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造量子信息和先進核聚變能協同創新中心

2021-01-15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記者 吳晶晶)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日在京舉行的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獲悉,中國科大聯合國內外多個科教機構,共同打造量子信息和先進核聚變能兩個協同創新中心,目前兩個中心已進入建設運行階段。

    近年來,中國科大與南京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中科院半導體所合作,在量子信息前沿問題研究、量子通信關鍵技術突破以及量子通信技術示範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為進一步匯聚和集成優勢資源,完成單一團隊難以完成的重大科研目標,由中國科大牽頭,聯合上述單位共同成立「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以推動我國量子科學研究搶佔學科制高點,引領未來量子科技革命。

    該中心將為量子通信應用和國家信息技術水平的跨越式提升提供重要支撐,將用5至10年時間,建設成為在量子科學前沿和量子信息技術領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人才培養和聚集高地、科學研究和技術積累高地。

    同時,在前期合作研究的基礎上,中國科大與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華中科大等聯合創建了「先進核聚變能源和等離子體科學協同創新中心」。該中心將面向國家能源戰略需求,在8年內建成多學科交叉與融合的國際一流研究基地,全面提升我國核聚變能源研發水平,為率先在我國實現核聚變能源的和平利用奠定人才和科學基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侯建國表示,在多年科教結合的實踐過程中,中國科大探索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協同創新機制體制,如制定了互聘共用的人事聘用制度、聘期制科研人員聘用制度、利用科學家工作室引進國外優秀人才等,同時還設立青年創新基金、創新團隊培育基金等加大對青年創新人才的培養力度。

