
    台州玉環縣的茅埏島,是樂清灣第二大島,距縣城約7公裡,島上有一座歷史31年之久的潮汐發電站——海山潮汐發電站。這是現在國內僅存的兩座潮汐電站之一,另一座是浙江溫嶺的江廈電站。1958年,我國就開始利用潮汐能發電,高峰時,全國曾建有40餘座潮汐電站,如今僅存這兩座。緣何潮汐電站紛紛關閉?
  • 風力發電:到2060年開發30億風電?風電還能不能追?
    原因就是在今天10月14日北京召開的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四百多家風電企業聯合發布了《風能北京宣言》,其目標是保證風電年均新增裝機5000萬千瓦以上;2025年後,中國風電年均新增裝機容量應不低於6000萬千瓦,到2030年至少達到8億千瓦,到2060年至少達到30億千瓦。相比光伏,風電未來的度電成本下降空間較小,運維難度相對較高,2年後可裝機可能陷入低點,這也是近期來風電錶現大幅弱於光伏的原因。
  • 潮汐發電仍在「退潮」期,商業化應用難跨成本關
    在地球離心力和月亮引力的聯合作用下,海平面每天兩次變化孕育著巨大的潮汐能。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1日稱,一個中荷財團正耗費數千萬美元對一個利用潮汐能生產清潔能源的項目開展可行性研究。該技術的發明者之一羅布•斯泰恩態度樂觀,其表示,經過30個月的研究,合作夥伴對該技術已有信心。
  • [舟山]風力發電潮汐發電 舟山利用海洋資源向大海要能源
    [舟山]風力發電潮汐發電 舟山利用海洋資源向大海要能源 2009年10月06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 潮汐發電仍在「退潮」期商業化應用難跨成本關
    但技術層面的突破並不意味著可觀而明晰的項目前景,這一價格高昂的項目還需等待環境影響評估。即使通過了經濟及環保評估,潮汐能與生俱來的巨大風險決定了,該項目的可行性只能留待完全建成後才有望論證。從發電原理上而言,被譽為「水下風車」的潮汐能本身其實並不神秘,無非是利用潮汐形成的落差來推動水輪機,再由水輪機帶動電動機發電,與水力發電類似。
  • 月亮的禮物——潮汐能發電
    潮汐能發電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海灣或有潮汐的河口建築一座攔水堤壩,形成水庫,並在壩中或壩旁安裝水輪發電機組,利用海水漲落時水位的升降,使海水通過水輪機時推動水輪發電機組發電。潮汐能發電的典型代表是坐落在法國布列塔尼半島朗斯河口的拉杭斯發電廠。它於1966年建成,如今已經為法國電力公司服役40載。在20世紀60年代,拉杭斯發電廠所使用的設備和技術都是世界頂尖水平。
  • ...光伏新增裝機1870萬千瓦,遠超風電、水電、生物質發電等發電形式
    能環寶一周資訊(2020.10.26-11.01),國家能源局發布了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併網運行有關情況。其中,光伏新增裝機1870萬千瓦,佔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的43%,遠超風電、水電、生物質發電等發電形式。由此可見,光伏發電在我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中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 我國潮汐能發電緣何緩慢
    這種運動包含兩種形式,一種是海水的垂直升降,也稱潮汐,一種是海水水平流動,稱為潮流,這兩種運動一般統稱為潮汐。據相關統計,全球海洋中所蘊藏的潮汐能約有109千瓦,目前已開發的潮汐能電站總裝機容量為8×108千瓦,年發電量2×1012千瓦時,約佔全球潮汐能總功率的27%。調查表明,我國潮汐能蘊藏量為110吉瓦,其中可供開發的約21吉瓦,年可發電量580億度。
  • 全國只剩浙江2座潮汐電站 成本高昂是主因
    台州玉環縣的茅埏島,是樂清灣第二大島,距縣城約7公裡,島上有一座歷史31年之久的潮汐發電站——海山潮汐發電站。估算下來,每年國家需要補貼的電價將近9000萬元。潮汐發電味美難啃人才面臨斷檔危機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建設1~2個萬千瓦級潮汐能電站和若干潮流能併網示範電站。如今,「十二五」已過一半,然而規劃中提到的萬千瓦級潮汐能電站建設目前仍未能實現。
  • CICC科普欄目:海洋能發電技術
