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入選全球科研城市五十強 高定位建設國家科學中心

2020-12-05 安徽網

據合肥晚報訊

編者按

過去的一年,合肥主動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取得了穩中向好、穩中提質、穩中育新的成績。

奔跑在奮鬥徵程,追夢於美好時代。在新的一年,合肥將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不斷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合肥篇章,為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從即日起,合肥晚報推出「合肥高質量發展在行動」專欄,展現合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改革攻堅、城市建設、民生福祉等方面的高質量發展。

入選全球科研城市五十強、獲得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實施工作先進集體、創新平臺培育獲國務院點讚……2018年合肥不斷探索和實踐具有合肥特色的科技創新道路,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實力持續增強。

一直以來,合肥堅持下好創新「先手棋」,集聚創新要素,激發創新活力。如今,「創新」這張合肥最亮的名片愈發閃亮,創新之都正昂首邁向高光時刻。

入選全球科研城市五十強

在過去的一年,合肥科技系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高地加快崛起。創新型城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加快培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紮實推進,濱湖科學城拉開框架,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到3.24%。合肥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00多戶、總數突破2000戶,全市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5700件、同比增長15%。獲得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實施工作先進集體、全省專利系統先進集體,「大力培育創新平臺、助力產業發展」典型經驗獲得國務院通報表彰。

合肥科教資源豐富,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60所高等院校和55所職業技術學校,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超過1400個,院士工作站47家,博士後工作站111家,全市集聚各類人才173.3萬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才86萬人,在肥工作的「兩院」院士108人。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自然》雜誌發布「2018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合肥入選全球科研城市五十強,「創新」——這張合肥最亮的名片愈發閃亮。

開建第四個大科學裝置

2018年12月14日,國家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在合肥啟動建設,該裝置也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建設內容之一,將建成國際磁約束聚變領域參數最高、功能最完備的綜合性研究平臺。

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的優先啟動項目,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4個大科學裝置,也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後第一個落戶的大科學裝置。

目前,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經建成三個大科學裝置。科研人員依託三大裝置開展前沿科學研究,產出眾多世界一流科技成果。

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也取得重大突破,實現1億度等離子體放電,朝未來聚變堆實驗運行又邁出關鍵一步,裝置獲得2018年度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運行一等獎。此外,同步輻射光源,完成升級改造並達到國際三代光源優秀運行水平。穩態強磁場試驗裝置,產生42.9特斯拉穩態磁場,達到國際尖端水平。

高定位建設國家科學中心

2019年,合肥將高定位建設國家科學中心。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引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科技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圍繞「四個新高地」定位,高標準規劃建設合肥濱湖科學城,強力打造「四個先行區」。大力構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8+N+3」創新體系,加快聚變堆園區和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建設,爭創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和國家智能語音創新中心,開工建設合肥超算中心,推進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等預研。強化與中科大等高校院所合作,促進市校深度融合,主攻應用技術轉化,建設開放型協同創新平臺,讓創新之源持續奔湧。

以良好創新生態迸發創新活力

在強化科技支撐產業創新方面,合肥取得的成績也是可圈可點。

記者了解到,2018年合肥新增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3家;聚焦產業發展需求,組織實施37個市級關鍵技術重大研發類項目;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近13萬輛,約佔全國推廣總量5%,在全省新能源汽車考核中位列第一。

今年,合肥將繼續優化創新環境。深入推進「全創改」,構建良好創新生態。搶抓科創板試點註冊制機遇,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上市科創板。建設國家特色雙創基地,打通從眾創空間、工業園區到產業集群的全生命周期創新鏈,提升專業孵化水平。落實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創建中國(合肥)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建立優勢產業和重點企業專利快速申請授權綠色通道。強化高端人才引進培育集聚,深入實施「6311」重點工程,用好首席科學家制度、科研人員股權激勵等政策,打造人才「強磁場」,讓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記者 蔣瑜香

