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通過國家驗收

2020-11-24 央視網

中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通過國家驗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02日 06: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三月一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新聞辦公室一日下午向媒體發布信息稱,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俗稱「人造太陽」實驗裝置的「EAST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當天在其所在地安徽合肥成功運行並順利通過國家峻工驗收。

  由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和中科院副院長白春禮領銜的驗收委員會認為:該項大科學工程裝置已成功運行,全面、優質完成原定工程建設目標。這一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率先在華建成,為中國核聚變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發展平臺,並為中國全面參與國際合作項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核聚變能以氘氚為燃料,具有安全、潔淨、資源無限三大優點,是最終解決中國乃至全人類能源問題的戰略新能源。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EAST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是中國研發核聚變能的重要步驟,也是中科院為開發核聚變能所做的前沿性科學探索。

  EAST是世界上首個具有非圓截面的全超導託卡馬克,也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一代核聚變實驗裝置。該工程國家投資一點六五億元人民幣,於一九九八年七月立項、二○○○年十月正式開工建設。經過科研人員近八年艱苦努力,去年初EAST成功進行裝置工程聯調,同年九月起開始轉入物理實驗階段,現已成功開展兩輪物理實驗,在全超導磁體穩定運行條件下,獲得多項實驗成果。

  中國科學家在EAST建設過程中自主發展出六十五項關鍵技術和新技術,創造多個國內乃至國際第一,並形成一系列技術生長點。這一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還為國內外聚變研究搭建起一個重要研究平臺,目前,該實驗裝置所在的中科院合肥等離子體所已與國外十四個著名研究所籤署雙邊合作協議,聯合科學家小組近四十個,初步形成一個以華為主的國際合作局面。

  由二十九位國際聚變界權威人士組成的國際顧問委員在評價意見中指出,「EAST是全世界聚變工程的非凡業績,是全世界聚變能開發的傑出成就和重要裡程碑」。與國際同類實驗裝置相比,EAST是使用資金最少,建設速度最快,投入運行最早,投入運行後最快獲得首次等離子體的先進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完)

