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超導核聚變中心明年底開建 建設內容包括國際協同創新中心等三...

2020-11-24 合肥網

  「核聚變能」因其清潔、高效、資源無限,被業內人士譽為「終極能源」。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七大平臺之一,超導核聚變中心建設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即科學研究中心、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和國際協同創新中心,將於2018年底正式動工建設。

  合肥的努力,不僅為中國核聚變工程實驗堆建設奠定基礎,該中心的落戶還將為合肥乃至安徽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動力。

  站在巨大的寶藏門前,尋找「通關密語」

  核聚變能具有資源無限、清潔和安全等突出優點,是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根本出路之一。據測算:在最好的情況下,每升海水中的氘聚變放出的能量,相當於燃燒300升汽油;而一個百萬千瓦的核聚變電廠,每年只需要600公斤原料,但一個同樣規模的火電廠,每年將需要210萬噸燃料煤。

  據悉,我國在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工程建設的同時,也提出了「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研究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明確提出了「適時啟動高效安全聚變堆研究設施建設,加快聚變能走向實際應用進程」的戰略部署。

  有業內人士形容,對於「核聚變」的研究,就好比站在四十大盜寶藏洞口的阿里巴巴,只等待那一句「通關密語」就可以「豁然開朗」。

  幸好,合肥正在努力找尋的路上。

  為我國自主建立核聚變堆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在聚變領域積累了雄厚基礎,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根據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方案,將依託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的優勢力量,統籌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相關創新要素和優勢資源,圍繞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建設和運行開展聚變科學和工程研究、技術轉移轉化和國際合作,將該設施建設成為國際聚變領域參數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多學科交叉的主機研究設施,依託該設施開展聚變堆工程技術研究,突破關鍵系統技術。

  到2023年,為聚變堆偏濾器材料、部件和強磁場超導磁體的設計製造提供研究驗證平臺,支撐相關基礎、應用及國防等多領域的探索研究,提升我國在未來聚變能源和材料等高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到2030年,為發展聚變堆部件技術和優化聚變堆設計提供支持,為我國基本具備自主建堆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將帶動合肥乃至全省產業轉型升級

  據悉,合肥超導核聚變中心以「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為主體進行建設,將在合肥建立聯合實驗室,並將引領國內乃至國際聚變研究的發展。

  除了開展聚變技術推廣應用的研究平臺建設,該項目建設的基礎設施還可以做適當外延,可支撐低溫、大規模超導、特種電源、材料技術的發展和一些重大國家戰略需求(如空間推進、核材料等)研究;將技術成熟且具有良好產業前景的微波、低溫、超導、電源、遙操、特種焊接、低溫等離子體等聚變相關技術進行產業孵化,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引領帶動合肥乃至全省產業轉型升級。晨報記者劉淑

  

