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我的乳山——中國潮汐發電的「搖籃」

2021-01-19 乳山之窗

在國家4A級景區乳山銀灘西端,有一片水面約4平方公裡的潮汐湖,它呈不規則的「U」字狀,一處狹窄的出海口與外海相連。潮汐湖開口處有座大橋,橋下就是當年中國規模最大的潮汐發電站——白沙口潮汐發電站。

乳山,在新中國的電力發展史上註定要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這裡是我國潮汐發電起步的地方。

向大海要電

40多年前,新中國越來越緊迫地感受到了能源的重要性,在能源領域的探索,更是馬不停蹄地進行著。1961年,法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利用潮汐能發電的電站,這種不消耗煤碳等資源的清潔發電方式,正是當時中國所渴望的。

據省志記載,早在1958年,山東省水利廳就組織有關單位對沿海一些港灣進行查勘,編制了「膠州灣潮汐電站規劃報告」及「山東省潮汐電站規劃報告」,並幫助榮成縣蚧口漁業社建成裝機為10千瓦的山東第一座小型潮汐電站。由於工程質量不高,不久即被衝毀。同年10月,山東省水利廳主持組成由省內外12個單位參加的查勘組,重點查勘五龍河口、乳山口、膠州灣、成山頭以及榮成、文登等縣的部分海灣,提出對各港灣進行開發的意見和建議。

這個查勘是全國性的。自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的水電專家著手對全國沿海進行考察,從潮差和建站的條件上看,山東、浙江和遼寧沿海,適合建潮汐發電站的地方有398處。現乳山市海陽所鎮金港海灣和白沙口灣,被圈定為修建我國第一批、也是亞洲第一批潮汐發電站的建設地點。

當時,我國高壓遠程輸電電網尚不完善,發電站的裝機容量也不能滿足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需要。地處膠東腹地的乳山,仍然處在「煤油燈」時代,人們對電的渴望強烈而迫切。據《乳山市志》記載,1965年,夏村公社石村大隊購置40馬力柴油發電機一組、戰家夼大隊購置12馬力柴油發電機一組,發電用於照明和糧食加工,為乳山農村辦電之始。1968年8月,在縣城北端始建火力發電廠,翌年建成,但僅能向城區供電。1970年後,全縣經濟實力較強的村隊紛紛購置小型發電設備以解決照明問題,經濟條件差的村隊仍然是「望電興嘆」。所以,聽說要建設潮汐發電站,乳山人民歡欣鼓舞,奔走相告。

查勘之後,經中共山東省委同意,確定以乳山口為山東省潮汐發電試點,並委託南京水科所和北京勘測設計院分別承擔電站的試驗研究及規劃設計,省水利廳也派員參加。同年底,省水利廳組織力量對乳山口的潮位、潮流等進行了綜合性水文同步測驗。1959年,以北京勘測設計院為主提出乳山口潮汐電站東西雙庫(即高庫、低庫)單向全日發電的初步方案,設計中採用蓄能水庫的辦法,以維持全日連續發電和出力均勻。

1970年,新中國潮汐發電站建設的大幕在乳山拉開,金港潮汐發電站和當時亞洲最大的白沙口潮汐發電站相繼建成。

「只喝水不喝油」的工程車隊

建潮汐發電站,國家不提供建設資金,乳山縣委便動員金港、池源、西泓辛家、西泓趙家、西泓於家、趙東莊、大莊、三甲疃、鄒格9個生產大隊組織人力物力興建。

1970年7月,乳山金港潮汐發電站建設領導小組率9個生產大隊的千餘人馬開赴工地,展開了建設「亞洲第一潮汐電站」的攻堅戰。要經驗沒有,因為我們是亞洲第一;要後勤保障也沒有,扛的是自家工具,背的是自帶的乾糧;施工設備更是「可憐」,9個生產大隊沒有一輛拖拉機,靠的是人力小車、肩挑筐抬。

參加過當年電站建設的李慶福老人回憶那時的場景時,風趣地形容:「那是一支只喝水不喝油的工程車隊。」老人說,那時的條件十分艱苦,每日的勞動量都很大,領導小組為了激發人們的勞動熱情,在工地上展開了勞動競賽活動。以生產隊為單位,大家咬緊了牙關,鼓足了勁頭,誰也不甘示弱。青壯年男勞力一車就推500多公斤;中青年婦女也把筐子裝得滿滿的,兩人抬起來一路小跑;老人孩子送水送飯,也是忙得團團轉。大壩合龍的關鍵時刻,當地駐軍將部隊拉了上去,戰士們扛起裝滿土石沙子的麻袋一齊投向「龍口」,被水衝走了就接著再投。

