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核聚變研究取得新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記者邰舉)韓國聚變能源研究所11月23日在大田總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20秒。KSTAR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自2008年裝置開始運行以來,平均每年進行2000至3000次試驗。
-
核聚變:世界未來的清潔能源
但懷疑者和支持者都意識到,核聚變目前仍面臨著兩大挑戰:一是如何延長反應時間,二是怎樣的設備結構才能將核聚變能量轉化為電力。 普林斯頓等離子物理實驗室的核聚變研究人員指出,我們至少還要25年時間才能建成首座商用核聚變發電廠。但考慮到核聚變帶來的巨大益處,我們還是要繼續努力的。
-
「科技探索」一分鐘了解最新科技,中國可控核聚變最新研究成果
也就是說,聚變堆是次臨界堆,絕對不會發生類似前蘇聯車諾比核(核裂變)電站的事故,它是安全的。因此,聚變能是一種無限的、清潔的、安全的新能源。從某種意義來說,核聚變的商業化一旦完成,將會為人類打開一個新時代。也正因此,各科技大國都在努力早日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商業化而努力。核聚變材料來自於大海中的氘和氚,一公升海水可以換算成三百公升汽油。
-
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 貢獻「中國核聚變」智慧
而此次新建成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於2009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其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
-
專家稱國內多項核聚變技術裝置處國際先進水平
就在上個月,國內核聚變界的100餘名專家代表也聚集到了一起,由科技部主辦的核聚變能發展研究人才工作會議在中國科技大學舉行。與會專家紛紛表示,抓緊培養和儲備核聚變人才後備力量,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國內多項核聚變技術裝置已邁入國際先進水平目前世界上的核電站利用核裂變來發電,核裂變在產生巨大能量的同時也產生強大的輻射,廢料很難處理。此外,作核材料的鈾、釷蘊藏量非常有限。
-
中國打造量子信息和先進核聚變能協同創新中心
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記者 吳晶晶)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日在京舉行的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獲悉,中國科大聯合國內外多個科教機構,共同打造量子信息和先進核聚變能兩個協同創新中心,目前兩個中心已進入建設運行階段。
-
核聚變技術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兩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
-
走近「顛覆性技術」: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
為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各國聯合推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近日在科技部舉辦的中國加入ITER計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科學家就「核聚變是能源的美好未來嗎」等話題進行了探討。核聚變能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時釋放的能量,聚變的主要燃料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 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正是核聚變反應。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羅德隆說,太陽的中心溫度極高,氣壓達到3000多億個大氣壓,在這樣的高溫高壓條件下,氫原子的兩個「同胞兄弟」——氘和氚聚變成氦原子核,並放出大量能量。「太陽猶如一個巨大的核聚變反應裝置,幾十億年向外輻射能量。」
-
我國核聚變實驗先進診斷技術通過驗收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了解到,近日,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穩態託卡馬克等離子體的先進診斷技術」通過了國家科技部驗收,專家指出,這些診斷技術將有利於提升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的物理實驗研究水平。據介紹,診斷技術與設備是指在科學實驗中獲取各種重要實驗參數的技術和設備系統。
-
第五屆核聚變堆材料論壇在長舉行
華聲在線5月14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曹嫻)核聚變能源是未來理想能源。5月11日至12日,第五屆「核聚變堆材料FORUM」在長沙舉行,圍繞核聚變材料堆研究領域展開研討交流。核聚變堆材料論壇是我國核聚變領域的品牌盛會,自2014年來已成功舉辦四屆。今年吸引了來自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3家研究院所、34所高校、20家企業的500餘名專家學者與研發人員參會,盛況空前。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資料顯示,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
因此,核聚變裝置被人們形象地稱作「人造太陽」。據國家原子能機構介紹,作為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性容器),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
-
核聚變能源有望在2030年之前實現
英國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表示,等離子體測試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核聚變能源生產商業電力的裡程碑,可能在2030年實現。該公司以真空室命名,在強大的磁場中包含聚變反應。6月初該公司宣布在實驗ST40聚變反應堆中製造超高溫等離子體。這次成功的測試——託卡馬克能源公司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等離子溫度——意味著該反應堆將於明年準備進行一次更熱的等離子體測試,溫度超過1.8億華氏度(1億攝氏度)。
-
韓國核聚變研究取得新突破,技術水平成世界最高
,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20秒,韓國的核聚變技術由此上升到世界最高水平。 KSTAR項目研究團隊規模約為300人,目前計劃進一步完善KSTAR裝置,將分流器材料改為耐熱性和抗衝擊性強的鎢金屬;2030年將建造驗證性發電設備「DEMO」, 最終於2050年實現熱核聚變能源商業化。研究可控核聚變對人類的意義 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員,包括裂變能和聚變能兩種主要形式。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據國家原子能機構介紹,作為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性容器),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
-
用核聚變拯救人類能源危機,中國是希望之光嗎
研製氫彈的同時,科學家們也開始了核聚變民用化的研究,也就是可控核聚變。但是談何容易。人們都說航空發動機和晶片研究起來真難,但這兩位要是跟核聚變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集合各國之力,以及人類頂尖科學家們的智慧,研究了數十年,卻只能略知皮毛,你就知道核聚變的研究有多難了。
-
用核聚變拯救人類能源危機,中國是希望之光嗎?
研製氫彈的同時,科學家們也開始了核聚變民用化的研究,也就是可控核聚變。但是談何容易。人們都說航空發動機和晶片研究起來真難,但這兩位要是跟核聚變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集合各國之力,以及人類頂尖科學家們的智慧,研究了數十年,卻只能略知皮毛,你就知道核聚變的研究有多難了。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眾所周知,核聚變能資源無限,能夠和諧高效地解決人類社會的能源問題、環境問題,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終極能源目標之一。核聚變能源的誘惑力如此之大,以至於世界各國都不願只做旁觀者,特別是俄羅斯、美國、日本和歐盟等一些重要國家和國際組織,早已著手布局。我國也不甘人後,數十年如一日地發展研究,開啟了核聚變研究的創業之旅與逆襲之路。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