相關焦點

  • 合肥超導核聚變中心明年底開建 建設內容包括國際協同創新中心等三...
    「核聚變能」因其清潔、高效、資源無限,被業內人士譽為「終極能源」。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七大平臺之一,超導核聚變中心建設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即科學研究中心、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和國際協同創新中心,將於2018年底正式動工建設。  合肥的努力,不僅為中國核聚變工程實驗堆建設奠定基礎,該中心的落戶還將為合肥乃至安徽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動力。
  • [科技日報]中外展開先進核聚變能源研究合作
    本報訊 (楊保國 記者吳長鋒)8月13日,中國科大校長侯建國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等離子體物理國家實驗室主任Stewart Prager教授、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李建剛研究員代表三方籤署在先進核聚變能源研究方面進行全面的協議,三方將以人才培養為目標,在核聚變理論、裝置實驗、聚變堆總體、聚變堆關鍵技術研發方面進行全面合作,同時將醞釀成立以培養人才為核心內容的先進核聚變能源協同創新中心
  • 合肥建設五大研究院 打造科學中心「三大核心片區」
    在信息領域,近年來,合肥通過組建量子產業基金、培育量子領域重點企業等一系列措施,大力發展量子產業,打造「量子中心」,初步形成了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半導體量子材料和自由空間量子通信及核心器件等的產業鏈。同時,以類腦智能、智能語音、智慧機器人為主要方向,加速壯大人工智慧產業,打造「中國聲谷」。
  • 合肥科技創新「好戲連臺」 將打造全球最大的量子信息實驗室
    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項目總投資約70億元,規劃淨用地面積724畝,總建築面積64萬平方米,包含科研辦公和生活配套兩個功能區。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總建築面積約36.5萬平方米。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工程和安徽科技創新「一號工程」,項目形如愛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假說公式「E=hv」,未來將承載中國首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實驗室。目前,一期項目主體工程已經全面封頂,科研樓等單體項目計劃於2020年底竣工。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資料顯示,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
  • 遼寧:讓科技創新發揮更大的「核聚變」效應
    如何讓科技創新發揮更大的「核聚變」效應,走對走實走好遼寧科技創新之路,遼寧省已經開始謀篇布局。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造新體制破除制度藩籬,打通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和軍地之間創新資源相互融合、協同的通道,關鍵在改革。
  • 合肥量子信息實驗室2月底前開工建設
    、人才匯聚等協同發展。  而圍繞「科學中心」的建設,合肥將著力打造「七大平臺」。即: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超導核聚變中心、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合肥中心、聯合微電子中心、離子醫學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創新平臺、大基因中心。  目前,每個平臺都已經確定了建設主體,編制了建設方案。
  • 合肥爭創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
    路徑一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 2018年,合肥將全力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加快構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運行管理機制。積極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新能源國家實驗室。 爭取核聚變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落戶合肥,開展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預研。
  • 中國推動世界核聚變加速
    該項目於2009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由中國核工業集團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作為核工業主管部門,國家原子能機構通過強化科研投入和研發能力建設等,全力推動核聚變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近年來國家原子能機構創新管理模式,賦予科研院所自主權和決定權,持續穩定支持核聚變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催生一大批原創性、前沿性成果。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兩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眾所周知,核聚變能資源無限,能夠和諧高效地解決人類社會的能源問題、環境問題,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終極能源目標之一。核聚變能源的誘惑力如此之大,以至於世界各國都不願只做旁觀者,特別是俄羅斯、美國、日本和歐盟等一些重要國家和國際組織,早已著手布局。我國也不甘人後,數十年如一日地發展研究,開啟了核聚變研究的創業之旅與逆襲之路。
  • 合肥科學中心在量子、核聚變領域全球領跑
    張天培表示,「十三五」以來,安徽百年眼光、集全省之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目前已布局建設量子、能源、人工智慧、大健康四個研究院,構建科學中心「四梁八柱」,新建聚變堆主機設施、未來網絡設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合肥一級核心站、雷電防護試驗設施等4個大科學裝置,並預研一批大科學裝置。
  • 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 中國核聚變最新進展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 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該項目於2009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由中國核工業集團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作為核工業主管部門,國家原子能機構通過強化科研投入和研發能力建設等,全力推動核聚變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近年來國家原子能機構創新管理模式,賦予科研院所自主權和決定權,持續穩定支持核聚變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催生一大批原創性、前沿性成果。
  • 中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發戰略高層研討會召開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7月28日向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致賀信精神,中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發戰略高層研討會於10月26日在河北省廊坊市新奧集團成功召開。
  • 打造世界級量子信息科學中心!濟南這項重要規劃獲批
    量子通信技術新進展正在全國「兩會」上熱議,近日,濟南市政府正式批覆了濟南市量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2年)。據悉,該規劃也是我國城市出臺的首個量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根據規劃,濟南將建設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濟南基地,打造世界級量子信息科學中心。
  • 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 貢獻「中國核聚變」智慧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將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放電溫度可達太陽芯部溫度近10倍核聚變並不神秘,只要將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無限接近,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就能釋放出巨大能量。
  • 嫦5返航,實現量子霸權,可控核聚變放電,中國發生啥大事了?
    這就是量子優越性到底有多優越。「九章」的問世使得我國成為了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而且更令我們興奮的是,「九章」吊打「懸鈴木」。為什麼我要用「吊打」,而不是「勝於」,因為「九章」確實甩了「懸鈴木」幾條街,它脫了褲子都追不上。傳統計算機信息最小的單位就是比特,用0和1來表示,而且傳統計算機沒有所謂的量子疊加態,因此傳統計算機的信號傳輸就是非0即1。
  • 中國核聚變發展獲重大突破
    ,建成了中國環流器一號、新一號和二號A裝置等三大國家重要科研設施,並取得了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樹立了中國核聚變研究史上的一座座豐碑,為我國聚變能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工程技術與人才基礎。以HL-2M裝置建設為牽引,我國掌握的特種材料、關鍵設備、極端條件精密製造等關鍵技術,已形成「同步輻射」效應,在航空、航天、電子等前沿領域實現創新應用。HL-2M裝置是實現我國核聚變技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託,將使我國堆芯級等離子體物理研究及相關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中國攜手世界核聚變能開發的國際合作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