就這樣,在「吱扭,吱扭」的小車聲和勞動號子聲中,金港潮汐電站硬是只用了半年的時間就建成了,於當年12月5日開始運行發電。乳山作家辛明路這樣描述發電時的情景:「當天,9個大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比過節還熱鬧。池源大隊有一位6歲的孩子,看到自己家的電燈亮了,高興地向鄰居家跑,去通知嬸子大娘們趕快開燈,跌倒了爬起來再跑,到了這家又到那家。人們興奮喜悅的心情,從這孩子身上可見一斑。」

由於是首次嘗試,沒有成熟的建站技術和經驗,電站所安裝的三臺木製水輪機在運行一段時間後,暴露出機組和傳動設計不夠合理、發電效率低的問題,水下部件被牡蠣等水生物附著,受海水腐蝕嚴重,運行不到3年就停業了,潮汐水庫改作對蝦養殖。然而,作為「實驗品」的金港潮汐發電站,為我國建設潮汐電站積累了經驗,功不可沒。

白沙口潮汐發電站建了17年

金港潮汐發電站還在如火如荼地建設時,在其東面不到10公裡的白沙口,另一座更大的潮汐發電站也在籌建中。

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青島海洋研究所、山東省水利學校、煙臺市水利局、乳山縣水利局組成聯合設計組進行電站設計,還聘請了天津電氣傳動研究所幫助設計水輪機。1970年10月,白沙口潮汐發電站建設方案順利獲國家相關部門批准。如果說金港發電站是「民辦的」,白沙口發電站則是國辦的,採取以國家出資、地方出工、水利部門具體責任組織實施的方式合力進行興建。

山東省成立了白沙口潮汐發電站建設領導小組,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志任領導小組名譽組長,乳山縣委成立了白沙口潮汐電站籌建指揮部,總指揮劉成昆(時任乳山縣水利局局長),副指揮林吉周。籌建指揮部調動海陽所和白沙灘公社1200多名青壯年勞動力參加建設。據海陽所鎮海陽所村黨支部書記王應虎回憶,當時群眾的熱情很高,雖說是千人之眾,但具體到各村的各個生產小隊,每個小隊只有一兩個名額,很多青年人到生產隊長和書記的家裡軟磨硬泡,要求參加。當時各村的瓦匠多被徵用,有人跑到籌建指揮部,說自己也懂瓦匠活,希望被留下。

1970年11月7日,籌建指揮部更名建設指揮部,於當日上午率領建設大軍開始破土動工。陸路上,小推車排起了長龍,浩浩蕩蕩、絡繹不絕;海路上,船來船往,排隊靠岸,熱鬧非凡。曾任白沙口潮汐發電站站長的張均波回憶,兩個公社的民工分成9個民工連。夏天毒日頭,冬天冒嚴寒,天不黑不收工。勞動保護用品也沒有,因磕碰刮擦受傷的情況幾乎天天都有,輕傷不下火線,沒有一個說苦叫累的。

1971年2月,電站的攔海大壩建成,大壩全長703米,高5.5米。同年5月建成了25孔進水閘門和1孔船閘,淨寬4米。1972年10月,楊得志親臨建設工地指導工作。1973年12月廠房建成。1975年7月1日,白沙口潮汐發電站正式成立,陳悅發任支部書記,徐建平任站長,耿新生任副站長,負責技術,在編職工20多人。1978年7月,1號和2號機組安裝完畢,8月1日正式發電,併入煙臺地區電網運行。1983年4月18日,3號和4號機組投入運行;1987年9月,5號和6號機組併網發電。至此,電站達到設計能力,共6臺機組,總裝機容量960千瓦,時為中國最大的潮汐發電站。機組是單向發電,漲潮蓄水,落潮運行,日均發電4000千瓦小時。至機組安裝全部完成時,白沙口潮汐發電站共投資425萬元。

1984年11月15日,黨和國家領導人陳雲同志欣然揮筆題寫了「乳山縣白沙口潮汐發電站」站名;1985年1月楊得志為電站題寫「潮汐發電、多種經營、開發能源、利國利民」。

一筆寶貴的財富

2007年,白沙口發電站因銀灘規劃而停產,電站共計運行28.4萬小時,總發電量2026萬度,創產值648萬元,實現經濟效益1億多元。

兩座潮汐發電站均已退出了歷史舞臺,但留給人們的精神財富是無窮的。為我國潮汐能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和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潮汐發電較之火力發電省煤省油,較水力發電修庫不佔壓農田,沒有移民;較核發電,沒有汙染。金港和白沙口發電站是開發新能源的典範。從精神意義上,兩發電站的建設是為國爭光、勇於開拓、敢為人先、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傳統精神美德的忠實實踐和真實寫照,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乳山人為改變家鄉面貌而做著不懈地努力。

