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核聚變實驗先進診斷技術通過驗收

2021-01-15 中國科學院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了解到,近日,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穩態託卡馬克等離子體的先進診斷技術」通過了國家科技部驗收,專家指出,這些診斷技術將有利於提升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的物理實驗研究水平。

據介紹,診斷技術與設備是指在科學實驗中獲取各種重要實驗參數的技術和設備系統。「穩態託卡馬克等離子體」的先進診斷技術也就是在核聚變實驗中,獲取等離子體溫度、密度、放電時間等一系列重要參數並加以分析的科學技術及設備。

「穩態託卡馬克等離子體的先進診斷技術」的研究是中科院等離子體所與美國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合作完成的。科學家們聯合研發了四套適合於EAST物理實驗需要的診斷設備,獲得並掌握了一些先進等離子體診斷關鍵技術,發展了適合於EAST物理過程的數值模擬和數據分析軟體,對提升EAST的物理實驗研究水平將起到重要作用。中科院國際合作局組織的專家組近日認真審閱了該項目結題驗收材料,全票通過項目驗收。

中國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的參與國之一。2006年9月,中國科學家耗時8年、耗資2億元人民幣的EAST首次建成並投入運行。在第一輪實驗中,科學家們獲得了電流超過500千安、時間近5秒的圓形截面高溫等離子體。EAST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同時具有全超導磁體和主動冷卻結構的核聚變實驗裝置。它的建成使中國邁入磁約束核聚變領域先進國家行列。