相關焦點

  • 合肥建設五大研究院 打造科學中心「三大核心片區」
    支持中國科大高新園區、中國科大先研院等項目建設,支持合工大智能院等項目建設,支持安大綠色產業創新研究院、網際網路學院、三創學院等項目建設。與此同時,不斷持續深化大院大所合作。當前,合肥已與全國21家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了26個創新平臺。
  • 合肥入選全球科研城市五十強 高定位建設國家科學中心
    在新的一年,合肥將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不斷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合肥篇章,為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從即日起,合肥晚報推出「合肥高質量發展在行動」專欄,展現合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改革攻堅、城市建設、民生福祉等方面的高質量發展。
  • 合肥科學中心在量子、核聚變領域全球領跑
    回望「十三五」,合肥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全省科技發展過程當中的一件大事,2017年以來,我省在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上取得了哪些重大進展?在此次發布會上,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張天培對此也進行了解讀。
  • 中國打造量子信息和先進核聚變能協同創新中心
    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記者 吳晶晶)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日在京舉行的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獲悉,中國科大聯合國內外多個科教機構,共同打造量子信息和先進核聚變能兩個協同創新中心,目前兩個中心已進入建設運行階段。
  • 「合肥造」給力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解說】近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校正場首批線圈暨法國WEST裝置偏濾器關鍵部件竣工,正式交付法方。這兩大核聚變裝置重要部件的成功研製,標誌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取得了又一新的重要進展。
  • 合肥量子信息實驗室2月底前開工建設
    、人才匯聚等協同發展。  籌建目標: 2020年基本建成2030年國際一流  根據建設方案,到2020年,基本建成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建設取得突破,原創性成果不斷湧現,共性技術研發圈基本建成,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基本建成,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制度體系。
  •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超導託卡馬克創新團隊
    第一帶頭人:李建剛 主要支持單位: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超導託卡馬克創新團隊長期從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該團隊率先在國內開展超導磁約束核聚變研究以來,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勇於創新、甘於奉獻」的精神,克服了國際缺乏全超導託卡馬克建設經驗的困難,先後改造建成了能夠實現長脈衝物理實驗的科學研究裝置 HT-7,自主研製了世界上首臺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和16個國際領先或先進的實驗系統,成功實現了大於400秒、中心電子溫度大於兩千萬度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使我國超導託卡馬克研究走到世界前沿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中法聚變國際合作取得重要進展——ITER校正場首批線圈暨法國WEST裝置偏濾器關鍵部件竣工交付
    昨晚(22號),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校正場首批線圈暨法國WEST裝置偏濾器關鍵部件竣工交付儀式在合肥科學島舉行。這意味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中法聚變國際合作又取得重要進展。安徽臺記者王瑩報導: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也就是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ITER裝置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託克馬克,俗稱「人造太陽」。
  • 合肥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群初顯 謀劃四大新裝置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相裡斌在會上表示,「作為國家正式批覆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了多項世界級、國家級的科學進展,同時,正在規劃建設的多個新大科學裝置陸續啟動前期工作,集群態勢初顯。」據悉,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下簡稱合肥科學中心)以大科學裝置為核心層建設內容,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科研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和變革性技術研究。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局 關鍵詞 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 1 基本原理 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員,包括裂變能和聚變能兩種主要形式。裂變能是重金屬元素的核子通過裂變而釋放的巨大能量。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最大的超導磁體順利抵運法國
    法國當地時間6月26日上午11時,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總裝現場,總幹事Bernard BIGOT主持舉辦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極向場6號超導線圈(PF6線圈)的抵達歡迎儀式。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製的PF6線圈正式交付至法國ITER現場。
  • 「輝煌「十三五」」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
    PF6線圈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通過國際競標承接的歐盟採購包製造任務,在過去6年研製過程中接受了全過程檢測並通過了出廠驗收測試。PF6線圈所有關鍵製造工藝及部件的技術驗證全部一次性通過ITER國際組織認可,雙餅製造合格率達到100%,超導接頭性能顯著優於ITER技術要求。
  • 合肥大科學裝置—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
    截至日前,全國僅有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分別是:上海張江、合肥、北京懷柔、深圳。作為全國第二個獲批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的科研創新能力得到了國家的認可和肯定。目前,合肥已經建成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同步輻射、穩態強磁場三個大科學裝置。
  • 安徽合肥:非副省級城市,緣何躋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憑什麼?
    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助於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顯著提升中國基礎研究水平,強化原始創新能力。從中國的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城市分布而言,京滬是直轄市和一線城市,深圳是經濟特區和一線城市,京滬深三座城市都是中國最頂級的城市,而合肥市雖是安徽省的省會,卻連副省級城市都沒有混上。
  • 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公布:量子信息、核聚變能國際領先
    視覺中國 圖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王英儉在會上介紹,科學中心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框架體系,建成國際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研發機構群,集聚國際一流的人才隊伍,產生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成果和產業創新成果,在量子信息、核聚變能等方向保持國際領先地位,戰略性新興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不斷增強,在若干領域實現從並跑到領跑的跨越
  • 中科大一校三區同步開建世界級前沿研究中心
    作為我國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和尖端人才的培養重鎮,中科大一直在前沿科學和基礎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建樹,六十餘年來產出了包括量子通信、鐵基超導等一系列舉世矚目的重大科研成果,在中國十大科學進展入選數量高居全國第一。
  • 中科院: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工程大型超導磁體系統首個部件
    中科院: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工程大型超導磁體系統首個部件 帥俊全/央視新聞客戶端 2017-07-26 16:17
  • 中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通過國家驗收
    中新社北京三月一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新聞辦公室一日下午向媒體發布信息稱,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俗稱「人造太陽」實驗裝置的「EAST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當天在其所在地安徽合肥成功運行並順利通過國家峻工驗收。
  • 我國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中科院研製的PF6線圈通過驗收測試
    ITER關鍵部件PF6線圈PF6線圈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通過國際競標承接的歐盟採購包製造任務,在過去6年研製過程中接受了全過程檢測並通過了出廠驗收測試。PF6線圈所有關鍵製造工藝及部件的技術驗證全部一次性通過ITER國際組織認可,雙餅製造合格率達到100%,超導接頭性能顯著優於ITER技術要求。
  • 合肥,逐夢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科學中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處在國家創新體系金字塔的塔尖,被稱作「科研皇冠上的明珠」。解碼合肥的創新之路,2017年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建設,註定有著裡程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