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4A級景區乳山銀灘西端,有一片水面約4平方公裡的潮汐湖,它呈不規則的「U」字狀,一處狹窄的出海口與外海相連。潮汐湖開口處有座大橋,橋下就是當年中國規模最大的潮汐發電站——白沙口潮汐發電站。
乳山,在新中國的電力發展史上註定要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這裡是我國潮汐發電起步的地方。
向大海要電
40多年前,新中國越來越緊迫地感受到了能源的重要性,在能源領域的探索,更是馬不停蹄地進行著。1961年,法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利用潮汐能發電的電站,這種不消耗煤碳等資源的清潔發電方式,正是當時中國所渴望的。
據省志記載,早在1958年,山東省水利廳就組織有關單位對沿海一些港灣進行查勘,編制了「膠州灣潮汐電站規劃報告」及「山東省潮汐電站規劃報告」,並幫助榮成縣蚧口漁業社建成裝機為10千瓦的山東第一座小型潮汐電站。由於工程質量不高,不久即被衝毀。同年10月,山東省水利廳主持組成由省內外12個單位參加的查勘組,重點查勘五龍河口、乳山口、膠州灣、成山頭以及榮成、文登等縣的部分海灣,提出對各港灣進行開發的意見和建議。
這個查勘是全國性的。自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的水電專家著手對全國沿海進行考察,從潮差和建站的條件上看,山東、浙江和遼寧沿海,適合建潮汐發電站的地方有398處。現乳山市海陽所鎮金港海灣和白沙口灣,被圈定為修建我國第一批、也是亞洲第一批潮汐發電站的建設地點。
當時,我國高壓遠程輸電電網尚不完善,發電站的裝機容量也不能滿足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需要。地處膠東腹地的乳山,仍然處在「煤油燈」時代,人們對電的渴望強烈而迫切。據《乳山市志》記載,1965年,夏村公社石村大隊購置40馬力柴油發電機一組、戰家夼大隊購置12馬力柴油發電機一組,發電用於照明和糧食加工,為乳山農村辦電之始。1968年8月,在縣城北端始建火力發電廠,翌年建成,但僅能向城區供電。1970年後,全縣經濟實力較強的村隊紛紛購置小型發電設備以解決照明問題,經濟條件差的村隊仍然是「望電興嘆」。所以,聽說要建設潮汐發電站,乳山人民歡欣鼓舞,奔走相告。
查勘之後,經中共山東省委同意,確定以乳山口為山東省潮汐發電試點,並委託南京水科所和北京勘測設計院分別承擔電站的試驗研究及規劃設計,省水利廳也派員參加。同年底,省水利廳組織力量對乳山口的潮位、潮流等進行了綜合性水文同步測驗。1959年,以北京勘測設計院為主提出乳山口潮汐電站東西雙庫(即高庫、低庫)單向全日發電的初步方案,設計中採用蓄能水庫的辦法,以維持全日連續發電和出力均勻。
1970年,新中國潮汐發電站建設的大幕在乳山拉開,金港潮汐發電站和當時亞洲最大的白沙口潮汐發電站相繼建成。
「只喝水不喝油」的工程車隊
建潮汐發電站,國家不提供建設資金,乳山縣委便動員金港、池源、西泓辛家、西泓趙家、西泓於家、趙東莊、大莊、三甲疃、鄒格9個生產大隊組織人力物力興建。
1970年7月,乳山金港潮汐發電站建設領導小組率9個生產大隊的千餘人馬開赴工地,展開了建設「亞洲第一潮汐電站」的攻堅戰。要經驗沒有,因為我們是亞洲第一;要後勤保障也沒有,扛的是自家工具,背的是自帶的乾糧;施工設備更是「可憐」,9個生產大隊沒有一輛拖拉機,靠的是人力小車、肩挑筐抬。
參加過當年電站建設的李慶福老人回憶那時的場景時,風趣地形容:「那是一支只喝水不喝油的工程車隊。」老人說,那時的條件十分艱苦,每日的勞動量都很大,領導小組為了激發人們的勞動熱情,在工地上展開了勞動競賽活動。以生產隊為單位,大家咬緊了牙關,鼓足了勁頭,誰也不甘示弱。青壯年男勞力一車就推500多公斤;中青年婦女也把筐子裝得滿滿的,兩人抬起來一路小跑;老人孩子送水送飯,也是忙得團團轉。大壩合龍的關鍵時刻,當地駐軍將部隊拉了上去,戰士們扛起裝滿土石沙子的麻袋一齊投向「龍口」,被水衝走了就接著再投。
就這樣,在「吱扭,吱扭」的小車聲和勞動號子聲中,金港潮汐電站硬是只用了半年的時間就建成了,於當年12月5日開始運行發電。乳山作家辛明路這樣描述發電時的情景:「當天,9個大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比過節還熱鬧。池源大隊有一位6歲的孩子,看到自己家的電燈亮了,高興地向鄰居家跑,去通知嬸子大娘們趕快開燈,跌倒了爬起來再跑,到了這家又到那家。人們興奮喜悅的心情,從這孩子身上可見一斑。」