    據世界能源委員會統計,全世界僅沿海地帶便於開發的波浪能就有20億kW,沿岸和近海區的潮汐能17kW。海洋能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開發利用不汙染環境,不佔用陸地等諸多特點。目前,海洋能的開發已受到不少海洋國家的高度重視,它們投入相當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研究海洋能開發利用技術,其中有些技術,如風能、潮汐能都已經有成熟的商業化裝置,波浪能、溫差能正處於試驗階段。
  • 河南「十三五」擬建210萬千瓦分散式風電
    本報訊 日前,河南省發改委發布《關於下達河南省「十三五」分散式風電開發方案的通知》,共涉及124個項目,總規模達210.7萬千瓦。河南省是我國中部地區風電開發潛力較大的省份之一。其中,河南省中部山區向平原過渡區的低山丘陵(海拔為200-700m),是風能資源開發價值最好的區域。
  • 2020年中國及全球風電市場規模狀及發展前景分析海上風電發展迅速
    全球風電規模增長迅速風力發電是可再生能源領域中最成熟、最具規模開發條件和商業化發展前景的發電方式之一,且可利用的風能在全球範圍內分布廣泛、儲量巨大。同時,隨著風電相關技術不斷成熟、設備不斷升級,全球風力發電行業高速發展。根據GWEC的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球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為651GW,較2001年底增長超過26倍,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0.12%。2019年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為60.4GW,較2001年增長超過8倍,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3.18%。
  • 新知丨潮汐漫話 之 潮汐發電
    世界上潮差的較大值約為13—15m,但一般說來,平均潮差在3m以上就有實際應用價值。全球潮汐能的理論蘊藏量大約在20—30萬億kW·h/a(單位為年均千瓦小時),相當於所有河川水力發電總量,但可供開發程度比較低,不同國家情況不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潮汐能蘊藏量為1.9億千瓦,其中可供開發的約3850萬千瓦,年發電量870億千瓦時,大約相當於40多個新安江水電站。
  • 2020年全球及中國風電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國內風電地位顯著提高領先...
    1、全球風電規模增長迅速風力發電是可再生能源領域中最成熟、最具規模開發條件和商業化發展前景的發電方式之一,且可利用的風能在全球範圍內分布廣泛、儲量巨大。同時,隨著風電相關技術不斷成熟、設備不斷升級,全球風力發電行業高速發展。
  • 《風能北京宣言》建言風電發展路線圖 2060年風電開發將達30億千瓦
    10月14日,2020年北京國際風能大會在京舉行,來自全球400餘家風能企業代表共同籤署並發布了《風能北京宣言:開發30億風電,引領綠色發展,落實「30·60」目標》(以下簡稱《宣言》),提出在「十四五」規劃中,須為風電設定與碳中和國家戰略相適應的發展空間:保證年均新增裝機5000萬千瓦以上。
  • 中國海洋能發電技術總體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裝機功率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海洋可再生能源通常是指海洋特有的、依附於海水的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和鹽差能,除潮汐能和潮流能由月球和太陽引潮力的作用產生以外,其他均產生於太陽輻射。中國擁有長達1.8萬km的大陸海岸線、1.4萬km的島嶼海岸線,1萬多個大小不同的海島和島礁,海洋能開發利用意義重大。
  • 海洋能發電:種類眾多 精彩紛呈
    中國儲能網訊: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海洋能具有開發潛力大、可持續利用、綠色清潔、開發難度較大、能量密度不高等特點。我國擁有長達1.8萬千米的大陸海岸線和1.4萬千米的島嶼海岸線,1萬多個大大小小的海島和島礁。開發海洋能資源,發展海洋能發電,為邊遠海島提供充足、穩定的能源具有重要意義。什麼是海洋能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