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逐夢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科學中心

2020-11-28 合肥在線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處在國家創新體系金字塔的塔尖,被稱作「科研皇冠上的明珠」。解碼合肥的創新之路,2017年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建設,註定有著裡程碑的意義。

科技成果創造「新紀錄」,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創新政策打出「組合拳」……兩年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成績喜人,正助推安徽、合肥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

聚焦四大領域,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提出,依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相對集聚的區域,到2020年在全國初步建成若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2017年1月10日,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聯合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合肥成為繼上海之後,國家正式批准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今年1月3日,「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背後閃耀著合肥科技之光——由科學島研製的緩衝拉杆,作為其著陸系統的關鍵重要件,成功保障了探測器的安全著陸。

而這,僅僅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一個縮影。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環境四大領域,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使命。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等三大科學目標,並結合「京滬幹線」實現洲際量子視頻保密通信;「魂芯二號A」晶片、低功耗混合神經元晶片等的研發成功,為中國晶片帶來令人振奮的消息;大氣環境監測三臺載荷搭載「高分五號」衛星實現在軌運行,使我國首次觀測獲取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濃度分布圖……

抓創新是大道理,能創新是硬道理。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能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領跑者」。兩年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源頭創新成果的不斷突破,助力合肥、安徽逐步實現由跟跑並跑向領跑轉變。

全域聯動發力,創新平臺集聚新動能

大科學裝置,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標誌和重要基石。如今,合肥已建成的三個大科學裝置,全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合肥同步輻射光源以及穩態強磁場裝置,性能都得到了穩步提升。

不僅如此,大科學裝置的集群效應也在逐步顯現。目前,已選址於廬陽區三十崗鄉,打造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將集中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等大科學裝置。

除了「國之重器」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合肥爭創國家實驗室的工作也正有序推進。其中,將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作為安徽科技創新「一號工程」,建設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目前,一期工程正順利建設。

同時,合肥先進光源預研工作正穩步推進;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強光磁綜合集成裝置預研也正在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國家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項目建議書已經國家批覆。

圍繞打造共性技術「研發圈」,在合肥,不僅大力建設國家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還在交叉前沿研究平臺和產業創新轉化平臺等方面加緊布局。其中,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啟動建設;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已投入運行;天地信息網絡(安徽)研究院正式揭牌;合肥離子醫學中心加快建設;中國科大高新園區一期建設已全面開工。合肥濱湖科學城也在去年正式掛牌,今年,將高標準編制實施合肥濱湖科學城總體規劃。

推動成果轉化,形成一批產業化重大成果

科技創新「領先一步」,產業創新「領先一路」。科技成果轉化是個世界性難題,合肥如何破解?

合肥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大力推進「三重一創」建設,重點發展智能家電、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人工智慧五大產業,為打造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注入強大原動力。

多排光聲成像技術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有望製成新一代醫療影像設備;高水溶性超細鈦白粉納米材料性能超國際同類產品;微波地質深鑽技術將顛覆現有地質鑽井作業方式;國產超導質子治療設備旋轉機架、圖像引導定位系統等核心設備研製成功;針對FLT3-ITD陽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創新靶向藥物已開展臨床試驗;超級針X射線成像系統低能成像技術填補國際空白;環境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系統、排放連續監測系統等在環保和氣象觀測中得到廣泛應用……

兩年來,在實現科學創新目標的同時,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焦成果轉化,形成一批產業化重大成果。

今年3月,首屆「創新成果+園區+基金+三重一創」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四融模式」項目籤約會舉行,中心發布高效吸能合金、藥物靶點檢測、普惠型糖尿病無創檢測儀等170餘項成果。

此前,省發改委負責人在採訪中表示,已系統梳理出173項重大原創性可產業化成果,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6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類別。多家園區和企業正在積極與相關科研院所對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科技成果將迅速轉變為推動安徽、合肥經濟發展的「動力源」。

