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群初顯 謀劃四大新裝置

2020-11-28 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王振紅)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2018年度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相裡斌在會上表示,「作為國家正式批覆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取得了多項世界級、國家級的科學進展,同時,正在規劃建設的多個新大科學裝置陸續啟動前期工作,集群態勢初顯。」

據悉,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下簡稱合肥科學中心)以大科學裝置為核心層建設內容,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科研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和變革性技術研究。

相裡斌介紹說,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實現了三大既定科學目標: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地星量子隱形傳態,相關成果均發表在《科學》和《自然》雜誌上。」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正式開通,並結合「墨子號」量子衛星首次實現北京和維也納之間的洲際量子通信,標誌著我國已初步構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的雛形。首次實現了十個超導量子比特糾纏的量子計算晶片,為目前國際上通過嚴格測試和同行評審的最大數目的超導量子比特糾纏。為國家實驗室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謀劃建設四個新的大科學裝置

相裡斌指出,「除現有三大科學裝置(合肥同步輻射裝置、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之外,合肥科學中心還在謀劃建設四個新的大科學裝置,以期形成大科學裝置集群。」

他介紹說,2018年1月3日,國家發改委宣布,「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在合肥集中建設,這是合肥科學中心首個落地的國家大科學裝置項目。該設施主要為下一代聚變堆的超導磁體和偏濾器系統提供研究和環境,保障我國聚變堆核心技術發展的先進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快聚變能實際應用的進程。

「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預研項目方案已通過可行性論證。該預研項目將滿足大氣環境汙染防治、應對氣候變化、改善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等重大需求。

「合肥先進光源」預研項目已正式啟動。該項目具有超快時間分辨、超高空間分辨和超高能量分辨的能力,為功能材料、能源與環境、物質/生命及交叉等前沿領域研究及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同時,正在積極謀劃建設強磁光綜合實驗裝置。

相裡斌表示,「大裝置集群區的園區規劃和建設得到了安徽省、合肥市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已做出決策,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以北,打造10平方公裡的大裝置集群區。」

世界級、國家級科學成果不斷湧現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

相裡斌介紹說,2017年7月3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世界上首個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東方超環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在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合作計劃中,合肥承擔著難度最大的ITER計劃採購包——磁體饋線系統,目前部件順利交付。是ITER計劃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使得中國的進度走在七方之首。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

2017年完成了國家大科學工程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的建設任務,其磁體技術、綜合性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相關焦點

