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中科院研製的PF6線圈通過驗收測試

2021-01-11 讀創

近日,法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線圈測試現場傳來喜訊,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製的ITER PF6線圈一次性通過所有驗收測試項目,即將作為磁體系統中首個線圈安裝至ITER主機中,為ITER計劃2025年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的重大工程節點奠定了重要基礎,對於ITER計劃進度具有積極的提速推進意義。

ITER關鍵部件PF6線圈

PF6線圈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通過國際競標承接的歐盟採購包製造任務,在過去6年研製過程中接受了全過程檢測並通過了出廠驗收測試。PF6線圈所有關鍵製造工藝及部件的技術驗證全部一次性通過ITER國際組織認可,雙餅製造合格率達到100%,超導接頭性能顯著優於ITER技術要求。

「PF6線圈是目前國際上重量最大、難度最高的超導磁體,儲能量是我國EAST裝置最大極向場磁體的60倍,它的成功研製並一次性通過所有驗收測試項目,標誌著我國在聚變堆超導磁體製造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副所長徐國盛研究員介紹,「十三五」以來合肥研究院依託自主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瞄準並解決未來聚變能商用目標的關鍵科學問題,在高性能、穩態、長脈衝等離子體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原創性成果,創造了一個個世界紀錄:2016年11月,獲得超過60秒的完全非感應電流驅動(穩態)高約束模等離子體,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2017年7月,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2018年,實現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300千焦;在電子迴旋與低雜波協同加熱下,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達到1億攝氏度,並持續了接近10秒!「這些原創性成果的誕生,讓『科學島』躋身國際一流磁約束核聚變研究中心,標誌著我國在受控熱核聚變研究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和未來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建設和運行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徐國盛說。

ITER大科學工程項目團隊(來源: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2019年初,選址合肥三十崗的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標誌著從合肥啟航的「中國聚變夢」又邁出重要一步。作為聚變堆的研發平臺,該設施將主要研發聚變堆關鍵部件的原型件及其測試平臺。設施建成後將是國際磁約束聚變領域參數最高、功能最完備的綜合性研究平臺,可以為我國開展聚變堆核心部件研發和建設提供技術基礎,為開展聚變堆條件下熱與粒子排除關鍵問題研究、大規模低溫和超導技術研究、強流粒子束與基礎等離子體研究以及為能源、信息、健康、環境、國防等交叉前沿領域提供研究平臺和強大的技術支撐。徐國盛告訴記者:「目前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項目的科學研發部分進展十分順利,基建工程預計今年9月全部竣工。該設施建成後將向社會開放共享,服務於我國聚變堆科學技術研究,大大加快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預研進程,為世界核聚變研究作出更多中國貢獻。」

