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發戰略高層研討會召開

2020-11-24 中國創新網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7月28日向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致賀信精神,中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發戰略高層研討會於10月26日在河北省廊坊市新奧集團成功召開。

  據悉,此次研討會旨在回顧十多年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專項執行成就和經驗,為「十四五」期間專項實施和我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發工作獻計獻策,促進我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發健康發展。

  十餘位院士、眾多來自政府主管部門、科研院所、高校及企業的專家代表出席會議,針對ITER至今經驗收穫、ITER未來科學實驗、中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發展中長期發展以及未來中國牽頭國際大科學工程等主題踴躍交流,碰撞火花,得出的珍貴建議為我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發未來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此次研討會由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辦,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協辦,新奧集團承辦。作為國內知名的清潔能源企業,新奧集團長期致力於清潔能源新技術創新,現正開展無碳能源技術探索,重點布局緊湊型聚變、深層地熱、能源新材料等技術,2019年自主設計並建造了中國首座中等規模的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新奧「玄龍-50」;現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科研平臺;先後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30多項,累計形成專利成果2000多項。

(責任編輯:韓夢晨)

相關焦點

  • 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究專項2019年獲國撥經費2.7億
    11月18日,科技部網站發布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9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按照分步實施、重點突出原則,2019年擬優先支持11個方向,國撥總經費2.7億元。2019年,本專項將以聚變堆未來科學研究為目標,加快國內聚變發展,重點開展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大規模理論與數值模擬、CFETR(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關鍵技術預研及聚變堆材料研發等工作,繼續推動我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 中科院磁約束聚變安徽實驗室啟動建設,尖端技術加快應用轉化
    > 記者2月26日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所採訪時獲悉,隨著近日磁約束聚變安徽實驗室的啟動建設,一大批在磁約束核聚變工程技術研發中產生的高新技術成果,將加快轉化應用的步伐。
  • 新奧探索建緊湊型聚變裝置,為首個宣布研發核聚變的中國民企
    新奧探索建緊湊型聚變裝置,為首個宣布研發核聚變的中國民企 新奧集團4月19日在河北廊坊舉行的「緊湊型聚變技術研討會」上,國內知名能源企業新奧集團宣布,將在未來十年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EAST的成功建造和運行,為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的下一步計劃奠定了堅實的物理、工程技術和人才隊伍基礎,同時也大大推進了人類核聚變事業的發展,受到國際核聚變界的高度評價。全面參與ITER計劃,有利於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相關研究的「走出去」和「引進來」,促進我國核聚變研究實現跨越式發展。
  • 「天河三號」原型機助力人造小太陽核聚變反應堆的研究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近日,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用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肖建元課題組基於「天河三號」原型機開發了一套基於幾何算法的PIC程序,其使用的格式保證了離散系統演化時的辛二形式嚴格守恆,從而可以保證系統所有不變量的演化誤差不發散,因此極度適合於多尺度等離子體物理問題的模擬。
  • 人造小太陽之磁約束核聚變 | 中國工程院院刊
    在磁約束聚變領域,託卡馬克研究目前處於領先地位。我國正式參加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的建設和研究,同時正在自主設計、研發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 註: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
  • 專家稱國內多項核聚變技術裝置處國際先進水平
    就在上個月,國內核聚變界的100餘名專家代表也聚集到了一起,由科技部主辦的核聚變能發展研究人才工作會議在中國科技大學舉行。與會專家紛紛表示,抓緊培養和儲備核聚變人才後備力量,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與核裂變能相比,核聚變能是無汙染、無長壽命放射性核廢料、資源無限的理想能源,例如,每升海水中所含的氘通過核聚變反應可以產生相當於300公升汽油燃燒所放出的能量,而海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是目前人類已經能夠控制和利用核裂變能,而控制和利用核聚變能則需要歷經長期艱苦的研發過程。
  • 可控核聚變能用在火箭上嗎?