相關焦點

  • 全球科研城市50強名單出爐 擁有中科大的合肥國內排名第七
    與當今大多數科學雜誌專一於一個特殊的領域不同,《自然》是少數依然發表來自很多科學領域的一手研究論文的雜誌。全球科研城市50強,中國入圍10座城市全球科研城市50強名單中,有10座中國城市入選,分別是:北京(全球第1)上海(全球第7)
  • 合肥,逐夢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科學中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處在國家創新體系金字塔的塔尖,被稱作「科研皇冠上的明珠」。解碼合肥的創新之路,2017年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建設,註定有著裡程碑的意義。
  • 合肥何以擊敗武漢南京和北京上海並列為國家大科學中心
    我國目前先後批建了三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是:上海張江綜合國家科學中心,合肥市綜合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北京是一個區,唯獨合肥是全市域建設國家科學中心,可見國家定位之高。以黑馬的身份成為三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呢,在我看來是偶然也是必然。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讓我們來捋一捋合肥的科研實力,就知道為什麼是必然了。其一、合肥有國家最早和最高等級的國家實驗室。1984年中國正式建立合肥同步輻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批兩個國家實驗室,1991年又增加蘭州重離子加速器、2000年增加瀋陽金屬材料兩個國家實驗室。目前建成國家實驗室就這四個,可謂稀缺。
  • 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南京勝算如何?
    這次武漢領先其他城市半個身位,與中科院和湖北省的大力支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目前北京上海合肥深圳都已經拿到國家科學中心的稱號,深圳是今年3月份才拿到的。南京、杭州、成都、武漢、廣州、濟南等城市還在爭取。4個獲選城市,3個一線,1個二線。尤其是合肥,何德何能能提前拿到這個稱號?不過看了合肥的實力才發現,這個城市被稱為科學中心城市,實至名歸。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 將聚焦四大科研領域
    新華社合肥1月11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安徽省發改委獲悉,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1月10日聯合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該中心將建設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科研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和變革性技術研究。
  • 中部崛起新五年:合肥和長沙為何落選國家中心城市
    對於中部其他省會城市的定位,規劃稱「強化長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會城市地位」。另外,規劃給中部提出了「一中心四區」的新戰略定位,即全國重要先進位造業中心;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
  • 南京有多大機會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近日,江蘇省十四五規劃完成對各市的定位。繼續做大做強南京,提升南京首位度。文件內容提及南京12次,蘇州8次,徐州和無錫各3次。這四個城市毫無疑問算是江蘇十四五重點發展的區域。今天我們聊一下南京,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多大機會?首先,國家中心城市。
  • 合肥建設五大研究院 打造科學中心「三大核心片區」
    去年,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1號科研樓成功封頂,能源和人工智慧研究院正式啟動建設,謀劃推動大健康研究院和環境研發平臺組建。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建設方面,去年以來,全超導託卡馬克、穩態強磁場、同步輻射實驗裝置性能穩步提升,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全面開工,未來網絡、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前期工作加快推進,雷電防護設施獲國家批覆立項。
  • 安徽合肥國家科學中心:培育
    ……作為全國第二個獲批建設的國家創新體系基礎平臺,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焦前沿科技謀發展,將重大原創科研成果源源不斷的轉化為產業創新成果,成為驅動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源」。今年5月9日,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喬振華等學者的重大科研突破。今年以來,該校的重要科研成果不斷,有7篇尖端論文登上《科學》《自然》《細胞》三大國際頂級學術期刊正刊。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規劃該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科研領域,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合,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 安徽合肥:非副省級城市,緣何躋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憑什麼?
    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助於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顯著提升中國基礎研究水平,強化原始創新能力。從中國的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城市分布而言,京滬是直轄市和一線城市,深圳是經濟特區和一線城市,京滬深三座城市都是中國最頂級的城市,而合肥市雖是安徽省的省會,卻連副省級城市都沒有混上。
  • 合肥躋身全球 科研城市榜前20
    自然指數(NatureIndex)創始人戴維·斯文班克斯在2020中關村論壇發布會上發布「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最新數據和研究成果,合肥在全球科研城市中躋身全球第20名。  此次「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最新數據和研究成果顯示,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繼續蟬聯第一,紐約都市圈、波士頓都市圈、舊金山-聖何塞地區和上海分列第2至5位。中國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另有4座城市躋身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分別是南京(第8)、武漢(第13)、廣州(第15)與合肥(第20)。
  • 合肥科學中心在量子、核聚變領域全球領跑
    回望「十三五」,合肥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全省科技發展過程當中的一件大事,2017年以來,我省在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上取得了哪些重大進展?在此次發布會上,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張天培對此也進行了解讀。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大健康研究院
    記者從4月30日下午召開的2020年安徽省「抓創新、抗疫情、促六穩」科技成果發布暨線上交易會上獲悉,中科院與安徽省將合作共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開展多學科交叉的協同攻關,致力於提升我國生物安全領域的科技攻關和產業化能力,並加強國際合作建設全球大健康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
  • 合肥推進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建設
    當前,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正在合肥高新區積極推進建設中。今年7月,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正式揭牌,目標是搶佔世界量子信息領域發展制高點,打造代表國家水平、承載國家使命的創新基礎平臺。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能源研究院
    新華社合肥9月7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悉,著眼於前沿技術發展和國家重大需求,日前該中心啟動建設能源研究院,將聚焦發力清潔煤炭利用、磁約束聚變、可再生能源、智能電力電網四大研究方向。
  • 國家發改委:大力推動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發改委秘書長趙辰昕表示,今年我國將完善區域創新布局,大力推動懷柔、張江、合肥、大灣區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同時,推動優勢科研力量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發展,進一步提高集中度、顯示度和國際影響力,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 多地籌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瞄準國際重大科研前沿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湖北方面獲悉,武漢市正積極爭取申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方案已經初步成型並上報國家部委。武漢有望成為繼上海張江和合肥之後的第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主打脈衝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光電國家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建設。除了湖北武漢之外,包括成都、深圳、西安、北京等城市也有意申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大平臺——巨災科學中心揭牌!
    11月26日,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安徽研究院「新形勢下的國家能源、資源與城市安全風險研究」學術會議暨第三屆南豔湖公共安全論壇在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舉辦。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鄧向陽,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市委副書記、市長凌雲出席會議並致辭。
  • 實探深圳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科創氣息越來越濃
    有市場人士認為,相比於北京、上海及合肥的科學中心而言,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定是高度市場化的,讓政府科研機構有轉化研究成果的積極性,讓企業科研機構關注基礎研究的戰略性,支持大大小小的創新個體試錯,進而實現從0到1的創新突破。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濱湖科學城將打造四個「新高地」,即打造成高質量發展新高地、圍繞科技創新新高地、現代城市建設新高地和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2017-2020年)》提出要建設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臺、產業創新平臺、「雙一流」大學和學科「2+8+N+3」多類型、多層次的創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