據發電站負責基建工作的姜風友回憶,除水輪機的個別導葉因海蝕更換過外,發電站的主體設備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品,顯示了我國在潮汐發電設備研製方面的實力。

在煙臺捕撈公司儲運分公司總經理崗位上退休的杜仁山,青年時期曾參加過這兩處發電站的建設,他每次回鄉都要到兩發電站那裡看看。有一次,他在金港發電站原址遇到金港村的村民正在給外地遊人講述當年興修發電站的事,聽著聽著,他熱淚湧出眼眶。那代人對潮汐發電站的感情,不是文字可以表述的。時至今日,一些年老的乳山人,仍然時常領著兒孫們到發電站原址轉轉,給後代講述當年的故事。


相關焦點

  • 乳山:中國潮汐發電的「搖籃」
    □ 彭 輝 劉國賢 辛 戈  在國家4A級景區乳山銀灘西端,有一片水面約4平方公裡的潮汐湖,它呈不規則的「U」字狀,一處狹窄的出海口與外海相連。潮汐湖開口處有座大橋,橋下就是當年中國規模最大的潮汐發電站——白沙口潮汐發電站。
  • 48年前 亞洲首個潮汐發電站在乳山開建
    48年前 亞洲首個潮汐發電站在乳山開建——威海狗年紀事此行無弟子,白犬自相隨。又是一個輪迴,狗年再次到來。過往的狗年裡,威海都發生過哪些大事?本報特別選取10件大事,與讀者一起回望狗年歲月。威海衛城內仍歸中國,由文登縣管轄。1930年10月1日,中國收回威海衛。宋煊文故居。
  • 新能源發電——潮汐能發電
    在石油還沒有大規模利用的1912年,德國已經在胡蘇姆建成了一座小型潮汐電站,英美等國隨後也開始利用潮汐能發電。從本質上來講,潮汐能發電與普通水利發電相似,而且海水流量更大,瞬時發電量高,並且呈現間歇性發電,因此對於發電設備來講,需要適合低水頭,高流量,以及耐腐蝕的特點。
  • 潮汐發電
    這是由於太陽和月亮的引潮力而造成的,我們也把它叫做潮汐。而在漲潮或落潮的過程中會有很強的動能和勢能之間的轉化,我們也把這個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潮汐能。那麼對於潮汐能我們要如何利用呢?潮汐發電這件展品分為了四個部分,分別是海水的模擬池中間的水輪發動機、水庫模擬池以及前方的操作臺。
  • 月亮的禮物——潮汐能發電
    那麼,這種周期性的海水運動是否可以用來發電呢?事實上,潮汐能發電大有可為。潮漲潮落,周而復始,潮汐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據世界能源理事會統計,若將全世界的潮汐能轉換為電能,每年的發電量約為10000億千瓦時,佔世界發電量的5%,僅芬迪灣的潮汐能每年就可以發電170億千瓦時。
  • 2020-2026年中國潮汐發電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報告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潮汐發電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報告認為,中國有長達18,000多公裡的大陸海岸線,加上5,000多個島嶼的14,000多公里海岸線,共約32,000多公裡的海岸線中蘊藏著豐富的潮汐能資源。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潮汐能蘊藏量為1.9億千瓦,其中可供開發的約3,850萬千瓦,年發電量870億千瓦時。
  • 我國潮汐能發電緣何緩慢
    就海洋能特別是潮汐能領域中的一些問題,《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海洋能專業委員會委員、東北師範大學先進能源研究所所長張雪明教授。利用技術最成熟潮汐是在月亮和太陽引力作用下產生的地球表面海水周期性漲落潮運動。
  • 新知丨潮汐漫話 之 潮汐發電
    全球潮汐能的理論蘊藏量大約在20—30萬億kW·h/a(單位為年均千瓦小時),相當於所有河川水力發電總量,但可供開發程度比較低,不同國家情況不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潮汐能蘊藏量為1.9億千瓦,其中可供開發的約3850萬千瓦,年發電量870億千瓦時,大約相當於40多個新安江水電站。潮汐能是一種清潔、不汙染環境、不影響生態平衡的可再生能源。
  • 潮汐發電的優缺點
    3、潮汐電站不需淹沒大量農田構成水庫,因此,不存在人口遷移、淹沒農田等複雜問題。而且可用攔海大壩,促淤圍墾大片海塗地,把水產養殖、水利、海洋化工、交通運輸結合起來,大搞綜合利用。這對於人多地少、農田非常寶貴的沿海地區,更是個突出的優點。  4、潮汐電站不需築高水壩,即使發生戰爭或地震等自然災害,水壩受到破壞,也不至於對下遊城市、農田、人民生命財產等造成嚴重災害。
  • 美不勝收 乳山潮汐湖溼地公園正式開園(圖)