責編:李二慶

相關焦點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主要從事高溫等離子體物理、受控熱核聚變技術的研究以及相關高技術的開發研究工作,擔負著國家核聚變大科學工程的建設和研究任務,先後建成HT-6B、HT-6M等託卡馬克實驗裝置。1994年底,等離子體所成功地建成我國第一臺大型超導託卡馬克裝置HT-7,使我國進入超導託卡馬克研究階段,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聚變界的廣泛關注。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獲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資料圖)  記者2月3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1月28日凌晨零點26分,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成功實現了電子溫度超過5千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等離子體放電,這是國際託卡馬克實驗裝置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
  • 我國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獲重大突破
    1月28日凌晨零點26分,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成功實現了電子溫度超過5千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等離子體放電,這是國際託卡馬克實驗裝置上電子溫度達到
  • 【核科普】核聚變裝置「託卡馬克」簡史
    託卡馬克(Tokamak)是一環形裝置,通過約束電磁波驅動,創造氘、氚實現聚變的環境和超高溫,並實現人類對聚變反應的控制。它的名字Tokamak來源於環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et)、線圈(kotushka)。
  • 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裝置
    真空室內充入一定氣體,在燈絲的熱電子或者微波等預電離手段的作用下,產生少量離子,然後通過感應或者微波、中性束注入等方式,激發並維持一個強大的環形等離子體電流。這個等離子體電流與外面的線圈電流一起,產生一定的螺旋型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約束住,並使其與外界儘可能地絕熱。這樣,等離子體才能被感應、中性束、離子迴旋共振、電子迴旋共振、低雜波等方式加熱到上億度的高溫,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
  • ...託卡馬克|超導託卡馬克|人造太陽|聚變|east|iter|法國|阿齊莫...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日前正式在法國開啟工程安裝工作。人們把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稱為「人造太陽」。ITER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歐盟、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在內的34個國家和組織參與了這個計劃。
  • 合肥大科學裝置—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
    截至日前,全國僅有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分別是:上海張江、合肥、北京懷柔、深圳。作為全國第二個獲批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的科研創新能力得到了國家的認可和肯定。目前,合肥已經建成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同步輻射、穩態強磁場三個大科學裝置。
  • 我國首個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合肥超環」正式退役
    2012年10月12日,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通過國際合作研製成功的世界第四個、中國首個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合肥超環」(HT-7),在全所百餘名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員的共同見證下,進行了最後一次放電實驗,為其「職業生涯」畫上了完美的句號。HT-7服役近20年來,在推動聚變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完成了科學使命,是中國聚變事業的重要裡程碑。
  • 向終極能源不斷邁進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11月2日,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下稱合肥物質研究院)對外宣布,該所承擔的國家大科學工程「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近日在第11輪物理實驗中再獲重大突破,獲得了超過60秒的穩態高約束模等離子體放電。EAST也因此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組圖:實拍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
    10月23日,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梅德韋傑夫訪問安徽,首站便是來到位於科學島的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參觀俗稱「人造太陽」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到底真容如何?讓我們跟隨媒體的鏡頭一探究竟。
  • 我國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中科院研製的PF6線圈通過驗收測試
    ITER關鍵部件PF6線圈PF6線圈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通過國際競標承接的歐盟採購包製造任務,在過去6年研製過程中接受了全過程檢測並通過了出廠驗收測試。PF6線圈所有關鍵製造工藝及部件的技術驗證全部一次性通過ITER國際組織認可,雙餅製造合格率達到100%,超導接頭性能顯著優於ITER技術要求。
  • 我國核聚變實驗先進診斷技術通過驗收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了解到,近日,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穩態託卡馬克等離子體的先進診斷技術」通過了國家科技部驗收,專家指出,這些診斷技術將有利於提升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的物理實驗研究水平。據介紹,診斷技術與設備是指在科學實驗中獲取各種重要實驗參數的技術和設備系統。
  • 我國超導託卡馬克的現狀及發展
    HT-7實驗的成功,使HT-7裝置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全面開放的、可進行高參數穩態條件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的公共實驗平臺。 一個經濟實用的商用堆必須是高效、緊湊和穩態運行的。 全超導託卡馬克可實現穩態運行,並通過在穩態運行條件下大大改善約束,為未來穩態、先進聚變反應堆奠定工程技術和物理基礎。未來商用堆必須是全超導,才能實現穩態運行。
  • 安徽合肥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退役
    研發一個裝備,可以像太陽那樣通過源源不斷的聚變反應提供能源,這是人類不斷追逐的能源夢。在合肥科學島就有這樣一個實驗裝置,它為未來更為先進的聚變堆提供技術和物理基礎。5月7日,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宣布,服役18年的中國首個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合肥超環」(HT-7)正式退役。這也是我國首個獲批退役的大科學工程裝置。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蔡敏/新華網 2016-11-03 08:12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在積極改造裝置的同時,等離子體研究所也在不斷創新,於1980年設計了一個更大的核聚變實驗裝置HT-6M。通過鑑定,該裝置性能優良,達到同類裝置的國際水平,充分表明等離子體研究所已經具備建造中型受控核聚變裝置的能力。與此同時,西南物理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頗豐。1984年,該所研製出當時我國規模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HL-1)。
  • 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獲重大突破
    感謝菲粗的投遞7月10日,東方超環(EAST)超導託卡馬克2012年物理實驗順利結束。
  • 人造太陽 EAST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而太陽的能量,科學家們早已探明究竟:來自其內部的核聚變反應。託卡馬克,簡單來說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它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真空,外面圍繞著線圈。通電時,其內部會產生巨大螺旋形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目的。正如太陽造福於整個地球,「人造太陽」的研製,將為人類帶來巨大福祉。
  • 中科院建成一批大科學裝置 含核聚變研究裝置
    據新華社電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獲悉,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實施13年來,高質量地建成一批大科學裝置,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在相關基礎研究前沿領域的國際地位和戰略高技術的研發能力。  據介紹,中科院正在運行的大科學裝置達到11個,約佔全國的80%。
  • 磁場約束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
    託卡馬克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的真空室,外面纏繞著線圈。在通電的時候託卡馬克的內部會產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的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相比其他方式的受控核聚變,託卡馬克擁有不少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