相關焦點

  • 中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通過國家驗收
    中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通過國家驗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02日 06: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三月一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新聞辦公室一日下午向媒體發布信息稱,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俗稱「人造太陽」實驗裝置的「EAST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當天在其所在地安徽合肥成功運行並順利通過國家峻工驗收。
  • 我國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中科院研製的PF6線圈通過驗收測試
    近日,法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線圈測試現場傳來喜訊,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製的ITER PF6線圈一次性通過所有驗收測試項目,即將作為磁體系統中首個線圈安裝至ITER主機中,為ITER計劃2025年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的重大工程節點奠定了重要基礎,對於ITER計劃進度具有積極的提速推進意義
  • 我國承擔的超導磁體通過驗收,將率先安裝至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
    近日,法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線圈測試現場傳來喜訊,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研製的ITER極向場6號磁體PF6一次性通過所有驗收測試項目,驗收工作圓滿完成,即將作為磁體系統中首個線圈,安裝至ITER主機中。PF6線圈是等離子體所通過國際競標承接的歐盟採購包製造任務。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主要從事高溫等離子體物理、受控熱核聚變技術的研究以及相關高技術的開發研究工作,擔負著國家核聚變大科學工程的建設和研究任務,先後建成HT-6B、HT-6M等託卡馬克實驗裝置。1994年底,等離子體所成功地建成我國第一臺大型超導託卡馬克裝置HT-7,使我國進入超導託卡馬克研究階段,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聚變界的廣泛關注。
  • 核聚變技術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兩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
  • 可控核聚變還需多久?深度解讀:我國的「人造太陽」之路
    可控核聚變還有多久可以成功?我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技術屬於哪個梯度?剛剛成功放電的HL-2M是什麼水平?和已運行的EAST「人造太陽」有什麼區別?我國的核聚變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規劃又是如何?相信廣大網友在關注核聚變的同時,或多或少會對這些問題比較好奇。作為深處核聚變研究一線的「打工人」,為大家分享解讀:我國「人造太陽」之路的前世今生。
  • 「輝煌「十三五」」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
    近日,法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線圈測試現場傳來喜訊,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製的ITER PF6線圈一次性通過所有驗收測試項目,即將作為磁體系統中首個線圈安裝至ITER主機中,為ITER計劃2025年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的重大工程節點奠定了重要基礎,對於ITER計劃進度具有積極的提速推進意義
  • 推薦|可控核聚變還需多久?深度解讀我國的「人造太陽」之路
    華中科技大學通過國際合作,於2008 年完成了TEXT-U 託卡馬克裝置(現更名為J-TEXT)的重建工作,近年來,在該裝置上探索各種新思想、新診斷、新技術,培養聚變人才。J-TEXT託卡馬克是目前國內高校中唯一的中型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專門用於培養核聚變技術人才和進行基礎性前沿性的物理實驗研究,成為ITER 的人才培養、培訓和磁約束聚變基礎研究的主要實驗平臺。
  • 專家稱國內多項核聚變技術裝置處國際先進水平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專家向中國青年報記者介紹,目前人類利用託克馬克裝置開發核聚變能的科學可行性已經得到證實:「等離子體最高溫度可達2億~4億度;最高聚變輸出功率超過16兆瓦,聚變輸出功率/輸入功率比值已經達到1.25。」也就是說,建造核聚變實驗堆的可能性逐步浮現出來。這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人造太陽」升起的希望。目前國內多項核聚變技術裝置已經邁入國際先進水平。
  • 核聚變發電有望了?我國核聚變裝置已能放電,電流已達250萬安培
    除了這個國際合作項目之外,我國也在建造自己的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合肥市和成都市都有這方面的試驗裝置。專家認為這意味著我國已經掌握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為今後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積累了豐富經驗。
  • [科技日報]中外展開先進核聚變能源研究合作
    本報訊 (楊保國 記者吳長鋒)8月13日,中國科大校長侯建國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等離子體物理國家實驗室主任Stewart Prager教授、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李建剛研究員代表三方籤署在先進核聚變能源研究方面進行全面的協議,三方將以人才培養為目標,在核聚變理論、裝置實驗、聚變堆總體、聚變堆關鍵技術研發方面進行全面合作,同時將醞釀成立以培養人才為核心內容的先進核聚變能源協同創新中心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與常規超導託卡馬克不同的是,它的縱場線圈採用鈮鈦(NbTi)超導體繞制而成,電阻為零,即使通過很大的電流線圈也不會發熱。一般來說,建造HT-7這樣的裝置正常投資要數十億元,而這次僅僅花費了約2億元,就建成了當時非常先進的大型超導脈衝核聚變研究裝置,讓我國步入了世界核聚變研究的先進水平。
  • 向終極能源不斷邁進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利用核裂變原理,人類已建造了幾百個核電站,但對核聚變的利用卻因為核聚變具有很強的不可控制性,落後很多。人類對聚變反應的控制主要是依靠一種環形容器,通過約束電磁波驅動,創造氘、氚實現聚變的環境和超高溫,實現受控核聚變。這種裝置被稱為託卡馬克,名字來源於其的關鍵詞——環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et)、線圈(kotushka)。
  • 我國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獲重大突破
    1月28日凌晨零點26分,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成功實現了電子溫度超過5千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等離子體放電,這是國際託卡馬克實驗裝置上電子溫度達到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 我國跨入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創新前沿)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
  • 我國率先突破國際核聚變研究核心技術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首獲...
    為此,包括中國在內的7方三十多國開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合作工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近日,由我國自主研發製造的國際熱核聚變核心部件在國際上率先通過權威機構認證,這是我國對國際熱核聚變項目的重大貢獻。
  • 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獲重大突破
    我國參加的最大國際科學合作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首要目標是實現400秒的高約束等離子體,但實現該科學目標尚面臨眾多科學和技術(物理和工程)上的挑戰。      目前,國際上大部分託卡馬克的偏濾器等離子體持續時間均在20秒以下,歐盟和日本科學家曾獲得最長為60秒的高參數偏濾器等離子體。
  • 組圖:實拍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
    10月23日,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梅德韋傑夫訪問安徽,首站便是來到位於科學島的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參觀俗稱「人造太陽」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到底真容如何?讓我們跟隨媒體的鏡頭一探究竟。
  • 中國大型可控核聚變裝置完工 中美競爭激烈
    可控核聚變是當代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領域,由於其對技術要求的極端苛刻,到目前為止仍處於前期預研階段,而且學術界有「核聚變距離成功永遠有25年」的說法。目前世界各國投入研究力量最大的是磁約束核聚變,而這其中託卡馬克裝置則被認為是最有希望在未來取得突破的一種可控核聚變發電裝置結構。而在託卡馬克基礎上研製的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英文:Torus Experiment)則是這一領域的最新成果,美國在1999年投入使用的「國家球形環實驗」裝置是世界首個此類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