    潮汐湖原水域面積約3平方公裡,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又是眾多野生動植物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棲息地。然而,讓人讚嘆的潮汐美景也曾遭遇危機,由於歷史原因,湖內淤泥沉積,周邊灘涂雜草叢生,湖內遺留的一些養殖作業,也給湖區生態環境帶來威脅,迫使原有溼地面積逐漸萎縮。
  • 踏上未來潮汐發電之旅
    英國海岸線是世界上擁有最高潮汐落差的海岸線之一,落差可達到7到12米。就連英國總理也於今日提及,英國是目前全球海洋可再生能源市場中最有吸引力的。 世界上第一個瀉湖潮汐發電基地將在英國的斯旺西海灣建成,實現利用大西洋的潮汐發電。
  • 【漲知識】潮汐水電站發電原理解析
    潮汐發電與普通水利發電原理類似,通過出水庫,在漲潮時將海水儲存在水庫內,以勢能的形式保存,然後,在落潮時放出海水,利用高、低潮位之間的落差,推動水輪機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差別在於海水與河水不同,蓄積的海水落差不大,但流量較大,並且呈間歇性,從而潮汐發電的水輪機結構要適合低水頭、大流量的特點。潮汐發電是水力發電的一種。
  • 利用潮汐發電日趨成熟,已進入實用階段
    潮汐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是潮汐發電。潮汐發電與普通水力發電原理類似,通過出水庫,在漲潮時將海水儲存在水庫內,以勢能的形式保存,然後,在落潮時放出海水,利用高、低潮位之間的落差,推動水輪機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
  • 潮汐能發電如何突破發展困境?
    潮汐能發電如何突破發展困境? 作者: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電力網  發布時間:2019-03-28   潮汐能雖然是備受看好的海洋能源,建設不受國土面積影響,設備也可以發展多樣性功能,但相較於其他再生能源來說,其建設、維護成本居高不下,發電量也無法相媲美,那麼潮汐能要如何突破發展困境呢?
  • 首座水下潮汐電站在挪威問世 可不間斷地發電
    首座水下潮汐電站在挪威問世 可不間斷地發電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 電氣知識:潮汐發電原理是什麼
    潮汐是一種蘊藏量極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需開採和運輸、潔淨無汙染的可再生能源。建設潮汐電站,不需要移民,不淹沒土地,沒有環境汙染問題,還可以結合潮汐發電發展圍墾、水生養殖和海洋化工等綜合利用項目。  潮汐發電與普通水利發電原理類似,通過出水庫,在漲潮時將海水儲存在水庫內,以勢能的形式保存,然後,在落潮時放出海水,利用高、低潮位之間的落差,推動水輪機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
  • 潮汐發電:未來的光明之源
    我國發展潮汐能起步較早,1957年就在山東建成了第一座潮汐發電站。到1980年,我國第一座「單庫雙向」式潮汐電站──江廈潮汐試驗電站正式發電,裝機容量為3000千瓦,年平均發電1070萬千瓦時,落成時規模僅次於法國朗斯潮汐電站,是當時世界上第二大潮汐發電站。
  • 潮汐發電仍在「退潮」期,商業化應用難跨成本關
    斯泰恩並認為,與中國北方渤海入口的項目相比,南方的從廣東汕頭到福建廈門的項目可行性更高。       包括八家荷蘭企業及大學和中國內地的企業及學術機構參與了該研究項目。對於渴望減少對外國能源的依賴,正大力推進清潔能源以降低汙染的中國而言,該項目的價值不言而喻。
  • 潮汐發電仍在「退潮」期商業化應用難跨成本關
    包括八家荷蘭企業及大學和中國內地的企業及學術機構參與了該研究項目。對於渴望減少對外國能源的依賴,正大力推進清潔能源以降低汙染的中國而言,該項目的價值不言而喻。斯泰恩稱,這個南方項目的年發電能力為5000兆瓦(1兆瓦=100萬瓦=1000千瓦),預計建設成本為150億美元,預計發電的成本為每千瓦時10至15美分。
  • 我國的潮汐能發電在世界處於第幾梯隊?
    2、什麼是潮汐能發電?現代社會對於潮汐能的利用,主要是潮汐能發電,即利用海灣、河口等有利地形,建築水堤,形成水庫,以便於大量蓄積海水、並在壩中或壩旁建造水力發電廠房,通過水輪發電機組進行發電。潮汐能發電與普通水力發電原理類似,但是由於潮水的流動與河水的流動不同,是不斷變換方向的,因此潮汐能發電出現了不同的形式。(1)單庫單向型。漲潮時海水湧入壩中,落潮時海水流向壩外實現發電。(2)單庫雙向型。無論是漲潮還是落潮,都可以進行發電,只有在平潮的時候不能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