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王振紅)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2018年度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相裡斌在會上表示,「作為國家正式批覆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了多項世界級、國家級的科學進展,同時,正在規劃建設的多個新大科學裝置陸續啟動前期工作,集群態勢初顯。」
據悉,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下簡稱合肥科學中心)以大科學裝置為核心層建設內容,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科研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和變革性技術研究。
相裡斌介紹說,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實現了三大既定科學目標: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地星量子隱形傳態,相關成果均發表在《科學》和《自然》雜誌上。」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正式開通,並結合「墨子號」量子衛星首次實現北京和維也納之間的洲際量子通信,標誌著我國已初步構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的雛形。首次實現了十個超導量子比特糾纏的量子計算晶片,為目前國際上通過嚴格測試和同行評審的最大數目的超導量子比特糾纏。為國家實驗室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謀劃建設四個新的大科學裝置
相裡斌指出,「除現有三大科學裝置(合肥同步輻射裝置、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之外,合肥科學中心還在謀劃建設四個新的大科學裝置,以期形成大科學裝置集群。」
他介紹說,2018年1月3日,國家發改委宣布,「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在合肥集中建設,這是合肥科學中心首個落地的國家大科學裝置項目。該設施主要為下一代聚變堆的超導磁體和偏濾器系統提供研究和環境,保障我國聚變堆核心技術發展的先進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快聚變能實際應用的進程。
「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預研項目方案已通過可行性論證。該預研項目將滿足大氣環境汙染防治、應對氣候變化、改善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等重大需求。
「合肥先進光源」預研項目已正式啟動。該項目具有超快時間分辨、超高空間分辨和超高能量分辨的能力,為功能材料、能源與環境、物質/生命及交叉等前沿領域研究及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同時,正在積極謀劃建設強磁光綜合實驗裝置。
相裡斌表示,「大裝置集群區的園區規劃和建設得到了安徽省、合肥市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已做出決策,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以北,打造10平方公裡的大裝置集群區。」
世界級、國家級科學成果不斷湧現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
相裡斌介紹說,2017年7月3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世界上首個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東方超環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在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合作計劃中,合肥承擔著難度最大的ITER計劃採購包——磁體饋線系統,目前部件順利交付。是ITER計劃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使得中國的進度走在七方之首。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
2017年完成了國家大科學工程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的建設任務,其磁體技術、綜合性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