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電站示意圖
台州玉環縣的茅埏島,是樂清灣第二大島,距縣城約7公裡,島上有一座歷史31年之久的潮汐發電站——海山潮汐發電站。這是現在國內僅存的兩座潮汐電站之一,另一座是浙江溫嶺的江廈電站。1958年,我國就開始利用潮汐能發電,高峰時,全國曾建有40餘座潮汐電站,如今僅存這兩座。
緣何潮汐電站紛紛關閉?記者調查發現,舊電站倒閉、新電站的建設陷僵局,原因都指向高昂的發電成本。
電站年年虧損
靠出租搞養殖維持微利
5月的一個雨天,記者走進海山電站,沿著潮溼的水泥路向裡走,路兩邊的小樹長得正盛。雨水滲進了辦公樓牆面的細縫裡,牆角的青苔野蠻生長,讓人愈發覺出這個電站的陳舊。穿過小花園,發電站站長謝宗松帶記者走進一間平房,指著房間裡兩臺兩米左右高的機器介紹道:「這是我們電站的發電機,裝機量2*125千瓦。」
一個佔地440畝的電站,只靠著這兩臺機器發電?
「沒錢!」謝宗松攤攤手。據謝宗松介紹,海山電站目前已併入華東電網,上網電價0.46元/千瓦時,而發電成本卻要1.8元/千瓦時,價格嚴重倒掛。以現在每年40萬千瓦的發電量,每年的虧損在50萬元左右。所以,這兩臺發電機,從1972年電站建立之初到現在一直沒有更換過。
其實,在業內人士看來,海山電站已經不純粹是一家發電站,因為它已將440畝的庫區,200畝拿出來搞養殖,其中有140畝租給當地人,租金收益50萬,剛好抵掉發電虧損。還有60畝的自留地,靠著養殖收益,還能實現微薄盈利。
謝站長帶我們來到了養殖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寬闊的黃水塘,水塘有1.5米到2米深,塘底養了各種貝類,毛哈、泥哈、蟶子等,水面養了對蝦,這種立體養殖的方式,讓蝦的糞便正好肥了水質,生成藻類供貝類生長。
「按我們現在的裝機量,200畝的庫容已經足夠發電了。」謝宗松解釋。
高昂成本成攔路虎
潮汐電站生存靠補貼
在這兩家潮汐電站中,溫嶺的江廈電站走的是另一條路子:它的上網電價為2.58元/千瓦時,靠國家補貼過日子。
據江廈電站站長顏建華介紹,在2002年之前,江廈電站的上網單價為4毛多,那時候電站劃歸浙江省電力公司,廠網一家,無所謂虧損。2002年之後,電力市場化改革,江廈劃歸國電龍源,企業自負盈虧,一度4毛多的電價無法支持電站運營,最終核算後將上網電價定在2.58元/度。
那麼,為什麼江廈能拿到這麼高的電價補貼?參與江廈電站設計的華東勘探設計研究院,據該院新能源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國海透露,因為建於1972年的江廈電站是當時唯一一個國家立項的潮汐電站,也是全國最大的潮汐電站,在全世界長期排名第三位,國際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我國從1958年開始就利用潮汐能發電,當時在東南沿海興建了40餘座小型的潮汐電站,但基本上都是各地自發建的,因為沒有科學研究和正規的勘測設計,選址不當加上設備簡陋等問題,最終都廢棄了。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又建設了一大批潮汐電站,總裝機約近6000千瓦。
「因為在那個年代,大電網還沒全覆蓋,特別是一些偏僻的海島,大家還用煤油燈。要搞經濟建設怎麼辦?自己建電站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海洋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傳崑說,但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期,「大電網一來,電價拼不過,一個個都倒閉了。」
關於潮汐發電的最大爭議,就在於高昂的發電成本。眼下,潮汐能的利用前景仍迷霧重重。1999年就宣布啟動的台州三門灣健跳港潮汐電站,至今沒有拿到發改委的建設批條。據了解,原因是電站的建設報價過高,靜態總投資約6.8億,申報的上網電價是2.3元/千瓦時。估算下來,每年國家需要補貼的電價將近9000萬元。
潮汐發電味美難啃
人才面臨斷檔危機
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建設1~2個萬千瓦級潮汐能電站和若干潮流能併網示範電站。如今,「十二五」已過一半,然而規劃中提到的萬千瓦級潮汐能電站建設目前仍未能實現。
浙江省發改委能源局電力與新能源處處長金敬撐表示,目前我國處於前期研究中的潮汐電站有四處,分別是浙江三門灣健跳港潮汐電站、廈門馬鑾灣潮汐電站、福建八尺門潮汐電站、溫州甌飛潮汐電站。不過,目前都沒有動工建設。
記者了解到,高成本問題是全世界潮汐能開發共同面臨的難題。目前全球共有5家潮汐電站投入商業運營,不過都是靠政府補貼維持的。
潮汐電站是否有大面積推廣的價值?陳國海認為,大規模上項目,目前比較困難。現在世界各國潮汐發電成本差不多都在每度電2元左右。
「因為它的潮差能達到5米8,而我們浙江潮差在4米到5米之間。潮差是決定成本的關鍵,潮差越大,勢能轉化的電能越多。現在我們已經將水輪機的效力提高到90%,已經接近水力發電的水平。」陳國海解釋,潮汐發電的技術已經很成熟,再要從技術上突破成本問題已經很難。這意味著,自然的地理環境對潮汐發電的成本問題起了關鍵性作用。
金敬撐處長表示,潮汐發電不可能成為主力電源。無論是從裝機規模、還是年發電量,跟太陽能、風電、煤電相比,都是微不足道。「即使溫州的甌飛45萬千瓦的電站搞起來,世界第一的規模,它的年發電量也只能佔到我省年發電總量的四百分之一。」
「無論是為人才儲備考慮,還是延續此前的研究,都應該建一兩座大型的潮汐電站,保留住我國在潮汐發電領域的領先地位。」陳國海憂慮新項目不動工,這批有著幾十年潮汐能研究的人才無用武之地,如果這批老人離開,很快會面臨人才斷層。
高峰時,全國曾建有40餘座潮汐電站,如今就僅存海山潮汐發電站和溫嶺江廈電站兩座。記者調查發現,潮汐發電成本在每度電2元左右,與其他能源發電相比,毫無競爭力。
原標題:全國曾建有40餘座潮汐電站,如今只剩下浙江2座在苦撐
成本高昂,潮汐電站「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