由於是首次嘗試,沒有成熟的建站技術和經驗,電站所安裝的三臺木製水輪機在運行一段時間後,暴露出機組和傳動設計不夠合理、發電效率低的問題,水下部件被牡蠣等水生物附著,受海水腐蝕嚴重,運行不到3年就停業了,潮汐水庫改作對蝦養殖。然而,作為「實驗品」的金港潮汐發電站,為我國建設潮汐電站積累了經驗,功不可沒。
白沙口潮汐發電站建了17年
金港潮汐發電站還在如火如荼地建設時,在其東面不到10公裡的白沙口,另一座更大的潮汐發電站也在籌建中。
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青島海洋研究所、山東省水利學校、煙臺市水利局、乳山縣水利局組成聯合設計組進行電站設計,還聘請了天津電氣傳動研究所幫助設計水輪機。1970年10月,白沙口潮汐發電站建設方案順利獲國家相關部門批准。如果說金港發電站是「民辦的」,白沙口發電站則是國辦的,採取以國家出資、地方出工、水利部門具體責任組織實施的方式合力進行興建。
山東省成立了白沙口潮汐發電站建設領導小組,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志任領導小組名譽組長,乳山縣委成立了白沙口潮汐電站籌建指揮部,總指揮劉成昆(時任乳山縣水利局局長),副指揮林吉周。籌建指揮部調動海陽所和白沙灘公社1200多名青壯年勞動力參加建設。據海陽所鎮海陽所村黨支部書記王應虎回憶,當時群眾的熱情很高,雖說是千人之眾,但具體到各村的各個生產小隊,每個小隊只有一兩個名額,很多青年人到生產隊長和書記的家裡軟磨硬泡,要求參加。當時各村的瓦匠多被徵用,有人跑到籌建指揮部,說自己也懂瓦匠活,希望被留下。
1970年11月7日,籌建指揮部更名建設指揮部,於當日上午率領建設大軍開始破土動工。陸路上,小推車排起了長龍,浩浩蕩蕩、絡繹不絕;海路上,船來船往,排隊靠岸,熱鬧非凡。曾任白沙口潮汐發電站站長的張均波回憶,兩個公社的民工分成9個民工連。夏天毒日頭,冬天冒嚴寒,天不黑不收工。勞動保護用品也沒有,因磕碰刮擦受傷的情況幾乎天天都有,輕傷不下火線,沒有一個說苦叫累的。
1971年2月,電站的攔海大壩建成,大壩全長703米,高5.5米。同年5月建成了25孔進水閘門和1孔船閘,淨寬4米。1972年10月,楊得志親臨建設工地指導工作。1973年12月廠房建成。1975年7月1日,白沙口潮汐發電站正式成立,陳悅發任支部書記,徐建平任站長,耿新生任副站長,負責技術,在編職工20多人。1978年7月,1號和2號機組安裝完畢,8月1日正式發電,併入煙臺地區電網運行。1983年4月18日,3號和4號機組投入運行;1987年9月,5號和6號機組併網發電。至此,電站達到設計能力,共6臺機組,總裝機容量960千瓦,時為中國最大的潮汐發電站。機組是單向發電,漲潮蓄水,落潮運行,日均發電4000千瓦小時。至機組安裝全部完成時,白沙口潮汐發電站共投資425萬元。
1984年11月15日,黨和國家領導人陳雲同志欣然揮筆題寫了「乳山縣白沙口潮汐發電站」站名;1985年1月楊得志為電站題寫「潮汐發電、多種經營、開發能源、利國利民」。
一筆寶貴的財富
2007年,白沙口發電站因銀灘規劃而停產,電站共計運行28.4萬小時,總發電量2026萬度,創產值648萬元,實現經濟效益1億多元。
兩座潮汐發電站均已退出了歷史舞臺,但留給人們的精神財富是無窮的。為我國潮汐能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和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潮汐發電較之火力發電省煤省油,較水力發電修庫不佔壓農田,沒有移民;較核發電,沒有汙染。金港和白沙口發電站是開發新能源的典範。從精神意義上,兩發電站的建設是為國爭光、勇於開拓、敢為人先、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傳統精神美德的忠實實踐和真實寫照,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乳山人為改變家鄉面貌而做著不懈地努力。
據發電站負責基建工作的姜風友回憶,除水輪機的個別導葉因海蝕更換過外,發電站的主體設備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品,顯示了我國在潮汐發電設備研製方面的實力。
在煙臺捕撈公司儲運分公司總經理崗位上退休的杜仁山,青年時期曾參加過這兩處發電站的建設,他每次回鄉都要到兩發電站那裡看看。有一次,他在金港發電站原址遇到金港村的村民正在給外地遊人講述當年興修發電站的事,聽著聽著,他熱淚湧出眼眶。那代人對潮汐發電站的感情,不是文字可以表述的。時至今日,一些年老的乳山人,仍然時常領著兒孫們到發電站原址轉轉,給後代講述當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