來源: 安徽日報/汪永安

審讀:譚錄崗

相關焦點

  • 「輝煌「十三五」」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
    近日,法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線圈測試現場傳來喜訊,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製的ITER PF6線圈一次性通過所有驗收測試項目,即將作為磁體系統中首個線圈安裝至ITER主機中,為ITER計劃2025年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的重大工程節點奠定了重要基礎,對於ITER計劃進度具有積極的提速推進意義
  • 【安徽日報】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
    PF6線圈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通過國際競標承接的歐盟採購包製造任務,在過去6年研製過程中接受了全過程檢測並通過了出廠驗收測試。PF6線圈所有關鍵製造工藝及部件的技術驗證全部一次性通過ITER國際組織認可,雙餅製造合格率達到100%,超導接頭性能顯著優於ITER技術要求。
  • 我國承擔的超導磁體通過驗收,將率先安裝至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
    近日,法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線圈測試現場傳來喜訊,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研製的ITER極向場6號磁體PF6一次性通過所有驗收測試項目,驗收工作圓滿完成,即將作為磁體系統中首個線圈,安裝至ITER主機中。PF6線圈是等離子體所通過國際競標承接的歐盟採購包製造任務。
  • 我國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重要部件「校正場線圈」
    新華社合肥9月23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近期該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成功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研製出重要部件「校正場線圈」,並於9月22日正式竣工交付,即將運往法國ITER建設現場。
  • 我國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重要部件「校正場線圈」
    新華社合肥9月23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近期該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成功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研製出重要部件「校正場線圈」,並於9月22日正式竣工交付,即將運往法國ITER建設現場。
  • 中國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重要部件「校正場線圈」
    ITER校正場首批線圈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網站 圖新華社合肥9月23日消息,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近期該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成功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研製出重要部件「校正場線圈」
  • 中國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重要部件「校正場線圈」
    我國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重要部件「校正場線圈」新華社合肥9月23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近期該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成功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研製出重要部件「校正場線圈」,並於9月22日正式竣工交付,即將運往法國ITER建設現場。
  • 我國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成功研製大型超導磁體線圈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通過建造反應堆級核聚變裝置,驗證和平利用核聚變發電的可行性, 是未來實現聚變能商業的關鍵一步。9月20日,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研製的ITER計劃首個大型超導磁體線圈竣工交付,即將運往法國ITER現場。據介紹,這座重量相當于波音747飛機的PF6線圈,是決定ITER裝置運行成敗的最重要線圈之一。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核心部件「合肥造」 「PF6線圈」運抵法國ITER現場
    合肥在線訊(記者 王旭)6月29日,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法國當地時間6月26日上午11時,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總裝現場ITER計劃極向場6號超導線圈(PF6線圈)抵達歡迎儀式上,由該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製的PF6線圈正式交付至法國ITER現場。
  • 等離子體所研製的ITER側線圈模型線圈盒通過驗收
    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一室科研人員的大力支持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的側面矯正場線圈(side correction coils,縮寫為SCC)模型線圈盒在該所研製中心製作完成,並於12月14日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
  • 我國核聚變實驗先進診斷技術通過驗收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了解到,近日,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穩態託卡馬克等離子體的先進診斷技術」通過了國家科技部驗收,專家指出,這些診斷技術將有利於提升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的物理實驗研究水平。據介紹,診斷技術與設備是指在科學實驗中獲取各種重要實驗參數的技術和設備系統。
  • 我國成功研製ITER重要部件「校正場線圈」
    新華社合肥9月23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近期該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成功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研製出重要部件「校正場線圈」,並於9月22日正式竣工交付,即將運往法國ITER建設現場。
  • 中國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成功研製大型超導磁體線圈
    新華社合肥9月20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大型超導磁體線圈——極向場6號線圈(簡稱「PF6線圈」)20日在合肥竣工交付,並將於本月底海運至法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簡稱ITER計劃,是全球最大的多邊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之一。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重要部件研製成功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近期該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成功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研製出重要部件「校正場線圈」,並於9月22日正式竣工交付,即將運往法國ITER建設現場。ITER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大、影響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國於2006年正式籤約加入該計劃。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了多項ITER採購包研發任務。
  • 中國大型超導導體製造已進入世界一流
    資料圖: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1:20仿真模型資料圖:超導體實物原標題:中方負責首個ITER計劃採購包生產完成 大型超導體研製躍入世界一流記者2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了解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縱場線圈導體採購包最後一根導體成型和收繞工作近日順利完成。
  • 中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通過國家驗收
    中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通過國家驗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02日 06: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三月一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新聞辦公室一日下午向媒體發布信息稱,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俗稱「人造太陽」實驗裝置的「EAST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當天在其所在地安徽合肥成功運行並順利通過國家峻工驗收。
  • 我國研製成功大型超導磁體線圈
    圖片來源:安徽日報 徐旻昊攝9月20日,有著「人造太陽」之稱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首個大型超導磁體線圈——極向場6號線圈(PF6線圈)在安徽省合肥市竣工交付,其將通過海運方式運送至法國ITER現場。同時,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正式開工建設。
  • 我國成功研製ITER首個大型超導磁體線圈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首個大型超導磁體線圈——極向場6號線圈(PF6線圈)竣工交付,將通過海運方式運送至法國ITER現場。
  • 中科院: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工程大型超導磁體系統首個部件
    中科院: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工程大型超導磁體系統首個部件 帥俊全/央視新聞客戶端 2017-07-26 16:17
  • 中國可控核聚變已領先世界
    它叫EAST,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探索可控核聚變的裝置之一。因為它的成功,中國人站在了核聚變研究的前沿。可控核聚變或許是能源領域的最大指望。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利用磁約束實現可控核聚變(託卡馬克),是各種實驗路徑中最有希望的一種。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大中型託卡馬克發展計劃。太陽中的核反應就是核聚變,,所以可控核聚變又稱為"人造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