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奧探索建緊湊型聚變裝置,為首個宣布研發核聚變的中國民企

2020-11-24 澎湃新聞

新奧探索建緊湊型聚變裝置,為首個宣布研發核聚變的中國民企

新奧集團

4月19日在河北廊坊舉行的「緊湊型聚變技術研討會」上,國內知名能源企業新奧集團宣布,將在未來十年,著手建設一座小型核聚變實驗裝置。這是首個宣布研發聚變能源的中國民營企業。

參會的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羅德隆主任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美國等國早就有企業研發核聚變反應堆,最著名的是美國通用原子能公司的DIII-D裝置;還有一些小企業建立了獨特技術的裝置。中國的EAST和國際共建的ITER實驗堆,都有中國企業參與製造;但能源企業研發核聚變裝置在中國還是首次,這有利於吸引社會力量參與。

新奧集團執行副總裁、技術委員會主席朱振旗博士說,新奧近十年在清潔能源技術領域銳意創新,已經在煤基低碳能源、泛能網等方面領先國際。小型聚變是邁向無碳能源的顛覆性技術創新,符合能源發展趨勢與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

核聚變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小太陽」,可利用海水中取之不竭的氫同位素供能。核聚變能量一旦能利用,人類將告別能源危機,但目前無法預測聚變電廠商業化的時間。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實驗裝置是歐、美、中、日、韓、印、俄七國合作的ITER,正在法國建造,它利用超導體的強磁場來箍束高溫的核燃料。

羅德隆和朱振旗都表示,新奧探索的是緊湊型的聚變裝置,與EAST、ITER和未來的CFETR(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不一樣。朱振旗說,新奧的聚變裝置將是分布式供能——不僅發電,還要利用放出的熱量。

據了解,小型聚變裝置技術方向很多,新奧將用大約兩年時間確定技術路線。朱振旗表示,爭取用十年時間實現技術突破,並在其後開展示範工作,每年需要投入資金數億元。為鼓勵國內外青年英才參與,新奧將設立一個小型聚變技術的方案競賽,就現存問題給出創新和顛覆性的創意。參與者可獲1萬到30萬元的獎勵,最高獎金達100萬元。

「緊湊型聚變技術研討會」由新奧能源研究院、中國物理學會等離子體物理分會和中國核學會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學會舉辦。

(原標題:我國首家民企探索小型核聚變技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18)