·本報記者 黎靜·

相關焦點

  • 合肥科學中心在量子、核聚變領域全球領跑
    回望「十三五」,合肥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全省科技發展過程當中的一件大事,2017年以來,我省在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上取得了哪些重大進展?在此次發布會上,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張天培對此也進行了解讀。
  • 合肥入選全球科研城市五十強 高定位建設國家科學中心
    在新的一年,合肥將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不斷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合肥篇章,為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從即日起,合肥晚報推出「合肥高質量發展在行動」專欄,展現合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改革攻堅、城市建設、民生福祉等方面的高質量發展。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爭創人工智慧國家實驗室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020年4月26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慧研究院等集中簽約活動在中科大先研院舉行。人工智慧研究院與合肥高新區、安徽大學、安徽醫科大學籤約,將培育一批國際領先的人工智慧科技成果並產業化,同時爭創人工智慧國家實驗室。
  • 國家發改委:大力推動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發改委秘書長趙辰昕表示,今年我國將完善區域創新布局,大力推動懷柔、張江、合肥、大灣區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同時,推動優勢科研力量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發展,進一步提高集中度、顯示度和國際影響力,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 安徽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培育
    今年以來,該校的重要科研成果不斷,有7篇尖端論文登上《科學》《自然》《細胞》三大國際頂級學術期刊正刊。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規劃該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科研領域,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合,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 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公布:量子信息、核聚變能國際領先
    澎湃新聞 9月13日下午,安徽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全面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著力構建世界一流綜合性創新平臺」新聞發布會,對9月7日發布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2017-2020年)》提出要建設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臺、產業創新平臺、「雙一流」大學和學科「2+8+N+3」多類型、多層次的創新體系。 2:就是指爭創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積極爭取新能源國家實驗室。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大健康研究院
    記者從4月30日下午召開的2020年安徽省「抓創新、抗疫情、促六穩」科技成果發布暨線上交易會上獲悉,中科院與安徽省將合作共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開展多學科交叉的協同攻關,致力於提升我國生物安全領域的科技攻關和產業化能力,並加強國際合作建設全球大健康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院啟動運行活動
    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相裡斌,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鄧向陽,省委常委、秘書長陶明倫,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宋國權,副省長王翠鳳,中科院副秘書長汪克強等出席會議。  會議聽取了院省合作2019年工作推進情況和2020年重點工作安排,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院組建籌備情況。
  • 合肥建設五大研究院 打造科學中心「三大核心片區」
    據合肥晚報報導,2017年1月,合肥繼上海張江之後獲批成為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三年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堅持「尖端引領、集中布局」原則,發揮「基礎研究領先、應用研發見長」優勢,聚焦重點、精準發力,科學中心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尖端科技與新興產業深度融合態勢逐步增強。
  • 合肥爭創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
    2018年的「合肥創新」路徑圖已繪製:合肥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爭全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0戶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0%以上,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技術合同交易額增長15%以上,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LOGO敲定 整體以「合」字為主體
    11月5日,江淮晨報記者從合肥市發改委獲悉,經過一系列前期工作,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LOGO已經正式敲定。該標識整體以「合」字為主體;今後,相關單位在使用前,需要制定方案並提前備案。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再傳捷報
    合肥晚報訊 8月4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建的重點項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項目建設傳來捷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在自主發展聚變工程技術即研發射頻負離子束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穩定可重複的百秒量級強流負離子束引出,對實現聚變堆點火和燃燒等離子體控制具有重要意義。
  • 上海: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進軍
    (資料照片)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上海要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數據顯示,目前,上海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例達4%,比5年前提升0.35個百分點;2018年,上海科學家在國際權威期刊《科學》《自然》《細胞》上共發表原創論文85篇,佔全國總量的32.2%。去年,上海共有47項牽頭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上海牽頭完成29項,佔全國的10%。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 將聚焦四大科研領域
    新華社合肥1月11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安徽省發改委獲悉,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1月10日聯合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該中心將建設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科研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和變革性技術研究。
  • 應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為提升創新能力和城市美譽度,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的重要指示,2015年上海市率先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從世界範圍內的實踐來看,全球科創中心具有強大的知識和經濟輻射能力,不僅是特定區域內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的火車頭,而且是一個國家參與國際研發和產業分工的重要樞紐,更是全球創新體系的關鍵支點。由於各國創新資源、經濟體制、產業結構、創業文化存在差異,科創中心的發展模式多種多樣。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大平臺——巨災科學中心揭牌!
    11月26日,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安徽研究院「新形勢下的國家能源、資源與城市安全風險研究」學術會議暨第三屆南豔湖公共安全論壇在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舉辦。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鄧向陽,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市委副書記、市長凌雲出席會議並致辭。
  • 合肥再迎利好消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再添「新成員」!
    7月以來,合肥發展的利好消息不斷,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再添「新成員」,地球和空間科學前沿研究中心正式開建;民營經濟發展獲兩個全省第一;全省最大特殊教育學校將於9月1日開學;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鳴鑼上市······2020年的合肥,即將迎來更好的發展!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能源研究院
    新華社合肥9月7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悉,著眼於前沿技術發展和國家重大需求,日前該中心啟動建設能源研究院,將聚焦發力清潔煤炭利用、磁約束聚變、可再生能源、智能電力電網四大研究方向。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添「重磅」創新平臺
    11月4日,記者從建設部門獲悉,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協同創新交叉研究平臺——物質科學交叉前沿研究中心施工總承包啟動招標,意味著這個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前沿科學創新平臺即將開工,計劃交由合肥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負責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