    可控核聚變能用在火箭上嗎?能否幫助我們人類登上火星?可控核聚變是火星任務返回的關鍵自人類在1961年登上月球,浩浩蕩蕩的阿波羅任務在1972年結束後,我們就把目光投向了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火星,火星也是我們人類下一個最有可能登陸的地外行星,在太陽系中除地球之外的所有行星中,沒有一個星球像火星那樣一直吸引科學家的注意力。
  • 「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
    今天支撐人類社會運轉的幾乎一切能源,從煤、石油、天然氣,到風能、生物能,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上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
  • 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
    今天支撐人類社會運轉的幾乎一切能源,從煤、石油、天然氣,到風能、生物能,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上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
  • 中國可控核聚變已領先世界
    在中國合肥一個實驗大廳裡,有一座3層樓高的「鐵罐」。它叫EAST,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探索可控核聚變的裝置之一。因為它的成功,中國人站在了核聚變研究的前沿。可控核聚變或許是能源領域的最大指望。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利用磁約束實現可控核聚變(託卡馬克),是各種實驗路徑中最有希望的一種。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大中型託卡馬克發展計劃。
  • 中國可控核聚變世界領先 實現最高溫度5500萬度
    資料圖:中國合肥EAST,可控核聚變又俗稱人造太陽從今天開始,我們滿懷喜悅心情,試圖在此新闢欄目中為讀者疏理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科技發展的累累碩果、座座豐碑。在中國合肥一個實驗大廳裡,有一座3層樓高的「鐵罐」。它叫EAST,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探索可控核聚變的裝置之一。因為它的成功,中國人站在了核聚變研究的前沿。可控核聚變或許是能源領域的最大指望。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資料顯示,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
  • 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指南項目啟動會陸續召開
    2019年3月1日,科技部核聚變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2018年度指南項目」專項啟動會。根據安排,專項啟動會之後,各項目牽頭承擔單位陸續組織召開項目啟動會。
  • 中國可控核聚變迎來突破,意義重大
    因此,致力於開發出一種可控的核聚變能量成了各國科學家頭疼的事。 中國在可控核聚變的研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在核聚變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一定成就,於去年6月交付安裝被譽為新一代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受控核裂變技術的發展已使裂變能的應用實現了商用化,如核(裂變)電站。裂變需要的鈾等重金屬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常規裂變反應堆會產生放射性較強的核廢料,這些因素限制了裂變能的發展。聚變能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的能量。目前開展的受控核聚變研究正是致力於實現聚變能的和平利用。其實,人類已經實現了氘氚核聚變--氫彈爆炸,但那是不可控制的瞬間能量釋放,人類更需要受控核聚變。
  • 「科技探索」一分鐘了解最新科技,中國可控核聚變最新研究成果
    核聚變不會產生核裂變所出現的長期和高水平的核輻射,不產生核廢料,當然也不產生溫室氣體,基本不汙染環境)人們認識熱核聚變是從氫彈爆炸開始的。科學家們希望發明一種裝置,可以有效控制「氫彈爆炸」的過程,讓能量持續穩定的輸出。核能包括裂變能和聚變能兩種主要形式。裂變能是重金屬元素的原子通過裂變而釋放的巨大能量,已經實現商用化。
  • 國際熱核聚變稱為「人造小太陽」,中國在此項目上功不可沒
    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本周在法國正式安裝啟動。中國作為參與方,已經為國際人造小太陽項目,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本周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什正式安裝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
  • 走近「顛覆性技術」: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
    為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各國聯合推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近日在科技部舉辦的中國加入ITER計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科學家就「核聚變是能源的美好未來嗎」等話題進行了探討。核聚變能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時釋放的能量,聚變的主要燃料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  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正是核聚變反應。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羅德隆說,太陽的中心溫度極高,氣壓達到3000多億個大氣壓,在這樣的高溫高壓條件下,氫原子的兩個「同胞兄弟」——氘和氚聚變成氦原子核,並放出大量能量。「太陽猶如一個巨大的核聚變反應裝置,幾十億年向外輻射能量。」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