相關焦點

  • 中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發戰略高層研討會召開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7月28日向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致賀信精神,中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發戰略高層研討會於10月26日在河北省廊坊市新奧集團成功召開。
  • 中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建成
    我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建成科技日報北京8月8日電 (記者操秀英)我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新奧「玄龍-50」8日在河北廊坊建成,並實現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正式啟動物理實驗。
  • 我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建成
    科技日報北京8月8日電 (記者操秀英)我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新奧「玄龍-50」8日在河北廊坊建成,並實現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正式啟動物理實驗。該裝置是託卡馬克聚變和仿星器聚變裝置之後的另一種磁約束高溫等離子體實驗裝置。
  • 「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集成工程設計年會暨聚變堆設計研討會」在...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張寧 河北日報記者孟憲峰)10月27日至29日,「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集成工程設計年會暨聚變堆設計研討會」在河北省廊坊市舉行。本次大會由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質量與信息化部主辦,新奧集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核學院、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科技部ITER專項「CFETR集成工程設計研究」項目辦承辦。
  • 我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建成—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8月8日電 (記者操秀英)我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託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新奧「玄龍-50」8日在河北廊坊建成,並實現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正式啟動物理實驗。
  • 【核科普】核聚變裝置「託卡馬克」簡史
    艱難探索二戰末期,蘇聯和美、英各國的科學家在互相保密的情況下開展了受控核聚變有關工作。蘇聯庫爾恰託夫原子能研究所的阿奇莫維奇於1954年建成了第一個磁約束裝置。但人們很快發現,理論上估計的等離子體約束時間與實驗結果相差甚遠。人們開始認識到核聚變問題的複雜和研究的艱難。
  • 中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通過國家驗收
    中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通過國家驗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02日 06: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這一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率先在華建成,為中國核聚變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發展平臺,並為中國全面參與國際合作項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磁場約束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
    1968年8月在蘇聯新西伯利亞召開的第三屆等離子體物理和受控核聚變研究國際會議上,阿齊莫維齊宣布在蘇聯的T-3託卡馬克上實現了電子溫度 1 keV,質子溫度 0.5 keV,nτ=10的18次方m-3.s,這是受控核聚變研究的重大突破,在國際上掀起了一股託卡馬克的熱潮,各國相繼建造或改建了一批大型託卡馬克裝置。
  • 核聚變發電有望了?我國核聚變裝置已能放電,電流已達250萬安培
    提起「人造太陽」,我們都會想到可控核聚變,想到託卡馬克裝置,這種熱核聚變反應堆被認為是解決人類未來電能等能量需求的絕佳方式,因為它可控熱核聚變可以穩定的產生極高的能量,而且清潔無汙染,是最理想的電能等能量的來源渠道。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總裝工程正式開啟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當地時間28日上午,位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總部舉行了託卡馬克裝置總裝工程的啟動儀式。儀式上,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個合作方的代表都發來視頻聲明,對這一重大工程的開啟表示祝賀,並強調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對人類探索未來清潔能源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意義。 託卡馬克,又被稱為「人造太陽」,是目前利用氫的同位素——氘與氚,進行可控熱核聚變的主流裝置。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美國、蘇聯、歐共體、日本等或是為鞏固大國地位,或是為解決能源短缺問題,早早地開始了對核聚變的研究。我國的受控核聚變研究起步也比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並逐步建成等離子物理研究所和西南物理研究所2個專業單位,專注於受控核聚變的研究。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在託卡馬克上產生聚變能的科學可行性已被證實,但相關結果都是以短脈衝形式產生的,與實際反應堆的連續運行有較大距離。超導技術成功地應用於產生託卡馬克強磁場的線圈上,是受控熱核聚變能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超導託卡馬克使磁約束位形能連續穩態運行,是公認的探索和解決未來聚變反應堆工程及物理問題的最有效的途徑。目前建造超導裝置開展聚變研究已成為國際熱潮。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開建 核聚變的發展方向會是啥?
    經過35個國家14年的籌備,當地時間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在法國開啟了組裝工作。其中,磁體饋線、極向場線圈等重要部件是由中國提供的。人們把可控核聚變稱為「人造太陽」。這項技術意味著清潔和近乎無限的能源供應,一直都被寄予「解決全球能源問題」的期望。但是技術難度和高昂的成本使之離推廣商用似乎還很遙遠。
  • 「人造太陽」關鍵裝置建成!中國推動世界核聚變加速
    編輯 | 國際能源網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 我國跨入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創新前沿)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
  • 人造小太陽之磁約束核聚變 | 中國工程院院刊
    在磁約束聚變領域,託卡馬克研究目前處於領先地位。我國正式參加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的建設和研究,同時正在自主設計、研發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 註: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
  • 人類多久可以實現鋼鐵俠的核聚變裝置?
    可控核聚變裝置示意圖鋼鐵俠的核反應裝置原理就是基於託卡馬克裝置,該裝置利用強磁場把氫離子束縛在一定範圍內加速,高速運動下的氫離子升溫開啟核聚變,從而得到巨大能量。但是該裝置實現起來要解決以下2個難題:1.如何隔絕氫離子高速運動產生的熱能。因為氫離子可以被加熱到上千萬到上億度。2.如何收集核聚變產生的巨大能量並使之轉變為電能。核聚變產生的能量一部分是熱能一部分是電磁波,能量如何轉變是個大問題。
  • 中國大型可控核聚變裝置完工 中美競爭激烈
    原標題:中國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在合肥開始總裝可控核聚變是當代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領域,由於其對技術要求的極端苛刻,到目前為止仍處於前期預研階段,而且學術界有「核聚變距離成功永遠有25年」的說法。
  • 世界各國核聚變成就,中國處於什麼階段,未來我們會用上核聚變嗎
    磁約束核聚變的研究從五十年代開始一直將仿星器作為主要的科研方向。在蘇聯發明託卡馬克裝置以來,各國紛紛選擇看似優勢巨大的託氏,唯德國不為所動,並且在1996年德國贈送給中國核工業部西南研究所一臺性能優良的託卡馬克裝置,這是一條道走到底啊。德國科學家認為仿星器可能是未來最適合核聚變發電廠的類型,最大的優勢在於能夠連續穩定運行。
  • 德國仿星器核聚變裝置試驗成功
    在接下來數年中,「W7-X」將繼續測試核聚變裝置中將要面對的極端環境。仿星器「Wendelstein 7-X」位於德國,造價約10億歐元,它可以產生恆星內部的極端環境。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去年,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科學家開始啟動一種新型大型核聚變反應堆--「仿星器」。