  • 大科學裝置都是啥,以後對合肥有啥發展呢?(初探大科學裝置)
    截至2019年8月,全國僅有四個城市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為上海江、合肥、北京、深圳。對以後的合肥發展有促進作用嗎? 合肥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將依託本地區大科學裝置集群,重點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等最新的領域,吸引、集聚一大批全國優勢資源和優勢力量。(目前,合肥已有兩院院士108人。沒想到有這麼多吧) 未來,合肥會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科研的制高點。也許有一天在你身邊溜達的,可能會是一名院士。
  • 合肥建設五大研究院 打造科學中心「三大核心片區」
    據合肥晚報報導,2017年1月,合肥繼上海張江之後獲批成為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三年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堅持「尖端引領、集中布局」原則,發揮「基礎研究領先、應用研發見長」優勢,聚焦重點、精準發力,科學中心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尖端科技與新興產業深度融合態勢逐步增強。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2017-2020年)》提出要建設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臺、產業創新平臺、「雙一流」大學和學科「2+8+N+3」多類型、多層次的創新體系。 2:就是指爭創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積極爭取新能源國家實驗室。
  • 安徽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培育
    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規劃該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科研領域,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合,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重點科研機構為基礎,兩年多來,合肥國家科學中心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湧現。
  • 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公布:量子信息、核聚變能國際領先
    視覺中國 圖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王英儉在會上介紹,科學中心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框架體系,建成國際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研發機構群,集聚國際一流的人才隊伍,產生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成果和產業創新成果,在量子信息、核聚變能等方向保持國際領先地位,戰略性新興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不斷增強,在若干領域實現從並跑到領跑的跨越
  • 合肥,逐夢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科學中心
    聚焦四大領域,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提出,依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相對集聚的區域,到2020年在全國初步建成若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017年1月10日,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聯合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合肥成為繼上海之後,國家正式批准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 將聚焦四大科研領域
    新華社合肥1月11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安徽省發改委獲悉,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1月10日聯合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該中心將建設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科研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和變革性技術研究。
  • 合肥為何躋身四大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行列?這個數據真的很牛!
    前不久科技部等五部委下文,明確深圳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此之前,中國已經建設成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是上海張江,北京懷柔,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只有一所985大學的合肥,為何躋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合肥大科學裝置—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
    截至日前,全國僅有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分別是:上海張江、合肥、北京懷柔、深圳。作為全國第二個獲批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的科研創新能力得到了國家的認可和肯定。目前,合肥已經建成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同步輻射、穩態強磁場三個大科學裝置。
  • 【治國理政新實踐·安徽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強四個層級...
    記者日前從相關部門獲悉,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以來,省市各有關部門拉高標杆,統籌規劃,通力協作,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各項工作正有力推進。我省將聚焦重大任務,加強四個層級建設,組織實施大型科技行動計劃,統籌推進「三重一創」建設,著力培育經濟發展原動力。
  • 深圳建設大科學裝置是「剛需」
    來源: 深圳新聞網-深圳商報8月18日,深圳光明科學城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首棟建築開工建設,標誌著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集群建設從「規劃設計」進入到「實施建設」階段。聽聞這一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楊學明表示很振奮。
  • 江蘇省「十四五」規劃建議:支持南京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被譽為「科研皇冠上的明珠」,獲批意味著,國家對這座城市會有規模龐大且穩定的研發投入和頂尖科研資源的集聚。此前已有上海張江、合肥、北京懷柔、深圳獲批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合肥三十崗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建458米地標觀測塔 比肩「東方明珠」
    在合肥,也將建設一座塔,高度458米,比東方明珠塔僅低10米,將矗立在合肥三十崗大科學裝置區最北端,成為合肥市的「新地標」。2017年,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復函同意我省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是繼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之後,又一科技創新國家戰略落戶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加強核心層、中間層、外圍層和聯動層四個層級建設,統籌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戰略性工程技術,形成一批支撐創新發展的技術產業成果。
  • 全國四大中心之一,這一國家級項目落戶合肥!
    12月13日,2020年第三屆信息中心未來網絡國際學術會議在合肥舉行,開幕式上,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正式開通試運行。此次開通,標誌著這一在合肥「落地」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裡程碑式進展,該分中心將進一步推動智能網絡領域的科學研究、產業轉化以及應用服務等取得新突破。
  • 揭秘我國大科學裝置——南方先進光源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胡天鬥直言:「前沿科學的發展對同步輻射光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倘若我們在光源上不能滿足需求,國內從事這些前沿科學研究的團隊只能依賴國外裝置,在競爭中處於極為不利的態勢。」
  • 合肥科學中心在量子、核聚變領域全球領跑
    回望「十三五」,合肥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全省科技發展過程當中的一件大事,2017年以來,我省在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上取得了哪些重大進展?在此次發布會上,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張天培對此也進行了解讀。
  • 安徽合肥:非副省級城市,緣何躋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憑什麼?
    截至目前,中國擁有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是: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所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指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
  • 合肥入選全球科研城市五十強 高定位建設國家科學中心
    開建第四個大科學裝置2018年12月14日,國家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在合肥啟動建設,該裝置也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建設內容之一,將建成國際磁約束聚變領域參數最高、功能最完備的綜合性研究平臺。
  • 我國新增16個大科學裝置分別落戶在哪裡?
    當前,我國正不斷興建大科學裝置,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在「十三五」規劃中,更是提出「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目標。武漢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  在已經建成的國家大科學裝置中,合肥市擁有七個國家大科學裝置。
  • 追「光」 譜未來|大科學裝置背後的企業
    2017年1月,合肥摘得了一頂沉甸甸的桂冠——全國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夠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是重要的標誌和基石,而大科學裝置的順利運轉離不開高端科研儀器的保駕護航。也正是在2017年,安徽創譜儀器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開啟了為大科學裝置提供配套專用光譜儀器及系統這一細分市場的領航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