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在託卡馬克上產生聚變能的科學可行性已被證實,但相關結果都是以短脈衝形式產生的,與實際反應堆的連續運行有較大距離。超導技術成功地應用於產生託卡馬克強磁場的線圈上,是受控熱核聚變能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超導託卡馬克使磁約束位形能連續穩態運行,是公認的探索和解決未來聚變反應堆工程及物理問題的最有效的途徑。目前建造超導裝置開展聚變研究已成為國際熱潮。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獲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資料圖) 記者2月3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1月28日凌晨零點26分,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成功實現了電子溫度超過5千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等離子體放電,這是國際託卡馬克實驗裝置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
-
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獲重大突破
東方超環2012年度實驗獲多項重大突破 獲得超過400秒的兩千萬度高參數偏濾器等離子體;獲得穩定重複超過30秒的高約束等離子體放電。我國參加的最大國際科學合作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首要目標是實現400秒的高約束等離子體,但實現該科學目標尚面臨眾多科學和技術(物理和工程)上的挑戰。 目前,國際上大部分託卡馬克的偏濾器等離子體持續時間均在20秒以下,歐盟和日本科學家曾獲得最長為60秒的高參數偏濾器等離子體。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蔡敏/新華網 2016-11-03 08:12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通過國家驗收
中新社北京三月一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新聞辦公室一日下午向媒體發布信息稱,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俗稱「人造太陽」實驗裝置的「EAST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當天在其所在地安徽合肥成功運行並順利通過國家峻工驗收。
-
重大突破:我國熱核聚變實驗裝置實現世界最長穩態高約束模
據中國航空報11月14日報導,11月初,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國家大科學工程、「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正在進行的第十一輪物理實驗再獲重大突破:在純射頻波加熱、鎢偏濾器等類似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未來運行條件下,獲得超過60秒的完全非感應電流驅動(穩態)高約束模等離子體。
-
向終極能源不斷邁進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11月2日,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下稱合肥物質研究院)對外宣布,該所承擔的國家大科學工程「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近日在第11輪物理實驗中再獲重大突破,獲得了超過60秒的穩態高約束模等離子體放電。EAST也因此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合肥大科學裝置—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
目前,合肥已經建成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同步輻射、穩態強磁場三個大科學裝置。本文小編將帶您了解三個大科學裝置之一的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說起全超導託卡馬克,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是「人造小太陽」,應該有很多人都聽過。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又稱「東方超環」或「人造小太陽」。它坐落於合肥西北部董鋪水庫上面的科學島。
-
我國首個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合肥超環」正式退役
2012年10月12日,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通過國際合作研製成功的世界第四個、中國首個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合肥超環」(HT-7),在全所百餘名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員的共同見證下,進行了最後一次放電實驗,為其「職業生涯」畫上了完美的句號。HT-7服役近20年來,在推動聚變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完成了科學使命,是中國聚變事業的重要裡程碑。
-
【核科普】核聚變裝置「託卡馬克」簡史
蘇聯庫爾恰託夫原子能研究所的阿奇莫維奇於1954年建成了第一個磁約束裝置。但人們很快發現,理論上估計的等離子體約束時間與實驗結果相差甚遠。人們開始認識到核聚變問題的複雜和研究的艱難。在這種情況下,蘇、美等國感到保密不利於研究的進展,只有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才能推進核聚變的深入研究。另外,磁約束核聚變與熱核武器在科學技術上沒有重大的重疊,而且其商業應用的競爭為時尚早。
-
...人造太陽,核聚變,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東方超環 ——快科技...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今天宣布,國家大科學裝置——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東方超環再傳捷報,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
我國超導託卡馬克的現狀及發展
未來商用堆必須是全超導,才能實現穩態運行。我國超導託卡馬克研究始於1991年,在將原蘇聯T7超導託卡馬克改成HT-7後並在其上做了許多有意義的工作。1997年開始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計劃,2006年建成並投入運行。未來將在長脈衝條件下進行高參數等離子物理實驗,為未來穩態、先進聚變實驗反應堆奠定良好的工程技術和物理基礎。
-
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裝置
這樣,等離子體才能被感應、中性束、離子迴旋共振、電子迴旋共振、低雜波等方式加熱到上億度的高溫,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而超導託卡馬克可長時間約束等離子體。世界上第一個超導託卡馬克為俄制的T-7(託卡馬克7號)。另一種託卡馬克的一種替代方案是仿星器。
-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時間:2020-12-05 23: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
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獲突破 等離子體放電102秒
中新社合肥2月3日電(記者吳蘭)記者3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人造太陽」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實現在國際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標誌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
...託卡馬克|超導託卡馬克|人造太陽|聚變|east|iter|法國|阿齊莫...
參與方共同出資,在法國南部的卡特拉舍建造世界上第一個核聚變實驗堆,全面驗證聚變能源開發利用的科學可行性和工程可行性,這是人類受控熱核聚變研究走向實用的關鍵一步。本報特約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徐國盛向讀者解答相關問題。當地時間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在法國馬諾斯克正式啟動。
-
組圖:實拍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
10月23日,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梅德韋傑夫訪問安徽,首站便是來到位於科學島的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參觀俗稱「人造太陽」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到底真容如何?讓我們跟隨媒體的鏡頭一探究竟。
-
磁場約束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
託卡馬克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的真空室,外面纏繞著線圈。在通電的時候託卡馬克的內部會產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的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相比其他方式的受控核聚變,託卡馬克擁有不少優勢。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兩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
-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超導託卡馬克創新團隊
第一帶頭人:李建剛 主要支持單位: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超導託卡馬克創新團隊長期從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該團隊率先在國內開展超導磁約束核聚變研究以來,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勇於創新、甘於奉獻」的精神,克服了國際缺乏全超導託卡馬克建設經驗的困難,先後改造建成了能夠實現長脈衝物理實驗的科學研究裝置 HT-7,自主研製了世界上首臺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和16個國際領先或先進的實驗系統,成功實現了大於400秒、中心電子溫度大於兩千萬度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使我國超導託卡馬克研究走到世界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